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多层螺旋CT硬件的不断更新,CT动脉造影(CTA)技术亦得到不断成熟,目前已用于全身多部位的成像,为临床的诊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但CTA扫描技术仍无统一的标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如注射流率、扫描参数、血管内对比剂的剂量和浓度等问题。本研究着重探讨对比剂相同注射流率,对不同部位的CTA图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冠心病发病率较高,对其诊断有多种影像及实验室方法。冠状动脉CTA是一种无创、准确的检查方法,目前在冠心病的筛查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该项检查中对比剂峰值时间的把握尤为重要,决定着检查的成败及图像的质量。应用常规头皮针注射对比剂会引起渗漏,以致冠状动脉CTA不能获得满意的图像效果;使用静脉留置针会提高成功概率。本研究现比较18G及22G静脉留置针对冠状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研究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检查技术和图像后处理方法,以期提高基层医院对急性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收集临床高度怀疑急性PE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采用相同检查流程,在不同扫描条件下进行CT肺动脉血管成像,原始图像在ADW4.3图像工作站中采用MPR、MIP及VR方法进行后处理.观察不同扫描条件和不同后处理技术对PE诊断正确率的影响.结果 ①对比剂浓度300mgI/ml、350或370mgI/ml均可,剂量80~90ml为宜,注射速率3~3.5ml/s即可;②延迟扫描时间17~20s,肺动脉及分支对比剂充盈良好;③吸氧及呼吸训练有助于减少伪影;④扫描范围从肺底至肺尖,足先进,对减少膈肌运动引起的呼吸伪影有好处;⑤肺叶及以上动脉内栓子在MPR、MIP和VR显示率相仿,但MPR有助于显示肺段及以下动脉内栓子.结论 16层螺旋CT采用合适的扫描技术和图像后处理方法,能有效提高PE患者的诊断正确率,在基层医院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用32层螺旋CT的不同层厚探测器扫描方式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按统一纳入标准,搜集两种层厚扫描病例各40例.分为A、B两组,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盲法评分,使用t检验比较两组资料中检查时心率、图像分值及图像噪声的差异并统计两组图像出现错层的比率.结果 两组资料心率无统计学差异,B组较A组图像质量评分高的比例较大,有统计学意义(t=2.146,P=0.035),B组平均噪声值较A组高,有统计学意义(t=4.021,P=0.001),而B组出现错层的概率较A组高12.5%.结论 在32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用薄层与厚层探测器扫描所得图像进行比较,其噪声增大主要由于层厚变薄关系;后处理图像z轴分辨率提高,但扫描时间延长致错层率增高而影响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Qanadli等提出的CT阻塞指数在定量分析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治疗效果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确诊、经溶栓或(及)抗凝治疗并治疗后以CTA随访的患者55例,随访时间为1-6周.治疗前后采用Qanadli栓塞指数评价PE程度,并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评价其与临床指征(血氧饱和度及肺动脉压)恢复的相关性.结果 55例患者中,51例经溶栓或(及)抗凝治疗后临床指征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由(83.52±4.461)%上升到(94.76±3.532)% (P <0.001),肺动脉压力由(31.17±5.892) mmHg(1mmHg=0.133kPa)下降至(19.83±4.804) mmHg (P<0.001);Qanadli栓塞指数从治疗前的(45.09±18.22)%降至治疗后的(10.86±10.29)%(P<0.001).4例临床指征改善不明显,Qanadli栓塞指数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80).治疗前后Qanadli栓塞指数与血氧饱和度、肺动脉压力的差异度均存在良好相关性(r值分别为0.934,0.813 ).结论 Qanadli栓塞指数可准确用于PE治疗效果的定量评估,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对比剂不同注射流率对多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3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年龄与体重无明显差异,行腹部CT增强扫描.按1.5 ml/kg剂量前臂静脉注射浓度为300 mg Ⅰ/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流率分别为2.0 ml/s、3.0 ml/s和4.0 ml/s.腹主动脉兴趣区智能跟踪技术触发动脉期扫描,动脉期后延迟7 s与20 s行门静脉期扫描.在工作站测量3组CT源图像上门静脉(PV)与肝实质的CT值,并重组PV斜轴位与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观察PV显示的分支级别.采用SPSS 11.5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 ml/s组、3.0 ml/s组、4.0 ml/s组门静脉CT值分别为(150.80±21.16)HU、(170.90±17.26)HU与(181.90±22.88)HU,2.0 ml/s组与4.0 ml/s组间有明显差别(P=0.017).2.0 ml/s组、3.0 ml/s组、4.0 ml/s组PV与肝实质CT值差别分别是(50.20±17.40)HU、(67.10±23.08)HU与(76.20±22.75)HU,2.0 ml/s组与4.0 ml/s组间有明显差别(P=0.039).2.0 ml/s组、3.0 ml/s组、4.0ml/s组对PV分支显示级别分别为4.20±1.14、4.90±0.99及5.50±0.53,2.0 ml/s组与4.0 ml/s组间有明显差别(P=0.013).