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断肢再植动物实验及断指再植临床病例术后核素肝动态显像,观测静脉回流的价值,探讨这种方法的实用性。方法:32只兔,分4组,对照组、常规断肢再植组、股动脉和小静脉组、股动脉组,每组8只。手术后均于同一肢体远端注射Tcm-MIBI,动态观察99肝显像情况。结果:根据肝脏放射性显像的快慢及浓聚程度分为0,I,II级,对照组和常规断肢再植组均为II级显像;支动脉和小静脉组为I级显像;股动脉组为0级显像。3类显像对应的截肢率为:0,50%(4/8),100%(),差异有非常8/8显著性意义(χ=26.66,P<0.01)。2结论:断肢指再植术后核素肝动态显像能及时、客观地反应术后静脉()回流状况,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Na^99mTcO4示踪显像(TTI)和临床护理方法(CNM)监测家兔断肢再植术后动脉血供的效能。方法:(1)40只健康成年家兔施行后肢断肢再植术后随机分为A、B两组。A组(n=25)术后20min在伤口局部冷敷(〈50℃)10min后制备成血管危象(VC)动物模型.B组(n=15)局部热敷(40-45℃);C组为5只正常对照家兔。3组均由耳缘静脉注射Na^99mTcO4 74MBq2min后行SPECT静态显像,计算并分析再植部分和正常肢对应部分的放射性摄取比值(T/NT)。根据术肢放射性聚集程度将显像结果分为0级(T/NT〈0.25)、I级(T/NT-0.25~0.65)和Ⅱ级(T/NT〉0.65),将0级作为再植术后VC的定性和半定量诊断标准。(2)核医学医师和护理监测小组双盲判断术肢是否并发VC。(3)对TTI为0级的家兔进行手术探查,对TTI为I、Ⅱ级的家兔随访7d。结果:(1)27只TTI为0级的家兔中有22只再植血管血栓形成,5只血管痉挛;18只I、Ⅱ级家兔中有1只再植肢坏死,17只再植肢愈合良好。(2)A、B、C组TTI判断为VC者分别为25、2和0只,CNM判断为VC者分别为11、0、0只。TTI诊断VC的灵敏度(96.4%)明显高于CNM(39.3%)(P〈0.01)。结论:TTI较CNM更能直观而准确地反映再植末端的血供状况.能早期无创性地监测断肢(指)再植术后VC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断肢再植实验中选择不同股骨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兔断肢再植实验中使用钢丝加记忆合金环抱器的骨固定方法的不同生物力学变化对手术成活率的影响。方法:32只兔,分4组,每组8只,在兔大腿断肢再植实验手术骨固定中,分别行双克氏针固定,微型钢板固定,单独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钢丝纵向固定加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结果:克氏针组、微型钢板组、记忆合金环抱器组、钢丝加记忆合金环抱器组成活率分别为0.38%(3/8),38%(3/8),100%(8/8);成功率为0.12%(1/8),38%(3/8),100%(8/8)。钢丝纵向固定加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法在实验的骨固定中平均固定时间为11min,其成活率及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X^2=16.76~22.51,P&;lt;0.01)。结论:在兔断肢再植实验的骨折固定实验中应用钢丝纵向固定加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方法,能够提高实验兔的成活率,并有助于术后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核素显像检测对断肢再植术后远端血液供应(简称血供)及其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30只大白兔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作兔大腿中段处环行切口,切开皮肤及浅层肌肉后缝合伤口;不全离断组,作兔大腿中段环行切断软组织,仅不离断股骨,修复组织、吻合血管后缝合伤口;离断组,于兔大腿中段完全离断后行再植。后两组分别在术后1,48h,7d行核素显像。结果:3组经术后45d饲养、观察,对照组及不全离断组伤口愈合均佳。无坏死及生长缓慢现象,功能恢复良好。离断组仅运动恢复稍迟缓。结论:放射性核素显像在断肢再植术后检测应用中是一种无创性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5.
