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环孢素A(CsA)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为CsA合理地用于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75 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环孢素A治疗组(CsA组)、生理盐水治疗组(NS组)。采用行为学评估、H-E染色、q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脊髓损伤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组织损伤面积、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 结果 行为学评估显示,随着观察时间点推移,CsA组和NS组大鼠的BBB评分逐渐升高,后肢运动功能逐渐恢复,但CsA组大鼠的BBB评分自脊髓损伤后14 d起均显著高于NS组(P<0.01)。H-E染色显示,脊髓损伤后28 d CsA组的损伤面积百分比显著低于NS组(P<0.01)。qRT-PCR显示,脊髓损伤后6 h和1 d CsA组脊髓的IL-1β,IL-6及TNF-α的mRNA水平显著低于NS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sA组脊髓损伤后6 h和1 d的IL-1β,IL-6及TNF-α在脊髓灰质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胞质表达的相对蛋白水平显著低于NS组(P<0.01)。 结论 CsA可能通过减轻脊髓损伤后局部炎症反应而减缓继发性脊髓损伤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O-2A祖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从新生1~2 d SD大鼠大脑皮质中分离纯化O-2A祖细胞.80只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正常组,与其他3组同期饲养;其他3组均行T9脊髓左半侧离断手术,B组损伤处植入吸附生理盐水的明胶海绵(损伤对照组);C组损伤处移植50%O-2A祖细胞和50%1型星形胶质细胞(T1A)混悬液(O-2A+T1A组);D组损伤处植入含有纯化O-2A祖细胞的细胞悬液(O-2A移植组).移植术后3、7、14、21、28 d分别以CBS及BBB方法 进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定.结果 A组大鼠后肢CBS和BBB得分分别为100和21.O-2A祖细胞移植术后3、7、14、21、28 d,B、C、D组动物后肢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左后肢得分均显著低于右侧,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D组运动功能恢复最好.结论 O-2A祖细胞移植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大鼠脊髓不完全损伤后,观察蒙药珍宝丸对神经的再生修复作用及其对RhoA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利用Allen’s改良方法建立脊髓不完全损伤的动物模型,把48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损伤组(A组,n=24)和损伤后珍宝丸治疗组(B组,n=24),B组在损伤脊髓后以珍宝丸灌胃治疗。A、B组按损伤后3、7、14 d分为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分别在术后3、7、14 d对A、B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BBB评分,再在各时间点处死动物,取受损脊髓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和RhoA在脊髓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同时对各组相应时间点行阳性细胞计数,并作比较。结果在7 d和14 d这两个时间点,B组的BBB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大鼠受损脊髓的病理形态改善。B组的RhoA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RhoA表达显著升高,早期应用珍宝丸对RhoA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结扎腰动脉建立大鼠脊髓缺血模型,为研究缺血性脊髓病、继发性脊髓损伤的发生机制提供良好的载体.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仅分离出腰动脉)和脊髓缺血组(结扎所有腰动脉),于术后进行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脊髓苏木精-伊红(H-E)染色镜下观察及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术后48 h对缺血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为(9.22±0.97),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镜下可见脊髓缺血组大鼠正常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aspase-3阳性细胞呈棕黄色,脊髓缺血组阳性率远大于假手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结扎大鼠腰动脉可以建立稳定的脊髓缺血模型,为脊髓缺血后损伤机制和预防措施的研究提供良好的载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环孢素(CsA)对急性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组织中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糖蛋白(OMg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单纯椎板切除对照组(A组)、急性脊髓损伤组(B组)和急性脊髓损伤后CsA治疗组(C组),C组在损伤后早期从尾静脉注射CsA治疗。对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行BBB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状况;分别在术后1、3、7、14d处死各组大鼠,分别取受损节段脊髓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PCR)方法观察OMgpmRNA的表达。结果 B、C组大鼠在损伤后各个时间点后肢运动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B、C组各个时间点OMgp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A组(P<0.05),7d时最高;C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表达量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OMgp显著升高,早期应用CsA对OMgp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大鼠背根神经节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活性及相关肌肉运动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A组、B组、C组、D组。