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及反相HPLC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还阳参Crepis crocea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方法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还阳参酯素Ⅰ(1)、8β-(2-羟基-2-甲基-3-氧代丁酮酰氧基)糖美菊素(2)、tectoroside(3)、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4)、大波斯菊苷(5)、七叶内酯(6)、原儿茶醛(7)、反式-4-羟基肉桂酸(8)、咖啡酸(9)、2-羟基-3-(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10)、2-羟基-3(4-羟基苯基)丙酸乙酯(11)和顺式-3,4-二羟基-β-紫罗兰酮(12)。还阳参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12个化合物以愈创木烷内酯型倍半萜类化合物为主,其中化合物 1 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还阳参酯素Ⅰ(1)。除化合物 4,9 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金钗石斛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金钗石斛 (Dendrobium nobile Lindl)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使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5个单体化合物及2个系列混合物。分别为海松二烯,3-甲氧基-4-羟基反式肉桂酸二十二烷酯,3-甲氧基-4-羟基反式肉桂酸二十四烷酯,豆甾醇,对羟基顺式肉桂酸三十烷酯,对羟基反式肉桂酸直链烷酯的4个系列化合物的混合物,直链烷醇的5个系列化合物的混合物。结论 以上成分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得,其中海松二烯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3.
藏药鲜卑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于民丰  邵赟  陶燕铎 《中草药》2014,45(24):3528-3531
目的 对鲜卑花Sibiraea laevigata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和中压制备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经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手段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鲜卑花嫩叶和果序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月桂酸甘油酯(1)、正壬烷(2)、3, 4-二羟基反式肉桂酸乙酯(3)、异阿魏酸(4)、甲基阿魏酸(5)、对甲氧基桂皮酸(6)、ω-羟基-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酮(7)、3-羟基-1-(4-羟基-3, 5-二甲氧基苯)-1-丙酮(8)、(+)-松脂素(9)、bis (2-ethylhexyl) phthalate(10)、9α-hydroxymedioresinol(11)、C-veratroylglycol(12).结论 化合物112均为首次从鲜卑花中发现,化合物912为首次从鲜卑花属中得到.  相似文献   

4.
徐瑞兰  师彦平 《中草药》2014,45(11):1521-1525
目的 对刘寄奴Artemisiae Anomalae Herba(奇蒿Artemisia anomala或白苞蒿A. actiflora的干燥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刘寄奴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包括7个甾体和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β-胡萝卜苷(2)、schleicheol 2(3)、α-菠甾醇(4)、3β-羟基-5α,8α-过氧-6,22-麦角甾二烯(5)、3β-羟基-5α,8α-过氧-6,9(11),22-麦角甾三烯(6)、22E-3β,5α-二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7)、柚皮素(8)、木犀草素(9)、山柰酚(10)、柯伊利素(11)、香叶木素(12)、棕矢车菊素(13)、异鼠李素-3-O-葡萄糖(14)、橙皮素-7-O-β-D-葡萄糖(15)。结论 化合物5612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首次从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15为首次从菊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东北铁线莲地上部位化学成分研究(II)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寒  郭友朋  李治周  孙世伟  王惠  吕超艺  张英华  王威 《中草药》2022,53(16):4934-4939
目的 研究铁线莲属植物东北铁线莲Clematis manshurica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和ODS柱色谱以及制备HPLC等技术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运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东北铁线莲地上部位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香树脂醇乙酸酯(1)、(5S)-二氢-5-羟甲基-2(3H)-呋喃酮(2)、5-羟甲基糠醛(3)、丁香醛(4)、异黑麦草内酯(5)、黑麦草内酯(6)、(−)-丁香树脂醇(7)、威灵仙酚(8)、蚱蜢酮(9)、丁香酸(10)、阿魏酸(11)、(5R)-二氢-5-羟甲基-2(3H)-呋喃酮(12)、3,4-二羟基苯乙酮(13)、3,4-二羟基苯甲醛(14)、1,3-反式-四氧-1-甲基-3-苯茚满(15)、反式-二氢-4-羟基-5-羟甲基-2(3H)-呋喃酮(16)、(5S)-5-羟甲基-2(5H)-呋喃酮(17)和地耳草素A(18)。结论 化合物46913151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7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钩状石斛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离鉴定钩状石斛中的化学成分。方法体积分数为95%乙醇提取,硅胶柱色谱分离,用IR,MS,1H-NMR,13C-NMR和HMBC等方法确定结构。结果分得9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顺式肉桂酸三十烷基酯(n-triacontyl p-hydroxy-cis-cin-namate,Ⅰ),对羟基反式肉桂酸三十烷基酯(defuscin,Ⅱ),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Ⅲ)、aduncin(Ⅳ)、dengibsinin(Ⅴ)、dengibsin(Ⅵ)、chrysotoxone(Ⅶ)、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4-hydroxy-3-methoxybenzoicacid,Ⅷ)和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Ⅸ)。