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脊柱侧凸翻修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脊柱侧凸手术后患者进行翻修手术,探讨翻修的原因、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1996年6月~2002年8月,36例脊柱侧凸手术后患者接受翻修手术治疗。男15例,女21例;平均年龄16.8岁。既往手术史平均1.57(1~3)次。所有患者术前进行详细的影像学评价,畸形程度为侧凸52°~108°,平均76.2°;其中11例合并后凸36°~79°,平均53°。手术方法包括:内固定拆除21例、前路松解5例,原融合松解或截骨18例,所有患者均同时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和融合术。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手术均安全完成,手术时间3.8 h(2.8~5.1)h,出血量平均817 ml(630~1800)ml,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侧凸矫正平均48°(矫正率56%);后凸矫正平均47°(矫正率72%)。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12~76个月),均获得坚强融合,未发现术后假关节形成以及侧凸加重等现象。最终随访时91.7%的患者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结论脊柱侧凸翻修术具有难度大和危险大的特点,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价,针对患者的畸形特点周密设计手术方案,是获得满意矫正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是指成年人继发于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退行性改变而出现的脊柱侧凸。退行性脊柱侧凸多发生于脊柱的胸腰段和腰段,常由于病变节段的退行性改变、椎管狭窄、椎体滑移、椎节失稳等问题,出现严重的腰背部疼痛、神经根性疼痛和间歇性跛行等  相似文献   

3.
4.
脊柱侧凸翻修手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手术失败原因及翻修手术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7年以来收治的脊柱侧凸矫形术后需要进行翻修手术患者33例。男10例,女23例。翻修时距初次手术时间平均为13.4个月(0.5.66个月)。33例患者共行43次翻修手术,其中29例进行1次翻修手术,2例进行3次翻修手术,2例进行4次翻修手术。另有4例患者增加脊柱矫形和融合,同时行脊柱前路松解、支撑植骨手术。结果翻修手术时间平均3.9h(1.5—7.3h),手术中平均出血601ml(50—2000ml),平均输血量643.3mk(0-2000ml)。术后随访平均27个月(3—67个月),未出现畸形加重、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脊柱侧凸翻修手术是脊柱畸形矫形术后的一种补救手术。术前完善的手术策略和良好的手术技术是翻修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脊柱后凸畸形翻修术的方法与治疗结果。[方法]2001年6月~2005年8月采用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加椎弓根螺钉框架系统内固定翻修治疗脊柱后凸畸形17例。[结果]椎弓根共置钉168枚,脊椎后凸翻修截骨最多3个平面,最大翻修矫正后凸100°,截骨平面最高达T10,平均矫正脊柱后凸56.2°。[结论]脊柱后凸畸形术后复发,脊柱翻修术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手术策略,评价使用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疗效。方法:对我院骨科1998年7月~2003年7月手术治疗的8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41例行后路减压、椎体间cage置入、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4例行后路椎小关节截骨、减压、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0例行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7例先行一期前路脊柱松解、二期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矫形,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切口感染1例,延迟愈合4例,7例术后出现呼吸道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好转;6例围手术期内出现心脏病复发,经过内科会诊处理平稳缓解。随访6个月~4年,影像学检查无断钉断棒,未见上、下融合椎部位的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2年以上随访者42例,Oswetry功能评分由术前58.62±12.48分改善至31.15±14.12分。结论:在充分减压的前提下,侧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技术可达到矫形、固定、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目的,有利于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7.