于实验前1天对各组大鼠进行H反射检测及运动功能评价,后以10%水合氯醛0.3 mL/kg腹腔注射进行麻醉,无菌条件下行左侧L4、L5、L6限制性椎板部分切除后暴露背根神经节。A组、B组分别以A型肉毒毒素背根神经节注射,C组注射等容积(6μL)0.9%氯化钠注射液,D组不干预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分别于注射后1,3,7,14 d进行H反射及运动功能评定。结果 (1)H反射测定: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各观察时间点,A组大鼠左后肢H反射潜伏期、波幅较注射前均明显延长、降低(P<0.05,P<0.01);B、C、D 3组大鼠注射后各观察时间点与注射前比较H反射潜伏期及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大鼠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各观察时间点H反射潜伏期及波幅较B、C、D组的相应观察时间点明显延长(P<0.05)和降低(P<0.01);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各观察时间点B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组间两两比较,H反射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改良Rivlin斜板实验:A组大鼠,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各观察时间点,斜板度数均较注射前为低(P<0.05);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第7天,第14天,A组斜板度数显著低于B、C、D组(P<0.05,P<0.01,P<0.01);注射后不同时间点B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斜板度数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根神经节A型肉毒毒素注射具有抑制脊髓反射环路,降低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用BDA(Biofinylated Dextran Amine)示踪大鼠皮质脊髓束,观察其在脊髓内的走行.方法 采用成年SD大鼠10只,分A、B两组.A组用10%BDA注射到双侧皮质运动区.B组注射到左侧皮质运动区.3周后灌注取材,取C1-3、T3-5和T9-11节段脊髓做冰冻切片,行DAB染色.结果 (1)横向观察:A组在双侧脊髓白质的后索以及前正中裂两侧观察到棕色阳性纤维.B组在右侧脊髓后索和左侧前正中裂观察到棕色阳性纤维;两组都有显色纤维从后索发出进入灰质且在灰质内分布均匀;(2)纵向观察:阳性纤维自吻端向尾端逐渐稀疏.结论 BDA示踪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大鼠皮质脊髓束在脊髓内走行,阳性染色纤维的数量自吻端向尾端逐渐稀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X线照射能否促进大鼠压迫型脊髓损伤区结构及损伤后功能的恢复。方法70只Sprague-Dawley大鼠均接受胸2节段的脊髓损伤,然后被随机分为2组,照射组在损伤后14d接受X线照射,对照组则不接受任何治疗。所有大鼠分别在脊髓损伤后第3、7、14、21、28、35和42天接受后肢运动、斜板及后肢疼痛反射等3项脊髓功能测定,43d将所有实验大鼠处死后取出脊髓损伤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70只实验鼠中符合设计要求的共62只,其中照射组32只,对照组30只。X线照射组大鼠的后肢运动恢复及斜板测定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疼痛反射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照射组大鼠脊髓损伤部位的水肿及坏死区域明显少于对照组,而神经元数目则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X线照射可通过改善脊髓损伤区结构来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环孢霉素A处理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骨骼肌RAF-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分SCT组(T9横断),和SCT后给予环孢霉素A处理组.脊髓横断组用环孢霉素A处理(1 mg/200 g)7 d后处死动物.取后肢骨骼肌用免疫组化染色(n=5)确定RAF-1 mRNA在后肢骨骼肌的定位分布.RT-PCR技术检测RAF-1 mRNA在损伤脊髓大鼠后肢骨骼肌的表达变化(n=8).结果与手术组比较(0.95±0.13),环孢霉素A处理(0.75±0.14)导致RAF-1 mRNA在损伤脊髓大鼠后肢骨骼肌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RAF-1蛋白产物主要分布在细胞浆.结论环孢霉素A处理能有效下调脊髓损伤大鼠后肢骨骼肌RAF-1 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稳定可靠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方法:采用电解损毁法,主要损伤大鼠第10胸椎节段脊髓双侧皮质脊髓束纤维,在术后不同时间观察受损脊髓组织学变化及大鼠运动功能改变,并用HRP逆行标记技术,以大脑运动皮层标记神经元计数来反映皮质脊髓束受损情况。结果:1mA,210s的损伤电流,可在脊髓后索造成神经组织坏死,形成空腔,使双侧皮质脊髓束纤维受损;术后1周、2周、3周观察,电损毁组大鼠运动功能显著低于假手术组,表现为后肢运动评分下降,Ashworth肌张力评分增大,斜板实验角度下降;电损毁组运动皮质标记神经元计数也显著低于假手术组。结论:电解损毁在适宜参数下能损伤双侧脊髓皮质脊髓束,引起双后肢的不完全性截瘫,结果稳定可靠,操作简便,为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分泌的外泌体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取12只雄性SD大鼠构建胫骨骨折模型,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各组大鼠分别于骨折术后7 d予以如下处理:空白对照组,骨髓腔内注射磷酸盐缓冲液;hucMSC-外泌体组,骨髓腔内注射hucMSC分泌的外泌体;hucMSC-上清组,骨髓腔内注射hucMSC的去外泌体培养上清。治疗3周后通过micro-CT检测和组织切片H-E染色评价大鼠骨折断端愈合情况,qPCR法检测骨组织中成骨标志基因骨钙素(OCN)、骨桥蛋白(OPN)、碱性磷酸酶(ALP)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的表达。结果 活体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hucMSC-上清组大鼠的骨折断端尚未吻合,骨皮质外观不连续,骨折线明显;hucMSC-外泌体组大鼠的骨折断端对合良好,骨皮质外观较连续,骨折线基本消失。