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胺碘酮对心房纤颤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比较治疗组66例患者治疗前后QT间期、QTc间期、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并与正常成人对照组60例作对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QT及QTc间期均明显延长,而QTd、QTcd反而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与健康成人对照组相比,QTd及QTcd均明显增大(P<0.01)。结论胺碘酮可使心房纤颤患者QT及QTc间期延长,使QTd及QTcd降低。  相似文献   

2.
QT离散度(QTd)是指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QT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JT离散度(JTd)是指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JT与最短JT间期的差值。它们均能反映心室肌复极化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并可作为心脏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指标,亦可作为心肌缺血的指标。本文研究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与QTd、JTd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健康成人QT间期离散度 (QTd)及影响因素。方法 用 12导联同步与非同步方法描记2 0 0例健康成人心电图 ;测RR间期 ,QTmax、QTmin、QTd及QTmax、QTmin和QRS出现最早导联 ;对照分析记录方法、年龄、性别对QTd的影响。结果  (1) 2 0 0例健康成人 12导联同步描记QTd为 (33 0 7± 10 87)ms (10~ 5 7ms) ;(2 ) 12导联同步与非同步描记检测对照QTd ,非同步描记QTmax增大 (P =0 0 2 5 ) ,QTd减小 (P =0 0 0 1) ;(3)年龄增加QTd有增大趋势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4 )女性QTmax大于男性P =0 0 4) ,但QTd小于男性 (P =0 0 0 5 )。结论 本组测得 2 0 0例健康成人QTd范围 10~ 5 7ms,提示QTd >6 0ms应视为延长 ;在QTd检测中应强调 12导联同步描记 ,在分析时应注意性别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特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患儿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及其治疗后的改变.方法测量8例特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患儿首诊时心电图QT间期最大值(QTmax)、QT间期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并分析其治疗后的变化;检测15例健康小儿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做对照.结果8例患儿首诊时QTmax、QTd、QTcd分别是(0.58±0.06)s、(136.12±16.14)ms和(142.38±18.67)ms,其中6例经普萘洛尔治疗2~4年后QTd为(112.13±12.82)ms(P>0.05),2例未用药物治疗QTd自动缩至72ms和63ms,1例发现发生尖端扭转室速时QTd增大为172 ms,经利多长因治疗后缩小至106ms.15例健康儿童心电图QTmax、QTd、QTcd分别是(0.35±0.03)s、(28.32±8.52)ms和(35.66±11.45)ms,与长QT综合征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QT间期综合征患儿心电图QT离散度明显延长.β受体阻滞剂治疗QTd无明显缩短.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长QT间期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评价指标,并可预测其危险性发生.  相似文献   