脊柱侧凸手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脊柱侧凸的手术方法随着各种新器械的诞生而得以迅猛发展。本文旨在综述脊柱侧凸手术技术的进展,讨论各种器械的优缺点,并概述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脊柱侧凸手术器械的进展 60年代开始应用和推广的Harrington器械[1]已成为脊柱侧凸手术中最常见的矫形和内固定方法,它同时又成了评价其他器械的标准。哈氏系统经过25年临床检验,证明是有效的。 矢状面的总体平衡(即生理弧度)极为重要[2,3];腰椎前凸对外观与预防疼痛,对步行时能量消耗的减低都很重要。圆头哈氏棒在矫正侧凸时无法保留胸谁的生理后凸和腰椎的生理前凸,出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AD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和术后6周内是否出现早期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切口感染、胃肠道反应或不完全性肠梗阻、硬脊膜破裂、胸腔积液、心律失常、肝功能损害和休克)分为早期并发症组和无早期并发症组。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骨密度、合并症;术前风险评估指标,包括麻醉风险分级、营养风险筛查、深静脉血栓风险分级、手术风险评估;术前影像学测量指标,包括主弯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平衡距离、脊柱失状位轴;术中相关指标,包括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固定节段数、手术椎间融合节段数、减压节段数、术中截骨分级、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术后相关指标,包括患者住院输血总量、住院输血次数、术后血红蛋白最低值、术后白蛋白最低值、住院时间。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发现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64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60.8±7.9(50~78)岁,早期并发症发生率32.8%(21/64)。有合并症(57.1%vs 25.6%)、术前营养风险筛查≥1分(42.9%vs16.3%)、手术风险评估≥2分(52.4%vs 25.6%)和手术时间(279.3±97.8min vs 238.8±59.3min)、手术固定节段数(8.1±1.6 vs 6.9±2.1)两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骨密度、冠状面Cobb角、CBD、SVA、术前麻醉风险分级、深静脉血栓风险分级和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椎间融合节段个数、减压节段个数、截骨等级以及术后血红蛋白最低值、术后白蛋白最低值、住院时间、住院输血总量、住院输血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术前手术风险评估分值、手术时间、手术固定节段数是早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和手术时间是ADS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每增加1分(OR=3.114,P=0.032)、手术时间每增加1min(OR=1.010,P=0.033),发生手术早期并发症的风险分别增加2.11倍和0.01倍。结论: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分值、缩短手术时间,对降低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相关早期并发症有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生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0与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5例因下肢或腰背疼痛、间歇性跛行来院就诊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退行性脊柱侧凸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105例老年患者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发生率为23.81%(25/105).单因素分析显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年龄≥70岁、饮酒、骨盆前倾、长短腿、高低肩、扁平足、骨质疏松、胸椎旋转不对称的占比均显著高于非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骨盆前倾、长短腿、扁平足、骨质疏松、胸椎旋转不对称是老年患者发生退行性脊柱侧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预测方程,应用ROC曲线求得数学模型诊断的敏感性为92.0%,特异性96.5%.结论 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生退行性脊柱侧凸与年龄≥70岁、骨盆前倾、长短腿、扁平足、骨质疏松、胸椎旋转不对称等因素密切相关,构建的预测模型对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退行性脊柱侧凸的Lenke-Silva分型及其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9-07诊治的35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损伤按Lenke-Silva分型:Ⅰ型2例,Ⅱ型10例,Ⅲ型11例,Ⅳ型7例,Ⅴ型3例,Ⅵ型2例。Ⅰ型只需要进行减压处理;Ⅱ~Ⅳ型需要行减压联合短节段固定,矫正冠状面侧凸及腰椎后凸畸形;Ⅴ型与Ⅵ型需要行减压联合长节段固定,矫正矢状面及冠状面的失衡,必要时需截骨矫形。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与LL的差值。结果 3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均经对症治疗后治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Cobb角、PT、PI与LL差值较术前减小,LL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enke-Silva分型指导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治疗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此分型可信度高,重复性好,临床实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S)是指骨骼发育成熟之后,由1个或多个椎间盘和/或关节突关节的不对称性退变导致的脊柱结构性侧凸,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是引起老年患者腰痛、下肢痛、间歇性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深入研究ADS的特征和诊治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主要综述ADS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评估与分类、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严重冠状面失衡进行再次手术翻修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21年8月手术治疗的7例脊柱侧凸矫形术后严重冠状面失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4例;本次手术年龄21.3±7.5岁(14~32岁)。随访16.3±4.2个月(12~25个月)。统计初次手术年龄、既往手术次数、本次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固定节段。在本次手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主胸弯及腰弯Cobb角、最下固定椎倾斜角、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冠状面骨盆倾斜角等,计算CBD的矫正率。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使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记录本次手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及转归情况。结果:初次手术年龄8.86±4.14岁(3~15岁);手术次数5.29±3.55次(2~13次);本次手术时间为346.14±64.65min,术中出血量1342.86±687.65ml;6例患者行不对称性PSO截骨,1例患者行多节段Ponte截骨、延长内固定融合节段。术前CBD为77.23±33.28mm,...