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踝关节是血友病最常侵犯的关节之一,对于双侧出现严重关节面破坏的血友病性踝关节病患者,一直未能有很好的治疗方案。目的:探讨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行一期双侧胫距跟融合术治疗双侧终末期血友病性踝关节病的围术期处理方法、手术方法及短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例双侧终末期血友病性踝关节病患者,甲型血友病3例,乙型血友病2例,均为男性;年龄为22~42岁,平均27.6岁。术前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为19~31分,平均25分。入院后由血液内科会诊,通过凝血因子预实验确定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方案,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行一期双侧胫距跟融合术。结果:单侧融合术用时为60~90 min,平均73 min;术中出血量为10~60 ml,平均24 ml。术后双足完全负重时间为3.5~6.0个月,平均4.2个月。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0~61个月,平均37个月。术后1年随访时X线片示踝关节完全融合,AOFAS评分为83~92分,平均87分。1例术中发生双侧胫骨下段骨折,1足踝前正中切口皮缘愈合不良,1足因1枚交锁螺钉刺激皮肤于术后5周时局部麻醉下取出。结论:在良好的围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案下,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行一期双侧胫距跟融合术治疗双侧终末期血友病性踝关节病变安全有效、医疗费用低、康复周期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肱骨近端板联合腓骨植骨行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伴踝关节畸形的疗效。方法:对10例创伤性踝关节炎伴踝关节畸形的患者采用肱骨近端板联合腓骨植骨行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8±1.7)个月。术后1个月患者足踝部畸形有所纠正,疼痛得以缓解或消失,植骨均融合。按AOFAS足踝功能评价系统评分,术前平均(40.3±1.5)分,术后平均(73.6±2.1)分。结论:运用肱骨近端板联合腓骨植骨行踝关节融合术,能有效治疗患者病痛。  相似文献   

3.
背景:血友病性跟腱挛缩症是血友病的常见下肢合并症,可导致下肢不等长、活动受限等症状。在全面的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下手术矫正跟腱挛缩可极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血友病性跟腱挛缩症的围术期处理方法、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血友病性跟腱挛缩患者15例(15足),均为男性;年龄18~41岁,平均24.6岁;左侧7例,右侧8例。其中甲型血友病11例,乙型血友病4例。病程11~84个月,平均30.2个月。术前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为(41.2±20.1)分,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评分总分为(41.4±17.7)分。入院后行凝血因子预试验,制定围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案,均行跟腱Z型延长术。结果:手术时间55~75 min,平均61 min;术中使用止血带,出血量均〈20 ml,围术期均未输异体血。术后14例手术切口Ⅰ期愈合,1例伤口裂开,经换药后3周愈合。术后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15年5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3个月及6个月随访时,AOFAS评分分别为(77.8±16.7)分和(79.8±12.5)分,SF-36量表评分分别为(73.6±13.8)分和(77.7±11.2)分,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术治疗可以纠正血友病性跟腱挛缩患者的马蹄足畸形,改善足部负重及行走功能。术前行凝血因子预试验、围手术期行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可降低术后大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1):2007-2009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矫正血友病继发马蹄足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术式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5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4例(7足)血友病继发马蹄足患者,年龄17~33岁,均为男性甲型血友病患者。术前AOFAS评分27~60分,平均(36.32±12.09)分。入院后制定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案,应用Ilizarov技术结合软组织松解、骨性截骨融合行马蹄足矫形术。[结果]通过术前输注凝血因子,预防应用抗生素,手术时间74~162 min,平均(108.83±28.86)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95.00±10.28) ml,患者随访6~29个月,平均(18.00±1.23)个月,均拆除外固定架,切口均愈合,末次随访AOFAS评分74~82分,平均(79.20±2.93)分,患肢功能均达到日常生活要求。[结论]在制定良好的围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方案后,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血友病继发马蹄足可以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前路双钢板行踝关节融合术的近期疗效.方法 自2009年9月至2011年10月采用前路双钢板行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严重病损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22 ~59岁,平均39.2岁.创伤性关节炎9例,骨关节炎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通过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定疗效,术后根据踝关节X线检查观察融合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9~18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全部踝关节均已骨性融合,融合时间9 ~ 28周,平均14周.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36.1±8.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2.7±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61,p=0.000).所有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无感染、局部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至末次随访未出现螺钉、钢板松动、断裂等现象. 结论 利用踝关节前路双锁定钢板行踝关节融合术适用于病变严重、骨质缺损较多的患者,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5):1380-1384
