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比较分析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30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将其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给予两组患者二甲双胍片作为基础降糖药物,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添加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观察组则添加门冬胰岛素30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治疗成本进行对比.结果 经过治疗之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对照组为(6.21±1.10)mmol/L,观察组为(6.18±1.07)mmol/L]、餐后2 h血糖[对照组为(7.85±1.21)mmol/L,观察组为(7.81±1.23)mmol/L]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对照组为(10.43±1.23)mmol/L、(10.32±1.41)mmol/L,观察组为(14.25±2.13)mmol/L、(14.16±2.32)mmol/L]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相差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7.50%,对照组为12.50%)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药物费用(885.74±11.53)元明显低于对照组(1625.00±15.32)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30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均较佳,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两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安全性较高,但与甘精胰岛素相比,门冬胰岛素30治疗成本明显较低,在实际治疗中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方法12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护理内容基本同对照组,但采用专科小组护理模式。结果对照组空腹血糖为(7.89±1.02) mmol/L;餐后2 h血糖为(12.32±1.33)mmol/L;观察组空腹血糖为(6.12±1.14)mmol/L;餐后2 h血糖为(11.02±1.09)mmol/L;观察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病情监测,安全管理和心理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护理小组模式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对于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考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期间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确诊并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4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用药、饮食指导等常规治疗,运动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运动疗法治疗,依据疗法类型分为有氧组(有氧运动疗法)和有氧抗阻组(有氧抗阻运动疗法),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餐后血糖和血脂的差异。结果1年后,运动组患者运动后空腹血糖为(5.59±1.64) mmol/L、餐后血糖为(5.93±2.48) mmol/L、甘油三酯为(1.42±0.38) mmol/L、胆固醇为(3.96±1.28) mmol/L,对照组患者运动后空腹血糖为(6.72±1.86) mmol/L、餐后血糖为(7.86±2.62) mmol/L、甘油三酯为(1.79±0.54) mmol/L、胆固醇为(5.68±1.46) mmol/L,前者明显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氧抗阻组和有氧组患者1年后的空腹血糖分别为(5.36±1.02) mmol/L和(6.02±1.35) mmol/L,餐后血糖分别为(5.87±2.16) mmol/L和(6.36±2.43) mmol/L,有氧抗阻组明显低于有氧组;有氧组和对照组1年后的空腹血糖分别为(6.02±1.35) mmol/L和(6.72±1.86) mmol/L,餐后血糖分别为(6.36±2.43) mmol/L和(7.86±2.62) mmol/L,有氧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氧运动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糖脂代谢水平,结合抗阻运动康复疗法能更效降低血糖,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治疗新诊断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94例新诊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观察组给予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控制情况、胰岛素功能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6.21±2.15)mmol/L、餐后2 h血糖(7.34±2.45)mmol/L和糖化血红蛋白(6.12±1.33)%均低于对照组(7.98±2.84)mmol/L、(8.76±2.11)mmol/L和(7.42±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胰岛素水平(8.21±1.02)μIU和餐后2 h胰岛素水平(35.11±3.35)μIU均高于对照组(7.57±0.94)μIU、(32.36±3.11)μIU,空腹胰高血糖素(218.12±15.31)pg/mL、餐后2 h胰高血糖素(239.43±16.11)pg/mL低于对照组(232.65±16.52)pg/mL、(270.65±17.88)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均较低,分别为10.64%和8.51%,且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治疗新诊断老年2型糖尿病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胰岛素功能,提升血糖控制效果,且不会损伤患者肾脏,临床推广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5.