5.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生春 《吉林医学》2000,21(1):9-10
为了寻求扩张型心肌病 (DCM)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采用体表心电图 ,对 42例 DCM病人入院时无心律失常者不同导联 QT间期、JT间期进行测定 ,同时设立对照组 ,分别计算 QT间期离散度 (QTd、JT间期离散度 (JTd)。离散度。经 30日观察 ,结果得到 QTd、JTd大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而 QTd、JTd小者和对照组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P<0 .0 0 1。结论 :QTd和 JTd可作为 DCM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测定9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QT间期离期度(QTd)和JT间散离散度(JTd),并以68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显示: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均P<0.001),住院期间死亡组(12例)QTd、JTd较存活组(78例)明显增大(均P<0.05),存活组入院时QTd、JTd较出院时延长(均P<0.01),提示以QTd、JTd增大评价AMI患者的近期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许秀丽  沙比拉 《农垦医学》2004,26(5):349-350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JT离散度(JTd)是指体表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JT间期的变异程度。有研究表明。QTd和JTd的增加对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猝死的预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观察了6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QTd和JTd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的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表现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435例健康职工用12导联同步方法描记体表心电图,用美国DMSoftware公司合作产品有线式心电综合分析系统自动分析、测量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按Bazett公式校正心率后得最大校正QT间期(QTcmax)、最小校正QT间期(QTcmin),自动计算QTd=QTmax-QTmin,QTcd=QTcmax-QTcmin,对照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年龄、性别对QTd、QTcd的影响。结果QTd、QTcd均数分别为(47±11)ms、(52±12)ms。女性组QTmax、QTmin、QTcmax、QTcmin、QTd、QTcd均长于男性组,但仅QTc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Td、QTc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组QTmax、QTmin、QTcmax、QTcmin。均长于低龄组,QTmax、QTmin、QTc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龄组QTd、QTcd短于低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组测得435例健康成人QTd、QTcd均数分别为(47±11)ms、(52±12)ms,QTd、QTcd与性别、年龄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QTd及JTd增加与老年人糖尿病猝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病人 QTd,JTd增加与其发生猝死的关系。 2方法 受检者常规测量 12导联心电图 QT及 JT间期。最长 QT间期或 JT间期减去最短 QT或 JT间期 ,即得 QTd或 JTd.比较对照组与糖尿病组 (猝死组与存活组 )的 QTd,JTd.3结果 老年糖尿病病人 QTd,JTd分别为 (78.2 4± 2 7.6 8) ms,(79.86±2 1.48) ms,而对照组分别为 (4 7.16± 18.2 7) ms,(4 6 .32± 2 0 .12 ) m 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6 .6 3,7.2 3,P<0 .0 0 1)。糖尿病猝死组 QTd,JTd分别为 (96 .5 6± 2 8.2 6 ) ms,(98.78± 30 .42 ) ms;存活组 QTd,JTd分别为 (5 9.2 7±19.14) m s,(6 0 .47± 2 1.5 2 ) ms,猝死组 QTd,JTd均明显长于存活组 ,差异有显著性 (t=5 .93,5 .5 8,P<0 .0 0 1)。 4结论 老年糖尿病病人猝死的发生随 QTd,JTd的延长而增加 ,提示 QTd,JTd延长是预测老年糖尿病病人猝死的一项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AMI早期QT间期离散度、JT间期离散度与严重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定 46例AMI患者心梗发生后第 3d的QT间期离散度 (QTd)和JT间期离度 (JTd)。并与30例正常人的对照组比较。结果 :AMI组QTd、JTd、QTc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 (P <0 0 1 )。住院期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组 (1 8例 )的QTd、JTd、QTcd较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 (2 8例 )明显增大 (P <0 0 1 ) ,且发生室颤的 9例患者QTd、JTd、QTcd比无室颤的明显增大 (P <0 0 1 )。结论 :早期测定AMI患者QTd、JTd、QTcd对患者近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QT间期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时程,体表心电图中不同导联QT间期离散度(QTd)反映了心脏不同部位心室复极的差异。业已发现心脏病患者QTd增加和不良预后有关。本文总结1995~1997年间我院23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和27例高血压心脏病(HPHD)患者心功能不全时QTd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入选病例 23例DCM中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55.8±14.4岁(30~79岁);27例HPHD中男13例,女14例,平均年龄60.7±12.5岁(41~82岁);均为住院患者,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无心肌梗死、药物及血清电解质紊乱等影响QT因素;心功能按NYHA分级(Ⅱ/Ⅲ/Ⅳ),DCM为7/11/5例,HPHD为8/13/6例,两组患者临床情况有可比性。取同期健康成人心电图  相似文献   

12.
郭迎春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7):2397-2397
QT离散度又称QT间期离散度,是指QT间期在体表心电图各导联之间的差异程度,它反映了心室电活动负极过程在各个局部的不均一,可以用来评价心肌电活动状态和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近年来研究表明,QTd可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由于该方法无创伤、简便而受到广泛重视。本文通过86例心率对QT离散度的结果分析,旨在探讨排除自主神经影响因素后心率对QTd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86例健康成人,年龄(22岁59岁);其中男性57例,女性29例。受检前1个月内未服用影响心脏药物。经食管心房调搏:86例受检对象均行经食管心房调搏,自…  相似文献   

