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脉压与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高血压性脑卒中患者,按病变性质分为脑出血组110例和脑梗塞组78例,对照组57例为非脑卒中高血压患者,比较分析不同年龄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异常情况。结果①脉压在脑卒中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出血组和脑梗塞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随着年龄增大,脉压大于70mmHg(1mmHg=133.322Pa)异常率在各年龄组之间均逐渐增加,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系。结论脉压差增大是高血压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防治高血压时需注意脉压差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65岁以上老年脑梗塞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治疗与预后情况.方法:选择120例脑梗塞患者均行头颅CT确诊,65岁以上患者为观察组,60岁以上者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多个梗塞灶、双侧脑梗塞发病率、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65岁以上老年脑梗塞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压伴冠心病等,该年龄段患者不仅能脑梗塞面积较大,且并发症很多,致残率与病死率都比较高,必须及早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脉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已确诊的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150例,按性别和脉压水平分为<60mmHg和≥60mmHg4组,对其进行相关临床指标分析。结果脉压≥60mmHg组年龄较大,心脏射血分数降低,心功能不全及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加。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宽脉压是心肌缺血尤其是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患者中实施临床护理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强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分娩方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分娩方式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患者实施比较全面的护理措施,不仅能改善其分娩方式,提高分娩的成功性,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从而保证了母婴的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CKD患者不同高血压亚型与大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4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12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依据高血压亚型不同将患者分为正常血压、孤立性收缩高血压、孤立性舒张高血压和双期高血压四组,比较四组患者的脉压和脉搏波速度。结果经统计发现孤立性收缩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和脉搏波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组组(P<0.05)。且双期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和脉搏波速度高于孤立性舒张压患者高于正常高血压患者。结论慢性肾脏病不同类型的高血压亚型与患者的大动脉僵硬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脉压与血尿酸的关系以及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PH)患者脉压与血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85例PH患者及健康体检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不同高血压分级患者脉压的变化,及不同脉压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变化.将8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常规降压加辛伐他汀组(43例,辛伐他汀20 mg/d)及常规降压加安慰剂组(42例),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脉压与血尿酸水平的变化,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血压分级越高,脉压越大,血尿酸水平也越高;单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脉压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r=0.87,P<0.05).常规降压加辛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脉压及血尿酸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而常规降压加安慰剂组脉压及血尿酸水平有降低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脉压及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PH患者随着脉压增大,血尿酸水平亦逐渐增高,与脉压呈正相关.在血脂正常的老年PH患者,常规降压治疗加辛伐他汀不仅能调节血脂,而且还能降低脉压及血尿酸水平,提示他汀类药物是老年PH患者重要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7.
孙惠文  刘翼飞 《中国保健》2007,15(19):49-4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及高血压脉压差增大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改变.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对4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组)、45例高血压脉压差增大患者(B组)及45例正常血压(C组)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A组 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A组与B组间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受损,高血压脉压差增大时内皮功能受损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脉压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以我院148例门诊高血压患者为对象,根据脉压差的大小分为ABC三组,A组﹤40mmHg11例;40mmHg≤B组≤60mmHg61例;C组﹥60mmHg76例,对三组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 A组出现斑块2例,B组出现斑块19例,C组出现斑块46例,A组斑块出现率低,C组斑块出现率高。结论脉压差增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脉压越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越高,大动脉损伤越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压参数对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的影响,为延缓和预防高血压患者发展为血管性痴呆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9-12月在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就诊的196例高血压病患者(Ⅰ级66例、Ⅱ级64例、Ⅲ级66例)进行记忆功能测评.结果 高血压Ⅰ级患者患轻、中、重度记忆功能障碍者的比例分别为59.1%、30.3%、6.1%,高血压Ⅱ级患者患轻、中、重度记忆功能障碍者的比例分别为32.8%、53.1%、9.4%,高血压Ⅲ级患者患轻、中、重度记忆功能障碍者的比例分别为24.2%、56.1%、13.6%,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记忆障碍发生率不同(x2=10.389,P=0.006);高血压Ⅰ、Ⅱ、Ⅲ级患者行为记忆测验第二版(RBMTⅡ)评分比较,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回忆姓名、回忆被藏物品、脸部再认、路线延迟回忆、定向评分和记忆标准总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RBMTⅡ标准总分与收缩压及脉压均呈负相关(P=0.000),与舒张压无相关(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越大、脉压越大,高血压患者RBMTⅡ标准总分越低,受教育年限越高,高血压患者RBMTⅡ标准总分越高.