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土鳖虫抗肿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56枚鸡胚制备成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和土鳖虫含药血清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4枚。空白组不处理,土鳖虫含药血清高、中、低剂量组分别加入经灌胃含土鳖虫生药11g/(kg·d)、8g/(kg·d)、5.5g/(kg·d)剂量取得的大鼠土鳖虫含药血清,继续孵育72h后,观察各药物组鸡胚的存活情况、CAM模型的形态变化、CAM模型血管生成数量。结果加药72h后,各组鸡胚存活率相当。存活鸡胚可见胚胎活动活跃,CAM透明,分布清晰且血管颜色鲜红。死亡鸡胚CAM血管颜色变浅,脉络不清,胚胎活动消失。土鳖虫含药血清高、中、低剂量组新生血管数量均少于空白组(P0.05);土鳖虫含药血清高剂量组新生血管数量少于土鳖虫含药血清中、低剂量组(P0.05);而土鳖虫含药血清中、低剂量组间新生血管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土鳖虫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CAM血管生成有关,且大剂量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巴戟天寡糖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巴戟天寡糖(MOO)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运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制备含药血清.60只鸡胚随机分为MOO低、中、高剂量组及生理盐水(NS)阴性对照组、空白血清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孵育7 d后建立CAM模型,将NS、空白血清、bFGF(2 500 U·mL~(-1))、MOO 3种剂量含药血清分别加在CAM表面的载体上,继续孵育3 d后制备cAM标本,观察血管生成表现,并进行新生血管计数.结果:MOO各剂量组与bFGF组血管生成表现明显优于NS组与空白m清组.MOO各剂量组新生血管数目较空白血清组均明显增加(P<0.05),但药效均弱于bFGF组(P<0.05).与MOO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新生血管数显著增加(P<0.05),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NS组与空白血清组新生血管数目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OO可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的血管增生,具有一定的促血管新生作用.  相似文献   

3.
祁建英  王春民  杨阳  张磊  杨宝元 《河北中医》2012,34(3):437-438,440
目的探讨益气化瘀冲剂防治大鼠早期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从70只SD大鼠中随机取10只为空白对照组,余60只均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早期心力衰竭大鼠模型。造模大鼠6周内死亡20只,存活40只。将存活的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对照组、贝那普利对照组及益气化瘀冲剂高、低剂量组,各10只。造模后6周开始给药,时间8周。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均予蒸馏水1 mL/(100 g.d)灌胃;贝那普利对照组予贝那普利混悬液0.36 mg/(100 g.d)灌胃;益气化瘀冲剂高、低剂量组分别予益气化瘀冲剂4.0、1.0 g/(100 g.d)灌胃。检测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左心室质量指数。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提示造模成功。益气化瘀冲剂高剂量组平均动脉压(MBP)、左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及左室内压下降最大速率与贝那普利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化瘀冲剂高、低剂量组左室内压上升、下降最大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贝那普利对照组及益气化瘀冲剂高、低剂量组左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指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益气化瘀冲剂能抑制大鼠心室重构的发展,在改善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方面,高剂量益气化瘀冲剂优于贝那普利;在改善左心室质量、质量指数方面,益气化瘀冲剂与贝那普利作用相似,且高剂量益气化瘀冲剂作用优于低剂量益气化瘀冲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黄虫丸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含药血清,观察含药血清对培养5~7 d鸡胚CAM血管生成的影响,并与生理盐水及正常血清组对照。结果:大黄虫丸含药血清可抑制CAM血管的生成,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大黄虫丸含药血清组的血管指数明显降低(P<0.01)。结论:大黄虫丸具有抑制CAM血管新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疏肝健脾解毒方含药血清对MDA-MB-231三阴性乳腺癌(TNBC)细胞凋亡及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给大鼠灌胃疏肝健脾解毒方制备含药血清,设置空白对照组、含药血清低剂量组、含药血清中剂量组、含药血清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测定Bcl-12、Bax蛋白表达量。