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液标本放置不同时间后分离血清对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测定的影响.方法 应用电化学发光法,分别对25例健康体检者的全血标本在室温(25 ℃)放置30 min、1 h、2 h、3 h后分离血清,并设两组溶血样品.将1 h组血清取出部分放置-20 ℃冰冻3 d作为冰冻组,将各组血清进行NSE水平测定.结果 1 h组、2 h组与30 min组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h组与30 min组、溶血组与1 h组NSE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液标本放置2 h以上对NSE测定有一定影响,冰冻血清存放复融后对结果无影响,而溶血对NSE测定结果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谢军  张侠  李红林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654-1655
目的:探讨室温下不同血液标本及存放时间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分别用分离胶/促凝剂管(分离胶管组)和肝素抗凝管(肝素管组)采集30名健康体检人员的血标本,在1 h内离心并测定标本中NSE水平,然后分别测定室温(25.0±0.5)℃放置2、3、4 h的NSE水平.结果:分离胶管组血标本存放不同时间的测定结果与1 h内的NSE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素管组血标本存放不同时间的NSE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素管组血标本存放1~4 h NSE测定结果均明显高于分离胶管组(P〈0.01).结论:应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室温放置4 h内的分离胶/促凝剂管血标本,重复性较好,结果可靠,可为临床样本检测、复核,提高分析前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标本放置不同时间后分离血清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测定的影响.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法,血液标本分别放置1 h、2 h、3 h、4 h时离心分离血清;标本放置1 h时离心所得血清分别于-20℃冷冻和4℃冷藏24 h再测定,观察NSE含量的变化.结果 1 h组、2 h组、3 h组、4 h组、冷冻组、冷藏组测得NSE中位数分别为12.91 μg/L、15.04 μg/L、15.69 μg/L、20.53 μg/L、12.42 μg/L、15.72 μg/L,1 h组与2 h组、3 h组、4 h组、冷藏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冷冻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标本放置时间过久对NSE的测定结果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王智新 《中外医疗》2012,31(7):187-187
目的探讨血液离体后放置时间对血糖检测的影响。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空腹血在室温下(18~22℃)放置5h,每隔1h取血清进行血糖含量测定。结果血标本在放置1、2h内检测血糖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放置3~4h的检测值明显降低(P〈0.05),放置5h后的检测值显著降低(P〈0.01)。结论血液标本采集后2h内血糖浓度并无明显下降,而2h后血糖浓度明显降低,因此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在2h内进行血清分离,以确保血糖测定结果的精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标本采集管与保存方式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湖北科技学院附二医院80例体检者,前40例体检者同时分别用分离胶促凝真空管(标记为A组)和无抗凝真空管(标记为B组)采集血液标本,离心分离血清,两组都放室温,A组分别于0、4、6、8、10 h测定SOD活性,B组于0 h检测SOD活性;后40例体检者用分离胶促凝真空管(标记为C组)采集血液标本,离心分离血清,置于2-8℃冰箱下保存,分别于0、10、14、21 h测定SOD活性。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各组结果差异性。结果:分离胶促凝真空管和无抗凝真空管血清的SOD比较(0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下保存的分离胶促凝真空管血清(A组)的SOD于4、6、8、10 h检测,与0 h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0 h比较相对偏倚分别为3.719%、5.341%、6.807%、8.306%;2-8℃冰箱保存的分离胶促凝真空管血清(C组)的SOD于10、14、21 h检测,与0 h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0 h比较相对偏倚分别为3.213%、4.552%、5.816%。结论:可采用分离胶促凝真空管采集标本;室温下放置10 h及2-8℃冰箱放置21 h对结果的影响均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与产品说明书上要求的时间相比,室温与冰箱中放置时间都能延长1倍以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标本采集、送检、放置时间、温度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为建立检测流程提供依据。方法对外科住院患者65例,病房早6:00前采集标本30min内送检,检验科即刻分离血浆标本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其余标本分别保存4℃与室温在采血后2h,3.5h,4h,8h,16h检测,与即刻测定结果进行配对分析。结果即刻测定结果与4℃、室温(20~25℃)放置2h和3.5h,4h,8h,16h测定结果比较,TT和APTT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四项标本室温、4℃放置过久与即刻测定结果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 TT测定结果缩短和APTT测定结果延长;标本放置室温、4℃分别在采血后2h,4h内完成。  相似文献   

7.
