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腹部脏器损伤中,肝外伤的发生率在国内已接近脾破裂,占腹部创伤的5%~20%,病死率达18.6%~56%。故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对本病的预后至关重要。通过对平坝县中医院1996年5月~2005年8月间收治的32例肝外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了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腹部手术的广泛开展,术后急性肠梗阻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腹部手术后腹腔内粘连是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据统计,粘连性肠梗阻发生于腹部手术后占70%~80%,尤其是下腹部、盆腔手术发生率高[1],且多数在术后4~5d发生[2]。其病理表现为各种刺激造成纤维蛋白原渗出,炎性物质分泌,使肠蠕动功能失调,导致肠梗阻发生。  相似文献   

3.
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是一种特殊的、严重的腹内伤,约占腹部闭合性损伤的3%~5%。我院外科自2003年6月~2005年6月收治了40例,就临床验治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15~55岁。  相似文献   

4.
正术后肠梗阻(postoperative ileus,POI)是在腹部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以恶心、呕吐、腹胀、腹部压痛、排气时间延长及肠鸣音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2],其发病率可高达17%~20%,尤其在肠道手术后更常见[3]。术后肠梗阻通常持续2~4 d,有时甚至会长达7 d以上,部分患者会发展成长期肠梗[4],其治疗周期5  相似文献   

5.
宫外孕是指孕卵在子宫腔以外或子宫腔非正常部位着床发育的妊娠,是一种常见的妇产科急腹症,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其中输卵管妊娠是最常见的异位妊娠,约占95%~98%,以壶腹部妊娠最多,占78%[1]。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消化性溃疡(PU)是一种以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为典型症状的消化系统疾病,是由于胃肠道黏膜对自身消化而形成[1],主要包括十二指肠溃疡(DU)和胃溃疡(GU)两类。据统计,PU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病,全球约有5%~10%的人患病,每年的发病率约为0.1%~0.3%,有调查发现在冬春二季,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有显著提高[2]。  相似文献   

7.
腹水属中医"臌胀"范畴,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甚则青筋暴露、四肢不肿或微肿为特征,约有35%~50%的患者自发现腹水开始一年内死亡.  相似文献   

8.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或重型急性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 Type,ACST)是常见腹部外科疾病,也是腹部三大危重症之一,具有发病急、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其发病率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相一致,大约 AOSC 占胆道疾病的10~20%。例如:张英民等报道在1.164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临床救治,提高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诊疗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2月~2010年12月接诊的116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102例治愈(87.93%),发生并发症14例(12.67%),死亡13例(11.21%)。结论:结合受伤情况、临床症状和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是提高诊断率的关键,选择及时正确的治疗手段对提高伤者的生存率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是一组目前尚无器质性原因可查的,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上腹胀满或灼热感、脘腹疼痛、餐后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等。据相关统计,西方国家FD的患病率为11. 5%~14. 7%,我国为19.8%~23. 5%。罗马Ⅲ标准将FD分为2种亚型,即以餐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早饱为主要表现的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以  相似文献   

11.
胃大部切除术后复发性溃疡的发生率一般认为较低,在国内约为1%~2%,国外约为1%~3%,但也有文献报道国内达62.4%,国外则为32.2%~49.7%,BillrothⅡ式手术多于BillrothⅠ式,切多位于吻合口附近的空肠内,也可发生在吻合口,其特点为上腹部周期性发作性疼痛、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2.
腹部切口硬结是腹部术后切口感染的一种临床表现,常发生在术后4~5 d.我院妇产科于2002年10月-2007年3月试用生大黄 芒硝外敷治疗腹部切口硬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1972年1月~1980年12月,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胆囊炎、胆石症1,06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摘要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068例中,男422例,女646例,男女之比为1:1.53。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17岁,其中以40~50岁发病最多,平均42.9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28年。二、主要临床表现:上腹部绞痛1,068例(100%);发热753例(70.5%),黄疸440例(41.2%);上腹部压痛981例(91.9%):肌卫804例(75.3%);胆囊肿大368例(34.5%);休克194例(18.2%)。三、诊断标准:1979年以前均按遵义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一书中制定的诊断标准。1980  相似文献   

