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目的 应用千伏级锥形束CT(CBCT)对比分析头颈部肿瘤放疗中头枕+头颈肩面膜、真空气垫+头颈肩面膜两种体位固定技术的摆位误差。 方法 随机选取60例接受诊断及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头枕+头颈肩面膜组29例、真空气垫+头颈肩面膜组31例),治疗过程中每周行1次CBCT扫描,将所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进行配准,得到左右、上下、前后方向的摆位线性误差,采用独立t检验对比两组数据的差异性。 结果 头枕+头颈肩面膜组在左右、上下、前后方向的摆位线性误差分别为:(0.07±1.70)、(0.45±1.53)、(0.39±1.62)mm,真空气垫+头颈肩面膜组在左右、上下、前后方向的摆位线性误差分别为:(-0.05±1.39)、(0.13±1.37)、(0.08±1.25)mm。两组在左右方向上的摆位线性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9,P>0.05),在上下和前后方向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3、2.039,P均<0.05)。 结论 两种固定方式中头颈部肿瘤真空气垫+头颈肩面膜固定的患者摆位误差小,体位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6D治疗床联合锥形束CT(CBCT)容积旋转调强(VMAT)治疗妇科肿瘤患者的摆位误差,以及其靶区外放边界的变化趋势。方法 妇科肿瘤术后患者20例,采用HexaPODTMevo RT 6D治疗床和kV级CBCT影像引导的容积调强放射治疗。所有患者常规摆位后均行校正前CBCT扫描,利用6D治疗床在线校正后,再次行CBCT扫描,治疗后第3次行CBCT扫描,分别获得校正前、校正后、治疗后X射线容积影像,所有容积图像与计划CT图像采用自动骨性标记和手动微调的配准方式,获得三维平移(x、y、z)和旋转方向(RxRyRz)的摆位误差,分析其摆位误差及计划靶区外放边界。结果 患者共行CBCT扫描594次,6D治疗床在线校正后,分次间摆位误差在yzRxRyRz轴方向上明显缩小(t=6.21、-8.60、2.13、-8.51、-3.48,P<0.05)。外扩边界MPTVx轴、y轴、z轴方向上分别为2.20、3.43、2.00 mm,校正前后减少幅度为4.46~6.05 mm。结论 6D治疗床联合CBCT可明显提高妇科肿瘤盆腔放疗患者的摆位精度,同时可为精确设定计划靶区外放边界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分析改良头颈肩热塑体膜和乳腺托架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调强放疗中的摆位精度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68例接受调强放疗(IMRT)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资料。根据体位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改良头颈肩热塑体膜组(体膜组,42例)和乳腺托架组(托架组,26例)。在患者的第1、6、11、16、21次治疗摆位后行锥形束CT(CBCT)扫描,获得两组患者在左右(RL)、腹背(AP)、头脚(SI)方向的摆位误差,同时记录放疗摆位的时间。比较两组的摆位误差、分布比例、摆位时间,计算出各自的MPTV外放值,并分析多种因素对体膜组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 42例体膜组扫描210次,26例托架组扫描130次。体膜组和托架组在RL、AP、SI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2.12±2.01)和(2.38±1.92)mm、(3.29±2.46)和(3.88±2.76)mm、(3.47±2.29)和(4.11±3.15)mm,其中两组在AP和SI方向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5、-2.16,P<0.05);SI方向体膜组摆位误差≤ 3 mm的次数占总扫描次数的比例较高,优于托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P<0.05);当AP和SI方向体膜组摆位误差>5 mm的次数占总扫描次数的比例较低,优于托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9.29,P<0.05)。体膜组的摆位时间较短,优于托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P<0.05)。RL、AP、SI方向体膜组计算的MPTV值均小于托架组。改良头颈肩热塑体膜体位固定方式对高龄(≥ 60岁)、体质量指数(BMI)≥ 24 kg/m2和对放疗过程相对不熟悉(治疗时间≤ 2周)的患者会造成AP和(或)SI方向的摆位误差偏大。其中,SI方向<60岁的患者摆位误差较小,优于高龄患者(≥ 6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P<0.05);AP和SI方向BMI<24 kg/m2的患者摆位误差较小,优于BMI ≥ 24 kg/m2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2.04,P<0.05);AP方向治疗时间>2周的患者摆位误差较小,优于对放疗过程相对不熟悉的患者(治疗时间≤ 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P<0.05)。