13.
柳双存  常健梅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5):577-578,593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对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评价成功的PTCA术对改善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心绞痛患者行PTCA术前和术后24h内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QTc、QTd及QTcd4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PTCA术后QT和QTc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而QTd和QTcd则较术前明显减少,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PTCA能显著减少心绞痛患者的QTd,能改善心肌复极电生理,有助于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上各导联时限变异的程度,其大小可反映心室复极的不一致。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是引起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本文测定了4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及JT间期离散度(JTd),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探讨射频消融治疗 (RFCA)对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患者QT间期、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16例IVT患者成功地进行了RFCA治疗 ,并测量了消融前心速发作间歇期和成功消融后心电图的最大QT间期 (QTmax)、最小QT间期 (QTmin)、QTd及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并测定 16例年龄、性别相近的健康者的上述同样指标作为对照。结果 IVT组行RFCA前与对照组比较 ,QTmax、QTmin、QTd、QTcd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IVT组成功消融前、后QTmin、QTcd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 >0 .0 5) ,而成功消融后QTmax及QTd比消融前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IVT发作间歇期QT间期、QT离散度于正常人无差别 ,QTd、QTcd不能作为IVT患者发生室速的预测指标 ;RFCA治疗IVT安全有效 ,不会导致心室肌复极离散程度的增加 ,消融后QTmax、QTd减少可能与副交感神经张力下降、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健康人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健康人标准心电图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36~75岁健康人60例,做标准12导联心电图,分别测量V2和V6导联的QT间期、Q-Tp间期(即QRS波的起点至T波顶点的时间间期),按QT间期减Q-Tp间期的差值计算Tp-Te间期,按Tp-Te间期/QT间期计算其比率,并分别比较2个导联以及不同性别之间的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结果①V2导联的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大于V6导联,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3±15)比(69±55)ms,P〈0.05;(0.24±0.04)比(0.17±0.06)ms,P〈0.05]。②V2导联的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均为男性比女性长(P〈0.05)。结论提供健康人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重要信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我院1995-01一1996-04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AMD)住院病人39例的QT间期离散度变化规律性及其临床意义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l·l一般资料选择AMI患者39例,诊断均按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且无电解质紊乱,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其中女性14例,男性25例,年龄34岁~75岁,平均年龄58岁。并选择无心血管疾病的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性别、年龄与AMI组无差异。1.2分析方法:对照组选择常规12导联,AMI组亦常规做12导联心电图,必要时加做左胸或V7~V。导联。AMI组测量入院时心电图的QT问期及JT间期。QT间期选择QRS…  相似文献   

18.
梁春鸣 《微创医学》2005,24(4):490-491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45例AMI每例受试者分别测量溶栓前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各导联QT间期,各个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最长QT间期与最短QT间期之差即为QTd.结果死亡组9例溶栓前QTd为(88.4±16.8)ms;存活组36例,溶栓前QTd为(56.1±14.1)ms,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AMI患者QTd的时间与室颤关系密切,QTd越长,室颤发生率越高,且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离散度(QTd)和JT离散度(JTd)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发病48h内、第7天、第21天分别对52例病人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加做右胸及V7-9导联,按QTd=QTmax-QTmin,JTd=JTmax-JTmin计算。结果 与48h内相比较、第7、21天QTd和JTd值明显降低,差异有极显著性;第7、21天QTd和JTd值明显比较,差异无显著性。QT离散度和JT离散度在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猝死组QTd和JTd增加,QTd和JTd在预测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我校在校生,体检证实身体健康。男性60例,女性60例,年龄18~24岁。1.2方法①心电图描记。②测量出最长QT间期(QTm ax)、最短QT间期(QTm in),计算出QT离散度(QTd=QTm ax-QTm in)。表1不同性别的Q Tm ax、Q Tm in、Q T d及P值T ab 1 Q Tm ax、Q Tm in、Q T d 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