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川崎病(KD)的临床资料,总结KD的临床特征,探讨KD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典型KD与不完全性KD的主要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比较典型KD与不完全性KD的临床特征,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皮疹、黏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脱皮、淋巴结肿大、肛周潮红脱皮。48例患儿经给予阿司匹林、潘生丁口服,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均治愈。结论:对非典型KD应及时做超声检查,早期足量使用IVIG可减少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不完全川崎病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6例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完全KD患儿的临床特征较少,但其实验室诊断指标却有过度表达。16例不完全KD患儿中有4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结论:不完全川崎病因其临床特征较少,易被误诊,可导致冠状动脉病变。因此要不断提高对不完全KD的认识,力争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32例不完全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方法:对32例不完全KD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有发热,仅具备川崎病2条主要临床表现14例(43.8%),具备川崎病3条主要临床表现10例(31.3%),具备4条主要临床表现8例(25.0%),外周血白细胞(WBC)、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升高(CRP),血沉增快,8例冠状动脉扩张。结论:对持续发热大于5天,具有2条以上诊断指标,同时具备外周血WBC、PLT、CRP及血沉增高或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提示川崎病,对于疑似病例也应早期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应用,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IKD)早期诊断的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诊断水平,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5月在厦门市第三医院儿科住院的21例IKD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持续发热、川崎病面容、手足硬肿、肛周潮红或脱皮、卡巴红等症状及体征有助于IKD的早期诊断。炎症指标(ESR及CRP)、WBC及BNP早期增高以及发病10 d内心脏彩超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扩张是早期诊断IKD可靠的辅助指标。21例IKD患者中发生冠状动脉扩张10例,占47.6%,与典型K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IKD病例中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对持续发热5天以上的婴幼儿,当出现川崎病面容、手足硬肿、肛周潮红或脱皮及卡巴红等表现中的2~3项时要引起重视,尽早做相应的辅助检查及心脏冠状动脉检测,尽早明确诊断,给予早期治疗,以避免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对33例婴幼儿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33例临床资料及对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异常的分析。结果不典型川崎病婴幼儿发病率〉学龄前儿童;发病早期ESR、CRP、WBC均明显升高、血小板正常;63.6%的患儿有心肌损害。结论婴幼儿不典型川崎病早期损害冠状动脉,最早发病3d可见冠状动脉扩张,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是早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的重要依据,也是最安全、最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不完全KD 32例(不完全KD组)及典型KD89例(典型KD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的性别构成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不完全KD组(37.5%,12/32)明显高于典型KD组(19.1%,1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完全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合并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案及其预后.方法 选择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本院确诊的261例KD患儿就诊、治疗和随访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按照KD是否合并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n=65,24.9%)与非感染组(n=196,75.1%);按照KD是否典型,将其分为典型KD组(n=184,70.5%)与不完全性KD组(n=77,29.5%);再按照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als),将其分为合并Cals组(n=24)及未合并Cals组(n=237).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分析不同年龄KD患儿合并感染的临床表现,比较典型KD组与不完全性KD组及合并Cals组与未合并Cals组的感染临床特征及预后(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典型KD组与不完全性KD组及合并Cals组与未合并Cals组KD患儿的发病年龄中位数、性别及合并其他疾病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261例KD患儿中,不同年龄患儿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KD组与不完全性KD组患儿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Cals组与未合并Cals组患儿感染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发病时可并存感染,但感染并非与KD预后相关.临床治疗KD时,应注意并发感染情况,同时应全面合理地检查,并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0~6月龄婴儿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11年12月≤6月龄KD患儿55例,≤6月龄组又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CAL)和冠状动脉正常组(NCAL),并于同期收治的>6月龄KD患儿452例进行比较。结果:球结膜充血率、口唇改变率、颈部淋巴结肿大率、不完全KD率、冠脉改变率,≤6月龄组明显低于>6月龄组(P<0.05)。≤6月龄组川崎病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球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及口唇改变少见,确诊时间长,不完全KD的发病率及冠脉损害率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血沉、清蛋白、发热时间、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6月龄的CAL组与NCAL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AL组的粒细胞数胆显高于NCAL组(P<0.05)。结论:6个月内小婴儿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不完全KD及冠脉损害率升高明显,诊断困难,其冠脉的发生率与粒细胞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发病特点和冠状动脉改变特点,总结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112例KD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及随访。结果:川崎病的主要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病变及淋巴结肿大,脏器损害以心脏、肺为主,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27例,占24.1%,冠状动脉瘤(CAA)3例,占2.7%。结论:近年KD发病有逐年增高趋势,KD再发是CAL的高危因素之一。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对KD的诊断、抗凝药物的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价值,KD患儿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在川崎病(KD)早期心肌损伤的临床价值,并了解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对KD患儿cTnI的影响.方法检测与比较KD组(59例)及健康对照组(20例)的血清cTnI含量;并对KD组中是否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两组患儿早期cTnI含量进行回顾分析与比较;对早期能否及时应用IVIG治疗的患儿进行疗效比较.结果(1)KD组血清cTnI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01).(2)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KD组早期cTnI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的KD组,两者差异显著(P<0.001).(3)早期应用IVIG治疗的KD患儿cTnI含量下降显著(P<0.001),且这部分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8%,而早期未能应用IVIG治疗的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20.6%.