结论 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IMRT放疗时应用改良头颈肩热塑体膜可以降低腹背和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同时缩短摆位时间。对于≥ 60岁、BMI ≥ 24 kg/m2和对放疗过程相对不熟悉(治疗时间≤ 2周)的患者,要关注腹背和头脚方向的摆位,以保证放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水固化头枕对乳腺托架固定下乳腺癌患者下颈部固定进行改良,观察其对锁骨上野(supraclavicular field,SCF)摆位误差及临床靶区(CTV)外放边界的影响。方法 选取13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在原有乳腺托架定位的基础上增加使用水固化垫,将其固定于圆形头枕上并保证填充颈部与托架间的间隙,同时支撑头部偏转。再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 于第1、10和20次治疗前采集CT图像,记录SCF靶区的摆位误差并与前期研究对比分析,计算其CTV外放值及其外放体积的变化。结果 全组患者摆位误差在左右(x)、上下(y)、前后(z)方向分别为(2.16±1.25)、(1.50±1.28)和(1.94±1.12)mm,俯仰(θ)、滚转(Ф)、偏转(ψ)角度分别为(1.76±1.87)°、(1.82±1.12)°和(0.99±0.58)°。与前期研究数据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 test),在yz方向及θ角度上摆位误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152、3.415、2.053,P<0.05)。CTV在xyz方向分别需外放4.07、4.03和3.73 mm,较前期研究xyz方向外放8、8和6 mm的体积平均减少32.73%。结论 个性化头枕配合乳腺托架的定位方法降低了单一圆枕定位下颈部SCF靶区的摆位误差,并将其CTV的外放缩减至在xyz方向上不少于4.07、4.03和3.73 mm。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基于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分析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中分次间摆位误差的变化趋势,提高放疗准确性。方法:64例鼻咽癌患者进行调强治疗,治疗过程中共进行9次kV-CBCT扫描来确定患者的位置,根据前三次摆位误差的规律来指导后续治疗中患者体位的摆放。分别将第1~3、4~6和7~9次 kV-CBCT扫描中患者的位置信息设为A、B和C组。比较三组的摆位及靶区边界误差的差异。结果:A组在X(左-右)、Y(头-脚)和Z(前-后)轴方向上的平移和旋转误差分别为(0.58±1.49)、(0.82±1.96)、(0.53±1.64)mm和0.60°±0.50°、0.82°±0.58°、0.62°±0.53°,B组分别为(0.28±1.08)、(0.44±1.35)、(0.11±1.15)mm和0.68°±0.70°、0.80°±0.52°、0.63°±0.49°,C组分别为(0.32±1.23)、(0.42±1.51)、(0.25±1.24)mm和0.61°±0.53°、0.62°±0.53°、0.60°±0.50°。A、B、C三组在X、Y、Z轴上计划靶区的外放边界(MPTV)分别为2.49、3.42、2.47mm,1.46、2.05、1.08mm和1.66、2.11、1.49mm。A组与B、C两组在X、Y、Z轴上的平移误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两组间的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中,基于kV-CBCT扫描分析摆位误差的规律,能较好地降低后续治疗中的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千伏锥形束CT(kVCBCT)引导放疗系统可以发现的最小摆位误差和校正后剩余摆位误差。方法 采用小球(ball-bearing,BB)体模,比较经kVCBCT引导放疗系统得到的位移值与设定的位移值。设定的位移值分别为0.5、1.0、1.5和2.0 mm。侧向、纵向和垂直3个方向上的位移值均每日分析1次,共分析5次。校正后剩余摆位误差分析,采用CIRS Model 002LFC胸部体模,在侧向、纵向和垂直3个方向上均设置摆位误差,设置的数值为0、±5、±10和±15 mm。采用点标记法,共同配准体模的定位CT影像与kVCBCT影像,得出侧向、纵向和垂直3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根据配准结果移动治疗床,至侧向、纵向和垂直3个方向上摆位误差减少到最小。对校正位置后的体模再次行kVCBCT扫描,将再次获得的kVCBCT影像与定位CT采用点标记法配准,得到的侧向、纵向和垂直3个方向上的数值为经kVCBCT系统引导后剩余摆位误差。每日分析1次,共分析7次。结果 kVCBCT引导放疗系统可以发现的误差至少为0.5 mm。侧向、纵向和垂直3个方向上引导后剩余误差分别为(0.2±0.4)、(0.1±0.4)和(-0.4±0.3)mm,对3组数值行方差分析进行两两比较:侧向和纵向剩余误差无差别(P=0.63),垂直向和侧向剩余摆位误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垂直向和纵向剩余摆位误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建立了kVCBCT引导放疗系统可以发现最小摆位误差和校正后剩余摆位误差的分析方法,kVCBCT引导放疗系统可以发现的误差至少为0.5 mm,侧向、纵向和垂直3个方向上引导后剩余误差约为1 mm。