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1 对脾阴的认识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以脾胃言则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脾土又有脾阴、脾阳之分,故脾虚又分脾阳虚、脾阴虚,如清·吴澄所说:“脾经虚分阴阳。”一般认为,脾阴即指水谷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膏脂等精微物质,早在《灵枢·五邪篇》即云:“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即针对胃阳有余,脾阴不足而言。《金匮要略》麻子仁丸,即是治疗脾阴有亏,不行其津液于肠,从而出现大便难的“脾约证”,开创治脾阴虚之先河。朱丹溪认为“脾有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  相似文献   

2.
脾以运化为职。运化者,消化、吸收、运输之意也,其间突出一个“动”字。所以,历代医家着重阐述脾气及脾阳的理论及临床应用,东垣《脾胃论》为之典范。然而根据阴阳学说的精意,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理,脾的运化功能一定离不开物质基础——脾阴,方可获“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之重称。因而进一步探讨脾阴的生理、病理及临床表现对于丰富脏象学说的内容和指导临床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一、脾阴的理论渊源脾阴之说,古已有之。最早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出的“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根据《难经·二十二难》云“血主濡之”,濡即濡养、润泽的意思,泛指阴血  相似文献   

3.
脾虚以脾阳虚和脾气虚为多,而脾阴虚临床每每可见。脾阴是指藏于脾中的阴液,即水谷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脂膏之类的精微物质。《灵枢·本神篇》有谓“脾藏营”、“营出中焦”。所以,脾阴既是水谷化生的产物,又是脾胃受纳、腐熟水谷和运化精微  相似文献   

4.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说明人体是一个阴阳的对立统一体。五脏均有阴阳可分,“孤阴不生,孤阳不长”。脾脏也不例外,生理上有脾阴、脾阳之分,病理上有脾阴虚、脾阳虚之别。但历代关于脾阳的论述较多,临床应用也较多,而对脾阴的论述较零散。笔者认为在临床上脾阴虚并不乏见,许多医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滋补脾阴的方法,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个人临床应用的体会介绍如下。1脾阴虚的病因病机脾阴虚的成因,一般多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虚损,长期脾胃失调,以致气血内伤,水谷不化,津液不充。凡饮食偏嗜…  相似文献   

5.
仲景脾阴方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阴之说源于岐黄,《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濡有滋润、濡养之意,故句中的“脾气”实指脾阴。然而历代医家在论著中,多从脾阳、脾气立论,涉及脾阴者甚少。至汉代张仲景才对脾阴学说有了更进一步的论述,提出了著名的“脾约理论”,开创中医论治脾阴虚之先河。兹提其精粹,试述于下。  相似文献   

6.
脾阴,相当于现代医学脾胃消化功能,包括胰。广义:指濡润肌体的一切脾液;狭义:指脾藏营,营与血同行脉中,包括脾气。《难经》曰:“脾之大络,其系自隔正中,微著左肋。”《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生气通天论》“脾气不濡”笔者以此论述了脾的生理功能及脾阴虚的病机。1 脾阴的生理功能运化濡养:历代儿科医家均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钱乙)。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营养物质,气血的来源在于脾,故脾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常易被饮食所伤,故有“脾常不…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来,中医期刊论述脾阴虚者逐渐增多,论述脾阴虚生湿泄泻者,却少有报道。笔者对此治疗略有心得,浅述于下。1 对病机的认识 脾虚,一般多责之脾阳(气)虚;脾失健运,一般也多责之脾阳(气)虚。据临床观察,并不尽然。脾的生理功能,由脾阴与脾阳(气)协同完成,缺一不可。脾阴,包括营血、津液之类;脾阳(气),包括卫气、中气之类。脾主运化,多指脾阳(气)的作用而言,但必有脾阴的参与,二者相辅相成。如《养生四要》中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  相似文献   

8.
古人理脾多注意脾阳 ,常忽视脾阴。五脏皆有阴阳 ,其本质表现各不相同。《灵枢·本神篇》曰 :“肝藏血 ,血舍魂……脾藏营 ,营舍意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五脏不安……肾藏精 ,精舍志……。”脾为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脾主运化 ,非独脾阳之能 ,还需赖脾阴的资助。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云 :“脾阳不足 ,水谷不化 ,脾阴不足 ,水谷仍不化。譬如釜中煮饭 ,釜底无火固不熟 ,釜中无水 ,也不熟也。”脾之阴 ,乃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血 ,在脾阳的作用下 ,营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故脾阴虚体现在以营血不足为主。1 .脾阴虚的证候特点脾阴充盈 ,灌溉一…  相似文献   

9.
张洁 《福建中医药》2004,35(4):52-53
脾气包括脾阴和脾阳,然而历代医家的论述中,涉及脾阴者甚少。《内经》曰:“脏真濡于脾。”其中的“濡”字就是指脾阴的作用。《伤寒杂病论》中有专篇论述以脾阳为主的太阴病,而根本没有提及脾阴。至金元时代脾胃大家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又详于脾阳而忽略脾阴。直至明清时代,始为医家所注意,对脾阴的认识逐步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明清医家不仅对脾阴、脾阴虚有明确论述,而且对其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药均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从脾阴虚的客观存在、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机制、脾阴虚与他脏的关系3 方面探讨脾阴虚乃脾之阴血不足证,证见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大便秘结等,辨证分型以脾胃阴虚型多见,治宜滋脾兼调气.  相似文献   