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hucMSC-上清组大鼠的纤维骨痂尚未形成,新生骨小梁结构不明显;hucMSC-外泌体组大鼠已经形成完整的纤维骨痂结构,新生骨小梁结构较多、排列较为规则。hucMSC-外泌体组大鼠骨组织中OCNOPNALPRunx-2的表达量高于空白对照组和hucMSC-上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ucMSC分泌的外泌体能促进骨折愈合,其机制可能与促进OCN、OPN、ALP和Runx-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联合软骨素酶(chABC)鞘内注射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感觉功能的影响以及脊髓组织中神经干细胞、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损伤对照组(B组),chABC治疗组(C组),BDNF治疗组(D组),联合治疗组(E组),采用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法(CBS)对大鼠术后1周、2周、4周和2个月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脊髓组织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神经干细胞的影响,荧光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 术前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均正常,术后1~2周,B、C、D、E各组CBS评分降低,但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2个月,C、D、E组CBS评分逐渐降低,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不同时间点BrdU阳性细胞数目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1周,C、D、E组大鼠脊髓组织BrdU阳性细胞数目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第2~4周,C、D、E组BrdU阳性细胞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A组比较,B组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Nestin阳性细胞数目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2周、4周、2个月,C、D、E组脊髓组织Nestin阳性细胞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1周,A组星形胶质细胞比例逐渐降低,神经元细胞比例逐渐升高。B组细胞3种细胞比例均较低,随着时间延长,神经元细胞比例缓慢升高,星形胶质细胞比例缓慢下降。C、D、E组脊髓受损后脊髓受损后4周~2个月,C、D、E组神经元比例逐渐升高,星形胶质细胞逐渐下降,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chABC鞘内注射后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感觉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能与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以及神经元细胞的分化有关,但两者联合后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疾病特点,评价任务导向性治疗对患儿下肢协调能力、平衡性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86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按1∶1比例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患儿采取常规康复训练+任务导向性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步态指标(10 m最快步行时间、跨步步行、患侧-健侧步行差),智力、独立性、肢体运动功能、平衡性评分。结果 经不同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步态指标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的智力、独立性、肢体运动功能、平衡性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康复训练中实施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步态、智力、独立性、肢体运动功能、平衡性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比较应用不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方法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梗死面积的检测效果。方法:将20只SD大鼠(雄性、8周龄,体重250~300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0只,A组:传统TTC染色法组,B组:改进后的TTC染色法组,分别进行大鼠心肌染色,随后计算心肌梗死面积及测定血清cTnI浓度水平。结果:A组和B组均能较好地标记梗死心肌;A组和B组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48.69±5.37 % VS 47.41±3.28%,P>0.05);A组和B组血清cTnI浓度水平无统计学差异(4.51±0.88ng/ml VS 4.70±0.71ng/ml, P>0.05);但B组心肌切片染色色泽对比度及心肌非梗死区与梗死区区分度均高于A组。结论:改进后的心肌TTC染色法采用在体染色,不仅操作简便,节省了实验时间和经费,而且提高了染色效果,能更准确地反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因此改进后的心肌TTC染色法是一种经济、简便、快捷、高效的染色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小样本横断面观察性研究方法,选用注意网络测试系统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对2018年8~12月在云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就诊的痉挛型偏瘫患儿进行综合评估。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儿粗大运动功能B、C、D 3个功能区与患儿注意网络正确率存在正相关性;患儿粗大运动功能B、C、D和E 4个功能区与患儿注意网络遗漏率存在负相关性;B、C 2个功能区与错误率存在负相关性;D(rs=-0.344,P=0.052)和E(rs=-0.300,P=0.100)功能区与患儿错误率相关性未见统计学差异;此外,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网络3个子成分两两间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存在相关性,在患儿运动功能康复治疗中,建议将患儿注意力作为一个关注点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了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致病机理和药物研发,建立第4 腰椎腹侧神经根牵拉大鼠模型,并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作为阳性药物进行模型的有效性验证?