结论cTnI是一项诊断KD患儿急性心肌损伤的有价值的方法,并可为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减少心血管病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川崎病(KD)的临床认识,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方法:对上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2001~2011年收治的116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16例患儿中典型90例,不完全26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23例,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为19.83%。结论:川崎病临床症状均非特异性,且表现不一,尤其是不完全川崎病临床不典型,可以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白细胞、CRP、血沉及血小板动态变化,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冠脉损害发生。男性、发病时年龄小、IKD、发热持续时间长、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使用晚、WBC、CRP显著增高与冠脉损害发生有明显关系,必须高度关注,及时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冠脉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损害情况.方法 对神木县医院儿科1999年8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4例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54例川崎病患者中,男38例,女16例,男女比例为2.37:1;年龄最小为2个月,最大8岁,平均发病年龄为3岁2个月,其中<1岁14例,1~岁14例,3~岁12例,>5岁14例.54例患者中典型38例,不典型16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者24例,冠状动脉扩张20例,冠状动脉瘤4例,心包积液4例.随访患者6个月~2年,于治疗12个月内冠状动脉均恢复正常,其中2例于1年后再发.结论 本组患者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高为44.4%,与其就诊晚、不典型病例较多、基层医疗条件差、未及时应用丙球有关.单剂量(1.0~2.0g/kg)10天以内应用静脉丙球,在热退和冠状动脉损害方面优于400mg·kg-1·d-1疗法.对不典型病例应注意卡介苗接种疤痕红肿,肛周脱皮,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等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1 8例KD急性期患儿和20例健康对照儿童Hcy水平.结果急性期KD患儿血浆Hcy水平15.30±5.68μ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36±2.82μmol/L,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川崎病急性期存在高Hcy血症.  相似文献   

14.
不典型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不典型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86例KD中,不典型KD 36例(不典型组)及典型KD 50例(典型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在临床表现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不典型组(33.3%)明显高于典型组(14.0%).结论 不典型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不典型KD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不完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点,以期发现对早期诊断和确定诊断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从而提高对不完全川崎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2008年8月,34例临床未达到川崎病全部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4例患儿均发热超过5天,在川崎病其他5项诊断指征中,具有3项者20例(58.8%),具有2项者14例(41.2%),心脏彩超冠状动脉改变12例(35.2%)。34例入院均未明确诊断。在小儿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过程中要考虑KD,尤其不完全KD的存在。【结论】对KD诊断不明确、易漏诊、误诊而致冠状动脉瘤的发生,可能影响预后,必要时可采用诊断性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探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在陕西省石泉县医院住院确诊的82例住院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川崎病发病以5岁以下多见,男多于女,无季节差异;典型病例多见,不完全性川崎病发生率低,为6.097%,诊断误诊率较高,为15.85%;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加阿斯匹林治疗效果好.结论 提高临床医师对川崎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改善川崎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不完全KD32例(不完全KD组)及典型KD89例(典型KD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的性别构成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不完全KD组(37.5%,12/32)明显高于典型KD组(19.1%,1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完全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病毒感染与川崎病( KD)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KD儿童105例为KD组,同期选取发热性疾病但非KD患儿210例为非KD组。对两组患儿的病毒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儿童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两组患儿中病毒感染232例,其中,KD组感染96例,占91.43%,非KD组感染136例,占64.76%。两组EB病毒感染率比较,KD组患儿明显高于非KD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874,P<0.001);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冠状病毒感染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分别将KD组和非KD组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其中KD组中感染组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率最高,为46.55%(43/96),显著高于KD组的未感染组(11.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得出P=0.04),亦高于非KD组的感染组(7.59%)和未感染组(8.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45、27.41,均P<0.001);而KD组中未感染组(11.11%)、非KD组的感染组(7.95%)和未感染组(8.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病毒感染与KD发病有关,且病毒感染的KD患儿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患儿不同时间血液常规指标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判断预后的客观依据。 【方法】 选取临床确诊KD患儿48例,冠状动脉损害组18例,冠状动脉正常组30例,2组按入院当日或次日,入院1周、2周分别检测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细胞压积(HCT)、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进行对比。 【结果】 冠状动脉损害组、无冠状动脉损害组在入院当日或次日分别检测WBC、PLT、CRP、ESR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周、2周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当日或次日,入院1周、2周分别检测Hb,两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在入院当日或次日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1周、2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0.05)。 【结论】 WBC、PLT、CRP、ESR可作为预测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指标之一,HCT的变化是评价KD患儿危险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38例川崎病(KD)患儿临床特点,并探讨该病的早期诊断、静脉给丙种球蛋白(IVIG)的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儿童川崎病住院患者38例临床资料。结果①患儿平均年龄(5.0±2.5)岁,0~5岁发病患儿占84.2%(32/38),男性患儿占68.4%(26/38),略高于女性;②典型病例33例,不典型病例5例,两者相比,不典型(KD)的临床表现要少,但两者[白细胞(WB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三项临床炎症指标有一致性,均显著增高;③因早期KD表现无特异性,26.3%(10/38)的患儿误诊,以上呼吸道感染、皮炎、淋巴结炎等;④对IVIG治疗敏感占84.2%(32/38),IVIG疗效不佳者占15.8%(6/38),IVIG不敏感者炎症指标升高较明显。结论川崎病是一种婴幼儿多见的疾病,发病无显著性别、地域,季节差异,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及实验室指标无特征性,容易误诊,常好发冠脉炎症,对于可疑症状患儿需警惕KD,典型KD给予IVIG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