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饮食损伤分治理论,始于<内经>.金元医家李东垣在此基础上,总结前人及自己临证经验,明确提出饮食损伤当分而治之,即分为饮伤、食伤两类病证,认为治饮伤当以发汗、利小便为主,上下分消其湿,创葛花解酲汤、除湿散等;治食伤当以消积导滞、泻下通腑为主,创制枳术丸类方药.其弟子罗天益提出食伤脾胃论、饮伤脾胃论、饮伤脾胃方,进一步发展了李东垣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
本证多因素体胃热盛,饮食劳倦,损伤脾气,或恣食肥甘.常见到胃纳如常或食欲旺盛,而大便不化,或溏薄泄泻,脾运化弱,胃纳强,常辨证为胃强脾弱证,清·叶天士评述<脾胃论>日: "盖东恒之法,不过详于论脾,而略于治胃耳!乃后人宗其意,竟将脾胃总论,即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举世皆然".胃强脾弱证,就反映了脾胃分治的必要性.叶士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相似文献   

3.
介绍李宜瑞教授诊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的经验.导师运用五脏相关理论,结合地域气候特点,认为脾胃虚弱,肝脾不和是广州地区RRTI惠儿的主要病机之一;治疗当标本兼顾,从肝脾论治,以健脾疏肝、调畅气机为治法.补益脾胃时,宜运忌滞,药性以平和为贵,毋伤脏腑,配合疏肝理气以扶脾助运,同时因地制宜,擅用岭南药材.  相似文献   

4.
分析孙一奎《赤水玄珠》妇人五卷从脾胃论治妇人病的病案及方药,总结归纳其特色诊疗理论.认为孙氏脾胃分治和脾胃合治思路清晰,分别从情志和痰饮论治脾,从胃阴胃阳论治胃.养阴、升阳二法抓住了从胃论治妇人病的本质,调动自身气机代替药物促阴血的化生,以滋养全身.脾胃同治的运用以及从脾胃状态探究用药禁宜更是值得深研之处.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我国调查成人糖尿病患病率1979~1980年为1%;1994~1995年为2.5%;1995~1996年为3.21%。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没有典型多饮、多食、多尿及形体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而多表现为形体肥胖、少气懒言、四肢乏力、不耐劳累、大便不调等脾虚的症状四。现代人饮食营养过度增加,嗜食肥甘厚味,《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营养过剩,造成脾胃的负担过重,导致损伤脾胃,这才是现代消渴病的主要病因,故从脾论治消渴病对于临床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分析明代医家岳甫嘉种子验案一则,认为岳甫嘉在治疗男性不育症时,诊治、选方、用药从脾肾两脏论治,治宜健脾固肾、生精种子,擅用沙苑子、枸杞子、菟丝子等子类中药生精育种。  相似文献   

7.
李培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胃炎首重疏肝理脾;其治疗特色为寒热平调、疏肝行气为要:益气行气,兼顾活血养血;治胃不忘消导;擅用桂枝;临床随症加减;借鉴中药药理;注意饮食宜忌;附验案1例。  相似文献   

8.
治脾法源于《内经》、《难经》,其运用始于张仲景,发挥于李东垣。笔者就治脾法的理论基础进行探析,以阐述疾病从脾论治的重要意义。1脾的生命意义脾为五脏之一,居中属土,在胃的协同下完成饮食的受纳与运化,并能生化气血津液,充养四肢百骸,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  相似文献   

9.
<正> 郁证发热,乃属于内伤发热范畴。朱丹溪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弗郁,诸病生焉”。无论气、血、痰、食、诸郁为病,郁而化热,临床表现发热证候。此时,必须审证求因,辩证施治,辩清标本,不要盲目的见热投凉,标本不分,非但热不退,极易导致疾病缠绵,经久难愈。治当谨守病机,勿犯虚虚实实之诫。 食郁发热证多见于幼儿,由于脾常不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伤脾,导致水湿内停不化,阻滞脾胃、郁而化热,故发热。食郁发热的特点,发热以暮夜为甚,胸腹胀满,嗳腐吞酸,手心及腹皮发热,夜卧不安、  相似文献   

10.
轩岐精言(23)     
<正>食薄滋味养脾气。清代医家黄凯钧在所著《友渔斋医话·一览延龄》中指出:食薄滋味养脾气。又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然若膏粱厚味,饮食无节,必然会损伤脾气,影响脾的健运动能而导致各种消化道疾患。唐代医家孙思邈寿过百岁,是他坚持饮食清淡,戒食肥腻的结果。肾藏精,肾脏的精气,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之本,如纵欲无度,势必耗伤肾气,损及本元,不仅会引起性疾患和早衰现象,还可因抵抗力衰弱而  相似文献   