结果:各给药组凋亡率及Bax、Bcl-12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健脾解毒方对MDA-MB-231 TNBC细胞具有凋亡诱导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干预Bax、Bcl-2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单味成分生脉素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建立研究生脉素含药血清促进血管生成活性的鸡胚绒毛尿囊膜 (CAM ,ChickenChorioal lantoicMembrane)实验模型 ,探讨生脉素促进血管生成活性的作用机理 ,阐明生脉素促进血管生成的生物学机制。方法 :将高、中、低剂量生脉素及空白对照含药血清作为被测物置于CAM表面的载体上 ,作用后制备CAM标本 ,解剖显微镜下观察、计算机图像分析仪图像分析 ,得到定量数据 ,进一步统计学分析。结果 :生脉素含药血清具有明显的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作用 ,用药组较空白组有显著性差异 ,中剂量组较低剂量有显著性差异 ,高、中剂量组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痰瘀同治方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将8日龄鸡胚制备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随机分为4组:空白血清组,大、中、小剂量含药血清组(加入各组相应的含药血清)。培养3d后观察各组对CAM模型标本形态及血管新生数量的影响。结果:大剂量含药血清组粗大血管及细小分支迅速增多,血管网络清晰,呈叶脉样,放射性生长,血管新生数量明显高于空白血清组(P<0.01),中剂量及小剂量含药血清组与空白血清组比较有一定优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痰瘀同治方可明显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益气解毒复方含药血清对胸腺增生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胸腺髓质上皮细胞(mTEC)和调节性T细胞(Treg)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将35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益气解毒复方低、中、高剂量组,空白组,强的松组,每组7只。大鼠连续灌胃1周,制备上述各组含药血清。利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观察不同浓度益气解毒复方含药血清对mTEC和Treg细胞增殖的作用,并通过共同培养方式观察mTEC及益气解毒复方含药血清对Treg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胸腺细胞经培育,使用mTEC特征性标记荆豆凝集素Ⅰ(UEAI)做流式检测阳性率均值为92.54%。采用磁珠分选Treg细胞,多次磁珠分选后的Treg细胞纯度高达92%,mTEC和Treg细胞均呈较高阳性率表达,细胞为mTEC和Treg细胞,细胞纯度符合后续实验的要求。益气解毒复方含药血清体积分数2.5%~15%时,对mTEC和Treg细胞均有抑制作用,益气解毒复方含药血清浓度≥20%时对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且随作用的时间延长,含药血清对细胞的增殖的促进作用越为明显。培养48 h后的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强的松组和益气解毒复方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高剂量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降低(P<0.01)。与mTEC共同培养的Treg细胞,与空白组比较,强的松组、益气解毒复方低剂量组Treg细胞增殖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高剂量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益气解毒复方含药血清能够影响胸腺增生型MG患者mTEC和Treg细胞的增殖,独立培养MG患者的Treg细胞相比,与mTEC共同培养的MG患者Treg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提示mTEC能够调控Treg细胞的增殖,且这种作用在予以益气解毒复方含药血清干预之后更为明显,说明益气解毒复方对Treg细胞的干预,可以通过对mTEC的治疗作用产生,这可能是益气解毒复方治疗MG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益气化瘀散结方干预后胃癌SGC-7901细胞PI3K/AKt/mTOR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变化,探讨益气化瘀散结方影响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GC-7901细胞,采用益气化瘀散结方含药血清干预,细胞分为空白血清组及5%、10%、20%益气化瘀散结方含药血清组,药物干预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blot、Real-time PCR技术检测PI3K、AKT、mTOR蛋白及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血清组比较,不同浓度益气化瘀散结方含药血清均能不同程度抑制SGC-7901细胞的增殖,其中10%,20%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上以48 