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心原性猝死的心脏病变类型特点 ,为防治心原性猝死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 :对 44例猝死尸检心脏标本进行大体检查、显微镜观察。结果 :克山病 1 1例、心肌炎 5例、心脏畸形 2例、风湿性心瓣膜病 (风心 ) 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 ) 6例、脂肪心 3例、肺原性心肌病 6例、充血性心肌病 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 (高心 ) 1例、高心+冠心 5例 ,猝死高峰年龄为 3 0~ 6 0岁 ,诱因与猝死有密切的因果关系。结论 :1 0种不同类的心脏病变是心原性休克的病理基础 ,在情绪或运动等诱因刺激下即可引起心脏骤停 ,导致心原性猝死。  相似文献   

2.
在长期随访612例安置永久起搏器的病人中,有36例死亡,其中14例死于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6例死于心动过缓,16例死于其它原因。6例心动过缓性心脏性猝死的原因为2例起搏器故障,4例电池耗竭。  相似文献   

3.
突然死亡最常见原因为冠心病所致。随着风温性心瓣膜病(以下简称风心病)平均死亡年龄的增大,由其所致的猝死现象也常有发生。我院自1975~1985年间收治的723例次风心病患者中,49例在住院期间死亡,病死率为6.78%,其中24例(48.9%)为心功能恢复期间突然死亡。现就如何早期识别风心病碎死的易患因素及其死亡原因作一初步探讨。1诊断标准本组病人因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快速房颤入院,经治疗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又突然出现症状并在症状出现后lh内死亡者。病例选择标准:①经病史、症状、体征、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而确诊为风心病…  相似文献   

4.
1 .概述心肺脑复苏 ,是对由于任何原因引起呼吸和心脏聚停的主要抢救措施。心脏聚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 ,使有效循环功能立即停止 ,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 ,全身重要器官特别是脑的严重缺血与缺氧 ,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等系列症状。与祖国医学中的“卒死”、“卒客忤死”相类似。2 .引起心脏聚停的原因在心脏骤停的病因中 ,心血管疾病是主要病种 ,尤其是在青年“猝死”患者中 ,以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为主要病因 ,因此对于冠心病与各种心律失常 ,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3 .诊断要点1 )突然意识丧失 ,或在一短暂的抽搐后…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长沙地区12万人口中1985,1986两年30岁以上死亡者共1494人;其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疾病,脑中风、肿瘤次之。心血管疾病中,以肺源性心脏病死亡率最高,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次之。猝死111人,60岁以上者猝死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传统医学把人的死亡分为濒死期,临床死亡期以及生物学死亡期等三期死亡过程,并把呼吸和心跳停止作为临床死亡的标志.还按呼吸停止和心跳停止先后的不同分为呼吸死或肺死与心脏死。尤其自古以来把心脏作为人的中枢性生命器官.只要心脏在跳动.哪怕跳得极其微弱.就认为人还活着.可是,近年来.由于现代医学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报道4例确诊为Romano-Ward综合征的临床病例,对其临床和心电图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对其临床诊断、发病机理、治疗以及分子遗传学研究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8.
欧阳贞 《陕西医学杂志》1995,24(11):646-647
3例子宫肌瘤全子宫与附件切除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死亡。结合文献,就其发病因素、诊断及防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因反复发作性室性心动过速(VT)伴晕厥而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自发VT/VF7次,均被ICD放电而有效地终止,提示ICD能有效防治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10.
动态心电图(Dynasmic Electrocardio-graphy),简称动心图(DCG)。因五十年代中期首先由美国的Horter实验室提出,故又称Horter心电图或称Horter心电监测。因为它能够在各种状态下系统的长时间的(24h~48h)动态观察心脏的电学变化,为临床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因此现已广泛的用于诊断各种心律失常,判断卒死的原因,诊断缺血性心脏病,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以及了解起搏器的功能状态等。  相似文献   

