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总结应用悬臂梁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9月~2015年12月共收治42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16~67岁,平均43.8±12.2岁。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骨折31例,Ⅲ型骨折11例。42例患者均有明确外伤史及枕颈部疼痛,35例有颈椎活动受限,30例有不同程度颈髓受压的症状和体征。患者均为寰椎前脱位,术前行颅骨牵引术,27例有不同程度的复位,15例无复位。所有病例均接受经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用X线片及CT三维重建观察内置物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并采用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评估寰枢椎复位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5~220min,平均123±18min,术中失血量30~350ml,平均110±80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54个月,平均34.1±14.8个月。42例患者的枕颈部疼痛均较术前明显减轻,末次随访时NDI及J0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术后各随访点影像学检査均提示35例复位满意,另外7例为部分复位,SAC由术前的8.5±3.3mm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14.9±3.0mm(P0.001)。1例患者植骨颗粒部分吸收,并于术后12个月出现线缆断裂,刺入脊髓导致了相应的症状体征,取出内固定后神经症状明显改善;其余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7.6%。1例患者术后出现脂肪液化,导致了切口延迟2周愈合。另有2例出现脑脊液漏,经延长引流管安置时间、预防感染等处理,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未出现椎动脉损伤、螺钉钛棒松动、移位、断裂以及寰枢椎再脱位、失稳等并发症。结论:悬臂梁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融合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风险低、术中复位、固定可靠等优势,采用该术式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等导致的寰枢椎脱位可获得优良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种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行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包括Callie钢丝法7例,Brooks钢丝法7例,Apofix椎板夹内固定法4例。结果:术后16例寰枢椎脱位完全复位,2例大部分复位(复位不满意才另行枕颈融合,不在此列)。经0.5-10年(平均4.5年)随访,除1例术后6个月死亡后,其余17例均获骨性融合,其中钢丝断裂而植骨已融合1例,寰椎后弓钢丝切割断裂移位后融合1例;所有患颈痛全部消失;8例有脊髓病症状中,1例无改善(术前JOA评分分别为5分),其余7例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分别为13-17分。结论:3种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均有其适用性,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有效方法:Apofix椎板夹为寰枢椎后路融合术的首选内固定方式;术前牵引复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评价几种手术方法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采用手术治疗的24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病例,其中齿状突Ⅱ型10例,Ⅲ型14例,采用前路齿状突加压螺钉内固定8例;椎板间ATLAS钛缆系统固定或Apofix椎板夹固定、后路寰枢椎融合10例;改良后路Magerl联合Gallie内固定、寰枢椎融合6例。结果术后随访3~30个月,颈椎活动度的保持以齿状突螺钉固定最佳,后路椎板间固定和Magerl联合Gallie内固定病例颈椎旋转度丧失较多;7例出现不完全性四肢瘫患者的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C级4例、D级3例,术后D级5例、E级2例,无一例发生脊髓损伤加重及术后感染;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所有内置物无松动、脱落及断裂,无复位丢失。结论前路齿状突螺钉技术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首选,只有在齿状突螺钉禁忌时才考虑采用寰枢椎融合;坚强内固定是后路寰枢椎融合的有力保障,改良Magerl联合Gallie三点内固定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是实施后路寰枢椎融合的理想内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提拉复位固定治疗可复性及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25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1~72岁,平均49.6±8.8岁。所有病例术前都有不同程度四肢麻木及乏力症状,术前经颈椎动力位片及持续颅骨牵引判定12例为可复性寰枢椎脱位,13例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25例患者均行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提拉复位固定融合术。通过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thopaedic Associasion,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测量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和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评估寰枢椎脱位复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8年,平均随访1年6个月。JOA评分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13.7±1.4、14.8±1.6、15.2±1.3分,较术前9.1±1.5分明显改善(P<0.05)。术后影像学随访提示寰枢椎脱位复位满意,ADI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2....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总结应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21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13~68岁,平均38.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均伴有神经功能障碍,ASIA分级:B级2例,C级13例,D级6例;JOA评分4~14分,平均8.3分。根据Anderson和D′Alonzo分型,Ⅱ型骨折17例(81%),Ⅲ型骨折4例(19%)。MRI检查示1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7例脊髓受压节段髓内出现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均为寰椎前脱位,术前均进行颅骨牵引术,15例(71.4%)可部分复位,6例(28.6%)不可复位。术前寰齿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ADI)9~15mm,平均12.3mm。均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提拉复位固定和植骨融合术,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检查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共置入84枚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后X线片及三维CT检查3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偏小,螺钉部分穿破椎动脉孔内侧壁,椎动脉造影未见椎动脉损伤;1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过大,螺钉部分穿破椎管内侧壁,未出现新的神经损伤症状;其余螺钉位置满意。