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医学院校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焦虑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焦虑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干预医学院校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焦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以及自制的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对河南省医学院校287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院校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的检出率为33.1%;男生的就业焦虑检出率高于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专业和不同学校类别的医学院校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焦虑差异明显,临床和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焦虑检出率高于医技和其他专业学生,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检出率显著高于本科院校毕业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专业和学校类别对医学院校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焦虑影响差异性显著,应当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前心理卫生健康和就业指导教育等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社会支持及其相关因素,为预防和干预护理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缓解就业压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自制的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对112名医学院校的护理学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检出率为36.61%(41/112),其中轻度焦虑为18.75%(21/112),中度焦虑为16.96%(19/112),重度焦虑为0.89%(1/112);高职高专院校护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程度高于本科院校毕业生(P<0.05),农村生源的护理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程度高于城镇生源(P<0.05);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以及社会支持总分与护理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0.47、-0.03、-0.09、-0.22;P<0.01,P<0.05)。结论应有针对性地对护理学专业毕业生开展就业前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和职业发展规划教育等工作。  相似文献   

3.
以《焦虑自评量表》、《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原因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为研究工具,对医学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焦虑、社会支持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医学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发生率为26.557%;专业类别上显示,护理学专业女大学生具有就业焦虑情绪的人数百分比高于临床医学、医技及其他专业;学校类型上显示,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具有就业焦虑情绪的人数百分比高于普通本科、重点院校和三本院校;医学院校女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与个体的就业焦虑呈显著负相关,毕业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越高,其就业焦虑程度的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社会支持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焦虑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为研究工具,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社会支持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发生率为37.67%;不同性别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差异性不显著;学校及家庭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影响程度差异性显著;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医学院校临床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医学院校女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28(1):54-55,59
目的 探讨医学院校女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干预医学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焦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作为测评工具,对305名医学院校女大学毕业生进行焦虑情绪测定,并分析专业、学校类别和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等因素对毕业生焦虑状况的影响.结果 医学院校女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  相似文献   

6.
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社会支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社会支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在性别、专业以及学校类别等方面的差异性,探讨了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原因,并分别从政府方面、学校方面和毕业生个体等三个不同层面提出了应对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前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毕业生就业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作为测评工具,对1 452名河南高校毕业生进行焦虑、抑郁情绪测定,并分析年龄、学历及性别等因素对毕业生焦虑、抑郁状况的影响。结果高校毕业生就业前焦虑发生率为26.38%,抑郁发生率为16.94%;≥25岁的毕业生焦虑、抑郁发生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均P<0.05);<20岁者,20~23岁者和23~25岁者的毕业生焦虑、抑郁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专生焦虑发生率高于本科生和研究生(P<0.05),而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两比较,抑郁发生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毕业生焦虑发生率高于男性毕业生(P<0.05),而抑郁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学历及性别对毕业生就业前焦虑、抑郁状况有影响,应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前心理卫生健康和心理咨询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两类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选取设有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10所院校的303名2017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了解毕业生就业信心及其影响因素。采用χ2检验分析两类院校毕业生就业信心的差异,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毕业生就业信心的影响因素。结果医学类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就业非常有信心的占比为8.6%(13/152), 高于非医学类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 后者的占比为2.0%(3/151),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课程教学内容实用性(P=0.025)、专业课程设置科学性(P=0.023)、较强的专业能力(P<0.001)、乐群性性格(P<0.001)等14个因素均对毕业生就业信心产生影响。结论医学类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信心高于非医学类院校毕业生。建议非医学院校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 规范专业课程内容和专业技能培训, 提升毕业生就业信心。  相似文献   

9.
李杰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4):2826-2827
目的探讨医学类独立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干预医学类独立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自制的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对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105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类独立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检出率为18.10%;女生的SAS评分高于男生,不同专业毕业生SAS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护理专业、药学专业、医技和临床专业,农村生源的毕业生SAS评分高于城镇生源毕业生,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类独立院校毕业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就业焦虑,应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类独立院校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拓宽学生的就业思路,培养大学生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加强学生临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相似文献   