结论 注射流率对PV CT血管成像的质量有影响,流率为4.0 ml/s时SCTP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评价螺旋CT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肺栓塞的患者行螺旋CT血管成像,并对经临床确诊的11例患者作回顾性分析观察肺实质病变的形态,部位及数量,中央及周围肺动脉内有无充盈缺损,有无胸腔积液及多少等。结果:11例肺栓塞患者中,均可发现肺栓塞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结论:运用螺旋CT可对绝大多数肺栓塞患者作出诊断,与其它相关检查联合应用,其诊断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对肺栓塞解剖分布及形态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肺栓塞(PE)在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CTPA)上的解剖位置分布及形态特点. 资料与方法 75例PE患者作CTPA,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阅片,根据血栓在最大肺血管分支内的位置分为5型:肺动脉干型、左或右肺动脉型、肺叶动脉型、肺段动脉型和肺亚段动脉型;同时观察血栓在血管内的形态. 结果 75例PE中,肺动脉干型6例(8%),左或右肺动脉型12例(16%),肺叶动脉型28例(37.3%),肺段动脉型19例(25.3%)和肺亚段动脉型10例(13.3%).PE形态为:中央型51例(68%),附壁型7例(9.3%),闭塞型17例(22.7%). 结论 CTPA可准确、清晰地显示PE的解剖位置分布及形态,能提高小PE的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螺旋CT对肺栓塞诊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肺栓塞的患者行螺旋CT血管成像,并对经临床确诊的11例患者作回顾性分析观察肺实质病变的形态,部位及数量,中央及周围肺动脉内有无充盈缺损,有无胸腔积液及多少等。结果11例肺栓塞患者中,均可发现肺栓塞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结论运用螺旋CT可对绝大多数肺栓塞患者作出诊断,与其它相关检查联合应用,其诊断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肺栓塞血气及CTPA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APE)患者基础疾病、实验室及CTPA检查资料,探讨低氧分压及栓子栓塞肺动脉分支差异的机制。方法:分析APE患者基础疾病、血气及CTPA检查资料,观察肺叶及肺段各动脉分支栓子部位、数量。1 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x~2检验对各分支动脉栓塞率比较;对照组与APE组比较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PE组各项血气分析PaO_2、PaCO_2及SaO_2均较对照组减低(P0.05);本组APE患者,栓子共累及240处肺动脉,右肺动脉153条(栓塞率24.0%),左肺动脉87条(栓塞率17.8%)。右肺上叶动脉累及31条(栓塞率15.8%),右肺中叶动脉累及27条(栓塞率8.4%),右肺下叶动脉累及95条(栓塞率32.3%);左肺上叶动脉累及肺动脉23条(栓塞率15.6%),左肺下叶动脉累及64条(栓塞率18.6%)。结论:临床疑诊APE患者,要重视实验室及CTPA检查,并合理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定量评价双源双能量CT不同管电压条件下肺动脉及肺动脉栓子显示情况,优选肺栓塞检测的管电压条件.方法 66例临床拟诊肺栓塞的患者中37例经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CTPA)诊断为肺栓塞.对66例患者进行对比增强双源双能量CT肺动脉成像,获得80 kVp(Ⅰ组)、平均加权120 kVp(Ⅱ组)、140kVp(Ⅲ组)3组图像.分别测量3组肺动脉1~4级分支、栓子及背部肌肉的CT值,并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多个相关样本Friedman检验,分析3组的CT值、SNR及CNR值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利用kappa检验分析2名医师分析不同管电压条件下CTPA图像质量的一致性.结果 Ⅰ组1~4级分支平均CT值为(446±140)、(433±130)、(411±138)、( 392±127) HU.Ⅱ组1~4级分支平均CT值为(303±91)、(290±85)、(276±86)、(263±85) HU.Ⅲ组1~4级分支平均CT值为(244±70)、(230±63)、(216±72)、(205±68) HU.3组肺动脉1~4级分支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Ⅰ组图像的平均CT值均高于Ⅱ组及Ⅲ组.37例CT检查诊断为肺栓塞患者定量分析结果显示,3组栓子CNR值分别为8.3±3.3、8.0±2.9、5.6±2.2.3组间CNR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Ⅰ与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与Ⅲ、Ⅱ与Ⅲ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3组CTPA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名医师的评价结果经kappa检验,Ⅰ组图像质量一致性(kappa值=0.789,P<0.01)高于Ⅱ组(kappa值=0.652,P<0.01)和Ⅲ组(kappa值=0.509,P<0.01).结论 80 kVp图像的平均CT值高于平均加权120 kVp及140kVp图像,其图像质量及CNR值与平均加权120 kVp图像相当,可用于临床可疑肺栓塞患者CT肺动脉成像的检查中.  相似文献   

12.