术后颈椎CT及MRI显示寰枢椎序列重建满意,齿状突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无压迫,ADI为2~4mm,平均2.8mm。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3例患者的ASIA分级无改变,其余患者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ASIA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8例;JOA评分为10~17分,平均14.6分,平均改善率为81.2%。1例患者植骨块有部分吸收,其余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5.2%;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和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结论: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提拉复位技术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齿状突疾患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各种类型手术治疗齿状突突患并寰枢椎脱位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2000年4月间收治的32例齿状突疾患合并寰枢仪表闰的病例,其中齿状突骨折20例,齿状突畸形10例,齿状突骨巨细胞瘤2例。后路C1-2钢丝固定5例,Apolfix椎板夹5例,寰椎侧块螺钉6例,不能复位者行枕融合术8例,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6例,前后路联合手术(前路肿切除,后路寰枢椎融合)2例,所有术式自体或异体骨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随访14月-5年,平均2年6个月,30例获得坚强骨愈合,2例不愈合。无主中,后并发症,亦无内固定松动,脱出,断裂,及肿瘤复发转移,结论:运用多种术式治疗齿状突疾患合并寰枢椎位,只要适应证选择恰当,其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其中对能复位的寰枢椎脱们以前路或后路螺钉固定与植骨融合术最为简单,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颈部外伤致枢椎齿状突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后果严重的骨折。由于该部位解剖结构及功能的特殊性 ,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较高 ,如果不及时诊治将会导致寰枢椎不稳及颈脊髓的急性或慢性压迫 ,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我院自2 0 0 0年 3月~ 2 0 0 1年 8月应用APOFIX内固定系统后路固定融合寰枢椎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 6例 ,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共 6例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2 0~ 61岁 ,平均 3 6岁。损伤原因 ,交通伤 5例 ,高处坠落伤 1例。损伤时间 :2 0~ 98d。伤后治疗经过颅骨牵引的 4例 ,颈托固定的 2…  相似文献   

9.
Vertex治疗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的早期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Vertex治疗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对18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中的5例6项术中和术后早期发生的椎动脉损伤、失语、失明、大出血、置钉错误等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所有发生的早期并发症都得到相应治疗,未遗留后遗症.[结论]Vertex治疗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的早期并发症均可以预防,一旦发生及时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个性化手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20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采用前路中空螺钉内固定8例;后路经椎弓根螺钉行寰枢椎内固定12例.结果 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全部骨性愈合,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无延迟愈合和骨不连,脊髓神经功能全部恢复到E级.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 :2005年4月~2014年2月共手术治疗Ⅱ、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48例,男33例,女15例,年龄21~74岁,平均43.3±29.0岁。新鲜骨折43例,陈旧骨折5例。按Grauer分型:Ⅱa型12例,Ⅱb型13例,Ⅱc型11例,浅Ⅲ型12例。术前均有外伤史,伴有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术前常规行颅骨牵引,牵引后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的复位。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年龄、牵引复位情况、骨质情况、全身条件选择手术方式,22例采用前路单枚中空齿状突螺钉固定,其中1例因C6椎体骨折同时行C6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植骨钢板固定。24例采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取髂骨植骨融合,其中1例行一期后路C1/2椎弓根螺钉植骨融合+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置入钢板内固定术,4例因椎动脉骑跨采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2例高龄患者因体质差合并骨质疏松,不能耐受全麻手术,行Halo-vest架固定。随访观察患者骨折融合率、颈椎活动度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前路手术患者中2例在术后1周复查CT时发现骨折移位,1例行翻修手术,取出内固定后重新置钉,再次复查CT示骨折复位满意,6个月后骨折愈合;1例改为后路C1/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后4个月植骨融合;2例发生喉上神经损伤,出现饮水呛咳,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后路手术患者1例术中出现椎动脉破裂,置入螺钉后出血停止,未特殊处理;1例枢椎椎弓根螺钉进入椎管,无神经损伤症状,未特殊处理。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脑脊液漏和脊髓损伤。随访12~120个月,平均25±72个月,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前路手术组颈椎屈伸和旋转功能正常,后路手术组颈椎旋转功能有不同程度受限。结论:对于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患者,根据骨折类型、患者年龄、牵引复位情况、骨质情况、全身条件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口前路松解齿状突部分切除与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畸形愈合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共收治7例齿状突骨折畸形愈合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男5例,女2例,年龄21~51岁,平均36.4岁。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为5~9分,平均7.3±2.1分;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为4~12mm,平均8.34±3.68mm。