结论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Ⅲ,Ⅴ~Ⅸ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分得,化合物Ⅳ和Ⅴ的碳谱数据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乌饭树叶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对乌饭树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性研究,采用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柯伊利素(1),东莨菪亭(2),对羟基肉桂酸(3),对羟基肉桂酸乙酯(4),咖啡酸乙酯(5),β-谷甾醇(6), 木犀草素(7), 槲皮素(8),七叶亭(9),咖啡酸(10),异落叶松脂素-9-O-β-D-木糖苷(11),10-O-对羟基肉桂酰-鸡屎藤次苷(12)。结论:其中化合物4,5,11,12为首次从越橘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齿瓣石斛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齿瓣石斛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凝胶和制备液相层析等方法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齿瓣石斛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羟基-4′,5-二甲氧基联苄(1),3,4′,5-三羟基-3′-甲氧基联苄(2),3,4′,5-三羟基联苄(3),N-反式-香豆酰酪胺(4), N-反式-对羟基苯乙基咖啡酰胺(5), 对羟基苯丙酰酪胺(6),N-顺式-香豆酰酪胺(7), 2,5-二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8),2,4,7-三羟基-9,10-二氢菲(9),柚皮素(10),二氢松柏醇乙酸酯(11),对羟基桂皮酸乙酯(12),对羟基桂皮酸(13),对羟基苯丙酸(14),对羟基苯甲酸(15),原儿茶酸(16),erigeside Ⅱ(17),枸橼苦素(18),二氢丁香苷(19),leonuriside A(20),腺苷(21),β-谷甾醇(22),胡萝卜苷(23),(+)-丁香脂素-O-β-D-吡喃葡萄糖苷(24),蔗糖(25)。结论 化合物1~21,24~25均为首次从齿瓣石斛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得,化合物5、7、11、12、18为首次从兰科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甘茶花Hydrangea macrophylla var. thunbergii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甘茶花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紫杉氰糖苷(1)、新绿原酸(2)、3-O-吡喃葡萄糖-4-羟基苯甲醛(3)、茵芋苷(4)、莫诺苷(5)、顺式对羟基香豆酰奎宁酸(6)、绿原酸(7)、7-甲氧基-8-O-吡喃葡萄糖香豆素苷(8)、马钱子苷(9)、反式对羟基肉桂酸(10)、断马钱子苷半缩醛内酯(11)、2- hydroxy-4-(β-D-glucopyranosyloxy)-6-[2-(4-hydroxyphenyl) ethyl]-benzoic acid(12)。结论 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异绣球苷A,化合物3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458为首次从绣球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四方蒿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陈海永  周长新  楼宜嘉  段志红  赵昱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20):1589-1591
目的:研究四方蒿的化学成分。方法:硅胶、聚酰胺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Ⅰ),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Ⅱ),木犀草素-5-O-β-D-葡萄糖苷(Ⅲ),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Ⅳ)和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Ⅴ)。结论:化合物Ⅲ~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Ⅰ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白苞蒿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白苞蒿的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去氢吐叶醇(1)、3-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2)、chrysindin D(3)、山茶皂苷元A(4)、4’-O-甲基高山金莲花素(5)、5-羟基-3’,4’,6,7,8-五甲氧基黄酮(6)、狭叶墨西哥蒿素(7)、3β-hydroxy-5α,6α-epoxy-7-megastigmen-9-one(8)、假虎刺酮(9)、(E)-3β,4α-二羟基-2-(2’,4’-己二炔亚基)-1,6-二氧杂螺[4,5]癸烷(10)。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蒿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10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毛茛科植物赤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波谱方法解析结构。结果从赤芍中分离出5个化合物:9-乙基芍药新苷A(1),(1S,2S,4R)-反式-1,8-桉叶素-2-O-(6-O-α-L-鼠李糖基)-β-D-葡萄糖苷(2),(1S,2S,4R)-反式-2-羟基-1,8-桉叶素(3),没食子酸(4),没食子酸乙酯(5)。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天然产物,2、3为首次从赤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地骨皮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孟令杰  刘百联  张英  周光雄 《中草药》2014,45(15):2139-2142
目的研究地骨皮Lycii Cortex(root bark of Lycium chinense)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等多种色谱学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地骨皮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反式-N-对羟基香豆酰酪胺(1)、反式-N-阿魏酰酪胺(2)、二氢咖啡酰酪胺(3)、芹菜素(4)、阿魏酸(5)、对羟基香豆酸(6)、3-羟基-1-(4-羟基苯基)-丙基-1-酮(7)、3,4-二羟基苯丙酸(8)、3,4-二羟基苯丙酸甲酯(9)、对羟基苯甲酸(10)、4-甲氧基水杨酸(11)、烟酸(12)。结论化合物8和9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1、6、11及12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毛莲蒿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毛莲蒿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和聚酰胺柱层析进行分离,运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谱与标准品对照的方法鉴定15个化合物。结果:分离鉴定了3个倍半萜类:taurin(1)、1,11-bis-epi-artesin(2)、yomogin(3);3个黄酮类:5,7,3′,4′-四羟基-6,8-二甲氧基黄酮(4)、5,7,3′,4′-四羟基-6-甲氧基黄酮(5)、5,6,3′,4′-四羟基-7-甲氧基黄酮(6);3个三萜类:蒲公英赛醇乙酸酯(7)、木栓酮(8)、α-香树脂醇(9);2个甾体类:β-谷甾醇(10)、胡萝卜苷(11),2个香豆素类:莨菪亭(12)、7-羟基-6,8-二甲氧基香豆素(13);2个有机酸类:异阿魏酸(14)、咖啡酸(15)。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5.