CT肺血管成像对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动态分析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肺血管成像(CTPA)对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动脉栓塞程度及右心功能的动态分析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CTPA资料,分析治疗前、治疗后24 h及14 d时的CTPA肺动脉栓塞指数及右心功能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和X2检验分析治疗前后的变化,并采用Pearson法分析肺动脉栓寨指数与右心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TPA肺动脉栓塞指数在溶栓治疗后逐渐减小,Qanadli和Mastora评分在治疗前(分别为50.0、46.5分)与治疗后24 h(分别为42.5、12.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30、6.493,P值均<0.01);治疗后24 h与治疗后14 d(分别为25.0、8.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640、4.299,P值均<0.01).治疗后24 h,右心室最大短轴直径(4.58 cm)及横截面积(23.10 cm2)明显减小,左心室最大短轴直径(4.41 cm)及横截面积(26.37 cm2)明显增大,双侧心室最大直径比(1.07)和面积比(0.94)明显减小,与上述各指标治疗前相比(分别为5.07 cm、25.42 cm2、3.57 cm、20.17 cm2、1.59,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1~4.959,P值均<0.05);治疗后24 h,肺动脉收缩压(40.92 mm Hg)明显变小,与治疗前(58.61 mm 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4,P<0.01);治疗前与治疗后24 h,CTPA肺动脉栓塞指数与右心功能参数间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r=0.034~0.598,P值均<0.01).结论 CTPA可以动态观察急性肺栓塞的肺动脉阻塞程度及右心功能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比低管电压CT肺动脉成像(CTPA)与常规CTPA的影像质量与辐射剂量,从而评价低管电压CTPA应用于标准体型病人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8月标准体型(体质量指数≤25 kg/m2,体质量≤80 kg)病人60例,并随机分为2组。A、B两组管电压分别设置为80 k V和120 k V。管电流设置基于循环时间测试峰值。评价并对比A、B两组影像质量与辐射剂量,选取肺动脉干影像质量参数与辐射剂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总体肺动脉CT值与噪声值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总体肺动脉SNR和CNR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P=0.187,P=0.309)。A组有效剂量显著低于B组[(1.69±0.43)m Sv∶(5.63±1.84)m Sv,P=0.000]。有效剂量与CT值和噪声值呈负相关。结论低管电压CTPA应用于标准体型病人可以有效减低辐射剂量,同时保证影像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6层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4例PE患者行16层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并结合轴位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4例均能显示肺动脉栓塞的部位、范围、局部管腔狭窄程度,19例急性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为“截断征”、“双轨征”;5例慢性肺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肺动脉管腔内偏心性、附壁性的充盈缺损.结论 16层CT血管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及其溶栓疗效评价和随访最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诊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术(MSCTPA)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46例患者行MSCTPA检查及后重建技术,后重建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46例共发现栓子698个,其中肺动脉主干4个,左右肺动脉41个,叶动脉114个,段及亚段动脉539个。直接征象:①)血管截断征,表现为肺动脉管腔完全闭塞;②轨道征,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位于血管中央,周围有对比剂环绕;③偏心性充盈缺损,表现为管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偏向管壁一侧,边缘欠光整;④附壁性充盈缺损。间接征象:①肺窗观察见局限性的血管纹理稀疏,呈"马赛克征";②肺梗死,表现为肺外围以胸膜为基底的楔形或条状实变影;③胸腔积液、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以及心包积液等。结论:MSCTPA能对肺动脉栓塞作出准确诊断,是无创、快速、安全、敏感的检查方法,并可追踪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对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4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64层螺旋CT增强图像,将原始图像复制到EBW4.0工作站,对肺动脉主干及分支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分析.