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家玑教授临证思辨拾萃戴永生贵阳中医学院(贵阳550002)关键词临证思辨袁家玑名医经验袁家玑教授,原贵阳中医学院院长。数十年来精究歧黄之术,晚年主编《医林拔萃》一书,将其毕生治病经验升华在学术思想与临证思辨中,强调辨外感热病当思伤寒温病异同;析内伤...  相似文献   

2.
文章总结陈乔林主任医师治疗外感热病的临证经验。陈乔林主任医师认为外感热病的基本病理机制实指阳郁为病,治疗重点是透邪外达和泄越其热,"加味葛根芩连汤"是其治疗外感热病的常用经验方,文章举验案一则以明其运用。  相似文献   

3.
安徽中医学院王乐匋教授,对于外感热病,既有独到的学术见解,又有丰富的临症经验。他认为伤寒和温病是不同时代对外感热病的命名,两者根叶相连。如判定阳厥常可与闭证伴随而至,而阴厥往往可以成为脱证先兆;主张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顾阳气;创制一些邪正合治与寒温并用之方等。今择其在外感热病治疗中运用附子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明末医家袁班的《证治心传》堪称温病学的开山之作,该书创造性地揭示了温病传变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肺卫"、"营分"、"顺传"、"逆传",及外邪"多犯上焦"、"清宣轻剂"、"清肃肺卫"等术语。论述了外感热病的范畴,温疫的病因、传播途径及治疗等,并区分伤寒温病的治法用药,为清代卫气营血辨证的诞生及温病学说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本文就其外感热病学术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陈雪霞  李民  张旭 《国医论坛》2007,22(1):38-39
热瘀证是多种外感热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炎热毒邪伤津耗液、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出现热瘀交结、阴伤络损等病理状态的一个证候.近年的研究表明,外感温邪是热瘀证形成的主要因素,热瘀交炽、阴伤络损是热瘀证的病理基础,养阴生津方药对热瘀证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深入研究养阴生津法对热瘀证的治疗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热瘀证的病理实质,为探索治疗热瘀证的新途径、寻找更有效方剂开拓思路.目前对于热瘀证的研究,尚缺乏细胞水平的研究.为此,本文探讨了临床常用的养阴药物麦冬防治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作用机理.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感热病寒温统一的辨证方法.方法 根据文献学习及中医学基本理论分析邪正盛衰在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伤寒、温病的关系,提出以正邪为纲,脏腑气血、六淫为纬统一外感热病辨证,将外感热病的临床证候分为邪犯卫表证、正邪俱盛证、邪盛正伤证、正气衰竭证、正虚邪恋证5种证候类型.结果与结论 以正邪为纲的辨证方法,基本上切合临床实际,能较全面地概括外感热病辨证的全貌,从理论上较完善地统一了外感热病辨证.  相似文献   

7.
外感热病"三维辨证观"构建基础及完善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兰林  王灿晖  杨进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6):325-327,i001
外感热病三维辨证体系融会了伤寒六经和温病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是构建在外感热病原有的辨证基础之上的一种新模式.由于三维辨证从病期、病位和病性三方面对伤寒和温病过程中所出现的证候进行辨证,故体现了外感热病辨证的统一性.三维辨证观的构建,也是运用假说对外感热病各种证候特征的经验事实进行解释,是一种由临床观察作出的分析推理及归纳演绎等认识方法,虽不尽善尽美,但较为全面而简明扼要地解释了急性外感热病的病理机制及证候类型,提出了外感热病辨证的新思路、新方法,建立了外感热病辨证的综合模型,对外感热病学的建立与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然而笔者在提出三维辨证观时,亦认识到所设计的三维辨证方案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对其论证亦不够充分,这有待于反复验证修改,为外感热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外感热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类急性热病,具有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病势危急等特点。本文旨在探讨"状态辨识,趋势干预"策略在外感热病中的应用,强调外感热病状态辨识应以虚实为纲,结合热病之因(外邪与病之宿主)、热病之机、热病之势,从而全面识别疾病之状态;并顺应正、邪趋势,先期干预(先期扶正与谋邪出路)以助正祛邪,祛邪外出,达扭转结局,治愈热病之目的。临证中若能掌握其中要领,将对提高外感热病临证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正>李振华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今年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国医大师"称号。李教授幼承庭训,精读医典,博采众方,勤于治学,学识渊博,医技精湛,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60余载,早年长于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症,晚年精于脾胃病研究,均有较精深造诣。笔者有幸作为李教授弟子,随其临证、科研,颇有感悟,现将李教授治疗肝病临证经  相似文献   