方法 首先对5 只SD 雄性大鼠进行手术,一周后用抗胆碱乙酰转移酶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的变化;预实验证明手术模型成功后,将40 只7 周龄SD 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四组,两组模型对照组及两个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组(手术后立刻预防性给药组和手术后一周治疗性给药组)?使用抗胆碱乙酰转移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运动神经元数量的变化?结果 大鼠手术后恢复良好,临床观察无异常?染色结果证明手术牵拉后,造成明显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死亡?与对照组相比,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的神经根牵拉动物,不管是预防性给药还是手术1 周后再进行治疗性给药都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胆碱乙酰转移酶染色阳性神经元细胞数量显著增加( P <0.0001),结果分别为17.85%比93.06%;26.6%比87.27%?结论< /b> 成功的建立大鼠第4 腰椎腹侧神经根牵拉模型,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胍丁胺鞘内注射对骨癌痛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趋化因子CXC配体13(CXCL13)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体质量20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骨癌痛组(B组)、骨癌痛+胍丁胺组(C组),各20只。B、C组采用大鼠胫骨上端骨髓腔内注入Walker 256癌细胞的方法建立骨癌痛模型,A组胫骨髓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B、C两组鞘内置管。造模成功后,C组鞘内注射胍丁胺160 mg/kg,连续6天;B组鞘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6天;A组不作处理。于造模后第12天用von Frey丝测定3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痛阈测定结束后,麻醉处死大鼠,取脊髓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XCL13在神经元中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CXCL13蛋白表达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CXCLl3 mRNA的表达。结果 建模后12天,与A组比较,B、C组大鼠MWT明显低于A组,与B组比较,C组MWT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后12天,与A组比较,B、C组大鼠CXCL13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中表达增加,CXCL13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B组比较,C组大鼠CXCL13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中表达降低,CXCL13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鞘内注射胍丁胺可有效改善大鼠骨癌痛痛觉过敏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脊髓CXCL1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游泳对脑出血(ICH)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 将30只Sprague-Dawley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假手术组),脑出血模型组(模型组),脑出血后游泳组(游泳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游泳组,将I型胶原酶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ICH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1 d,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甲状腺功能减退大鼠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取3个月龄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甲状腺功能减退(HT)组、二甲双胍(Met)组.HT组和Met组以含0.01%氨基三唑的饮用水喂养大鼠4周制备甲状腺功能减退大鼠模型,NC组大鼠喂养普通饮用水.造模成功后,Met组用200 mg/kg二甲双胍灌胃,HT组和NC组用等体积0.05%羟甲基纤维素钠(CMC-Na)灌胃.于灌胃第8周时对3组大鼠甲状腺组织行H-E染色,采用qPCR检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前体(proTRH) mRNA的表达;于灌胃第8、12周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3组大鼠血清T3、T4水平,采用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甲状腺组织钠碘同向转运体(NIS)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在灌胃8、12周时,HT组大鼠血清T3、T4水平均低于NC组,而Met组T3、T4水平均高于HT组(P<0.05).灌胃8周时,H-E染色结果显示NC组滤泡大小不等,内见大量胶质及吸收空泡;HT组大鼠甲状腺滤泡缩小,滤泡上皮成柱状,滤泡周围吸收空泡减少;Met组滤泡上皮增生较HT组稍改善.灌胃8周时,qPCR结果显示HT组大鼠下丘脑proTRH和甲状腺组织NIS mRNA表达均高于NC组,而Met组均低于HT组(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Met组NIS蛋白表达低于HT组(P<0.05),而HT组和NC组NIS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12周时,HT组和Met组甲状腺组织NIS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t组NIS蛋白表达高于HT组(P<0.05).结论 二甲双胍能升高甲状腺功能减退大鼠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但短期内并不是由甲状腺NIS表达升高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