11.
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以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为多见,临床上以呕血、便黑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血证”的范畴。常由饮食不节,情志不疏,过度劳累等因素诱发。饮食不节:如多食过饱,气机壅塞;过食肥腻,助湿生热;啖食生冷,损伤胃气;过食辛辣,饮酒伤络。均可致胃气塞滞,升降失常,胃热络伤而出血。情志不疏:如暴喜伤心,心不主血;暴怒伤肝,肝不藏血;忧思伤脾,脾不统血;或忧思恼怒,肝失条达,气机郁滞,或郁而化火,伤及血络等,都可引起出血。劳倦过度:中伤脾胃,气虚阳衰,不能统摄  相似文献   

12.
路志正教授论治不寐,立足五脏神的理论,五脏神指神、魂、魄、意、志,由五脏之气所化生,又称五脏神。认为五脏功能失调可引起五神的变化而发生不寐。如思虑伤脾,恼怒伤肝,悲哀伤肺,过喜伤心,惊恐伤肾等。治疗上强调审证求因,调理五脏。如心神所伤、从心论治;神魄失守、从肺论治;魂不安舍、从肝论治;意不能藏、从脾论治;志无所定、从肾论治。文章归纳总结了路老论治五脏不寐的临床经验,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3.
孙丽平教授认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证以乳食积滞型最为常见,因小儿"脾常不足",伤于乳食,致气机郁滞,纳运失职,不通则痛。故治以软坚散结,消积止痛为法,选用自拟方元术止痛散加减,联合穴位贴敷理气止痛膏外敷脐部治疗,消补兼施,内外合治,疗效显著。此外,孙丽平教授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治疗上尚需保护胃气,忌用苦寒之品;久病迁延不愈者,兼以活血化瘀。并强调防重于治,行药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饮食调节。  相似文献   

14.
<正>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病症。古代中医文献中无小儿厌食的病名,古籍中恶食、不嗜食、不思食、不饥不纳等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与本病相同。古代文献有关厌食症的专门记载如《脾胃论.饮食伤脾论》云:"夫脾者行胃津液,磨胃中之谷,主五味也。胃既伤,则饮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困倦,心  相似文献   

15.
试论糖尿病从脾施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糖尿病从脾论治的观点,并从古典医籍及现代研究寻长从脾论治的理论依据,概括了具体治脾五法的应用方药经验。  相似文献   

16.
总结余绍源教授治疗功能性腹泻的经验。余绍源教授认为导致功能性腹泻的因素较多,包括外感六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等,其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临证将功能性腹泻分为寒湿内盛、湿热中阻、食滞胃肠、肝郁脾虚、脾虚湿盛、脾阴不足、脾肾阳虚7种证型进行辨证论治。临床治疗用药突出以下要点:治泻必用苍术;久泻不可利小便;掌握时机,适时收涩;配伍使用黄连-葛根、乌梅-木瓜、黄连-木香、芦根-白茅根、苍术-白术等药对;擅用岭南中草药如五指毛桃、火炭母、救必应、石榴皮、素馨花等;重视饮食调理及情志调节。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彭万年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的理论基础与治则,结合临床案例分析其"从脾论治"糖尿病的疗效。彭教授认为糖尿病的形成和发展与脾有着密切的关系,糖尿病往往以阳虚为主,脾肾阳虚是其基本病机,常伴气滞、血瘀、痰浊等。治疗糖尿病当从脾肾出发,温阳为主,兼以通血脉、调枢机、化痰浊;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彭教授擅用健脾益气、补肾温阳的小柴胡汤、四君子汤、四逆散、附子汤等经方,在顾护中气的基础上,注重配合使用活血通络、化痰、利水的方药。  相似文献   

18.
消渴病一般分上中下三消论治.大抵饮多属上消,治宜润肺:食多属中消,治宜清胃;尿多属下消,治宜滋肾.但按法治之,有时效,有时不效,其故安在?盖本病是因燥热内燔,津液耗伤所致.临床上往往饮多、食多、尿多同时并见,仅在表现程度上有或多或少轻或重而已,究难截然分治.笔者近十多年来,经临床摸索,每凭病人的大便情况,作为辨证施治的标准,即大便燥结者,此脾阴大亏,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治用麻子仁丸合增液承气扬,润肠通便;大便溏泻者,为脾虚失运,不能生化津液,治用七味白术散,健脾生津;大便正常者,乃属气阴两虚,治用滋脺饮合生脉散,以益气阴,疗效尚称满意.  相似文献   

19.
齐秉慧是清代医家,其治疗脾胃病证,从六经、阴阳、先后天图说出发,主张太阴阳明,分治脾胃;明辨阴阳,脾胃证治;脾胃调治,妙用升提;论治脾胃,推崇温补的观点,体现出治疗脾胃病证时有章可循的辨证论治体系及独特的辨治心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金元四大家著作的研读,总结出了金元四大家治食伤的特点。刘完素以宣散郁热为治;张从正则以吐、下为主;东垣饮食分论,重视脾胃元气;而丹溪则以二陈、保和、枳术三大系列为基础治疗食伤。全文是对金元四大家论食伤的一次系统文献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