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浙江省台州市中医院近期采取多项措施,努力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使用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济宁市市县级中医医院经营和管理方面的基本情况,探讨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公立中医医院在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上所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和建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对数据进行对照分析和趋势分析。结果:中医药人才结构不合理;中医医院虽得到发展,但中医医院平均病床使用率明显低于同级综合医院;全市平均诊疗费用、平均住院费用和药品比例三大指标低于同级综合医院;中医处方量占总处方量比例不高,中成药、中草药使用率低,占药品收入比例低。结论:近年来,济宁市中医药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医疗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医疗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中医医院基础建设薄弱;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匮乏,突出的学科带头人缺如;特色优势不明显,存在"西化"倾向,经营效率普遍较低等问题仍然制约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医医院文化建设要突出中医药特色,以二甲中医医院复审和持续改进为载体,制定总体文化建设方案,建立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医药人文精神与服务,加强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突出中医药文化环境建设,在全院形成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张妍 《中医临床研究》2010,2(15):117-118
近年来,我院始终坚持以发挥中医药优势、突出学科特色、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为根本,大力开展中医学科建设,医院重点中医学科品牌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5.
<正>12月1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湖南衡阳召开纪念"衡阳会议"30周年座谈会。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出席会议并讲话,提出"要不断培育新的特色,不断形成新的优势,切实让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人民。"30年前的1982年4月16日,卫生部在湖南衡阳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药院校建设工作会议(简称"衡阳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了"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根本指导方针,进一步强调中医机构要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加强中医医院建设、提高高等中医院校办学质量和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等一系列加快中医药发展的举措,明确了中医医疗机构的办院方向、内涵建设以及高等中医药教育机构的办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特色是中医药事业基业长青、行稳致远的基石。我院在推进中医院发展进程中.始终围绕“汇聚中医院发展优势.弘扬中医药传统特色”的工作目标.从突出中医特色、形成中医优势、提高临床疗效为切入点.把中医药特色化、品牌化作为构建医院持续发展体系的核心力.医院面貌日益发生新变化.综合效益连创新高。现就我院如何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构建中医院持续发展体系的实践与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中医医院普遍存在中医药特色不突出、优势发挥不明显、中医药应用率普遍偏低、中医临床疗效降低,以及为维持经营普遍存在"西化"等现象。文章分析了中医药特色不突出的原因和面临的发展机遇,结合潍坊市中医院实际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旨在促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在,不少中医院都不约而同地脱下了“唐装”——淡化中医药特色,而换上了“西装”——大规模引入西医。中医院管理者认为,为了中医院的发展,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在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召开的北京地区中医医院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院长陈珞珈说,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由于价格政策等因素,中医院必须先把门诊量、床位使用率、经济收入等业务做上去,然后才有能力坚持中医药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医临床研究》2013,(6):F0002-F0002
12月1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湖南衡阳召开纪念“衡阳会议”30周年座谈会。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出席会议并讲话,提出“要不断培育新的特色,不断形成新的优势,切实让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人民。” 30年前的1982年4月16日,卫生部在湖南衡阳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药院校建设工作会议(简称“衡阳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了“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根本指导方针,进一步强调中医机构要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加强中医医院建设、提高高等中医院校办学质量和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等一系列加快中医药发展的举措,明确了中医医疗机构的办院方向、内涵建设以及高等中医药教育机构的办学宗旨和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0.
发展中医药事业,要从国家经济发展出发,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以突出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努力为群众提供方便、经济、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目前,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服务领域缩小;二是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淡化,理论创新未取得突破性进展[1]。如何保持中医药传统特色,有利于中医药的持续性发展,从容面对各种挑战,成为新时期研究内容,特别在临床实践中的中西医结合救治危急重症的中药汤剂。  相似文献   

11.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2.
"元神"乃"元始之神"——"脑为元神之府"刍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时珍所说“脑为元神之府”的“元神” ,到底是否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 ,有必要加以澄清。为此详细论述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说“元神”的原意 ,并结合《内经》理论 ,指出此“元神”实际是“元始之神” ,指的是命门与脑存在的生命初始本原物质 ,这种物质并且决定了一切生物体的生长壮老已 ,而并不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3.
小儿自出生之后,就开始了自身的阴阳平衡,其阴阳平衡是阳气占主导地位的阴阳平衡。"少阳为枢"是"少阳学说"的理论核心,用"少阳为枢"来解释小儿不断枢转、变化的"阴阳平衡"十分恰当。随着"阳生阴长",新的阴阳平衡不断取代旧的阴阳平衡,构成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基本生理特点。同时,该理论也可解释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因此,少阳学说可以涵盖"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  相似文献   

14.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15.
李鼎 《中医药文化》2001,18(3):19-21
李鼎老师: 我是针灸医师,诊余在家,喜欢读些古代医籍,在我印象中,宋元之时对针灸理论重在整理和总结。请您指点有什么代表作,并请介绍其内容。 山东聊城读者 孙 平孙平学友: 正如您信中所说,针灸理论到宋元进入一个整理总结阶段。谈到代表性理论著作,要数元代滑寿的《十四经发挥》;若论理论落实到临床实践,不能不提《十四经合参》了。 从元代滑寿的《十四经发挥》到明代张权的《十四经合参》,反映出由宋代到明代对经络腧穴理论的若干认识。《发挥》继承了宋代的《圣济总录》和元代的《金兰循经取穴图解》等书,对全身经络及其腧…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是一部以讨论外感病为主而阐发运用辨证论治方法的著作,书中仲景既示人以规矩,又诲人以技巧。其言精奥,其法简详,其中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后世医家或伤寒论注家对此"一证"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对此笔者认为此"一证"定是"主证",其义有二:一为某方所治之证侯;二即某证侯中之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17.
"方证相对"与"方证相关"内涵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方剂与证候等基本概念入手,对方证相对、方证相关等源流、内涵及其现代研究思路与进展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方证关系及其概念得以明确表述。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专书 ,其辨证包括了辨病、辨脉、辨症三大内容。“病”、“证”是《伤寒论》使用频率极高的字眼 ,尤其“病”字 ,有约一半的条文用到 ,它们在不同地方具有不同含义。正确理解其“病”、“证”的含义 ,对于正确认识《伤寒论》辨证的内容 ,明确辨证的含义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逻辑学——知识的基础》载 :“概念单独存在时 ,是显不出它的作用的。只有在一定的系统内 ,与其他概念进行一定的联结 ,形成一定的联系时 ,它才具有表达作用。”“因此 ,相同的单词 ,如果它所从属的系统不同 ,作为概念来说也不同。或者 ,即使…  相似文献   

19.
大蓟与小蓟品种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延明  李胜华 《中药材》1995,18(3):152-154
通过考证,大蓟和小蓟最初药用品种都是蓟属植物,宋代还用了飞廉属植物。这两属多种植物沿用至今,其中商品原植物:大蓟应是日本蓟,小蓟则含刺儿菜和刻叶刺儿菜C.setosum。  相似文献   

20.
刘以敏主任通过体悟《幼科全书》、《小儿药证直诀》等古籍,认为小儿厌食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在厌食治疗中重视辨证论治,认为厌食一病病变脏腑在脾胃,与肝脏关系密切,治疗中主张以"运脾"和脾"为主,同时注意疏肝理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