10.
贵州地区,气候多湿热,且本地人嗜食辛辣肥甘,故湿热证多见。鉴于此,李兰教授在多年运用分消走泄法的基础上创立了"湿热分消饮",不仅湿热内阻之外感温病用之,而且内伤杂病,甚至危重病也不必拘泥。本文总结李兰教授临证运用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病的临证经验,分析临证治疗湿热病的用药经验和学术思想,为名中医经验方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对总结,传承,发扬名中医治疗湿热病的经验,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丹溪学派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为其主要学术思想,治疗上主张以养阴为宗旨;温病学派是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的学术流派,"顾阴"是防治温热病的重要方法;两者均以养护阴津为首要的治疗法则,适用于对燥证治疗。本文试从两种学派的理论特点、诊疗特色方面浅谈其对燥证治疗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外感热病 ,是感受外邪发病 ,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各种证候类型 ,并有不同程度发热的一类疾病。属祖国医学伤寒、温病范畴 ,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性传染病和某些发热性疾病。临证时 ,遵六经和卫气营血辨证 ,按照伤寒、温病的治疗原则选方治疗。然由于患者体质因素各异 ,或误诊误治等原因 ,使用常法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无效者屡见不鲜。笔者从多年治疗外感热病的临证实践中体会到 ,外感热病部分患者其病邪不易祛除的主要原因与患者机体阳气不振、不能驱邪外出有直接关系 ,并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适当配伍附子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述于下。1 “从治”用附…  相似文献   

13.
中医几千年反复的临床实践中,在不同地域气候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中医地域流派。中医独特的天人相应与三因制宜的思想,使得各大中医地域流派都形成了各自不同流派体系,文章收集整理六大中医地域流派名医治疗外感热病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以期对疑难外感热病的治疗思路提供更多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王履在外感热病学术史上富有创见,具有重要的学术贡献和地位。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研读王履《医经溯洄集》中关于外感热病学的论述,重点探析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比较王履前后医家外感热病学术观点的差异、继承、发展和创新。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难经》、张仲景、刘完素和朱丹溪,并能批判性继承、融合、折中上述医家。王履首次明确指出寒温有别,不得相混,温病病机为怫热内郁,治法当辛凉解散或苦寒清里,并首倡伤寒错简,主张温病初起慎用麻桂,发挥泻南补北之法等。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影响了叶天士、吴瑭、章虚谷、柳宝诒等一大批温病医家,并开启了明清伤寒学术流派之争,或可称之为温病理论发展第一人。  相似文献   

15.
<正>柴瑞霁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运城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从医40年来,继承和发扬"家学"临证精华,探索和创新中医临证思维,在中医治疗外感热病及内、妇科疑难  相似文献   

16.
曾伟权  刘伟栋 《河南中医》2012,32(2):247-248
外感热病初期应辨患者发热是属伤寒还是伤温;随着病情发展,伤寒由太阳向阳明传变,温病由卫表进入气分,此时皆可用攻下泄热法治疗,阳明证攻下即可,温病则须攻下兼祛湿;外感热病进入后期,伤寒由三阳转入三阴,温病由卫气分转入营血分,故治疗此期伤寒当注重温阳以壮命门火,治疗此期温病当养阴,以滋肝肾化源.  相似文献   

17.
(续上期)4.4秦伯未的14种退热法外感热病皆以发热为主证,这里应包括可测量的发热和病人、医生所感触的发热。因此,退热往往是外感热病辨证治疗的主要目的。因此,秦伯未先生50年代即在深入研究伤寒、温病学说及历代名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中医退热14法,  相似文献   

18.
论阴伤是温病热瘀证的主要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海同  王灿辉 《中医杂志》1999,40(3):136-138
温病热瘀证是温病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型,其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热毒血瘀。热毒血瘀是多种外感热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火热毒邪与血相搏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近年来,我们以温病治则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依据,结合现代医学认识和研究成果,并运用动物实验手段,对温病热瘀证的病理基础及其治疗等进行了较为  相似文献   

19.
温病治疗中的祛邪与扶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江苏中医药》2004,25(9):12-15
温病是由于感染温邪引起的外感疾病,温邪在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祛邪外出是治疗温病的首要任务,在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法时应当注意病变部位、病理性质、证候类型等方面的因素。温病的病理过程主要表现为邪正相争,邪热伤正,所以,扶正亦是治疗温病的必要措施,温邪易伤阴液,阴伤是温病重要的病理变化,养阴是温病扶正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新中医》1972,(4)
外感发热病,是指外感六淫之邪而引起发热等证候及其变化的疾病(包括大部分急性传染病在内的发热性流行性疾病)的总称。对于外感发热病的诊治,过去有两种学说——伤寒学说、温病学说。这两种学说所讨论的治疗对象,同是外感发热病,只不过伤寒学说强调外感寒邪,详于治“寒化”之证;温病学说认为外感以温热发病为多,故详于治“热化”之证。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继续和发展。今天应以一分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