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型小脑幕脑膜瘤是指瘤基底附着于小脑幕或小脑幕切迹处,瘤径大于3cm的脑膜瘤,由于该位置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全切肿瘤一直是神经外科的手术难点。近年来我科采用显微手术切除12例该部位脑膜瘤,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30,自引:13,他引:30  
目的通过对234例岩斜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的分析,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入路与治疗效果。方法总结234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显微手术入路及方法和术后处理。结果肿瘤全切除及次全切除192例(82.0%),死亡4例(1.7%)。结论岩斜区脑膜瘤的治疗采用手术治疗,根据肿瘤在斜坡的不同部位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目前是该部位肿瘤的首选手术入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手术并发症,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影像特征与脑膜瘤患者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00例脑膜瘤手术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是否具有侵袭性、肿瘤形状、有无神经血管包绕、增强程度、水肿情况、肿瘤边界,筛选出影响肿瘤的切除程度、并发症和死亡的因素,然后对筛选出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侵袭性、肿瘤形状和肿瘤边界是影响肿瘤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神经血管包绕和肿瘤增强程度是影响手术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大小和肿瘤部位是影响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膜瘤的术前影像特别是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侵袭性和神经血管包绕4个主要因素可较客观和准确地判断及评估脑膜瘤的肿瘤残留程度、并发症和死亡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膜瘤病理类型、发生部位与瘤周水肿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28例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病理类型参照WHO 2007年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型,同时分析术前MRI瘤周水肿特点。结果出现瘤周水肿211例(49.30%)。WHO分级高的脑膜瘤比分级低者水肿程度高(P<0.001),且在WHOⅠ级的脑膜瘤中,四种常见的脑膜瘤水肿程度较其他脑膜瘤低(P=0.006)。不同部位的脑膜瘤瘤周水肿程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113),但大脑凸面肿瘤较颅底肿瘤瘤周水肿发生率高(P<0.05)。结论脑膜瘤瘤周水肿与脑膜瘤发生部位及病理类型有关。分析肿瘤周围水肿情况,对肿瘤病理类型的初步判断和肿瘤切除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矢状窦旁蛛网膜颗粒细胞较为丰富,是脑膜瘤的常见好发部位,肿瘤基底位于矢状窦及大脑镰,占颅内脑膜瘤的17%~20%,而中1/3矢状窦毗邻中央前、后回,并有粗大中央沟引流静脉,附近区域通常被定义为中央回区~[1],该部位脑膜瘤手术难度大,术后可出现严重偏瘫、重度脑水肿等并发症。我们对该部位的肿瘤既要力争全切,又要保护中央回区重要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膜瘤的术前影像信息对肿瘤切除程度、手术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的172例脑膜瘤手术患者的影像资料,包括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神经血管包绕、肿瘤侵袭性、肿瘤边界、肿瘤形状、肿瘤增强程度、瘤周水肿,筛选出影响肿瘤切除程度、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的因素,然后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侵袭性、肿瘤形状及肿瘤边界是影响肿瘤是否残留的5个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肿瘤侵袭性是主要因素;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神经血管包绕、肿瘤增强程度是影响是否出现手术并发症的4个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肿瘤部位是主要因素;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是影响是否死亡的2个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肿瘤部位是主要因素. 结论 脑膜瘤术前影像信息特别是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侵袭性、神经血管包绕这4个主要因素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判断和评估脑膜瘤切除程度、手术并发症及死亡情况,其中肿瘤侵袭性是肿瘤残留的最重要影响因素,而肿瘤部位是手术并发症、死亡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大型小脑幕脑膜瘤是指瘤基底附着于小脑幕或小脑幕切迹处,瘤径大于3 cm的脑膜瘤,由于该位置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全切肿瘤一直是神经外科的手术难点。近年来我科采用显微手术切除12例该部位脑膜瘤,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现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统计我科从2006年9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大型小脑幕脑膜瘤12例,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32~75岁,平均(47.6±3.2)岁,病程9个月至6年,平均2.6年。据Yasargil法确定肿瘤的来源部位,来源于小脑幕外侧岩部4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脑膜瘤的瘤周脑水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竹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是否参与脑膜瘤瘤周水肿的病理过程。方法20例脑膜瘤,术前头颅磁共振(MRI)检查,计算出水肿指数,脑膜瘤标本行病理分型,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肿瘤中VEGF的表达,分析瘤周脑水肿、肿瘤生长部位、肿瘤病理类型等因素与肿瘤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脑膜瘤VEGF的表达仅与肿瘤瘤周脑水肿程度呈正相关。结论VEGF可能是脑膜瘤瘤周脑水肿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颅后窝脑膜瘤是一种少见的颅内肿瘤,占所有颅内脑膜瘤的10%。由于临床诊断困难,常易误诊。自近年 CT 问世以来,才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本文介绍1969~1981年所见38例颅后窝脑膜瘤的临床和手术治疗经验。本组38例中女24例,男14例,平均年龄52岁.按肿瘤生长部位分为5组:小脑桥脑角脑膜瘤19例(50%);小脑幕脑膜瘤8例(21.05%);小脑凸面脑膜瘤7例(18.43%);窦汇周围脑膜瘤和斜坡脑膜瘤各2例(各占5.26%)。临床特征因肿瘤部位不  相似文献   

10.