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自2000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24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采用单纯椎管减压术,22例行减压+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观察手术前后Cobb角、腰背痛和间歇性跛行的改善率。结果:术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疼痛改善率83.3%,间歇性跛行改善率91.6%。术前Cobb角平均22.7°(17°~42°),术后Cobb角平均8.3°(0°~32°),改善率63.4%;腰椎前凸角术前平均-19.1°(-45°~11°),术后平均-34.4°(-60°~-16.2°),改善率80.1%。随访14~50个月,平均21个月,未见矫正明显丢失,无断钉及螺钉松动。结论: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和畸形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选择性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采用选择性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19例DL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减压固定节段、失血量等相关情况,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评分的差异。结果手术减压1~4个节段,固定融合5~9个节段,椎间融合15例患者,共24个节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Cobb角、腰椎前凸角度、冠状面失平衡、矢状面失平衡、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至少1年手术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12例患者表示愿意再次接受手术治疗。术后9例出现并发症,其中硬脊膜漏2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对于伴有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失平衡的DLS患者,有限减压和长节段固定融合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退行性腰椎侧凸(DLS)的发生、发展与腰椎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变关系密切。椎间盘、小关节以及腰椎肌肉群不同程度的退变均可能引起腰椎节段受力不平衡,形成腰椎侧凸,进而进一步增加腰椎承受的负重,并改变其受力方向,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该文就腰椎整体、椎间盘、小关节以及腰椎肌肉群的生物力学性能改变及其与DLS之间的关系加以综述,为DLS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楼宇梁  全仁夫  李伟  费慧 《中国骨伤》2020,33(9):853-859
目的:观察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O形臂CT导航长节段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接受OLIF联合后路O形臂CT导航长节段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5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例,女12例;年龄55~73(62.2±5.3)岁。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椎弓根螺钉优良率及并发症情况;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别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同期行脊柱全长站立位X线片,术后6个月行腰椎CT检查,观察冠状位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椎间隙高度,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椎间融合等情况。结果:患者OLIF手术时间(98.7±16.8) min,术中出血量(50.2±10.7) ml。后路O形臂CT导...  相似文献   

17.
18.
退变性脊柱侧凸(DDS)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加。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在DDS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极外侧椎间融合术(xLIF)正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该文就XLIF技术的应用背景及优点进行阐述,从解剖学角度和影像学检查两方面论证XLIF入路的安全性,同时阐述手术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并重点介绍当前XLIF技术在DDS临床实践方面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研究后路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并发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行后路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69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41例。年龄51~82岁,平均66.8±8.7岁。收集所有患者的相关数据,包括一般资料、BMI、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疾病、脑血管病、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术前腰椎前凸角、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固定节段数以及相关并发症(早期并发症:伤口感染、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等;远期并发症: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内固定失败等)。通过单因素分析上述临床因素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确定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7例(24.6%)患者出现并发症19例,其中2例(2.9%)患者出现2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发生。早期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3例(4.3%,深部2例,表浅1例);脑脊液漏2例(2.9%);术后短暂下肢麻木或疼痛1例(1.4%);硬膜外血肿1例(1.4%);远期并发症包括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ASD)10例(14.5%),3例再次手术(4.3%);内固定失败2例(2.9%,连接棒脱落1例,螺钉松动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早期并发症与糖尿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固定节段数有相关性(P0.05);远期并发症与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术前腰椎前凸角、固定节段数有相关性(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确定的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是手术时间、固定节段数(P0.05),远期并发症危险因素是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术前腰椎前凸角(P0.05)。结论: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受到手术时间和固定节段数的影响,而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是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和术前腰椎前凸角。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凸(DLS)椎旁肌横截面积和脂肪化程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18年9月—2020年3月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DLS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7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进行腰椎X线片、MRI检查.比较2组患者的腰椎前凸角(LL)、腰椎冠状位侧凸Cobb角、腰椎顶锥旋转畸形分级、椎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