朱琳  段清萍  谢昌辉  邓少杰 《护理研究》2005,19(13):1148-1150
[目的]通过Na99mTcO4示踪显像(TTI)探讨温度对家兔微血管术后血液循环的影响。[方法]将后肢施行断肢再植术的30只健康成年家兔和6只正常对照家兔置于室温(20℃~25℃)中30min,由耳缘静脉注射Na99mTcO474MBq1min后行TTI,计算并分析再植部分和正常肢对应部分的放射性摄取比值(T/NT)。根据术肢放射性聚集程度将显像结果分为0级、Ⅰ级、Ⅱ级。将Ⅰ级、Ⅱ级家兔随机分为A组、B组、C组,0级为D组;A组在伤口局部冷敷(<10℃)、B组和D组局部热敷(40℃~45℃)、C组继续置于室温,30min后再次行TTI。[结果]30只术后家兔TTI为0级、Ⅰ级、Ⅱ级分别有6只、15只、9只,6只对照均为Ⅱ级,4组T/NT分别为0.589±0.074、0.602±0.092、0.594±0.068、0.128±0.058,A组、B组、C组间无差异(P>0.05),均明显高于D组(P<0.01);经不同方法处理后A、B、C、D组T/NT分别为0.192±0.086、0.924±0.168、0.481±0.116、0.372±0.124,A组最低(P<0.01),B组最高(P<0.01);各组与首次TTI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温度为微血管术后血液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术中、术后积极的保暖对预防微血管术后血管危象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断肢(指)再植、断肢(指)功能,找出影响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 对108例病人定期随访半年~2年,调查其原始病历及康复治疗经历,逐一分析功能康复不良原因。结果 重建血运时间3~18h,术后正规康复治疗83例。依据范启申再植术后功能评定标准,Ⅰ级47例,Ⅱ级33例,Ⅲ级19例,Ⅳ级9例。结论 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术中无创、显微技术,术后正规康复治疗是提高断肢(指)再植功能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核素显像检测对断肢再植术后远端血液供应(简称血供)及其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30只大白兔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作兔大腿中段处环行切口,切开皮肤及浅层肌肉后缝合伤口;不全离断组,作兔大腿中段环行切断软组织,仅不离断股骨,修复组织、吻合血管后缝合伤口;离断组,于兔大腿中段完全离断后行再植。后两组分别在术后1,48h,7d行核素显像。结果:3组经术后45d饲养、观察,对照组及不全离断组伤口愈合均佳,无坏死及生长缓慢现象,功能恢复良好。离断组仅运动恢复稍迟缓。结论:放射性核素显像在断肢再植术后检测应用中是一种无创性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8.
三种镇痛方法对胸部术后镇痛效果和通气功能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静脉、硬膜外及肋间神经阻滞合并静脉3种镇痛方法用于胸部手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其对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45例择期开胸手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静脉镇痛组(Ⅰ组)、肋间神经阻滞合并静脉镇痛组(Ⅱ组)及硬膜外镇痛组(Ⅲ组)。术后镇痛:Ⅰ组持续以2.5mL/h静脉泵入芬太尼(15mg/L)+咪唑安定(0.3g/L);Ⅱ组关胸前以2.5g/L布比卡因行切口及上下各2个肋间的肋间神经阻滞,术后以2.5mL/h持续静脉泵入芬太尼(10mg/L)+咪达唑仑(咪唑安定)(0.3g/L);Ⅲ组以2.5mL/h持续硬膜外泵入1.8g/L布比卡因+芬太尼(3mg/L)+咪唑安定(0.2g/L)。患者术后以视觉模拟评分法行痛觉评分(VAS);测量心率、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2);测定用力肺活量和第一秒用力呼出气量(FEV1)。结果:Ⅰ组术后3h及6hVAS明显高于Ⅱ组(P&;lt;0.05),术后0,3,6,12hVAS明显高于Ⅲ组(P&;lt;0.05,0.01);Ⅱ组术后12hVAS明显高于Ⅲ组(P&;lt;0.05);Ⅱ组术后3,6hFVC及:FEV1显著高于I组(P&;lt;0.01,0.05);Ⅲ组患者术后3hFVC、术后6,12hFVC和FEV。及术后24hFEV。显著高于Ⅰ组(P&;lt;0.05);Ⅰ组患者术后0h的PaO2明显低于另外二组(P&;lt;0.05),而其PaCO2明显高于Ⅲ组(P&;lt;0.05)。结论:硬膜外输注布比卡因和芬太尼或肋间神经阻滞合并静注芬太尼用作开胸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均能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并明显改善患者的术后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曲马多复合地塞米松治疗硬膜外麻醉寒战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硬膜外麻醉寒战患者,随机分为Ⅰ组:曲马多2mg/kg,地塞米松0.2mg/kg;Ⅱ组:奈福泮0.3mg/kg;Ⅲ组:哌替啶1mg/kg,非那根0.5mg/kg。