脑膜瘤伴周围脑水肿6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膜瘤伴周围脑水肿的临床与手术特点。方法:本文报道脑膜瘤伴周围脑水肿60例,占同期收治脑膜瘤(130例)的46.2%。对其临床特点、CT、脑血管造影(CAG)与瘤周脑水肿手术所见进行了讨论。结果:CT扫描显示瘤周低密度或部分低密度影为脑膜瘤瘤周脑水肿区。CAG显示该部位血供主要来自颈内动脉软脑膜支,手术所见,在脑膜瘤周围与脑组织软脑膜层之间存在广泛粘连,术中分离肿瘤时出血较多。相反,CT扫描显示肿瘤周围没有低密度改变。CAG检查该部位血供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硬脑膜支,因肿瘤同围无粘连、术中损伤小、出血也少。本组脑膜瘤全切34例,大部切除26例。结论:脑膜瘤瘤周脑水肿产生的重要因素有:①术前肿瘤血运丰富,有软脑膜支供血;②肿瘤周围及脑表面静脉切断后,该处静脉回流不畅,侧支循环在短期内尚未建立。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时要保护上矢窦和中央静脉,对防止术后脑水肿相当重要。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明显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脑膜瘤复发的多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诸多临床因素和影像学特征对脑膜瘤复发的影响。以便能有效地早期预防和控制脑膜瘤复发,改善其预后。方法回顾1993-1998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经手术治疗脑膜瘤患者156例,对其临床诊治过程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其临床因素如性别、年龄、术前KPS(KarnofskyPerfor-manceScale)评分、术后KPS评分、手术切除程度、组织学类型和影像学特征如瘤周水肿、肿瘤形状、肿瘤大小、骨质改变、肿瘤部位、钙化、瘤周边界、CT增强形态。应用SPSS11.07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应用二值多元logic回归模型,以诸多临床因素和影像学特征作为自变量,复发与否作为因变量。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形状、肿瘤大小、瘤周水肿、组织学类型、手术切除程度、肿瘤部位和CT增强形态与脑膜瘤复发有明显关系。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形状、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瘤周水肿、组织学类型、手术切除程度和CT增强形态是影响脑膜瘤复发的主要因素。其它因素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中均显示对脑膜瘤复发无明显影响。结论脑膜瘤手术切除程度、组织学类型和CT扫描增强对脑膜瘤复发有明显影响。可作为预测脑膜瘤复发的显著危险因子和标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和神经麻醉学技术的发展,小脑幕脑膜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均明显下降。Hamit认为,小脑幕巨大跨幕脑膜瘤是指瘤基底附着于小脑幕或小脑幕切迹处,瘤体横跨小脑幕、瘤径≥3cm的颅底肿瘤,由于该位置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全切肿瘤一直是神经外科的手术难点。近年来我科采用改良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15例该部位脑膜瘤,总结当小脑幕脑膜瘤包裹重要神经血管时的临床表现、诊断、显微外科技术技巧和并发症。统计结果显示提示该入路可以提供安全的解剖暴露,手术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良性脑膜瘤术后复发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手术切除程度、肿瘤周围水肿、有无“脑膜尾征”、肿瘤形状、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有无钙化、肿瘤界限等因素与良性脑膜瘤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7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良性脑膜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切除程度、肿瘤周围水肿、有无“脑膜尾征”、肿瘤形状、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有无钙化、肿瘤界限等因素与良性脑膜瘤术后复发及预后显著相关。结论尽可能彻底的手术方式有助于减少术后良性肿瘤的复发,手术切除程度、肿瘤周围水肿、有无“脑膜尾征”、肿瘤形状、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有无钙化、肿瘤界限等因素可做为良性脑膜瘤的术后复发的预测指标.并成为制定术后综合治疗方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鞍结节脑膜瘤,又称鞍区脑膜瘤、鞍上脑膜瘤,是指起源于鞍结节、鞍隔、前床突或蝶骨平台等区域的脑膜瘤,因上述颅底解剖结构集中在3 cm范围内,所以临床上常将上述部位脑膜瘤统称为鞍结节脑膜瘤。外科手术切除目前仍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主要治疗方法。手术的目的一是尽量全切除肿瘤,二是改善临床视功能障碍症状。