[目的]探讨晚期血友病性关节炎(髋、膝及踝关节)的外科治疗与围手术期处理策略。[方法] 2010年06月~2018年7月共收治晚期血友病性关节炎患者18例,甲型16例,乙型2例,表现为下肢负重关节疼痛、畸形、活动受限。行全膝关节置换术10例(12膝),全髋关节置换术4例(5髋),踝关节融合术4例(4踝)。联合氨甲环酸及凝血因子替代疗法控制血友病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采用HSS评分、Harris评分及Kofoed评分分别评价膝、髋及踝关节术后疗效。[结果]术中失血量:髋关节置换约1 000 ml,膝关节置换约710 ml,踝关节融合约310 ml,均未出现危急生命的大出血。术后早期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关节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发生1例膝关节伤口血肿,1例踝关节切口愈合不良。随访5~60个月,平均(30.24±5.12)个月。5髋THA的Harris评分由术前(42.00±8.97)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87.20±4.08)分;12膝TKA的HSS评分由(47.00±7.14)分增加至(84.75±6.25)分;4例踝关节融合的Kofoed评分由术前(33.50±2.64)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70.00±6.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髋、膝假体松动或脱位,踝关节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晚期血友病性关节炎外科治疗虽然手术难度大,出血多,但联合运用氨甲环酸及凝血因子替代疗法控制出血,配合术中仔细操作以及围手术期相关科室的合作,术后均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足母)长屈肌腱移位替代跟腱治疗6 cm以上跟腱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采用(足母)长屈肌腱移位替代跟腱治疗19例跟腱缺损患者,男13例,女6例;年龄20~61岁,平均(42.6±8.2)岁;跟腱炎清创后跟腱缺损15例,其中10例合并急性跟腱断裂;陈旧性跟腱断裂4例.跟腱断裂至手术时间为0~6个月(平均2.6个月).跟腱缺损长度为6~10 cm.19例患者均采用两切口(足母)长屈肌腱移位替代跟腱术治疗.记录患者术后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踝关节活动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与视觉模拟法(VAS)疼痛评分,并进行统计学比较.评价患者术后足踝部功能的恢复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 结果 19例患者术后获12~48个月(平均22.2个月)随访.患者末次随访时踝关节背伸、跖屈及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平均分别为17.8°±1.9°、39.1°±2.3°及(91.8±1.7)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疼痛评分平均为(1.0±0.7)分,与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对手术满意率达100%. 结论 (口止母)长屈肌腱移位替代跟腱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适用于跟腱较长缺损时的重建治疗.手术可以明显解除疼痛,改善足部功能,且对足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无头加压螺钉联合PHILOS钢板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胫距、距下关节严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1-02—2014-02采用经外踝截骨入路、无头加压螺钉联合PHILOS钢板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13例胫距、距下关节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足踝部疼痛,功能受限。术后功能评价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OFAS)踝和后足评分系统。结果 1例失访,12例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6.7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平均11.3(8~16)周达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患者关节疼痛完全缓解,无内固定失败及融合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所有患者踝关节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无行走痛,步态基本正常。术前AOFAS评分为(48.75±6.8)分,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为(83.5±8.4)分,术后AOFAS评分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90,P0.001)。2例出现足背外侧皮肤感觉减退,末次随访未恢复。结论经外踝截骨无头加压螺钉联合PHILOS钢板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固定强度可靠,融合率高,是临床治疗踝关节和距下关节严重关节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伴有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腓下骨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9月至2017年11月我科收治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腓下骨患者13例13足,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18~40岁,平均(30.38±6.06)岁;腓下骨最大平均直径(8.38±3.07)mm。其中7例患者采用腓下骨切除术及距腓前韧带修复术,6例患者采用腓下骨内固定融合术及距腓前韧带修复术。术后定期随访,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踝-后足评分。结果术后全部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4.31±2.50)个月,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随访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标准,至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未复发踝关节不稳症状。末次随访时7例行切除术患者的AOFAS评分平均为(90.00±1.63)分,6例行融合术患者的AOFAS评分平均为(90.50±2.59)分,分别与术前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优9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当腓下骨较大时(≥10 mm)采用内固定融合术及距腓前韧带修复术,腓下骨较小时(10 mm),可采用切除术及距腓前韧带修复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Zadek截骨术(Zadek osteotomy, ZO)治疗Haglund综合征(Haglund syndrome, HS)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2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因HS行ZO治疗并最终获得随访的17例患者。男11例,女6例;年龄23~58岁,平均(39.7±10.2)岁;左足14例,右足3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足部功能和疼痛改善情况。测量患足术前、术后的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和患足负重侧位X线片的Chauveaux-Liet(CL)角。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深部感染或骨髓炎发生。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9.3±1.2)个月。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由术前(51.2±5.1)分提升至(88.4±4.5)分;VAS由术前(6.4±2.3)分改善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