10.
李杰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2):2576-2578
目的探讨康复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干预康复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原因问卷,对239名康复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康复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的检出率为17.57%,其中轻度焦虑为14.64%,中度焦虑为2.09%,重度焦虑为0.84%;不同性别的康复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得分女生略高于男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生源所在地的康复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差异性显著,农村生源康复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城镇生源毕业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缺乏就业支持、自信心不足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应有针对性地对康复医学专业毕业生开展就业前心理卫生健康和就业指导教育等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徐州市大学生焦虑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地改善对策.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徐州市2所高校的193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学生焦虑平均分为(42.23±9.70)分,总体检出率为21.4%.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家中排行、性格、专业满意程度、学习成绩、获奖学金、考研、就业前景、睡眠质量、身体状况、与同学舍友关系、恋爱状况、勤工俭学、家庭类型、与父母的沟通、家庭月收入.结论 徐州市大学生的焦虑状况处于中等水平,改善大学生的焦虑状况需要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状况及其月平均就诊率的影响因素,为医学生健康教育重点及制定相应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2010年某医科大学学生患病资料为基础,采用不同月平均就诊率分析和患病病种分布分析的方法,比较在校大学生月平均男女就诊比例、不同年级及不同生源地学生的月平均就诊率和不同病种月平均就诊率的分布差异。结果某医科大学学生就诊率女生明显高于男生(22.9%vs13.2%,P<0.05);外地生源学生高于北京学生(26.3%vs15.3%,P<0.05);大二、三年级学生就诊率明显高于大一、四年级学生(24.9%、25.6%vs12.6%、12.6%,P<0.05);在所有就诊学生中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多见,损伤以操作锐器伤、动物咬伤、实验灼伤为主。结论医学生与其他人群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应该针对该人群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调查当代医学研究生心理焦虑状况,为加强心理干预?促进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645名医学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医学研究生焦虑评分为(41.62 ± 7.46)分,其总分标准分高于全国常模(P < 0.01),焦虑检出率为15.65%,焦虑倾向与性别?年级?专业类型?学位类型等有关?结论:医学类研究生焦虑倾向明显,在做好医学研究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倡导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汪江平  李绍华 《安徽医学》2012,33(5):605-607
目的探讨医科大学毕业生职业期望对职业决策能力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某医科大学四类专业1 020名本科毕业生,使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和职业期望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几乎没有困难和比较困难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3%和38.5%;对医学毕业生职业决策能力有影响的职业期望因素是:择业首选因素(OR=1.611,95%CI=1.213~2.140)、单位级别(OR=1.895,95%CI=1.094~3.282)、自评影响就业因素(OR=1.549,95%CI=1.121~2.141)和就业自信程度(OR=3.900,95%CI=2.832~5.371)。结论医科类本科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整体水平偏低,应帮助毕业生形成合理职业期望,从而提高其职业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及睡眠状况,分析二者间的关联性,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以广州某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330名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调查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调查表,对其就业心理和睡眠质量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问卷回收率为94.8%。接受调查的330名本科生中,84.2% 的学生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80.6% 的学生担心工作不能满足家人期望。男生比女生存在更大的家庭压力(P=0.027)和经济压力(P=0.000)。52名毕业班学生中,临毕业前只有7.7% 的学生找到工作,20.3%的学生睡眠较差。在毕业班学生中,就业压力与睡眠质量相关性显著(P=0.033)。结论 目前本科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压力的普遍存在导致学生睡眠质量下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实行相关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截止2009年8月1日桂林医学院2009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未就业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影响当前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的共性问题,为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对如何促进未就业学生就业提出一些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Grumbach K  Chen E 《JAMA》2006,296(9):1079-1085
Context  Many medical schools administer postbaccalaureate premedical programs targeting underrepresented minority and disadvantaged students, with the goal of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these students matriculating into medical school. Objective  To determine wheth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C) postbaccalaureate programs are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medical school matriculation rates for program participants. Design, Setting, and Participants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ssessing 5 UC medical school postbaccalaureate programs. The cohort comprised 265 participants in the postbaccalaureate programs in the 1999 through 2002 academic years and a control group of 396 college graduates who applied to the programs but did not participate. Of the participants, 66% were underrepresented minorities, and for 50% neither parent had attended college. Main Outcome Measure  Matriculation by 2005 into a US medical school accredited by the Liaison Committee on Medical Education. Results  By 2005, 67.6% of participants and 22.5% of controls had matriculated into medical school (P<.001). After adjusting for baseline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postbaccalaureate programs had a higher probability of matriculating into medical school in a regression model controlling for grade point average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dds ratio, 6.3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4.08-9.72) and in a model further controlling for preparticipation 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s Test score (odds ratio, 8.06; 95% confidence interval, 4.65-13.97). Conclusion  Postbaccalaureate premedical programs appear to be an effective intervention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medical school matriculants from disadvantaged and underrepresented grou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