观察寒战反应出现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6h寒战复发率Ⅰ组明显低于Ⅱ、Ⅲ组(P〈0.05),Ⅲ组嗜睡、头晕、恶心发生率比I组高(P〈0.05)。结论:曲马多复合地塞米松有效防治寒战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检查方法对冠心病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及其相关关系。方法:测定并比较64例冠心病患者不同临床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级时的射血分数、E峰、A峰、E/A和射血分数斜率以及高峰射血率(peak ejective rate,PER)和高峰充盈率(peak firing rate,PFR)值,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心功能Ⅲ级组的射血分数值低于心功能Ⅰ,Ⅱ级组。Ⅱ或Ⅲ级组超声射血分数分别为0.719&;#177;0.066和0.580&;#177;0.093,高于同组其他方法测的射血分数值(P均&;lt;0.05);Ⅰ,Ⅱ,Ⅲ级组间的PER分别为(3,015&;#177;0.330),(2.535&;#177;0.370)和(1.937&;#177;0.282)EDV/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lt;0.01);Ⅲ级组E峰为(0.781&;#177;0.151)m/s,射血分数斜率为(68.17&;#177;18.09)mm/s,分别低于Ⅰ级组【(0.931&;#177;0.200)。(90.05&;#177;27.27)mm/s】(P均&;lt;0.05);超声射血分数与核素射血分数、超声射血分数与X线造影射血分数、核素射血分数与X线造影射血分数之间呈正相关(r=0.544,0.525,0.850,P&;lt;0.01)。NYHA分级与年龄呈正相关(r=0.329,P&;lt;0.05),与E峰、E/A、射血分数斜率以及PFR也呈负相关(r=-0.312,-0.270,-0.358,-0.290,P&;lt;0.05);年龄与E峰、E/A、射血分数斜率以及PFR均呈负相关(r=-0.648,-0.776,-0.748,-0.608,P&;lt;0.01);PFR与E峰、E/A、射血分数斜率均呈正相关(r=0.549,0.590,0.629,P均&;lt;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收缩、舒张指标分别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ER最有利于收缩功能障碍的诊断,而E峰和射血分数斜率最有利于舒张功能障碍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逆转心肌肥大的作用和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的变化。方法:将Wistar大鼠分成高血压组(48只)、正常对照组(32只)。高血压组分为高血压Ⅰ组(12只)和高血压Ⅱ组(12只),中药治疗组(中药组,12只),开搏通治疗组(开搏通组,12只)。正常对照组分为正常对照Ⅰ组(20只),正常对照Ⅱ组(12只)。高血压Ⅰ组和正常对照Ⅰ组在第4周时测定各项指标,高血压Ⅱ组,中药组,开搏通组在第16周时测定各项指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复制高血压性心肌肥大模型,用放免法测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结果:与高血压Ⅰ组比较,高血压Ⅱ组的平均动脉压较高【高血压Ⅱ组(86.18&;#177;19.95)mmHg,高血压Ⅰ组(69.53&;#177;11.93)mmHg,P&;lt;0.05】,心系数较大【高血压Ⅱ组(2.40&;#177;0.27)g/mg,高血压Ⅰ组(2.43&;#177;0.51)g/mg,P&;lt;0.05】;与高血压Ⅰ组比较,中药组血浆的内皮素升高60%,开搏通组升高64%。开搏通组心肌匀浆中的CGRP升高156%【开搏通组(154.67&;#177;68.39)ng/L,高血压Ⅰ组(60.35&;#177;31.96)ng/L】,而高血压Ⅱ组的CGRP则降低54%【高血压Ⅱ组(27.76&;#177;2.33)ng/L,高血压Ⅰ组(60.35&;#177;31.96)ng/L】。第4周高血压Ⅰ组的心系数【(2.43&;#177;0.51)g/mg】比对照Ⅰ组【(2.09&;#177;0.18)g/mg】大(P&;lt;0.05);第16周时高血压Ⅱ组和中药组的收缩压较高;开搏通组心肌匀浆中的CGRP【(154.67&;#177;68.39)ng/L】比高血压Ⅱ组【(27.76&;#177;2.33)ng/L】和中药组【(62.97&;#177;25.77)ng/L]都高(P&;lt;0.05);对照Ⅱ组、高血压Ⅱ组、开搏通组和中药组的内皮素含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复方能逆转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心肌肥大,心肌匀浆中的CGRP参与了腹主动脉缩窄所致心肌肥大逆转的调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核素示踪技术 (RTT)监护断指再植术后 (PRCCF)早期高压氧 (HBO)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RTT对 30例PRCCF患者 48h内HBO治疗前后进行 5次99mTc RBC血池显像 ,根据再植指放射性聚集程度将显像结果分为 0、Ⅰ、Ⅱ级 ,用感兴趣区分析法计算并分析再植指和正常指的放射性比 (T/NT)。