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研究乳腺癌放射治疗成角度胸前板(ABB)和平板胸前板(PBB)两种摆位方法治疗计划的剂量学参数及摆位误差。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20例左侧乳腺癌术后患者病例资料,按不同摆位方法分ABB组和PBB组,每组10例,在定位扫描的CT图像上勾画靶区、心脏和肺等结构。计划设计采用切线野中野(FIF)技术,比较两种摆位方法治疗计划的计划靶区体积(PTV)、肺、心脏的剂量学参数及摆位误差。结果 两种摆位方式治疗计划在肿瘤靶区覆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肺V20 ABB组和PBB组分别为(11.2±3.2)%和(15.9±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P<0.05),V30 ABB组和PBB组分别为(9.8±1.5)%和(12.9±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6,P<0.05)。心脏剂量V25 ABB组和PBB组分别为(1.9±0.2)%和(2.8±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8,P<0.05),V30 ABB组和PBB组分别为(1.8±0.1)%和(2.7±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P<0.05),心脏平均剂量Dmean ABB组和PBB组分别为(3.0±0.5)和(5.3±1.2)Gy,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8,P<0.05)。ABB摆位在左右(LR)、上下(SI)、前后(AP)的平移误差分别为(3.23±2.63)、(5.42±3.22)、(4.58±2.30)mm,在θ、Φ、ψ方向的旋转误差分别为(1.60±0.56)°、(3.40±1.65)°、(2.50±1.72)°。PBB摆位误差在LR、SI、AP的平移误差分别为(2.35±1.22)、(2.17±1.29)、(2.27±1.58)mm,在θ、Φ、ψ方向的旋转误差分别为(1.37±0.43)°、(1.79±0.71)°、(2.06±0.63)°,且进出SI、前后AP、侧翻Φ误差,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6,2.80,3.33,P<0.05)。结论 两种摆位方式治疗计划在肿瘤靶区覆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B摆位方式对正常组织的保护效果优于PBB摆位方式。但摆位精度PBB比ABB摆位方式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CBCT图像引导鼻咽癌调强放疗的精确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图像引导技术对鼻咽癌调强放疗精确性的影响。方法 331例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每周行kV-CBCT校正扫描。计算系统误差(Σ)和随机误差(σ),摆位扩边按照Van Herk公式计算(2.5Σ+0.7σ)。结果 分析3 972个CBCT扫描图像。校正前在xyz方向上的平移误差和旋转误差分别为(0.95±0.79)、(1.04±0.66)、(1.14±0.63) mm 和1.32°±0.99°、1.45°±1.37°、1.25°±1.35°,校正后分别为(0.56±0.44)、(0.56±0.51)、(0.42±0.63) mm 和0.78°±0.76°、0.62°±0.85°、0.75°±0.64°。在xyz方向校正前的计划靶区扩边值(MPTV)分别为2.93、3.06和3.30 mm,校正后为1.71、1.76和1.49 mm。结论 应用kV-CBCT校正鼻咽癌调强放疗摆位中的线性和旋转误差明显缩小系统和随机误差,使得MPTV缩小到2 mm以内,提高了放疗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热塑体膜和乳腺托架两种固定方式用于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以及相关临床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4例,18例采用热塑体膜固定,16例采用乳腺托架固定。利用锥形束CT比较两组摆位误差的分布,计算群体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并分析临床因素对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的摆位误差总体以热塑体膜组为优,但仅在TyRy两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5、2.427,P<0.05)。依据系统和随机误差计算PTV外放边界,热塑体膜组在TxTyTz方向分别为2.65、4.36、2.87 mm,乳腺托架组分别为5.71、6.07、4.20 mm。多因素分析发现,BMI是影响Ry摆位误差的潜在因素(t=-2.785,P<0.05)。结论 乳腺癌保乳术后接受放疗的患者,采用热塑体膜固定可以有效减少摆位误差,缩小PTV外扩边界,这一点在高BMI的患者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前列腺癌放疗定位膀胱体积对放疗中膀胱体积的一致性和摆位精度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8月至2020年11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进行调强放疗的66例前列腺癌患者,患者在CT定位及治疗前自主憋尿后进行定位扫描或执行放疗,每次放疗前行锥形束计算机体层(CBCT)扫描获得左右、头脚和前后平移方向误差。