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研究组采用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照组采用传统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观察对比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81%,略低于对照组的24.32%(P0.05);随访1年,两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ROM丢失度明显小于对照组,CCI丢失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ROM及CCI,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并ARCH钛板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将9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椎板成形术治疗,47例)和观察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并ARCH钛板内固定术治疗,47例)。以JOA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选取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14~48(31. 5±15. 4)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14~50(32. 5±17. 6)个月。①临床疗效:两组JOA评分术后3个月均明显高于术前(P 0. 05);术后3个月JOA评分及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治疗效果优良率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②ADL评分:两组术后均明显高于术前(P=0. 01),且术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 01)。③术前颈椎活动度、椎管侵占率、致压物最大直径、术后3个月JOA评分等因素与JOA改善率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并ARCH钛板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但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并ARCH钛板内固定术可使颈椎术后获得即刻稳定,患者能获得更佳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能有效避免门轴侧下陷、颈椎生理曲度进一步丢失等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01诊治的11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55例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观察组),55例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数,比较2组术后3、6、9、12个月JOA评分以及术后12个月伤椎Cobb角、CCI指数。结果 11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观察组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6、9、12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伤椎Cobb角、CC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有效保护神经功能、矫正伤椎Cobb角、促进颈椎曲度恢复,但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减少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9-03诊治的8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40例采用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改良组),40例采用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传统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出现轴性症状数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Tsuji轴性症状评分。结果 8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平均15.0(7~28)个月。改良组术后出现轴性症状数、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Tsuji轴性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能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简化手术步骤,术后可有效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对比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远期疗效。方法我院自1995-1999年采用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并成功随访的14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单开门组(1组)和双开门组(2组)。分析复查颈椎CT测量椎管矢状径,并按照JOA评分系统计算恢复率。结果术后随访8~11年,平均9.5年,患者术后椎管矢状径双开门组大于单开门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永久性并发症发病率单开门组显著高于双开门组(P〈0.01),而暂时性并发症发病率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两组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和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均取得令人满意的优良率。双开门手术在扩大椎管方面优于单开门手术,且术后永久性并发症发病率略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9):1751-1755
[目的]比较观察研究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为微型钛板组16例,对照组为传统单开门组16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症状改善情况JOA评分,末次随访术后椎板开门角度,术后测量颈椎曲度(颈椎侧位X线片上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之间夹角)的改变,以及轴性症状发生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情况。[结果]经术后6个月2年的随访,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60.5%±17.0%,传统单开门组为58.2%±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2.3±3.5)°,传统单开门组为(39.5±4.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8.5±4.8)°,与术前(18.2±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单开门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6.9±5.6)°,与术前(19.5±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为4/16,明显低于传统单开门组的9/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1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结论]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和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均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但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更有效防止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再关门,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和颈椎曲度的丢失,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7月~2014年3月,7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40例采用传统单开门椎板成形术,38例采用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术后两组各有1例血肿形成,及时手术血肿清除,神经症状均显著改善。改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m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改良组的VAS和mJOA评分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间颈椎ROM、颈椎前凸指数、椎管扩大率和脊髓后移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略优于传统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单纯后路组),20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前后路联合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手术并发症,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手术时间:单纯后路组(100±30)min,前后路联合组(180±2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单纯后路组(200±50)ml,前后路联合组(300±6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单纯后路组术前(8.52±2.42)分,术后(14.12±2.33)分,P0.05;前后路联合组术前(8.66±2.50)分,术后(14.20±2.60)分,P0.05;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颈椎病神经功能改善相似,但前者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12月采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微型钛板固定单开门椎板,其中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66.2±10.0岁)采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组),39例(男36例,女3例,年龄57.3±10.5岁)采用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传统组),收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随访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椎曲度、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等,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费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改良组平均手术费用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两组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JOA评分改善率改良组为(60.46±9.65)%,传统组为(46.41±24.3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良组术后12个月时颈椎曲度丢失4.7°±1.9°,颈椎曲度指数丢失(3.09±.14)%,颈椎活动度丢失7.3°±2.3°;传统组颈椎曲度丢失8.9°±5.6°,颈椎曲度指数丢失(6.27±3.42)%,颈椎活动度丢失13.0°±3.9°,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改良组术后出现轴性疼痛症状患者3例,传统组为19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再关门发生,两组均无钛板、螺钉松动移位。