14.
子宫肌瘤以出血、腹部包块、压迫症状、疼痛、白带增多、不孕、流产及贫血为主要症状。在40~50岁女性中发病率约为20%~25%[1]。针对该病的病理特点,笔者采用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着外手术前后舌象变化的规律,将105例普外患者分成非腹部手术、腹部择期手术及腹部急诊手术3组,分别观察术前、术后6~8小时、术后禁食第1、2、≥3天及术后进食第1、2、≥3天8个时间段的舌象。结果:腹部择期手术组术前腻苔占45.7%,腹部急诊手术组在后进食第2、≥3天黄苔比术前低,各组手术后6~8小时少津比例增多,腹部手术两组于术后进食第2、≥3天及术后进食第1天总腻苔率均比术前高,且比同时段非腹部手术组高。由结果可见,普外手术后6~8小时少津舌象增多,腹部手术患者后舌象少津→苔腻→正常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肠梗阻是外科急腹症之一 ,其中粘连性肠梗阻占其总数的30 %~ 6 0 %。我院于 1995 - 0 1~ 2 0 0 0 - 12对 46例粘连性肠梗阻病人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取得良效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 46例中男 2 5例 ,女 2 1例 ;年龄 15~ 70岁 ,平均 36 .5岁 ;从发病到入院最短 2 h,最长 5 d。46例均有腹部手术史 ,其中阑尾炎术后 2 7例 ,胃十二指肠穿孔术后 10例 ,腹部外伤致肠管破裂 3例 ,肝破裂 1例 ,宫外孕术后 3例 ,胆道术后 2例。诊断标准 :有腹部手术史 ;具有腹痛、腹胀、呕吐及停止排便、排气症状 ,肠鸣音减弱或亢进 ;腹部 X线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蒙医腹部针刺疗法结合灸脐法治疗萨病(脑梗死)后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1月于呼和浩特市蒙医中医医院蒙医脑病科住院部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后便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全腹部,按分寸法,确定剑突穴、痞穴、火衰穴、回肠穴、大肠痞穴、小肠上穴、小肠下穴;对针具器械、医生手进行消毒;用25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进行针刺,留针时间为20~30 min。灸脐法:患者平躺,充分暴露腹部,评估皮肤情况,碘伏消毒,通嘎拉嘎-5丸研磨,加黄油搅拌,肚脐部位放一层薄纱布,取3~5g药,放置于肚脐部位,烤灯烤腹部肚脐部位15 min,1次/d,14 d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通便灵胶囊,饭后口服5粒,1次/d,14 d为1个疗程。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7%(26/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21/30),试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蒙医腹部针刺疗法结合灸脐法治疗脑梗死后便秘疗效显著且安全,证明腹部针刺疗法、灸脐法是治疗便秘的有效辅助方法之一,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腔以外所引起的病症称子宫内膜异位症.该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有上升的趋势,约占妇产科门诊病例的4%~17%,占妇科腹部手术的20%~30%,已成为妇科常见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探讨腹部超声对异位妊娠临床诊断的意义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02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30例,采用腹部超声诊断仪,频率3.5-7.0MHz.经腹部探头频率3.5MHz.腹超声检查观察其检测结果.结果:腹部超声可确认宫内有孕囊者12例(符合率91.6%);子宫内膜厚度者11例(符合率90.7%);肿块者6例(符合率89.8%);盆腔积液1例(符合率90.8%).结论:经腹部超声探头能清晰地探查到远场图像,具有诊断率高、图像清晰、直观、最终确诊的符合率较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肠瘘是外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及危重症,而继发于手术后的肠瘘约占75%~85%。2003年1月至2006年9月我们收治腹部术后肠瘘39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9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9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