初诊2型糖尿病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脂代谢状况。方法:收集初诊T2DM患者30例,对照组为非糖尿病患者23例,检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脂,进行相互比较。结果:T2DM组空腹至餐后2小时TG及LDL持续处于高水平,A1/B持续处于低水平(分别为1.65±1.15mmol/Lvs1.77±1.24mmol/L;2.71±0.67mmol/Lvs2.70±0.73mmol/L和1.38±0.50mmol/Lvs1.31±0.38mmol/L,P>0.05)。T2DM组空腹LDL和Lp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71±0.67mmol/Lvs2.17±0.59mmol/L和25±9mg/dlvs15±20mg/dl,P<0.05),空腹及餐后Apo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9±23mg/dlvs67±16mg/dl和90±22mg/dlvs70±19mg/dl,P<0.05),餐后A1/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1±0.38vs1.77±0.81,P<0.05)。结论:初诊T2DM患者血脂紊乱自空腹持续至餐后,需加强对血脂的积极调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有焦虑抑郁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及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11月期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80例糖尿病伴抑郁焦虑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观察组加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疗程均为8周.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D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8周后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并监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SDS、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分别为(38.28±5.20)分、(36.72±5.0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2.13±6.35)分、(39.32±4.9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分别为(4.8±0.8)mmol/L、(6.9±1.0)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0.9)mmol/L、(7.5±1.1)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为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同时也可以有效改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脂消方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脾虚湿瘀证的临床效果。方法: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脾虚湿瘀证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口服,0.5 g,每日3次,并进行常规糖尿病教育及饮食、运动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自拟糖脂消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血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17.02±4.05分,观察组14.25±3.18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血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分别为10.60±1.64 mmol/L,13.41±2.06 mmol/L,17.63±5.04 mU/L和6.17±1.26 μg/L2,观察组分别为8.09±2.04 mmol/L,11.63±2.48 mmol/L,14.90±4.82 mU/L和5.09±1.13 μg/L2,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为4.26%,观察组为6.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脂消方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较单独西医治疗可明显提高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脾虚湿瘀证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症状,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血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不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8.
赵娟  魏琳琳  高文  徐斌 《医学研究杂志》2022,51(7):113-115,99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糖及临床指标的变化特点。方法 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18年11月~2021年7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共5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代偿期肝硬化组(n=16)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组(n=36),在糖尿病饮食基础上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在基线及强化治疗1周后进行空腹血糖、餐后2h末梢血糖、肝功能、凝血功能和血常规等指标评估。结果 代偿期肝硬化组经过胰岛素强化治疗1周后,与基线比较,lnALT、空腹血糖及餐后2h末梢血糖均明显下降(3.45±0.58IU/L vs 3.71±0.99IU/L,7.32±1.55mmol/L vs 12.29±1.93mmol/L,9.89±1.84mmol/L vs 28.30±1.45mmol/L;P均<0.05)。失代偿期肝硬化组经过胰岛素强化治疗1周后,与基线比较,lnALT、空腹血糖及餐后2h末梢血糖均明显下降(3.04±0.89IU/L vs 3.36±1.00IU/L,8.63±2.95mmol/L vs 13.76±3.04mmol/L,12.87±1.77mmol/L vs 27.98±2.14mmol/L; P均<0.05),白蛋白明显上升(32.61±4.49g/L vs 29.39±5.66g/L;P<0.05),但餐后2h末梢血糖仍高于代偿期肝硬化组(P<0.05)。两组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比较,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仍需更长时间的监测及调整才能使血糖达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诺和锐30与诺和灵30R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分别给予诺和锐30和诺和灵30R。均采用每日早、晚餐前皮下注射,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在血糖控制及低血糖发生率方面差异。