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和病理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iysmal bone cyst,ABC)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以期提高ABC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中行X线检查20例,行CT检查17例,行MRI检查14例,部分患者在X线检查后进行了CT或MRI检查。结果:病灶分布于四肢长骨18例,脊椎8例、骨盆4例、下颌骨1例、跟骨1例;在X线和CT表现为上ABC表现为偏心性和膨胀性骨质破坏,MRI表现为多囊性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理均表现为含血囊腔及结缔组织性的间隔。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有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普通X线检查是最基本的首选检查方法,CT和MRI在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病灶内部结构和鉴别诊断上具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2.
联合介入治疗近关节的动脉瘤样骨囊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管和非血管介入联合治疗近关节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采用动脉栓塞和经皮穿刺骨肿瘤病灶,瘤体内无水酒精灌洗结合瘤体内激素注射固化治疗后随访。结果:随访15例,平均随访12个月。其中10例患者病骨破坏全部终止,病症均缓解;影像学检查4例病灶全部修复,1例病灶大部分修复。结论:介入联合治疗动脉瘤样骨囊肿、特别是近关节病变的固化治疗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平片与CT影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实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本病的鉴别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9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例实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MRI资料,分析病灶所在母骨位置、病灶大小形态、边缘、肿瘤基质和周围软组织改变等影像学征象。结果 5例均为女性,病灶发生于胫骨2例、股骨1例、寰椎椎弓1例、髋臼周围1例,均偏心性位于母骨。病灶大小4.0~17.0 cm,均为大片状地图样、溶骨性破坏,膨胀性较轻。病灶边界清晰3例、模糊2例,有窄且长短不等的硬化缘。所有病灶骨皮质变薄、壳样改变,局部断裂、筛孔状改变或大段缺失。1例周围有软组织肿块。所有病变均无骨膜反应。2例病灶周围广泛水肿。CT表现:2例病灶内部呈等或略低于肌肉密度,无基质矿化。MRI表现:2例病灶内部T1WI信号略高于肌肉,T2WI呈均匀高信号,且有点状更高信号。所有病例均无病理性骨折。结论 实性动脉瘤样骨囊肿青年女性好发。病灶呈轻度膨胀性、溶骨性改变,有窄硬化缘,CT呈均匀等低密度,MRI呈混杂信号,可突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邻近骨髓与软组织明显水肿。  相似文献   

5.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MR表现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扁骨和不规则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扁骨和不规则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表现.17例中9例行X线检查,10例CT检查,8例MRI检查.结果:17例发生于扁骨和不规则骨的动脉瘤样骨囊肿主要表现为,①皂泡状和吹气球样膨胀性骨质破坏:平片4例,CT 8例,MRI 6例;②病灶内骨间隔及骨嵴:平片4例,CT 8例;MRI 5例;③病灶周围骨硬化:平片3例,CT6例,MRI 4例,MRI表现为病灶周围线状低信号影;④骨壳部分断缺:平片2例,CT3例,MRI 2例;⑤液-液平面:CT 5例,MRI 6例;⑥骨膜反应:无;⑦软组织肿块:CT 1例,MRI 1例.结论:扁骨和不规则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特征与长管状骨大致相仿,螺旋CT及MRI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GCT)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GCT合并ABC的影像学表现。所有患者均行X线检查,11例行CT检查,12例行MRI扫描,2例行全身骨显像。对其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4例中,病灶位于股骨6例,胫骨3例,尺骨3例,腓骨1例,桡骨1例。X线及CT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病灶密度不均匀,皮质变薄或中断。肿瘤实质区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病灶内多伴囊变和液-液平面,病灶周围骨质水肿,增强扫描病灶大部分呈明显强化。全身骨现象主要表现为病变部位片状放射性核素浓聚,显影不均匀。结论:GCT合并ABC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X线、全身骨显像检查,有助于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10岁。父母偶然发现其左肩部肿块,质软,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查体:左肩胛部肿物大小约5cm ×5cm ,柔软固定,边界清楚,未闻及血管杂音。左肩关节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无异常。X线片:左肩胛骨见椭圆形膨胀性囊样骨破坏(图1);CT片:左侧肩胛骨局部见椭圆形膨胀性骨质破坏缺损,最大截面约4cm ×3cm ,其内填充略低密度灶(图2),边缘见骨壳包裹,边界清楚;MR片(图3A~3C)示:左侧肩胛骨区呈膨胀性不规则的混杂信号,T1呈低信号,低层局部见略高信号,T2呈高信号,低层呈相对低信号,可见“液-液”平面;肿块边界清楚,其内可见长T1、短T2的分隔,增强扫描病灶内分隔明显强化,诊断:考虑动脉瘤样骨囊肿。病理活检(图4)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相似文献   

9.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MRI表现:附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MRI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价值。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动脉产骨囊肿的平片CT片和低场MRI表现进行对照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的MRI表现可归纳为:T1WI和T2WI上均呈囊状膨胀性 骨破坏,边缘表现为分叶状细薄的低信号强度环,病变于T1WI为稍高于骨骼肌的不均匀信号强度, T2WI则构成多发囊腔状不均匀高信号强度,并间有多数低信号分了一,囊腔内常出现液-液平面。  相似文献   