结果HBO治疗后的T/NT(0 .6 2 4± 0 .310 )明显高于治疗前 (0 .413± 0 .2 74) (t=2 .79,P <0 .0 1) ;治疗前显像为 0、Ⅰ、Ⅱ级者T/NT分别为0 .149± 0 .0 6 3、0 .46 3± 0 .0 5 0、0 .840± 0 .2 0 2 (t=11.87、9.30、5 .77,P <0 .0 1) ,血管危象发生率分别为 10 0 %、2 0 %、0(χ2 =2 8.8、2 0 ,P <0 .0 1) ;48h显像为 0、Ⅰ、Ⅱ三级表现的再植指需要再次手术和 /或坏死发生率分别为 10 0 %、8 3%、0 (χ2 =11.7、18,P <0 .0 1)。结论RTT对PRCCF早期HBO治疗的监护对于评价疗效、预测血管危象发生、预后及进一步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新生鼠缺氧缺血脑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肢体功能的影响,分析该种影响是否与针刺时间有关。 方法:实验于2005—08/10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清洁级实验室及针灸推拿学院实验室完成。①选用7d龄新生SD幼鼠109只。将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恢复2h,置于透明密闭容器中,并人37℃恒温水中以1L/min的速度通人低氧气体(体积分数0.08氧气和0.92氮气),2.5h后将动物取出,将存活者继续保温1h时后作行为测定,翻身不能、平衡异常或左旋者视为成功的模型(72只)。②将其余24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只分离左颈总动脉后不结扎,亦不作低氧处理。将造模成功的大鼠72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缺氧缺血+针刺Ⅰ组、缺氧缺血+针刺Ⅱ组、模型组,每组24只。选用大鼠百会、患侧颞Ⅰ针、内关、曲池、足三里、涌泉。缺氧缺血+针刺Ⅰ组于造模后24h开始针刺,前7d仅针四肢部穴位,第8天开始加针头部穴位。缺氧缺血+针刺Ⅱ组造模后第8天开始针刺,头、体针同步。两组均以针灸针先在内关、涌泉速刺微出血,不留针,然后针头部及曲池、足三里。百会、颞Ⅰ针及曲池、足三里接G6805-Ⅱ电针仪,连续波,频率5-10 Hz,持续10 min,1次/d,缺氧缺血+针刺Ⅰ组连续针刺20 d,缺氧缺血+针刺Ⅱ组连续针刺13 d。假手术组针刺方法与缺氧缺血+针刺Ⅰ组相同;模型组只造模,不予以任何治疗。⑧于术后第7,14,21天,将胶布粘于大鼠两前爪腹侧面后,记录其撕去胶布所用时间。④术后第21天各组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以下检测:分别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额页皮质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及海马区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用图像分析仪在光镜下(&;#215;400)计数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及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表达数目。⑤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组间多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q检验)。 结果:纳入大鼠109只,因造模失败脱失13只,假手术组动物无死亡。造模后7 d,缺氧缺血+针刺≈组、缺氧缺血+针刺Ⅱ组、模型组分别死亡2,5,3只;造模后7-14 d,上述3组分别死亡2,2,4只;造模后14—21 d,上述3组分别死亡0,0,2只。①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2个电针治疗组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内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阳性细胞显著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且缺氧缺血十电针Ⅰ组神经细胞凋亡计数明显低于缺氧缺血十电针Ⅱ组(P〈0.05)。②大鼠海马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2个电针治疗组大鼠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在数量和强度方面均明显多于或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P〈0.01),缺氧缺血+针刺Ⅰ组明显多于或高于缺氧缺血+针刺Ⅱ组(P〈0.01)。⑧术后第7天,缺氧缺血+针刺Ⅰ组鼠撕去胶布所用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P〈0.01);术后第14天,模型组明显长于其他3组(P〈0.05-0.01);术后第21天,2个针刺组和模型组鼠前肢功能均显著改善,缺氧缺血+针刺Ⅰ组基本接近正常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但模型组仍明显长于缺氧缺血+针刺Ⅰ组和假手术组(P〈0.01)。 结论:电针可抑制脑缺氧缺血后脑内神经细胞的凋亡,增强缺氧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的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改善肢体功能,对缺氧缺血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4.
