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应用品管圈手法提高神经内科护士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提高护士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活动主题,对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因素进行分析,按照品管圈的十大活动步骤进行计划,实施,确认和处置,开展相关质量改进。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护士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由原先的80.36%上升至92.75%。结论:品管圈手法在留置针静脉穿刺中的应用,能够从根本上找出导致穿刺失败的原因,并根据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对策,从而提高了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留置管路患者管路健康知识知晓率的应用方法:应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管理提高留置管路患者管路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患者,结果:实施品管圈管理后提高留置管路患者管路健康知识知晓率从54.44%升高至76.50%达到预期目标,结论: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增强护士对品管圈的认识及品管手法,提高护士的宣教及沟通能力.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规范了管路宣教的资料。规范了护士管理流程、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儿科外周静脉留置针敷料24小时内更换率的应用.方法:成立儿科"品管圈"组织,运用PDCA循环,针对患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后24内更换敷料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制订相应的改善措施并组织实施,比较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患儿外周静脉留置针敷料24小时内更换率从62%降至33%,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对降低儿科外周静脉留置针敷料24小时内更换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6.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应用及穿刺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我院儿科自2002年7月开始应用BD公司生产的22GA、24GA静脉留置针替代头皮针,为0—6岁500余例患儿行静脉穿刺,有效地保持了静脉通路的通畅,为及时给药、快速抢救患儿的生命赢得了时间,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对160例儿科住院患儿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进行临床观察.结果:160例中留置时间最短1d,最长7d,全部病例中无感染现象.其中,90%的患儿均能保留预计天数.结论:静脉留置针的留置等于保留一条开放的静脉通路,为抢救和治疗提供便利,可随时给药,对危重患儿的抢救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儿科住院患儿护理中品管圈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儿科住院患儿270例,按照护理方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35例,分别给予一般护理模式、品管圈护理模式,对两组患儿及其家属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在基本操作、就医流程以及护士语言等满意度评分上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度评分总分(3.31±0.56)分高于对照组(2.72±0.23)分,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科住院患者护理中,品管圈护理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患儿及其家属护理满意度的提高,应在护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在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患儿中应用效果.方法 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的患儿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56)与对照组(n=62),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并发症、家属对留置针留置知识知晓率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 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75.6±8.1h,并发症发生率为9.68%,家属对留置针留置知识知晓率及满意度分别为91.9%、95.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健康教育干预能够延长门诊患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同时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皮肤消毒剂对儿童浅静脉留置针消毒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8月-2013年1月在儿科行浅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儿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进行皮肤消毒,对照组使用安尔碘进行皮肤消毒,分别在消毒前,第1、2次消毒后和消毒72 h后对两组进行细菌采样,比较消毒效果.结果 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在第1次消毒和消毒72 h后的患儿皮肤菌落数低(P<0.05),且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的消毒待干时间(16.81±1.47)h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在儿童浅静脉留置针的消毒效果确切,且可视度高、待干时间短,为护理人员的临床工作提供了便利,较传统的安尔碘消毒液更具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应用于医疗废物正确处置的效果。方法利用QCC进行医疗废物管理。通过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小组讨论原因分析,头脑风暴对策拟定等过程,走近科室进行培训,统一配备可回收垃圾桶及分类图谱,实行科室自查,感染管理科督查方式,展开QCC活动。结果实施QCC前后,医护人员对于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56.19%和7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27,P<0.001);各科室医疗废物中混放可回收垃圾总频次由95次降低至40次,QCC前后各科室平均混放频次分别为(15.83±3.06)次和(6.67±1.8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7,P<0.001);各科室医疗废物产生量分别为(0.206±0.097)kg/床·日和(0.193±0.096)kg/床·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P=0.022);各科室平均可回收垃圾产生量分别为0 kg/日和(2.36±0.72)kg/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7,P<0.001)。