因此,对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诊断脑膜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例脑膜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iemens Sonata 1.5T型磁共振扫描仪对其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比较良性脑膜瘤、恶性脑膜瘤内不同部位及组间相应部位ADC值、FA值。结果Ⅰ级脑膜瘤患者中脑膜上皮细胞型10例,纤维型7例,沙粒体型2例,过渡型3例,微囊型1例,化生型1例,血管瘤型1例;良性脑膜瘤瘤周水肿ADC值高于肿瘤实质及瘤周白质,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脑膜瘤瘤周白质FA值高于肿瘤实质及瘤周水肿,其中瘤周白质FA值与肿瘤实质FA值比较和瘤周白质FA值与瘤周水肿F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脑膜瘤与恶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及瘤周白质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能用于诊断脑膜瘤的恶性程度,在区别脑膜瘤的具体部位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脑膜尾征”与脑膜瘤部位及其病理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脑膜瘤MRI上"脑膜尾征"形态学表现与脑膜瘤部位及其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0月资料齐全的1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MRI表现和病理学结果 ,重点分析其"脑膜尾征"形态与肿瘤部位及其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 75.56%的脑膜瘤在MRI T_1WI增强像上表现有"脑膜尾征",其形态上分为单尾、双尾和多尾。不同部位脑膜瘤和不同病理类型的脑膜瘤"脑膜尾征"形态学特点有所不同。结论脑膜瘤"脑膜尾征"的形态与局部硬膜组织结构和肿瘤病理类型有关系。明确认识此种关系对术前提高脑膜瘤良恶性诊断水平,术中选择正确的切除方式,树立正确的手术理念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鞍结节脑膜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鞍结节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7.1%[1].由于肿瘤位于颅底中线部位,且毗邻视神经、下丘脑、颈内动脉及海绵窦等重要结构,使手术切除肿瘤的风险较大.我科近10年收治鞍结节脑膜瘤37例,现就其临床诊断治疗特点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脑膜瘤手术后癫疒间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158例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以性别、年龄、主要症状、术前癫疒间史、阳性体征、肿瘤部位、手术操作时间、皮质牵拉伤、动静脉损伤、术后血肿、颅内感染、术后水肿、肿瘤切除程度、手术次数、放射治疗、肿瘤复发等16项可能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术后发生癫间疒为因变量,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前癫间疒史、肿瘤部位、术后水肿、肿瘤切除程度、肿瘤复发等5个因素为脑膜瘤术后癫疒间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脑膜瘤术后癫疒间的发生影响病人生活质量,防治癫疒间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望减少脑膜瘤术后癫疒间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脑膜瘤术后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55例颅内脑膜瘤的术后疗效。手术死亡率12.3%,其中巨大型10.9%(12/110),大型10.7%(3/28),小型17例中死亡的4例,其肿瘤均位于桥小脑角等特殊部位;17例术后出现了迟发性失明;术后复发20例,主要原因是肿瘤的不全切除。提高脑膜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亦是预防复发,保护视力等神经功能的重要措施。作者还分析讨论了难以全切的巨大型及特殊部位以及复发性脑膜瘤的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20.
脑膜瘤瘤周水肿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从影像学和病理学角度研究影响脑膜瘤瘤周水肿的因素。方法收集103例首发脑膜瘤的头颅磁共振、病理学资料、32例脑血管造影资料,根据磁共振资料计算获得脑膜瘤瘤周水肿指数。分别研究肿瘤大小、部位、病理类型、肿瘤与脑组织间蛛网膜下腔间隙是否消失、脑皮层血管是否参与肿瘤供血对脑膜瘤瘤周水肿指数的影响。结果瘤周水肿指数与肿瘤大小无关,与其它研究因素相关。相关因素中,脑组织间蛛网膜下腔间隙是否消失和脑皮层血管是否参与肿瘤供血这两个因素与瘤周水肿指数关系更密切。结论肿瘤与脑组织间蛛网膜下腔间隙消失和脑皮层血管参与脑膜瘤供血是形成脑膜瘤瘤周水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