均行经口前路松解、齿状突部分切除,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进一步提拉复位、固定、融合术,术后观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行X线、CT、MRI检查观察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80~360min,平均310min。术中出血510~930ml,平均670ml。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1例术中置入枢椎椎弓根螺钉时损伤椎动脉,经原钉道拧入螺钉后完成止血,术后随访无椎动脉损伤的临床表现;1例术中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时寰椎后弓下壁破裂,未改变钉道,继续沿椎弓根方向置入螺钉,术后随访无寰枢椎的再失稳和移位。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复位。随访9~36个月,平均19.6个月。均在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无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1~15分,平均13.1±2.1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改善率为78.8%~93.5%,平均87.4%;末次随访时的SAC为11~18mm,平均14.78±2.15mm,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大(P<0.05)。结论:对于齿状突骨折畸形愈合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经口咽前路松解齿状突部分切除与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可获得好的复位效果,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陈旧性齿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陈旧性齿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手术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1987年6月 ̄1998年3月共收治陈旧性齿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65例,男47例,女18例;年龄15 ̄58岁,平均37岁。病程3周 ̄14个月,平均3.5个月。根据JOA评分标准,32例脊髓受压者中,轻度脊髓损伤者26例(JOA评分≥10分),重度脊髓损伤者6例(JOA评分〈10分)。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以改善〉50%为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治疗齿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2月~2009年3月,对9例齿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患者采用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为19~56岁,平均39岁;新鲜齿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7例,陈旧性骨折脱位2例.齿突骨折按照A...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后路钛缆固定治疗小儿齿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的手术疗效,讨论小儿齿突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8例齿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的患儿行后路髂骨植骨钛缆固定术,术后头颈胸石膏外固定,回顾性分析其疗效。结果平均随访24个月,8例患儿植骨全部融合,3例遗留颈部僵硬感,无鹅颈等发育性畸形出现。结论颈后路钛缆固定操作简便安全,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可为小儿齿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非手术治疗无效时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者寰枢椎侧块关节三维CT影像学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者,按纳入标准共纳入21例作为观察组(A组);选择年龄段、性别与观察组患者相匹配的21例三维CT未提示枕颈区及颈椎病变或下颈椎曲度异常改变者作为对照组(B组)。在二维CT图像上测量对比两组寰枢椎侧块关节冠、矢状面倾斜角,并将此两指标作为侧块关节形态改变定量评价指标;检验B组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信度,测量由两名脊柱外科医师分别独立完成,间隔1周重复测量。统计A组患者骨折病程及寰枢椎侧块关节矢状面倾斜角,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骨折病程与侧块关节矢状面倾斜角相关性。根据颈椎过伸位或全麻颅骨牵引下寰枢椎脱位复位情况,将A组患者分为可复型(复位≥50%)与不可复型(复位50%);统计不可复型患者在伴或不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中的占比,分析侧块关节形态改变与寰枢椎脱位复位难易的相关性;比较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与不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寰齿前间隙(ADI)及JOA评分。结果:B组侧块关节冠、矢状面倾斜角测量结果观察者间信度值分别为0.923和0.902,观察者内信度值分别为0.934和0.909。B组42侧侧块关节冠、矢状面倾斜角分别为24.6°±3.9°与14.8°±2.7°;A组41侧(1例伴单侧侧块关节融合无法测量)侧块关节冠状面倾斜角为25.2°±4.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矢状面倾斜角(8.2°±4.9°)小于B组(P0.05)。相关分析提示,骨折病程与双侧寰枢椎侧块关节矢状面倾斜角呈负相关(左:r=-0.702,P0.01;右:r=-0.605,P0.05)。A组患者中12例出现侧块关节塌陷、穹隆状及鱼唇样形态学改变(单侧6例,双侧6例);经全麻下颅骨牵引评估,可复型为10例,不可复型为11例,伴有侧块关节形态改变的患者中不可复型占比为75%(9/12),无关节形态改变的患者中不可复型占比为22.2%(2/9),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ADI与JOA评分分别为10.3±1.6mm与9.6±3.2分,与不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7.2±3.1mm、14.6±3.3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部分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的患者伴有寰枢椎侧块关节形态学改变,侧块关节形态学的改变与寰枢椎脱位的发生发展及复位难易有一定的相关性;三维CT评估寰枢椎侧块关节形态对手术决策及术中操作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寰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探讨寰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26例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施行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有椎体后弓和椎板骨折者采用枕颈内固定(Aixs)植骨融合术,对无椎体后弓和椎板骨折且无需行椎管减压的寰枢椎骨折采用椎板夹(Apofix)内固定。[结果]随访5~60个月,平均16.8个月。全组病例未发生椎动脉或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较好改善,X线片复查提示椎体侧块关节突和枕骨髁部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或断钉现象,植骨3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Aixs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或Apofix内固定术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