紫苏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0,他引:8  
霍立娜  王威  刘洋  刘小红  张丽  程坤  刘坤  高华 《中草药》2016,47(1):26-31
目的研究紫苏Perilla frutescens干燥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制备HPLC等技术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紫苏叶水提取物正丁醇分离部位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isololiolide(1)、dehydrovomifoliol(2)、(-)-loliolide(3)、野黄芩苷(4)、对羟基苯甲醛(5)、对羟基苯乙酮(6)、3-吲哚甲醛(7)、反式对羟基桂皮酸(8)、芹菜素(9)、木犀草素(10)、秦皮乙素(11)、咖啡酸(12)、迷迭香酸(13)、迷迭香酸甲酯(14)、sericoside(15)、咖啡酸乙烯酯(16)、黄芩素-7-甲醚(17)。结论化合物1~2、6~8和15为首次从紫苏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古城玫瑰树中非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分离技术, 对夹竹桃科玫瑰树属植物古城玫瑰树Ochrosia elliptica Labill 枝叶中的非生物碱类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并通过与文献对照,确定了从古城玫瑰树枝叶9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的18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鉴定为:(+)-松脂醇(1)、(+)-5'-甲氧基松脂素(2)、(+)-落叶松树脂醇(3)、(+)-5'-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4)、(+)-异落叶松树脂醇(5)、(-)-丁香脂素(6)、(-)-表丁香脂素(7)、刺五加酮(8)、浙贝素(9)、7-羟基香豆素(10)、7-甲氧基香豆素(11)、东莨菪内酯(12)、异秦皮素(13)、咖啡酸乙酯(14)、阿魏酸(15)、对-羟基苯甲醛(16)、香草醛(17)、香草酸(18)。其中包括9个木脂素类化合物、4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和5个酚酸类化合物,以上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玫瑰树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地黄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结构鉴定。方法采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Sephadex LH-20,MCI Gel CHP-20,硅胶等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地黄叶的50%含水丙酮组织破碎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27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酸(1),龙胆酸(2),6,7-二羟基香豆素(3),对羟基苯乙醇(4),3,4-二羟基苯乙醇(5),原儿茶酸(6),1,2,4-苯三酚(7),香叶木素(8),木樨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9),芹菜素(10),2β,3β,19α-三羟基齐墩果-12-烯-13,28-二羧酸(11),2α,3β-二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12),glutinolic acid(13),β-hydroxyacteoside(14),松果菊苷(15),焦地黄苯乙醇苷B1(16),毛蕊花糖苷(17),异毛蕊花糖苷(18),筋骨草醇(19),梓醇(20),8-表番木鳖酸(21),木樨草素(22),齐墩果酸(23),熊果酸(24),齐墩果酮酸(25),β-谷甾醇(26),胡萝卜苷(27)。结论化合物1~14,23~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铁皮石斛中的酚酸类及二氢黄酮类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铁皮石斛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并利用1,1-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价分得的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 从铁皮石斛的脂溶性部位分离得到了15个酚性化合物及2个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p-香豆酰酪胺(1),反-N-(4-羟基苯乙基)阿魏酸酰胺(2),二氢松柏醇二氢对羟基桂皮酸酯(3),二氢阿魏酰酪胺(4),4-羟基-N-[2-(4-羟基苯基)乙基]苯丙酰胺(5),丁香酸(6),丁香醛(7),香草酸(8),对羟基苯丙酸(9),对羟基桂皮酸(10),阿魏酸(11),对羟基苯甲酸(12),灯盏花苷II(13),二氢丁香苷(14),3, 5-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1-O-β-D-葡萄糖苷(15),柚皮素(16)及3′, 5, 5′,7-四羟基二氢黄酮(17)。其中化合物2、3、4、6、11及17具有抗氧化活性,但均弱于阳性对照抗坏血酸的活性。结论 化合物1~17均为首次在铁皮石斛中分离得到,化合物的活性强弱与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青蒿(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干燥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综合应用HP-20、硅胶、ODS、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学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青蒿干燥地上部分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