影响血糖测定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不同温度及不同保存方式的血清的生化指标,以找到一种简便合理的血清保存方法。方法随机收集40份健康查体者血清标本,分组在不同温度及时间保存下测定其常测的生化指标。结果未分离血清标本存放4h后、分离血清标本放置24h后血糖值比即刻测定值低(P〈0.05)。结论血液标本采集后及时测定血糖,不能及时测定的要放在4℃冰箱中,必须4h内完成测定;分离血清亦需在24h内测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保存温度与时间对血浆葡萄糖、血清血脂4项指标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集10名自愿受试者空腹静脉血,将离心后的血浆和血清分装,分别放置室温(22℃)、4℃和-20℃,测定不同保存时间的血浆葡萄糖(Glu)和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浓度。结果 室温条件下Glu测定值随放置时间而显著降低(P〈0.001),4℃放置2~6h和-20℃保存7天的Glu检测值差异无显著性。HDL-C室温、4℃放置不同时间测定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TC、TG和LDL-C室温2h、4℃4h内的检测结果相对稳定,未见差异有显著性。但-20℃7天保存的标本,除LDL-C外,其他血脂3项均与即刻检测结果有差别。结论 4℃条件下保存的分离标本,在2~4h内的血糖和血脂4项检测结果比较稳定,不会影响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选择对游离钙(iCa)检测结果影响最小的肝紊浓度、了解标本抽出后因温度及放置时问而对游离钙结果的影响。方法用15U/ml、30U/ml、60U/ml、120U/ml肝紊抗凝剂的血浆与对照血清游离钙结果进行比较,将肝紊血浆标本放置在4℃、25℃环境中,在1h、5h、12h检测游离钙。结果使用肝紊浓度在30U/ml以下时P〉0.05。结果与对照血清游离钙测定没有明显差异,当肝紊在30U/mL以上时P〈0.05,结果与对照血清标本差异显著,标本抽出后在4℃冰箱5h以内,放在25℃时1h以内测定时间对测定结果影响最小。结论应使用小剂量肝紊作抗凝剂,抽出后应在1h内及时检测,必要时可先置冰箱冷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离体后,标本放置时间、保存温度、完全分离血清(浆)的时间对血糖测定的影响程度。方法:将离体后的血清(浆)标本分别在4℃2、5℃的环境中保存1 h、2 h4、h8、h、24 h后,测定血糖浓度。结果:待测标本放置时间(1~24 h)、标本保存的温度(4℃、25℃)、分离血清(浆)的时间间隔,可导致测定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糖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进行离心处理后标本应在4℃保存,在1 h内完成血清(浆)与红细胞的分离,并于2 h内进行测定,以消除这些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液标本的不同放置时间和方式对10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50份健康体检者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将每份标本依照不同放置方式均分为5等分,A组为抽血即刻进行多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视为基础值),B组于20℃室温下存放,C组于4℃恒温下保存,D组为抽血后即刻分离血清于4℃恒温下保存,E组于-20℃下冰冻存放,B、C、D组于存放2h、12h、24h后检测,E组7d后检测,比较各组指标差异.结果:B、C、D组的CO2、Glu从存放2h后开始持续降低,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E组的Glu、AST、ALB与基础值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该组的K+、Na+、ALT、TP、CK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液标本的不同放置时间和方式会对多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有较大影响,会影响疾病诊断准确性,建议根据临床检测要求合理选择血液标本的放置时间和方式.  相似文献   

12.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标本影响因素的解决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测定标本影响因素的解决办法。方法利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对25份用含促凝剂分离胶真空管抽取的静脉血,分离后经不同放置时间测定其NSE的水平,并对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标本放置1h离心测定的结果与离心后3h及随后再冷藏24h测定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用含促凝剂分离胶真空管抽取标本解决了NSE测定中样本因素对结果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PT、APTT实验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血标本的采集、运送、放置时间和离心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同时测定不足1.6 ml的40份标本和重新补抽来的标本的PT、APTT;测定急诊手术前送检(即采即送)40份标本在立即、2 h、4 h的PT、APTT;抽取门诊健康体检者血液标本40份,用3 000 r/min的速度离心5 min、10 min和15 min后测定PT、APTT。结果血量不足1.6 ml的标本所测得PT、APTT与重新抽来的标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在4 h内测定结果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TT在2 h内测定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4 h测定与即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000 r/min的速度离心5 min、10 min测得结果与20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15 min时测得结果与20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PT、APTT时应严格控制好标本血量与抗凝剂的比例,并掌握好标本离体后放置的时间以及标本的离心速度和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血糖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30份静脉全血标本,并对血液标本做离心处理分离血浆。室温下即时测定血糖水平,并在同等条件下将血液标本放置3h,分别在1h、2h、3h三个时间节点测定血糖值。将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放置了1h的血液标本其血糖测定结果与血液标本的即时血糖测定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放置了2h、3h的血液标本其血糖测定结果与即时血糖测定结果相比明显更低,并且放置时间越长则血糖浓度越低,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血液标本的放置时间越长,则其血糖测定结果越不准确,因而一般情况下应在血液标本采集后一小时以内完成血糖检测,如果条件不允许则应及时分离血浆并加盖保存。  相似文献   

15.