结论 高血压患者的记忆功能障碍以长时记忆功能损害为主;高血压患者血压可影响其记忆功能,尤其以脉压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改变与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33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空腹血糖(FPG)、胰岛素(Ins)、C-肽、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另33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采用李光伟等提出的ISI方法进行胰岛素抵抗(IR)计算.结果 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Ins、C-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ISI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ISI明显降低,存在IR,IR作为腔隙性脑梗塞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李炯 《现代医院》2005,5(7):19-2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脉压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74例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脉压情况将174例患者分为A、B、C、D4组,对照分析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的脉压水平与临床表现、急性缺血损害程度、好转率与死亡的关系。结果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的脉压高对预后的不良影响是高血压性脑梗死的主要死因。结论脉压水平的高低可作为评估急性脑梗死病变程度、范围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有、无脑梗塞患者甲襞微循环变化。方法:使用微循环分析仪,按四牛加权积分原则观察167例老年高血压有,无脑梗塞患者甲襞微循环变化并与63例健康老年人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有无脑梗塞患者的形态,流态,袢周状态和综合积分值均明显高于老年健康组(P<0.01),高血压有脑梗塞组的流态积分值明显高于无脑梗塞组(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微循环障碍,流态异常与高血压并发脑梗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中老年人通常对高血压比较关注,高血压患者也不忘天天服用降压药物.但很多人对脉压差却不太了解,特别是脉压差增大,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并不少见,对健康有一定危害.因此,患者应对脉压差增大的治疗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20)和对照组(n=80).对照组采用以硫酸镁解痉为主的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以10 d为一疗程,10 d后观察临床疗效.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MAP)、24 h尿蛋白量和头晕、头痛发生率,并加以比较.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MAP、24 h尿蛋白量以及头晕、头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痊愈率及总有效率(71.6%、98.3%)均高于对照组(47.5%、82.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高血压、蛋白尿和头晕、头痛等症状,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与动态血压指标的关系.方法 对100例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和80例对照组行24 h动态血压检查.对比两组间血压负荷、脉压、血压变异、血压晨峰、昼夜节律的差异.结果 颈动脉粥样斑块组血压负荷、脉压、血压变异、血压晨峰、昼夜节律异常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血压负荷、脉压、血压变异、血压晨峰、昼夜节律有关,对临床诊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 2 4h平均脉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33例健康者 ,4 6例原发性高血压 (PH)患者 ,36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 (PH IGT)患者的平均脉压 (MPP)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PH IGT组脉压明显增高 ,与PH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 (2 )PH IGT组中LVH及CVD事件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高脉压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PH IGT患者脉压显著高于单纯PH患者 ,有助于危险性分层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7.
张琳  孙慧灵  李海洲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5):3992-3993,399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脉压(PP)与冠心病并发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6年12月~2012年1月间于某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41例,其中合并冠心病的165例病例为A组,单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76例为B组,监控两组动态脉压,对比观察两组动态PP的差异;另对B组176例病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IMT≥0.9 mm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共91例为α组,其余85例为β组,比较两组动态PP的差异.结果 合并冠心病组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的24 h APP、dPP、nPP水平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正常组.结论 动态脉压水平对冠心病并发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提示作用,动态脉压越高,冠心病并发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病率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动脉弹性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19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205例健康人员进行脉压和脉搏波速度(PWV)检测。结果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脉压、P、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脉压与PWV密切相关.脉压与PWV不仅为动脉血管损伤的预测指标,而且可预测动脉功能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改变与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3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空腹血糖(FPG)、胰岛素(Ins)、C-肽、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另33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采用李光伟等提出的ISI方法进行胰岛素抵抗(IR)计算。结果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Ins、C-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ISI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ISI明显降低,存在IR,IR作为腔隙性脑梗塞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笔者对60例脑梗塞患者,采用静脉点滴血栓通注射液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0例脑梗塞患者,临床诊断符合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标准,经过CT扫描诊断为脑梗塞,随机分为两组。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50岁,平均62.9岁。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重型9例,中型35例,轻型16例。合并高血压43例,冠心病14例,糖尿病19例,慢性支气管炎9例,腔隙性脑梗塞17例。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