大鼠断肢保存方法与血管组织病理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断肢不同保存方法与断肢血管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用成年标准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I组:干燥实验组;Ⅱ组:75%乙醇实验组;Ⅲ组:生理盐水实验组。每组又根据实验条件的不同分为3个实验小组,每组5只。各组动物根据正交设计安排实验。结论 实验证实了(1)断肢保存的最佳方法是干燥、低温(0-4℃)、12h以内;(2)用生理盐水、0-4℃,36h的条件保存断肢与干燥、低温(0-4℃)、12h的条件能获得同样的保存效果,且不造成断肢血管明显的病理改变;(3)保存温度与断肢血管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最大,高温是造成断肢血管组织病理改变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孙冰  黄东锋  王礼春  梁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6):8318-8319,8322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和运动时生理指标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1998-07/2003-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211例,男132例,女79例。所选患者运动前均无室性心律失常,也不伴有心瓣膜病,传导阻滞等。运动中,根据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程度分为3级,并以此作为分组依据:心律失常Ⅰ级组(n=145):运动中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心律失常Ⅱ级组(n=38):运动中偶发室性期前收缩;心律失常Ⅲ级组(n=28):运动中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分析运动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心肌缺血范围的大小以及运动中各生理指标变化的关系。结果:心律失常Ⅲ级组3支病变发生率(28.57%)高于心律失常Ⅰ级组(12.59%)(X^2=4.56,P&;lt;0.05)。核素运动心肌显像显示运动中心律失常Ⅲ级组患者多发性缺损的出现率(81.25%)明显高于心律失常Ⅰ级组(43.10%)(X^2=7.30,P&;lt;0.01)。运动试验阳性患者ST段压低开始的时间和压低的程度,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F=5.69.P&;lt;0.01;F=4.08,P&;lt;0.05);其中心律失常Ⅲ级组患者的ST段压低最大值分别明显大于心律失常Ⅰ,Ⅱ级组(F=4.08,P&;lt;0.05);心律失常Ⅱ,Ⅲ级组患者的ST段压低1mm开始时间(185.26,146.42s)明显短于心律失常Ⅰ级组(258.36s)(F=5.69,P&;lt;0.01)。心律失常Ⅱ,Ⅲ级组患者运动后1min心率恢复值低于正常。结论: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及显著心肌缺血与运动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同时运动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西药用营养液对胃肠术后24h开始肠内营养(EN)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将进行胃肠术后的80例溃疡病、胃肠癌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共40例)和研究组(Ⅱ组共40例)。Ⅰ组术后常规处理,Ⅱ组术后24h开始应用1~5号中西药用营养液进行EN(Nutrison)共7d。结果:Ⅱ组均按计划完成治疗,治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Ⅱ组明显短于Ⅰ组(P<0.05);胃肠功能恢复Ⅰ组明显延迟(P<0.05);Ⅰ组术后均为负氮平衡,Ⅱ组为0.89kg(P<0.01)。结论:胃肠术后24h应用中西药用营养液开始EN是安全可行的,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电针对脑纹状体缺血性神经元细胞凋亡及基因表达的调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纹状体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细胞凋亡形态学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索电针对其抗氧应激保护作用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2004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针药实验室进行。