h最为明显;与空白血清组比较,10%,20%益气化瘀散结方含药血清组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S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血清组比较,不同浓度益气化瘀散结方含药血清组PI3K、AKT、mTOR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可能是益气化瘀散结方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调节胃癌细胞生长周期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温阳活血解毒复方(WHJF)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增殖、迁移及细胞管形成功能的影响,从细胞层面探讨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温阳活血解毒复方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0.35,31.05,93.15 g·kg~(-1)),于第4天首次灌胃2 h后采血制备含药血清,采用CCK8法、Transwell迁移实验、b FGF诱导细胞管形成实验分别观察含药血清对HUVECs增殖、迁移及细胞管形成功能的影响。结果温阳活血解毒复方含药血清对HUVECs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的含药血清对HUVECs的抑制率均明显升高(P0.05),且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浓度依赖型。在迁移方面,温阳活血解毒复方组迁移细胞数减少,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细胞管形成方面,与模型组比较,温阳活血解毒复方组细胞管数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低、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活血解毒复方含药血清可抑制HUVECs的增殖、迁移及细胞管形成,起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此外,其可能与b FGF产生协同作用,共同促进新生血管成熟,发挥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灸法973项目的课题"艾灸的温通温补效应规律及其原理研究"为依托,围绕"艾灸的温热刺激能产生温通温补效应"这一假说,以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为疾病载体,遵循其"脾胃虚寒、中阳不运"的病机特点,拟定其"健脾益胃、温通补虚"的治疗原则,探讨艾灸温通与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两种效应之间的关系以及效应规律的特点。研究结论:证实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为艾灸激活穴位(局部始动),推动气血运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通路),调节脏腑功能(效应器官响应)。阐明艾灸温通、温补效应之间的关系为"以温促通、以温达补,以通促补、以补促通,通中有补、补中有通、通补互用"。初步揭示其效应规律的特点是通补性、特殊性、条件性、程度性、差异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近年来有关中西医结合的现状及中医发展方向的相关文献,认为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仍然是中医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防风(RS)对大小鼠胃肠运动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苯酚红测定法观察RS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制备大鼠结肠平滑肌肌条并放置在浴槽中,滴加RS及其他试剂并记录肌条的收缩曲线加以分析;分离并培养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探针孵育后,不同缓冲液条件下测定NS及RS处理前后细胞的荧光值并加以分析。结果 RS各组对小鼠小肠推进和胃排空均有抑制作用;RS各组均抑制离体大鼠结肠平滑肌肌条收缩,抑制Ach引起的肌条收缩。RS剂量与峰高和同线下面积有量效关系。不同缓冲液对RS处理后的荧光值和抑制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防风可抑制小鼠小肠推进及胃排空,抑制离体大鼠结肠平滑肌收缩,机制与肾上腺素能α受体及M胆碱受体有关,与阿片受体和β受体无关;防风可降低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其机制与抑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有关,与抑制细胞内钙离子释放无关。  相似文献   

14.
斯达芬宁(风痛灵)镇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达芬宁1ml/kg,0.5ml/kg用于急性损伤家兔(冲击挫伤模型),能缓解损伤家兔的疼痛,减少损伤局部中性白细胞数,主要参与机体应激反应和炎症调节.为了研究斯达芬宁在镇痛上作用和机制,我们观察了斯达芬宁对小鼠热痛反应的影响和扭体反应的影响,发现斯达芬宁2.5ml/kg、1.25ml/kg体重给小鼠外用,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热板法),明显抑制小鼠醋酸所致扭体反应,有一定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5.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神经内分泌信号对免疫细胞活性和免疫应答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内啡肽生长激素、催乳素对免疫细胞活性和免疫应答起刺激性或增强性调节作用,而生长抑素起抑制性调节作用。躯体感觉神经可将刺激信号传导到脑干,然后激活传出迷走神经,抑制炎症反应。肠道神经元通过反射性调节肠道巨噬细胞功能调节炎症反应。血脑屏障通过调节免疫细胞通透性调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展。通过电针穴位刺激连接大脑与肾上腺的迷走神经可以减轻机体炎症。  相似文献   

16.