11.
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而非外因所致的突然死亡。如果原来是“健康人”或在病情显著改善过程中的病人,由于一心脏的原因而意外地突然死亡,则稼为心脏性猝死(简称SCD)。本文从临床角度对SCD的病因、发病机制、预防以及抢救等方面近年来的新进展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2.
心功能不全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临床症候群^[1]。常见的相关疾病有: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心脏传导系统疾病、肥厚性或限制性心肌病、移植心脏的排斥反应等。心脏舒张功能不全可存在于收缩功能障碍的早期表现或伴随收缩功能障碍同时存在,也可不伴收缩功能异常而单独存在。单纯舒张性功能不全所致的舒张性心功能衰竭约占全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1/3^[2],其相应的治疗措施也有别于收缩性心功能不全,故而正确识别舒张功能障碍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3]。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临床角度初步探讨了24例风心病心功能恢复期病人突然死亡的原因。根据本组资料,认为洋地黄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为风心病心功能恢复期患者突然死亡的常见诱因,而新近出现的室性早搏,Q~T间期延长可能为突然死亡的潜在危险因素。因此,及早识别和发现上述危险因子,对降低风心病,心功能恢复期患者的突然死亡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QT离散度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QT离散度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关系。方法:分析163例CHF病人的QT离散度、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及室性心律失常。QT离散度以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上最长和最短的QT和JT间期之差及其变异系数计算。结果:平均随访26±15个月,心脏性猝死34例,非猝死型心脏性死亡25例(心力衰竭19例,心肌梗塞6例),非心脏性死亡和接受心脏移植7例,存活97例。心脏性猝死组各QT离散度参数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和非猝死组,而后两者之间无差异。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示,QT离散度增加是心脏性猝死独立危险因素;JTc离散度≥85ms组和<85ms组3年非猝死生存率分别为30.8%和96.6%。结论:QT离散度增加是心脏性猝死独立危险因素,QT离散度检测有助于识别CHF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5.
对25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经左锁骨下静脉进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治疗的,结果48例经4~10d治疗后,Q-T间期均缩短,2例经2周治疗后仍有度房宣传导阻滞。提示应用床旁临时起搏器治疗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一种心脏内膜表面发生的微生物感染状态,感染可发生在间隔缺损部位、腱索或心内膜壁,有极强的破坏性、致残性。笔者就IE的易患因素及诊断、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老年冠心病患者猝死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猝死的相关因素、死因以及临床与病理的相关性 ,以减少猝死。方法 :总结 36例老年冠心病猝死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猝死患者平均年龄女性较男性晚 ,诱因以过劳为多 ( 1 2例 ,33.3% ) ,死前有症状 ( 2 1例 ,5 8.3% )及 6h以内死亡者 ( 2 0例 ,5 5 .6% )占绝大多数 ,冠状动脉狭窄以 级 ( 1 4例 ,38.9% )和 级 ( 2 2例 ,61 .1 % )居多。结论 :老年冠心病猝死与诱因、死前症状、心脏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猝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心脏介入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好发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心脏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22例患者(观察组)及经股动脉介入术后未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22例患者(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转归。结果: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6例进行床旁反复压迫包扎,11例在超声引导下反复压迫包扎,5例行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压迫。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无致死性并发症。结论:预防心脏介入相关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关键是提前识别好发因素。在超声引导下无创或微创治疗心脏介入相关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心源性猝死的防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王志坚  丁文惠 《中国医刊》2004,39(10):14-17
猝死一般是指在无症状出现或相关症状出现1小时内(有学者认为是24小时内)发生的以骤然意识丧失为前驱的出乎意料的自然发生的突然死亡(unexpected natural death).大约40%的猝死病人是在没有旁观者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根据临床症状对猝死的病因进行准确判断非常困难.尽管如此,大多数猝死被认为是心脏原因所致,即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心源性猝死).在中国及西方国家,心源性猝死都是一个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联合临时心脏起搏在急性右心梗死患者PCI术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对58例下壁及右室心梗患者根据术前是否存在低血压和(或)缓慢心律失常分为两组:低血压和(或)缓慢心律失常组(低缓组)与无低血压和(或)缓慢心律失常组(无低缓组),低缓组PCI术前进行液体复苏、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无低缓组PCI术前给予输液、抗凝等常规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低缓组术中发生低血压的程度和(或)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无低缓组术中发生率高,两组患者在PCI术中低血压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I术前液体复苏联合临时心脏起搏可有效减轻PCI术中低血压严重程度,减少心源性休克发生,对再灌注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