结果 24例患者中,共检出了76处肺动脉及其分支的栓子.其中,左、右肺动脉主干14处(右主干10处、左主干4处),肺叶动脉24处,肺段动脉26处,亚肺段动脉12处.CT表现为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内混合性、附壁性、中心性充盈缺损,可分为完全性或部分性.结论 64层CTPA具有准确、高效、无创等优点,可直观、立体地观察到肺动脉血栓的大小、分布、范围及类型,是临床诊断及观察疗效的首选方法,有望成为肺动脉栓塞检查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双源CT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00例患者进行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原始数据经多期相重建优选出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影像,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质量评价。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的影响,对有相关性者行进一步分析。结果:100例患者,共纳入分析的血管为299支,296支血管可满足影像评价(99%)。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总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没有影响,仅平均心率对舒张期冠状动脉影像质量有负影响(P〉0.05),尤其对右冠状动脉的影响更明显,70bpm以上时影像质量即下降,80bpm以上时影像质量甚至难以满足评价。结论: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双源cr冠状动脉总的影像质量没有影响,但平均心率对舒张期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有负影响,对右冠状动脉的影响更大,当心率大于80bpm时,利用舒张期的数据难以获得RCA满意的影像质量,应该利用最佳收缩期的数据进行影像重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成像肺动脉造影(CTPA)能否预测急性骑跨型肺动脉栓塞1个月的早期病死率.方法:搜集经CTPA确诊为急性骑跨型肺栓塞的患者115例,根据1个月内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非死亡组,测量并计算CTPA中右房横径/左房横径比值(RAd/LAd)、右室面积/左室面积比值(RVa/LVa)、脊柱室间隔夹角(Cobb角)及Mastora肺栓塞指数,上述参数值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组中RAd/LAd比值(P=0.001)、RVa/LVa比值(P=0.006)、Cobb角(P=0.001)及Mastora栓塞指数(P=0.001)均明显高于非死亡组.ROC曲线显示RAd/LAd比值(Z=4.241,P<0.0001)、RVa/LVa比值(Z=6.670,P<0.0001)、Cobb角(Z=4.711,P<0.0001)及Mastora肺栓塞指数(Z=3.948,P=0.0001)等4个参数预测骑跨型肺动脉栓塞早期病死率的截断点数值分别为2.2、2.0、58.和69%.结论:RAd/LAd比值、RVa/LVa比值、Cobb角及Mastora肺栓塞指数,尤其是RVa/LVa和Cobb角,可能有助于预测急性骑跨型肺动脉栓塞的早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双能量CT肺动脉成像(CTPA)上不同能量图像的图像质量,以确定双能量CTPA的最佳能量混合方式.方法 装满不同浓度碘水的模型及27例怀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行胸部双能量CT扫描,将140kV和80kV图像传送至后处理工作站,按照不同的能量比例混合生成9种权重因子的混合能量图像.比较140kV图像、9种不同权重因子混合能量图像和80kV图像上模型内碘水的CT值、噪声和信噪比(SNR),同时比较27例患者140kV图像、9种混合能量图像和80kV图像上肺动脉的CT值、噪声、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对所有患者的权重因子为0.3的混合能量图像、80kV图像和最佳混合能量图像的肺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结果 在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中,权重因子为0.3的混合能量图像噪声均最小,而权重因子为0.5的混合能量图像肺动脉的SNR值最大,其次为权重因子为0.6的混合能量图像,临床应用中权重因子为0.5和0.6的混合能量图像上肺动脉的CNR值最大.权重因子为0.3、0.5、0.6的混合能量图像和80kV图像的评分结果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5.65,P=0.00),其中权重因子为0.6的混合能量图像评分最高.结论 双能量CTPA中,权重因子为0.5和0.6的混合能量图像能提供最佳肺动脉SNR和CNR,并能够提高CTPA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肺动脉栓塞(PE)诊断质量提供帮助。方法: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病例46例行CTPA。扫描准直为0.75mm×16,图像后处理包括5mm、0.75mm横断面图像,不同厚度MIP、MPR,不同窗位及颜色的VR。观察内容包括肺动脉、血栓及肺动脉伪影。结果:CTPA诊断PE病人37例均为双肺多发肺动脉栓子,累及动脉189支。2mm MIP、MPR清晰显示亚段及其1~2级分支动脉,并显示肺动脉内栓子的部位及形态;5mm MIP、20mm MIP对亚段及分支动脉的显示不如2mm MIP(P<0.05)。VR立体感强,调节窗位及颜色可观察肺动脉及血栓表现。16例(34.7%)出现肺动脉搏动伪影,心胸比例增大,则伪影加重。结论:CTPA的成像质量主要受扫描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影响,合理应用成像技术可进一步提高PE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