黄芩苷的解热作用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黄芩苷对酵母性发热大鼠的解热作用及对致热性细胞因子的影响,以探讨其对酵母性发热大鼠解热的可能机制.方法:sc酵母(2 g·kg~(-1))复制酵母性大鼠发热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黄芩苷高、中、低剂量组,观察药后各组体温变化;采用双抗体夹心ELSIA法测定发热高峰大鼠血浆、下丘脑及脑脊液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并将黄芩苷3个剂量组的温度变化率与IL-6,IL-1β,TNF-α含量变化率分别作相关性分析.结果:黄芩苷高剂量组较其他组能明显降低发热大鼠的体温,并且能降低大鼠血清、下丘脑、脑脊液中的IL-6,IL-1β,TNF-α含量.相关分析表明黄芩苷对大鼠的体温变化率与IL-1β在血清、下丘脑、脑脊液的变化率呈正相关(r=0.873,P<0.05),与TNF-α的含量变化率也呈正相关(r=0.862,P<0.01).结论:黄芩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与减少TNF-α和IL-1β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特定体质人格与对应病邪间存在特殊的亲和能力,契合"同气相求"之论。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群体医学向着个体医学转变,因而群体中的个体差异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部分,中医体质学不仅注重调节人体整体机能,更加注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体质。而体质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实为特定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源自《黄帝内经》人格、体质相关描述,基于中医"形神合一"理念,中医体质人格论为疾病防治开辟出崭新视角。而现今女性高发病—经前期综合征,严重困扰患者生活各方面。而育龄女性的特殊体质早已把该病的研究点引至体质人格领域。本文力图对体质人格与经前期综合征的关系作出简要梳理,以期立足体质人格角度提供防治措施,改善个人体质,达到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贯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体内外水平研究长春新碱对人胃癌BGC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S法检测人胃癌BGC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Hoechst荧光染色法、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情况;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GC细胞内增殖、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荷瘤裸鼠实验检测长春新碱抑制胃癌生长情况。结果长春新碱明显抑制BGC细胞的生长,其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呈剂量和时间相关性,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并促进其凋亡,下调了细胞增殖和周期相关蛋白p-FAK、FAK、E2F1、Cylin E2、Cyclin D2、CDK2、CDK6的表达,并激活了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荷瘤裸鼠实验显示长春新碱能明显抑制胃癌生长。结论长春新碱通过下调细胞增殖与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使细胞周期在G1期阻滞,同时激活Caspase-3诱导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9.
中风病与温病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与温病是中医内科极为常见的两大类疾病。二者自金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以降,在理论与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长足进展,成为中医学术突出成就的代表。中风病与温病虽同属内科疾病,但是前者属于内伤杂病,而后者则是外感热病,二者无论在理论还是临床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然而,仔细分析会发现二者之间竟然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通过分析比较,有助于加深对此二病的理解,以及理法方药的相互借鉴。1中风病与温病在发病基础、病理因素及证候方面的相似性1.1阴虚是中风发病与温病易感的病理基础(1)中风病以虚为本,而以阴虚较为突出。《临证指南…  相似文献   

20.
郑琴  刘丹  胡鹏翼  王佳  唐宇  郭园园  杨明 《中草药》2016,47(21):3840-3847
目的体外细胞模型法及分子对接法研究P-糖蛋白(P-gp)及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抑制剂促进天麻素跨膜转运的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考察天麻素对多药耐药基因1(MDR1)基因转染马丁达比犬肾上皮细胞(MDCK-MDR1)细胞的毒性,采用分子对接法预测天麻素与P-gp、MRP1结合方式及作用能力的强弱,MDCK-MDR1细胞模型分析天麻素的跨膜转运,以及P-gp抑制剂维拉帕米、MRP1抑制剂丙磺舒对天麻素跨膜转运的影响。结果天麻素在100~1 000μg/m L的质量浓度内对细胞无毒性;天麻素与P-gp通过氢键及疏水作用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与MRP1通过氢键、疏水作用及静电作用形成稳定的复合物,Lib Dock Score表明P-gp-维拉帕米、MRP1-丙磺舒复合物的稳定性强于P-gp-天麻素和MRP1-天麻素;天麻素基底侧(BL)→顶端侧(AP)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 BL→AP)大于Papp AP→BL,外排率(ER)为1.5左右,提示天麻素在MDCK-MDR1细胞为被动转运,且转运过程可能存在蛋白外排现象;天麻素配伍维拉帕米Papp显著增大(P0.05),ER值显著减小(P0.05),天麻素配伍丙磺舒后Papp有所增大,ER有所减小,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天麻素为P-gp底物,天麻素是否是MRP1的底物有待进一步考证,但维拉帕米及丙磺舒可通过竞争性结合P-gp和MRP1不同程度促进天麻素跨膜转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