10.
男,28岁.左侧胸部不适数年,近3月局限性疼痛,肿胀、压痛明显加重,病情发展较快.体检:左侧胸部第10后肋处局部隆起,可扪及包块,质硬,肋骨受累.肺部听诊,未闻及干湿啰音.胸部X线检查:左侧第10后肋沿骨的长轴呈囊状膨胀,囊内有淡而粗的皂泡状结构阴影.骨皮质变薄,边缘清晰锐利并伴有硬化,X线诊断意见:左侧第10后肋骨动脉瘤样骨囊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及介入法动脉栓塞对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ABC的影像学征象,其中10例曾于术前进行动脉栓塞治疗。结果ABC的X线平片常呈偏心性膨胀性骨破坏;在CT成像中,10例可见液平面,8例出现钙化或骨化;MRI成像表现为分隔状囊性病变区,在T1加权像为不均匀中高信号,在T2加权像数个呈高信号囊腔及低信号的间隔影,12例出现液平面。结论动脉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介入法是一种有价值的术前辅助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23例均摄X线平片和CT平扫。4例行MRI检查。结果:23例ABC发生于长骨18例,骨盆5例。ABC平片表现常为偏心性膨胀性骨破坏;CT平扫可见膨胀的骨壳内缘呈清晰弧形压迹,其中骨壳完整12例,断缺11例。病灶密度不均,19例可见蜂房样低密度影或液-液平面,15例出现软组织肿块;4例MRI主要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大小不一高信号囊腔或液-液平面,3例增强扫描,2例无明显强化,1例轻度强化,囊间隔在T1WI、T2WI及增强后均为低信号。结论:X线平片简便经济,但对内部结构的显示有一定限度,CT和MR对内部结构及软组织的显示明显优于前者,对ABC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X线平片及MRI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评价X线平片与MRI检查对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15例均行X线检查,5例行MRI检查。结果(1)15中例ABC发生于长骨13例,肋骨及骨盆各1例;(2)皂泡状或吹气球样膨胀性骨质破坏:X线15例,MR5例;(3)病灶内骨小梁间隔或骨嵴:X线11例,MR4例;(4)局限性骨质硬化:X线10例,MR4例;(5)骨壳边缘不全病理骨折:X线3例,MR1例;(6)骨膜反应:X线1例;(7)软组织肿块:无;(8)病灶内单发或多发囊肿:MR4例;(9)液-液平面:MR1例。结论X线平片显示病变的整体形态有优势,结合MRI显示病变组织成分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ABC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4.
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认识。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全部病例均作了CT平扫与MRI检查,其中1例摄有颅骨平片,1例MR/增强扫描,1例DSA检查。结果:4例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中,1例位于左蝶骨嵴和左眶骨处,2例位于左颞骨。1例位于右额骨。CT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膨胀性吹气球样溶骨破坏区,密度不均匀;MRI示有出血、囊变及液面,T1WI和R2WI上呈混杂信号,1例增强后示肿瘤实质和邻近脑膜强化;血管造影示血管有推移改变。结论: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与MRI相结合能提示诊断,并有助于评价周围结构。  相似文献   

15.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及MRI诊断(附21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及MR I表现,评价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1例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及MR I表现。结果病变在CT上有16例可见明显液-液平面,其上缘CT值低于下部,其中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而MR I图像上除1例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未见明显液-液平面以外,其它20例均有明显液-液平面。且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软组织肿块显示得更加清楚。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大部分病例在CT和MR I上出现有液-液平面,具有一定特征性,但不是惟一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11例血管异常扩张性骨囊肿,其病理特点是静脉动脉异常扩张引起的骨膨胀,原命名为动脉瘤样骨囊肿并不符合其病理改变。并对其归属及分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骶、髂骨肿瘤术前经导管超选择性动脉栓塞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对15 例骶、髂骨肿瘤用明胶海绵颗粒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栓塞后1~3 d行手术切除.疾病包括:骨巨细胞瘤5 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转移瘤2 例、软骨肉瘤4例、脊索瘤3例.结果本组15 例栓塞后造影均显示肿瘤染色范围均较术前减少80 %以上.术中失血500~2600 ml 之间,平均为1100 ml .所有肿瘤均被顺利切除.结论 骶、髂骨肿瘤手术治疗前超选择性动脉栓塞能安全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 提高肿瘤手术治疗效果并降低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是一种骨的良性囊性病变,充盈血液的囊被结缔组织的间隔分隔,间隔中含有纤维母细胞、破骨细胞型巨细胞和反应性编织骨[1]。1942年,由Jaffe和Lichtenstein首次报道[2],并为之命名。1病因学ABC的确切发病原因目前尚无定论。问题主要集中在ABC完全是一种继发性病变,还是可作为一种独立的原发疾病存在。Jaffe认为ABC是由原发病变内出血“爆裂”(blow-out)所引起的继发改变,一部分原发病变可能在这种改变中受到严重破坏而难以辨认[2]。Lichtenstein则推测该病变是由于小静脉栓塞或异常动静脉交通…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脊椎原发性骨肿瘤术前化疗及选择性动脉栓塞的安全性、疗效评价标准及临床价值。方法对术前采用化疗及选择性动脉栓塞且术后经病理证实的16例资料完整的椎体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eldinger技术,将导管超选择性地插入所需栓塞的肿瘤供血动脉,进行化疗,再以明胶海绵颗粒为栓塞材料进行选择性动脉栓塞。结果化疗、栓塞后肿瘤供血动脉大部分阻断,肿瘤染色较栓塞前减少>75%,术中出血量为500~2000ml,平均为810ml,手术切除顺利;术后标本病检肿瘤细胞坏死率为91%~95%;疼痛症状缓解率为95%。本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脊椎肿瘤术前行化疗及选择性动脉栓塞,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