结果:观察组早、午、晚餐后2h血糖分别为7.5±0.7mmol/L,7.6±1.0mmol/L,7.2±0.9mmol/L;对照组早、午、晚餐后2h血糖分别为9.2±1.2mmol/L,8.7±0.9mmol/L,8.6±1.0mmol/L;两组三餐后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血糖事件发作:观察组严重1次,轻微5次;对照组严重6次,轻微16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诺和灵30R相比,诺和锐30可更有效地控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核因子-κB (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确诊的8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二甲双胍口服治疗,2周后观察患者的血糖达标率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MCP-1和NF-κB表达。结果治疗两周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分别为(6.27±1.21) mmol/L、(9.17±1.19) mmol/L、(7.07±1.12) 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7.41±1.13) mmol/L、(10.88±0.25) mmol/L、(9.91±0.16)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血糖达标率为83.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4,P=0.009);观察组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为(41.37±3.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17±2.78),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为(3.26±0.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93±1.15),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MCP-1和NF-κB分别为(62.28±7.76) ng/L、(6.47±1.96) n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8.67±10.44) ng/L、(9.78±2.13)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MCP-1和NF-κB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与血清维生素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北京市仁和医院收治的20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病例组)的临床资料,并于同期随机选取200例健康妊娠孕妇(对照组)作为对照,所有孕妇均在孕11~13+6周行维生素D检测,在孕24~28+6周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血糖水平.分析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水平与孕期血清维生素D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孕妇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1 h血糖值(1 h PBG)、餐后2 h血糖值(2 h PBG)、空腹胰岛素(FINS)、低密度脂蛋白(LDL)、HOMA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别为(27.34±5.58)岁、(23.80±2.24)kg/m2、(6.89±0.82)mmol/L、(12.33±1.05)mmol/L、(9.90±0.78)mmol/L、(14.65±1.94)IU/mL、(3.18±0.44)mmol/L、(5.06±2.24),均高于对照组的(25.51±6.02)岁、(21.38±2.57)kg/m2、(4.21±0.67)mmol/L、(7.34±0.78)mmol/L、(6.12±0.89)mmol/L、(9.76±1.62)IU/mL、(2.76±0.39)mmol/L、(3.11±1.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孕妇的维生素D水平、HOMA模型β细胞功能指数(HOMA-IS)分别为(14.24±6.17)mg/L、(134.28±56.22),均低于对照组的(22.58±5.45)mg/L、(289.55±69.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与FBG、1 h PBG、2 h PBG、HOMA-IR呈负相关(P<0.05),与HOMA-IS呈正相关(P<0.05).结论 维生素D水平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清中显著降低;维生素D缺乏参与了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其可能的机制为影响胰岛β细胞的功能而增加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G894T多态性与替米沙坦降压效果的相关性。方法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以下简称高血压)患者75例服替米沙坦单药4周,观察临床疗效,并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分析患者eNOS基因G894T的基因型。结果高血压患者eNOS基因G894T3种基因型分别为GG44.0%、GT41.3%、TT14.7%,其中G、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4.7%和35.3%。治疗前GG+GT基因型组和GG基因型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GT+TT基因型组患者舒张压下降的幅度〔(6.1±7.3)mmHg(1mmHg=0.133kPa)〕大于GG基因型组〔(4.0±8.0)mmH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4),收缩压下降的幅度〔(7.7±12.8)mmHg〕比GG基因型组〔(9.6±19.0)mmHg〕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623)。结论在本组高血压人群中未发现eNOS基因G894T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类药物降压效果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和住院病死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993年~2005年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资料,1056例患者按照白细胞计数>10×109/L和≤10×109/L分为2组,对2组临床特点、并发症和住院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白细胞升高组平均年龄(61.3±12.7)岁较对照组〔(64.3±11.3)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KMB(肌酸激酶MB同工酶)峰值〔分别为(2137.6±1543.4)IU/L和(1410.1±1183.9)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心源性休克(分别为6.0%和2.3%,P<0.01)和心律失常(分别为41.5%和29.4%,P<0.001)的发生率更高;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36.%和7.6%,P<0.01)。Logistic回归显示WBC计数增高与住院死亡率相关。结论白细胞计数是预测心肌梗死短期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上海市2型糖尿病(T2DM)患者社区管理下的血糖控制效果。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上海市T2DM管理的1 671例T2DM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对象分为管理1组(血糖控制不佳组,n=725)和管理2组(血糖控制良好组,n=946)。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两组中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 h血糖(PBG)的影响因素。