纳入雄性健康10-12月龄清洁级SD大鼠47只,随机分为6组,即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8只。电针Ⅰ组8只,电针Ⅱ组7只,药物组8只,针药组8只。采用LONGA氏血管线栓法改良,制成脑纹状体缺血性神经元细胞损伤模型。①假手术组:仅作手术血管分离。②模型组:仅右脑动脉丝线栓塞60min。③电针Ⅰ组:造模后。分别电针“百会”、“大椎”穴位。④电针Ⅱ组:造模后,分别电针“百会”、“人中”穴位。⑤药物组:制模手术前30min,用褪黑紊溶解于950mL/L乙醇,再以生理盐水配制,按3.2mg/kg腹腔注射。⑥针药组:处理同电针组及药物组。电针治疗中,使用30号0.5寸毫针,接上海G6805电针仪,连续波、频率3Hz,强度2—4mA,时间30min;以针柄轻微颤动、大鼠不嘶叫为宜。全部模型经处理、再灌注24h后处死。各组模型脑纹状体片(包括尾状核、豆状核等)相同部位。连续切取厚5μm组织片5套,分别做苏木精-伊红染色、神经元尼氏体染色、形态学分析、Bax及Bcl-2基因蛋白、Tunnel细胞凋亡数等项目研究,并用各组均值分析、比较。结果:大鼠47只进入实验分析。①电针“百会”、“大椎”穴位30h后形态学观察,梗死灶明显缩小;各病变轻重形态表现较一致,水肿显著减低、纹状体缺血神经元损伤形态学改善显著。②与模型组比较,电针Ⅰ组。电针Ⅱ组,褪黑素组,电针Ⅰ+褪黑素组等治疗组大鼠脑纹状体缺血神经元阳性凋亡细胞数均显著性降低[(7.93&;#177;1.97),(12.8&;#177;1.44),(9.46&;#177;1.69),(11.78&;#177;1.44),(15.94&;#177;1.81)个/0.5min&;#215;0.5mm,P〈0.001-0.01];电针Ⅰ组及褪黑素药物组作用相当,效果显著优于电针Ⅱ组及电针Ⅰ+褪黑紊组(P〈0.001—0.05)。③电针Ⅰ组、褪黑素药物组、电针Ⅰ+褪黑素组促凋亡基因Bax蛋白表达细胞数和Bax/Bel-2基因蛋白表达细胞数之比显著低于模型组[(5.63&;#177;2.77),(3.5&;#177;2.93),(2.25&;#177;1.58),(25.75&;#177;4.51)个/0.5mm&;#215;0.5mm:(0.26&;#177;2.35).(0.13&;#177;2.91),(0.08&;#177;4.13),(4.22&;#177;1.95)个/0.5mm&;#215;0.5mm:P〈0.001—0.051;各组抑凋亡基因Bcl-2蛋白表达细胞数显著高于模型组[(21.75&;#177;6.05),(25.77&;#177;7.68)。(27.04&;#177;11.58),(9.37&;#177;1.13)个/0.5mm&;#215;0.5mm;P〈0.001]。结论:电针对纹状体缺血性神经元细胞损伤具有良好保护作用,并与强抗氧化药物-褪黑素效应相同.抗氧应激可能是临床针灸治疗缺血性脑病获效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时,配穴方法与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3-01/2004—05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能够完成治疗所需疗程的100例患者,根据就诊顺序,每满25例一组,分别为治疗组Ⅰ,治疗组Ⅱ,治疗组Ⅲ和对照组。治疗组Ⅰ取穴:第1组:大椎、肺俞、肝俞、脾俞、胃腧、肾俞、悬钟、太溪、行间、然谷。第2组:关元、中府、期门、章门、中脘、京门、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治疗组Ⅱ取穴同治疗组Ⅰ的第1组腧穴。针具选择及针刺手法同治疗组Ⅰ。治疗组Ⅲ取穴同治疗组Ⅰ的第2组腧穴。操作同治疗组Ⅱ。对照组:仅药物治疗。检查并记录各组治疗前后的神经传导速度,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Ⅰ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40.6&;#177;3.4)m/s,胫后神经(37.0&;#177;3.2)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46.4&;#177;3.6)m/s,胫后神经(37.0&;#177;3.9)m/s】明显高于治疗前【(34.7&;#177;2.9),(30.2&;#177;3.0),(41.1&;#177;3.1),(32.4&;#177;3.3)m/s】(t=6.556,7.753,5.579,4.51,P&;lt;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组Ⅰ治疗后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治疗组Ⅱ,Ⅲ治疗后(t=3.115—4.390,P&;lt;0.01)。结论:俞募配穴针刺法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9.