在CT模拟定位影像和CBCT影像上勾画膀胱轮廓并计算体积,根据CT定位影像上膀胱体积进行分组,200~300 ml组18例、300~400 ml组24例、>400 ml组24例,分析CT定位膀胱体积对放疗过程中CBCT膀胱体积相对计划体积的变化百分比和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 200~300 ml组放疗中膀胱体积减少15%,300~400 ml组放疗中膀胱体积减少26%,>400 ml组放疗中膀胱体积减少32%,3组膀胱体积变化百分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43、7.97、4.83,P<0.05)。三维平移方向摆位误差比较:头脚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6.72,P<0.05),左右、前后方向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脚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200~300 ml组:0.00(-0.20,0.20)cm; 300~400 ml组:0.00(-0.20,0.30)cm;>400 ml组: -0.10(-0.30,0.20)cm。>400 ml组在头脚方向摆位误差大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7、4.66,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模拟定位时膀胱充盈容积控制在200~300 ml,有利于患者在放疗中保持膀胱体积一致性及减少放疗时的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千伏级锥形束CT(kV CBCT)评价头颈部肿瘤图像引导放疗的摆位误差.方法 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的256例行调强放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采用头颈肩面罩固定体位,最终等中心标记法定位,配有LAP可移动式激光定位系统的Philips PQS CT或PhilipsBrilliance CT Big Bore进行CT扫描.CT图像通过网络传输给Varian 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用来进行勾画靶区和设计计划.在治疗前使用Varian iX直线加速器的机载影像系统(OBI)行kV CBCT扫描和配准,得出左右、头脚和前后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 473组摆位误差数据呈高斯分布,3个方向的平均误差分别为(-0.6±1.3)、(0.5±1.6)和(0.9±1.7) mm,使用公式M=2.5∑+0.75计算外放边界分别为2.4、2.4和3.4 mm.其中,Big Bore组的288组数据的计算外放边界分别为2.0、2.1和1.7 mm.结论 最终等中心标记法的摆位误差优于参考点标记法,同时为CTV外放PTV的边界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光学体表监测系统(OSMS)在乳腺癌术后患者放疗颈胸膜固定中的摆位流程,与传统体表标记线摆位方式的摆位精度及其计划靶区体积(PTV)外放边界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19年8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乳腺癌放疗的20例患者摆位数据,根据摆位方式分为OSMS摆位组和传统体表标记线摆位组,每组10例。通过锥形束CT(CBCT)刚性配准靶区微调后获取床左右(x轴向)、升降(y轴向)、进出(z轴向)、床旋转(Rtn)、进出倾斜(Pitch)、左右转动(Roll)配准误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分别统计误差绝对值和误差分布;最后由PTV外扩公式计算CTV-PTV外扩范围。结果 OSMS组和传统体表标记线组6维度配准误差取绝对值后平均值依次为0.18和0.18 cm、0.12和0.13 cm、0.13和0.23 cm、0.55°和0.74°、0.63°和0.99°、0.67°和0.68°;标准差依次为0.13和0.12 cm、0.09和0.09 cm、0.11和0.16 cm、0.37°和0.55°、0.53°和0.65°、0.42°和0.55°。两组病例摆位误差在z和Pitch方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53、2.98,P<0.05),两组z方向误差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090,P<0.05)。OSMS组和传统体表标记线组xyz轴向CTV-PTV外放边界分别为0.28和0.26 cm、0.21和0.20 cm、0.24和0.35 cm。结论 建立和应用OSMS引导乳腺癌术后患者摆位流程,其摆位精度整体优于传统体表标记线摆位方式,且在z、Pitch方向摆位精度提升显著,z方向PTV外扩边界明显缩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胰腺癌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SBRT)乏氧区的同步推量(SIB)对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影响,预测肿瘤内部乏氧区的最佳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胰腺癌SBRT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获取的共100组锥形束CT(CBCT)校正数据,导入计划系统重新计算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引入两种肿瘤控制率(TCP)模型计算不同乏氧状态下的肿瘤控制率,找出肿瘤控制率与靶区剂量的关系。