结果管理1组中T2DM患者FBG和PBG的平均浓度为(8.62±2.93)mmol/L和(11.51±3.95)mmol/L,管理2组中分别为(6.77±2.24)mmol/L和(9.22±2.88)mmol/L,两组与参考标准(FBG为7 mmol/L,PBG为10 m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除病程外,管理1组FBG或PBG控制水平的影响因素为健康教育频率、制定运动方案、根据血糖调整饮食和运动;管理2组FBG或PBG控制水平的影响因素为社区医院转诊和执行饮食方案。结论 T2DM患者社区管理使患者血糖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重点加强对T2DM患者饮食、运动的干预和指导,加强对血糖控制较差患者的随访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自拟健脾理气祛瘀方改善糖耐量减低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梅州市中医医院内科诊治的150例糖耐量减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自拟健脾理气祛瘀方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IS)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FPG、2 hPG、HOMA-IR分别为(5.68±0.48)mmol/L、(8.35±2.15)mmol/L、(2.46±0.62)和(6.05±0.62)mmol/L、(9.13±2.08)mmol/L、(2.91±0.57),均较治疗前的(6.51±0.26)mmol/L、(10.48±2.68)mmol/L、(3.81±0.97)和(6.62±0.31)mmol/L、(10.53±2.49)mmol/L、(3.78±0.79)显著降低,HOMA-IS为(21.98±1.98)和(18.64±8.64),均较治疗前的(15.39±5.39)和(16.38±6.38)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拟健脾理气祛瘀方治疗糖耐量降低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 维生素D作为肥胖、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新领域和热点之一,但关于维生素D在超重或肥胖男性早期糖尿病肾病(EDKD)中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 探讨超重或肥胖的初诊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微量白蛋白尿(MAU)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初诊男性T2DM患者261例,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UAER)及体质指数(BMI)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n=82)、正常体质量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MAU组,n=47)、超重或肥胖糖尿病组(OWB-DM组,n=65)、超重或肥胖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OWB-MAU组,n=67)。根据血清25(OH)D水平的四分位数,将超重或肥胖患者分为Q1组〔血清25(OH)D<18.13 μg/L,n=33〕、Q2组〔18.13 μg/L≤血清25(OH)D<21.22 μg/L,n=33〕、Q3组〔21.22 μg/L≤血清25(OH)D<24.32 μg/L,n=32〕、Q4组〔血清25(OH)D≥24.32 μg/L,n=34〕。收集男性T2DM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超重或肥胖男性T2DM患者24 hUAER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及血清25(OH)D水平与MAU的关系。结果 DM组、MAU组、OWB-DM组、OWB-MAU组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清25(OH)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与DM组〔(26.14±3.40)μg/L〕相比,MAU组、OWB-DM组及OWB-MAU组血清25(OH)D降低〔(20.84±4.12)、(23.46±3.35)、(18.00±4.46)μg/L,P<0.05〕;与MAU组、OWB-DM组相比,OWB-MAU组血清25(OH)D降低(P<0.05)。Q1、Q2、Q3、Q4组24 hUAE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Q2、Q3、Q4组24 hUAER〔38.50(18.25,78.85)、27.90(19.95,69.80)、20.0(13.20,24.50)mg/24 h〕均低于Q1组〔72.80(54.70,133.20)mg/24 h,P<0.05〕,Q4组24 hUAER低于Q2、Q3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超重或肥胖男性患者24 hUAER与HDL-C、血清25(OH)D呈负相关(rs=-0.199、-0.405,P<0.05),与BMI、SBP、DBP、2 hPG、TG呈正相关(rs=0.257、0.350、0.282、0.421、0.202,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SBP、2 hPG是超重或肥胖男性T2DM患者发生MAU的影响因素(OR=0.717、1.173、1.327,P<0.05)。结论 超重或肥胖男性T2DM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明显降低,其24 hUAER与低水平的血清25(OH)D、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密切相关,血清25(OH)D的降低及SBP、2 hPG的升高可能参与了超重或肥胖男性患者EDKD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背景 既往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激活成骨细胞、促进骨合成代谢的作用,为临床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在社区老年人中,他汀类药物是否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对低骨量者,他汀类药物是否可延缓骨量丢失速度,国内较少文献报道。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胆固醇血症合并低骨量患者骨量和肌力的作用效果。方法 2014年7—9月将上海市周家桥社区管理的401例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总胆固醇(TC)>6.99 mmol/L〕合并低骨量〔-2.50.05),骨转换指标、除TC外的生化指标、肌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年后,试验组BMDL1~4、BMD股骨颈及BMD髋部的变化量分别为(0.029±0.002)、0.024(0.012,0.040)、(0.026±0.017)g/cm2,均大于对照组的(0.007±0.001)、0.009(0.003,0.015)、(0.007±0.006)g/cm2(P<0.001);试验组β-CTX、PINP变化量分别为(-0.151±0.087)、(-17.57±16.89)μg/L,均小于对照组的(-0.020±0.017)、(-3.48±6.29)μg/L(P<0.001);试验组CK变化量为0.17(0.11,0.18)U/L,大于对照组的-0.01(-0.02,0.01)U/L(P<0.001);试验组AST变化量为(1.20±0.31)U/L,大于对照组的(1.07±0.31)U/L(P<0.001);试验组TC变化量为(-2.68±0.10) mmol/L,大于对照组的(-0.25±0.00)mmol/L(P<0.001);试验组左、右握力变化量分别为(-1.99±1.34)、(-2.28±1.26)kg,大于对照组的(1.18±1.77)、(1.10±1.80)kg(P<0.001)。他汀类药物干预后,试验组左、右手握力与CK之间无直线相关性(r=0.050,P=0.480;r=-0.105,P=0.141);左、右手握力与TC之间呈正相关(r=0.302,P<0.001;r=0.462,P<0.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减缓增龄性骨丢失,提高BMD,抑制骨转换;但使上肢肌力明显降低。建议服用阿托伐他汀的老年人应加强肌力训练。  相似文献   

18.