11.
脾病虚证阴虚有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之五脏,皆有阴阳,脾病虚证,阴虚有之。然综观近代出版的各种中医书籍,对之论及甚少,包括中医院校的教材,亦未见记述,这是很不全面的,有必要为之辨析。1 脾阴虚证医著有载《灵枢·本神》曰:“脾藏营”。《难经·四十二难》曰:“脾裹血”。说明脾脏之阴精,乃是水谷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脂膏之类,营系血之前身,其与气相对而言属阴,为脾脏功能的物质基础,故称脾阴。随着祖国医学脏象、阴阳学说理论的发展,诸医家对脾病阴虚的认识也逐渐丰富起来。其实,脾病有阴虚的内容,先贤早有记载,如汉·张仲景《伤寒论》中之脾约证,指…  相似文献   

12.
脾阴虚小议     
舒劲 《西部中医药》2012,25(3):62-63
从脾阴虚的客观存在、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机制、脾阴虚与他脏的关系3方面探讨脾阴虚乃脾之阴血不足证,证见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大便秘结等,辨证分型以脾胃阴虚型多见,治宜滋脾兼调气。  相似文献   

13.
刘红旗 《河北中医》1999,21(6):381-381
病有所偏,治有所宜,此为医之常理也。脾胃亦是如此。脾胃同居中焦,脾为阴土,胃为阳土,阴阳有反正之意。《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歧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温病条辨》曰:“若脾病治胃,胃病治脾……或笼统混治,脾胃不分,阴阳寒热不辨……诸证蜂起矣。”脾以升为常,胃以降为顺;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阳道实,阴道虚。”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所以治脾宜温、宜补、宜升、宜燥,治胃宜清、宜润、宜通…  相似文献   

14.
脾胃有阴阳之分,脾阴是水谷所化的营血、津液、脂膏之类,具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濡润筋骨,补益脑髓的作用。脾阴虚是脾胃虚弱的一种类型,临床上亦不少见。自明、清以来,各医家对脾胃阴虚论述渐多,认为不应偏重脾阳而忽视脾阴。如缪仲淳说:“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之有益于脾  相似文献   

15.
《金匮》虚劳病篇对虚劳病的脉因证治及用药特点的论述,明之以理,示之以法,析之以方,施之以药,为后世开创治虚之先河。五脏俱虚,脾肾为本,故仲景提出调补脾肾、甘温扶阳是虚劳病的根本治法,创制了行之有效的方剂,为后世医家奠定了治疗虚证的理论基础。1五脏俱虚,首补脾胃补益法则渊源于《内经》、《难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以甘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难经·十四难》也云:“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1.1…  相似文献   

16.
脾阴虚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阴是水谷所化的营血、津液、脂膏之类,具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濡润筋骨、补益脑髓的作用。脾阴虚是脾胃虚弱的一种类型,临床上亦不少见。各医家对脾胃阴虚也不少论述,认为不应偏重脾阳而忽视脾阴。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有益于脾。叶天士强调“养胃阴”的重要,创立了胃阴理论和治法,丰富了脾胃学说的内容,对研究整个脏腑理论,有重要意义。笔者对脾阴,作初步探讨,供同道参考。引起脾阴虚的原因颇多,扼要地说,可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情志不遂、六淫之邪侵袭、五脏虚损以及医药误治等所致。1 脾阴虚与…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现代医家对脾阴理论的讨论较多,各有见地,仍未有结论,本文根据历代医家阐述脾阴的理论,对脾阴的生理作用,脾阴虚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提出看法,并与胃阴虚特点进行比较,分若干小题讨论如下: 一、脾阴的生理作用脾阴是指脾脏中的营血、津液、水谷精微和产生脾生理作用的特殊物质;可概之为脾的营气。正如《灵枢·营卫生会》谓;“营出于中焦”。《难经》四十二难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  相似文献   

18.
<正> 人体五脏,皆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然而,对脾阴之说,未见先贤有所详论。近年来,人们对脾阴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但对脾阴亏虚临床辨证治疗的认识尚有争执,笔者在此谈谈个人见解,谬误之处,尚希同道教正。脾阴虚的证候特点脾为至阴之脏,喜燥而恶湿,医者治脾之病,多重脾阳而忽视脾阴。清代唐容川说:“李东垣后,重脾胃者,但知宜补脾阳而不知滋养脾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充分肯定了临床治疗脾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对于脾阴学说的研究,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略述其源流,以作深入研究之参考。一、脾阴理论与临床基础的奠定脾阴理论是脾胃学说的内容之一,其实质内容可上溯至《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说明五脏均有阴阳可分。《素问·玉机真脏篇》:“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者也。”提示脾之为后天之本,是脾阴脾阳共同作用的结果。《素问·平  相似文献   

20.
唐容川所著《血证论》对血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多有创见。主要学术观点有:1.水、气、血、火关系。重点阐述了“水即化气”、“火即化血”的观点。2.注重脾胃而发乎脾阴。无论在对气血、水火的论述中,还是在对血证的治疗中,都强调了脾胃的重要作用。在注重脾胃的基础上,唐氏还补东垣之未备,提出滋养脾阴。3.首创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4.血证治法宜忌,禁汗、禁吐、适下、宜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