结果 治疗前摆位误差引起的计划靶区(PTV)和内靶区(ITV)的靶区覆盖率平均值分别下降8.9%和9.2%,治疗过程中摆位误差引起的PTV和ITV靶区覆盖率的平均值分别下降1.6%和1.3%。所有计划中危及器官剂量偏差的平均值在-0.11~0.26 Gy之间。氧增强比(OER)为1、1.5和3时,乏氧区同步推量的平均剂量(Dmean)预测值分别为31.4、34.0和37.2 Gy(Niemierko模型)或31.6、33.9和37.2 Gy(Poisson模型)。结论 经过CBCT校正以后,治疗过程中的误差对靶区覆盖率和危及器官的影响可忽略。不考虑肿瘤乏氧问题会极大影响肿瘤控制率的计算。为消除乏氧对肿瘤控制的影响,胰腺癌乏氧区(OER=3)的Dmean应至少为处方剂量的1.24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术后放射治疗患者位置误差的分析,确定临床靶区(CTV)外扩计划靶区(PTV)边界值的大小。方法 选取26例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患者通过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采集初次治疗前和以后每周的CT影像,与治疗计划采用的CT影像进行比对,记录各方向位置误差值并计算PTV外扩边界值MPTV结果 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放疗时各方向均存在位置误差,患者在左右、头脚和前后方向误差分别为(0.21±3.23)、(0.55±3.51)和(0.08±2.76)mm,头脚方向的系统误差最大,左右方向次之、前后方向最小。各方向位置误差无明显差异。靶区在左右、头脚和前后方向依次需外扩5.44、7.26和5.68 mm。 结论 建议在进行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时外扩PTV间距依次为左右方向5.5 mm、头脚方向7.5 mm、前后方向6 mm。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s

To compare the effective dose levels of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for maxillofacial applications with those of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Study design

The effective doses of 3 CBCT scanners were estimated (Accuitomo 3D®, i-CAT®, and NewTom 3G®) and compared to the dose levels for corresponding image acquisition protocols for 3 MSCT scanners (Somatom VolumeZoom 4®, Somatom Sensation 16® and M×8000 IDT®). The effective dose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rmoluminescent dosimeters (TLDs), placed in a Rando® Alderson phantom, and expressed according to the ICRP 103 (2007) guidelines (including a separate tissue weighting factor for the salivary glands, as opposed to former ICRP guidelines).

Results

Effective dose values ranged from 13 to 82 μSv for CBCT and from 474 to 1160 μSv for MSCT. CBCT dose levels were the lowest for the Accuitomo 3D®, and highest for the i-CAT®.

Conclusions

Dose levels for CBCT imaging remained far below those of clinical MSCT protocols, even when a mandibular protocol was applied for the latter, resulting in a smaller field of view compared to various CBCT protocols. Considering this wide dose span, it is of outmost importance to justify the selection of each of the aforementioned techniques, and to optimise the radiation dose while achieving a sufficient image quality. When comparing these results to previous dosimetric studies, a conversion needs to be made using the latest ICRP recommend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