吴文霞  张萌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6):3316-3322
背景 血脂异常是乳腺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目前研究发现血脂代谢水平还可能与乳腺癌分期、病理特点、无病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S)紧密相关,但多项研究结果存在争议。目的 探讨基线血脂代谢水平对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3月检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电子病历系统中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202例,均无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病史。收集其一般资料〔包括年龄、绝经状态、高血压史、体质指数(BMI)〕;空腹血标本检验血糖、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E(APOE)〕、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病理结果包括肿瘤大小(T分期)、淋巴结转移(N分期)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组织分级。将患者按照肿瘤分期进行分组,即乳腺癌分期Ⅰ~Ⅱ期为组1,Ⅲ期为组2。记录患者DFS和OS。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DFS和OS的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血脂对乳腺癌OS及DFS的影响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 组2 TG水平高于组1,而HDL-C水平低于组1(P<0.05)。TG和HDL-C预测肿瘤分期Ⅲ期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39 mmo/L〔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26,95%CI(0.562,0.690)〕和1.14 mmol/L〔AUC为0.599,95%CI(0.531,0.668)〕。TG≥1.39 mmol/L和HDL-C<1.14 mmol/L患者Ⅲ期比例高于TG<1.39 mmol/L和HDL-C≥1.14 mmol/L者(P<0.05)。TG≥1.39 mmol/L患者淋巴结转移比例高于TG<1.39 mmol/L者(P<0.05)。HDL-C<1.14 mmol/L患者肿瘤T分期高于HDL-C≥1.14 mmol/L者(P<0.05)。HDL-C≥1.14 mmol/L患者总生存率(98.1%)高于HDL-C<1.14 mmol/L患者(90.9%)(χ2=4.669,P=0.031);HDL-C<1.14 mmol/L患者无病生存率(77.4%)低于HDL-C≥1.14 mmol/L患者(89.8%)(χ2=3.859,P=0.049)。矫正绝经状态、BMI、血压和血糖水平后,基线HDL-C<1.14 mmol/L为复发转移〔HR=2.907,95%CI(1.024,8.255),P=0.045〕和死亡〔HR=8.718,95%CI(1.148,66.198),P=0.036〕的影响因素。结论 HDL-C<1.14 mmol/L是非三阴性乳腺癌临床预后差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观察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6(IL 6)在帕金森病 (PD)患者血清中的变化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PD组 ( 3 0例 ) ,其他神经系统免疫疾病组 (OND) ( 2 2例 ) ,正常对照组 (HC) ( 2 4例 )血清中TNF α的浓度和IL 6的质量浓度。结果 :PD患者血清中TNF α浓度〔( 1 3 .83± 4.47) pmol/L〕与OND组〔( 1 7.5 3± 7.2 5 )pmol/L〕、HC组〔( 1 6.5 7± 3 .0 5 )pmol/L〕比较均明显降低 (P <0 .0 5 )。PD患者血清中IL 6质量浓度〔( 1 1 2 .80± 2 5 .1 3 ) μg/L〕与OND组〔( 1 78.5 3± 42 .78) μg/L〕、HC组〔( 1 3 6.2 2± 1 7.40 ) μg/L〕比较均明显降低 (P <0 .0 0 1 )。PD组间比较 ,其结果与年龄、病程及分型无关。本研究结果表明PD患者存在外周血细胞因子的改变 ,提示免疫机制可能参与了PD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20.
Ⅱ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龚智仁  熊雨 《西部医学》2012,24(2):350-351,354
目的了解不同空腹血糖(FPG)浓度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结果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476例T2DM患者根据空腹血糖浓度(FPG)分成三组:FPG≥7.0mmol/L且〈11.1mmol/L为A组(357例);FPG≥11.1mmol/L且〈14.0mmol/L为B组(81例);FPG≥14.0mmol/L为C组(38例);FPG〈6.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浓度(2hPG)〈7.8mmol/L正常糖耐量(NGT)为对照组(104例)。对各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RT)测定胰岛素和C肽结果进行分析,了解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和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结果Ⅱ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和c肽高于正常人(P〈0.05),餐后1h对照组出现峰值,餐后2h糖尿病组达到高峰。结论不同空腹血糖浓度Ⅱ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随FPG升高而降低,而测定胰岛素及C肽可用于临床,帮助糖尿病分型,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