结论:与颈椎后路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获得良好神经减压效果的同时,可减少手术费用,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有利于颈椎曲度和颈椎活动度的维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enterpiece钛板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后路非融合固定技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1—2013-10诊治的多节段(3节或3节以上)脊髓型颈椎病82例,22例行单开门丝线悬吊椎管扩大成形术(丝线组),27例行单开门丝线悬吊椎管扩大成形加侧块螺钉固定(钉棒组),33例行单开门Centerpiece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钛板组)。结果与钉棒组比,丝线组与钛板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术后1年颈椎活动度、颈椎曲率指数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丝线组与钛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颈椎活动度、颈椎曲率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钛板组最窄椎管面积、JOA评分优于丝线组与钉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丝线组与钉棒组最窄椎管面积、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非融合技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有很多,但采用Centerpiece钛板行后路单开门固定手术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联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手术治疗的63例(男39例,女24例)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3例行ACDF联合ACCF(前路组),20例行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按照JOA评分标准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6~40个月,平均25.8个月。前路组与后路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23.70±6.21)min和(118.70±5.4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85.23±7.51)ml和(107.18±9.4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发生轴性症状6例,吞咽困难1例,未发生C5神经根麻痹、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6.3℅(7/43);后路组发生轴性症状5例,C5神经根麻痹1例,未发生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0.0℅(6/2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均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提供即刻的稳定性,前路联合手术在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后路组,因此对于连续性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倾向于前路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门轴侧锚定法与开门侧支撑法两组病例的比较研究,评价纳米仿生骨"Y"形板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椎管狭窄症(29例)和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13例)颈椎后路手术适应证患者42例,均经后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按手术时间顺序交替采用纳米仿生骨"Y"形板固定开门侧(A组,21例)及锚定法改良单开门(B组,2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在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的CT片上测量椎板掀开角度;在术前及末次随访CT片上测量C5节段椎管矢状径,椎管扩大率=(术后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100%。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NDI、VAS评分、椎板掀开角度及C5节段椎管矢状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时NDI、VAS评分及C5节段椎管矢状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扩大率51.1%;末次随访时椎板掀开角度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末次随访时NDI、VAS评分及C5节段椎管矢状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扩大率48.4%;末次随访时椎板掀开角度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间NDI、VAS评分及C5节段椎管矢状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掀开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固定方式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均获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纳米仿生骨"Y"形板的应用能够更好地防止"再关门"现象发生,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案,可作为微型钛板固定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赵波  秦杰  王栋  李浩鹏  贺西京 《中国骨伤》2016,29(3):205-210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2例,女24例;年龄42~79岁,平均(56.9±12.8)岁,病程2个月~16年,平均(10.6±3.2)年。所有患者术前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有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并具有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其中34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前路组),22例采用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路组)。通过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进行比较,并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并获得24~36个月的随访(平均28.6个月)。前路组,术后2周时颈椎病变节段前柱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颈椎前曲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后路组,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前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均出现了明显恢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路组明显高于后路组(P0.05),且JOA评分改善率前路组也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这种分段式前路融合手术可以有效地恢复颈椎前柱高度,并且与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可以显著地改善脊髓功能,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4.
微创松解疗法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涛  刘景 《中国骨伤》2013,26(3):438-440