环孢霉素A对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不同使用时间的环孢霉素A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的毒性作用。方法:将37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高血压组(n=7):行“一肾一夹(IKIC)”手术;环孢霉素Ⅰ组(n=8):IKIC+环孢霉素A5mg/(kg&;#183;d)腹腔注射4周;环孢霉素Ⅱ组(n=8):IKIC+环孢霉素A5mg/(kg&;#183;d)腹腔注射6周;环孢霉素Ⅲ组(n=8):IKIC+环孢霉素A20mg/(kg&;#183;d)腹腔注射4周;假手术组(n=6)行假手术;观察各组大鼠的血压、体质量、心体质量比及环孢霉素A对心肌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高血压组大鼠血压、心体质量比[(185&;#177;30)mmHg,(0.35&;#177;0.06)%]明显高于假手术组[(129&;#177;4)mmHg(0.23&;#177;0.02)%](t=4,451,P&;lt;0.01;t=2.906,P&;lt;0.05);环孢霉素Ⅰ组大鼠明显低于手术组和高血压组(t=2.502,P&;lt;0.05),对心肌结构无明显损伤;而在环孢霉素Ⅱ组发现心肌明显水肿.线粒体水肿,体质量不升甚至下降等明显毒性作用。结论:环孢霉素A可抑制高血压心肌肥大,但较大剂量或较长时间应用则会产生严重心肌水肿,并且这种作用是剂量、时间依赖性的。  相似文献   

20.
加味补肝汤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加味补肝汤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验证其冶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并分析可能的机制。 方法:①实验于2004-11/2005—08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结合研究所实验室进行。选用8周龄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②30只雄性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加味补肝汤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加味补肝汤两组大鼠禁食12h后,一次性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50mg/kg,pH4.2~4.5,0.1mol/L柠檬酸钠-柠檬酸缓冲液配制)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72h后尾静脉采血测定血糖,凡血糖〉16.7mmol/L者纳入实验;正常对照组大鼠则禁食12h后一次性腹腔注射相应容积即0.1moL/L的柠檬酸缓冲液。造模后1周加味补肝汤组按13.6g/(kg&;#183;d)剂量灌胃,加昧补肝汤(由枸杞15g,木瓜15g,当归10g,川芎10g,熟地12g,白芍15g,桑寄生15g,麦冬15g,天花粉15g等组成,医院制剂,药物来源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药剂科)。模型组和正常组灌服等容积的蒸馏水(1mL/100g),1次/d,连续8周。③予以加味补肝汤治疗8周后,在光镜、电镜下观察坐骨神经形态改变;化学比色法分析血清丙二醛水平;采用MS302多媒体生物信号系统分别记录用药4和8周末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正常对照组无动物死亡,模型组、加味补肝汤组在用药4周末各死亡1只,8周末死亡2和3只。①坐骨神经形态结构变化:正常对照组大鼠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纤维形态正常;模型组出现轴突萎缩,髓鞘的变性;加味补肝汤组病变程度轻于模型组。②血清丙二醛水平:模型组和加味补肝汤组鼠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3.594,8.513,P〈0.01),模型组明显高于加昧补肝汤组(I=8.513,3.607,P〈0.01)。③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模型组和加昧补肝汤组大鼠在用药4和8周末均明显慢于正常对照组(t=3.839~8.438,P〈0.01),加味补肝汤组明显快于模型组(P〈0.05)。④血糖:模型组与加味补肝汤组用药前和用药4和8周末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加昧补肝汤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具有一定防治作用,但目前剂量末影响其血糖,说明其改善神经结构和功能的疗效不是直接通过降低血糖而实现,有可能是加昧补肝汤通过有效清除自由基,减轻脂质过氧化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