对54例对象(包括低血糖组14例,正常血糖组与高血糖组各20例)的血标本在采集后放置不同时间进行血糖检测。结果示随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检测出血糖水平呈进行性下降,放置4h后血糖检测水平平均每小时下降3.6%;放置不同时间(即刻、1、2和4h)的血糖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糖检验标本应在采集1h内送检,以免影响其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血清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动态变化对诊断新生儿窒息和判断窒息后脑损伤的价值。方法:30例临床诊断为窒息的新生儿,分别于生后12h、72h、7d取外周静脉血血清-70℃低温保存。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分别检测S100B、NSE的血清浓度。以20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结果:轻、重度窒息新生儿生后12h血清NSE、S100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重度窒息新生儿组间血清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血清S100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窒息新生儿组内各时间点(12h、72h、7d)血清NSE水平比较,只有12h和72h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S100B蛋白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窒息新生儿30例中有14例(重度窒息5例,轻度窒息9例)生后5~7d头颅CT示不同程度的缺氧缺血性改变。结论:S100B蛋白、NSE在窒息新生儿血清中显著升高。NSE、S100B蛋白血清浓度升高持续时间越长,预示发生新生儿窒息后颅脑损伤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样本之间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水平的差异,以及血液标本放置不同时间、溶血等因素对NSE水平检测的影响,并对北京地区148例健康人血清NSE水平进行了调查。方法:应用ROCHE公司E170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NSE水平。结果:E170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精密度和稳定性较好;血清与血浆之间NSE水平无明显差异;血液标本与血细胞一起放置时间过长时,NSE水平会明显增高;当溶解红细胞释放1 g Hb,NSE含量平均会升高17.21 ng.mL-1。结论:检测NSE的血液标本应立即送检,或及时将上清与血细胞分离;检测NSE的血液标本应严格避免溶血;NSE水平与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4℃下不同的放置时间对标本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凝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以评估标本保留时间对检验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1例血凝检测标本按照PT正常或者异常分成A、B两组。检测A、B两组标本即刻检测及放入4℃冰箱下1、2、3、4、5、6、7、8及24 h的血凝四项的值。将1~8 h,24 h的血凝四项检测结果与即刻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组标本PT、APTT与TT在多次测量的时间点与即刻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标本PT在4~8 h的时间点相对即刻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在A、B组各时间点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4℃条件下,PT正常的标本放置24 h仍有临床参考价值,PT异常的标本放置时间不应超过6 h,APTT标本放置时间不应超过4 h,而TT检测标本宜在采血后1 h内完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血样标本不同存放时间对血凝三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血样标本选自2011年6月-2013年11月于本院进行体检150例身体健康参试志愿者,每例均采集四份血样,按检测时间分为A组(0h)、B 组(2h)、C 组(4h)、D组(24h),每组150例,将所有采集血样置入温室(20℃~25℃)下进行不同时间段检测,比较A、B、C、D组间不同测定结果。结果:与A组即刻测定结果比较,B组血凝三项(PT、APTT、FIB)各项指标水平无显著差异,C组PT、APTT、各指标差异明显,且随着时间的持续延长加重,与A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同时血样标本立即分离不同存放时间PT、APTT、测定结果和温室放置2h后分离测定结果差异明显(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FIB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样标本采集后应即刻送检,2h内完成测定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佟素香  王小芳  曾轶  徐魁 《四川医学》2005,26(12):1400-1402
目的 探讨溶血和标本保存时间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测定的影响及其在肺癌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不同浓度的溶血标本进行测定,计算因溶血产生的血红蛋白与NSE含量的关系;对正常人和4例小细胞肺癌患者抽取血液标本后立即测定和分别放置1、2、3d再测定,计算其NSE含量的变化;对良性肺病患者2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4例、小细胞肺癌患者46例进行NSE测定;并对12例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后动态观察。结果 溶血对NSE测定结果影响很大,因溶血每增加1g血红蛋白就可测定出32.46μg/L的NSE;标本放置1、2、3d再测定,其NSE含量显著增加(P〈0.01);良性肺病与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之间,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之间,均显示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前和恢复后的NSE水平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 NSE的测定,对小细胞肺癌等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价值很大。但因标本溶血及延长测定时间对NSE的结果影响甚大。因此实际工作中,应绝对禁止使用溶血标本,且抽取标本后必须尽快测定,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