目的:评价Centerpiece钢板在颈椎单开门术中应用价值及相对于传统丝线缝合固定方法的优缺点.方法:自2009年12月至201 1年8月,采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2例,其中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Centerpiece钢板内固定治疗15例(A组),男8例,女7例;年龄51~65岁,平均60.5岁;病程2~15个月.采用传统颈椎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术(丝线缝合固定)治疗17例(B组),男9例,女8例;年龄49~66岁,平均61.5岁;病程1~14个月.两组患者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行走不稳症状,颈椎MRI上可见颈髓受压明显伴有脊髓变性.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法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对患者脊髓神经功能进行评分,测定患者术前及术后CT上椎管矢状径(AP)及颈椎活动度(ROM).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脊髓损伤加重等并发症.术后症状均明显恢复,复查MRI、颈椎CT见椎管容积明显扩大,术后随访无再关门及钢板螺钉松动的异常情况. A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155±12.3) min、(407±11.8) ml;B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148±14.4) min、(398±15.4) ml,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A组由术前的9.1±2.6提高到术后的15.5±1.8,B组由术前的9.3±2.1提高到术后的13.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矢状径(AP)A组由术前的(10.7±2.4) mm提高至术后的(17.6±3.2) mm;B组由术前的(11.6±1.7) mm提高至术后的(15.9±2.0)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活动度(ROM)A组手术前后分别为(51.0±2.6)°和(45.0±3.5)°,B组分别为(52.0±1.8)°和(42.0±2.4)°,两组术前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Centerpiece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相对于传统颈椎榷管单开门扩大成形术(丝线缝合固定),即能更好的恢复椎管容积,又能较好的保持患者原有颈椎活动度,还能更好的改善术后JOA评分.因此相对于传统缝合固定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改良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合并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8月使用改良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多节段颈椎OPLL合并颈椎不稳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比较术前及随访时的颈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颈肩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ROM),术后1周及随访时的椎板开门角度。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随访20~63个月,手术时间(135±48)min,术中出血量(322±82)mL。末次随访时,患者JOA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ROM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颈椎开门角度与末次随访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OPLL合并颈椎不稳能获得有效减压、提高神经功能的效果,同时能较好地维持椎板开门角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合Centerpiece钛板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2012年12月无锡市中医医院脊柱科应用颈椎单开门治疗的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30例,其中Centerpiece钛板固定16例(钛板组),传统丝线悬吊14例(悬吊组)。观察2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活动度、颈椎椎管矢状径、颈椎椎管横截面积。比较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开门角度的变化。结果经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组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颈椎活动度术前与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椎管矢状径、开门角度及椎管横截面积在末次随访与术后2个月比较中,钛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悬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结合Centerpiece钛板固定可良好保持开门椎板的稳定状态,维持开门角度以扩大椎管的容积,而传统丝线悬吊组椎板的稳定性在随访期内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颈椎曲度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术后神经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实施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术前X线片中的颈椎曲度将患者分为曲度正常组(A组)、曲度变直组(B组)、轻度曲度后凸组(C组),比较3组患者术后各节段脊髓后移距离、神经功能恢复率,并探讨术前颈椎曲度、术后脊髓后移距离与神经功能恢复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组患者术后各节段脊髓后移距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组间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神经功能恢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组患者的JOA评分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与神经功能恢复率、脊髓后移距离之间无相关性。结论术前颈椎曲度变直及轻度后凸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实施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可改善,曲度变直及轻度后凸可能不再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18.
周洋  滕红林  王靖  朱旻宇  李驰 《中国骨伤》2018,31(8):746-750
目的: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是否保留C_2附着的肌肉韧带复合体,术后对颈椎后凸畸形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2月至2014年6月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选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C_3-C_6单开门的患者40例(A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68.4±9.3)岁;采用C_4-C_6单开门+C_3椎板减压患者40例(B组),从而保护C_2附着的肌肉韧带复合体,男26例,女14例,年龄(66.8±8.4)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观察颈痛VAS评分、JOA评分、颈椎Cobb角、颈椎活动度。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4~31(26.5±3.4)个月。两组患者术前的VAS、JOA评分及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均得到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颈椎Cobb角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也都有明显改善,但B组的改善优于A组。结论:从C_4开始单开门,保留C_2附着的肌肉韧带复合体,能明显减少颈椎的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早期并发症。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多节段CSM患者236例,111例采用ACDF治疗(前路组)、125例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后路组)。记录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以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前路组颈椎曲度(14.8°±4.1°)优于后路组(9.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前路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和JOA评分改善率[(14.6±1.2)分、(75.6±3.5)%]均优于后路组[(13.2±2.0)分、(62.7±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14例患者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5.93%,其中前路组5例(4.50%,5/111),后路组9例(7.20%,9/125)。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喉上/喉返神经损伤(5例,前路组),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脊髓损伤(3例,后路组),其余为C5神经根麻痹(2例)、脑脊液漏(2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切口血肿(1例),均为后路组病例。无食管、气管瘘及死亡患者。结论 ACDF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CSM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ACDF能获得更好的颈椎曲度和神经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路单开门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40例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伴颈椎椎管狭窄症1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22例;均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A组采取传统门轴侧肌肉椎板剥离入路方式,B组采取改良的门轴侧经多裂肌间隙入路。记录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椎管矢状径以及术后门轴侧组织液渗出面积,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无切口感染、脑脊液漏等情况发生,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2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JOA评分、术后椎管矢状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术后NDI、门轴侧渗出液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优于A组。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伴椎管狭窄及多节段颈椎OPLL具有良好的疗效,经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肌肉骨膜下剥离入路相比不会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且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及NDI改善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