结论运用QCC可以增强医护人员正确进行垃圾分类意识,促进医疗废物减量化,降低医疗废物处置成本,增加可回收垃圾循环利用机会。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胸外科患者给予品管圈活动管理对导管留置期间意外拔管发生率与感染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分别选取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两年的胸外科住院患者263例,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院患者设为对照组126例,2014年1月-2015年12月入院患者设为试验组137例,对照组患者实施普通管道护理,试验组患者实施品管圈管道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管道防护依从性、意外拔管发生率、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管道防护依从性为91.24%高于对照组56.35%(P0.05);试验组患者各类导管意外拔管总发生率为1.42%低于对照组11.83%(P0.05);试验组患者引流导管受压、引流袋/球未拧紧、引流导管堵塞、引流导管未双固定、衔接处松脱、引流量漏记录/错误、静脉炎及感染等各类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18%、0.18%、0.00%、0.71%、0.00%、0.53%、0.36%、0.00%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和临床医师工作满意度量表评分(MMSS)分别为(4.17±0.62)分、(4.36±0.54)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胸外科患者实施留置导管的品管圈管理,可有效降低导管留置期间意外拔管事件发生率和感染等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依从性和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在重症医学科多药耐药菌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成立QCC小组,调查重症医学科多药耐药菌隔离控制措施现状、多药耐药菌知识知晓率及多药耐药菌检出率;根据科室存在的问题,通过头脑风暴和查阅文献,分析原因并实施对应的干预措施后再次调查多药耐药菌隔离控制措施现状、知识知晓率及多药耐药菌的检出率;对QCC活动前后数据进行对照,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统计分析。结果开展QCC活动后,多药耐药菌隔离控制措施知晓率由67.20%上升至93.33%,隔离措施执行率由52.27%上升至82.5%;多耐药菌检出率由50.42%降低至2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分别由80.00%、55.77%、62.26%降低至23.77%、19.23%、2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由55.71%降低至53.95%(P=0.90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由91.67%降低至33.33%(P=0.054)。结论开展QCC可提高多药耐药菌隔离措施执行率,降低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和检出率,是一种较好的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强化健康教育在小儿肺炎中的临床效果及对家属知晓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治疗的小儿肺炎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强化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后15 d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比较2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肺功能水平及家属知晓率。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退热、肺啰音消失、咳嗽缓解、X线胸片病灶消失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干预后15 d 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第1秒最大呼气量、最高呼气流量及第1秒最大呼气量/肺活量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干预后15 d对发病机制、按时用药、康复锻炼及定期复查的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强化健康教育用于小儿肺炎治疗中能缩短症状消失时间,提高患者肺功能水平,增强家属对疾病知晓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品管圈进一步改进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方法,评价品管圈对提升临床路径质量作用。方法:根据品管圈管理实施方案,分析临床路径应用的现状,查找分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制定提高入径率和完成率具体措施,并进一步评价实施效果。结果:实施品管圈管理后,医院临床路径入径率和完成率显著提高;同时管理成员的无形成果也得到明显提升。结论:应用品管圈管理模式可改进临床路径管理质量和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运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加强对多药耐药菌(MDROs)的医院管理,减少多药耐药菌的医院感染和传播,保证医院诊疗活动的安全。方法调查2011年第四季度住院患者发生MDROs感染资料,结合医院实际于2012年1月开始将品管圈模式运用到医院MDROs的管理中,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品管圈的管理步骤进行计划、分析、实施和确认,采用调查表、统计表等引导医务人员积极参与质量管理的全过程。结果手卫生的依从性活动前调查327名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143名,依从性为43.7%,活动后调查339名,执行手卫生293名,依从性为86.4%,较活动前提升42.7%;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责任心明显增强。结论品管圈活动使医务人员对多药耐药菌的管理水平提升了,有效地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消除了因多药耐药菌传播而导致的医疗事故的隐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呼吸机冷凝水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严格按照品管圈的各个步骤,对冷凝水管理进行干预,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对冷凝水管理情况及细菌培养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冷凝水管理的合格率为62.28%,实施后合格率为85.33%,活动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68,P0.001);活动后不同监测项目、不同监测时段冷凝水管理合格率均高于活动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冷凝水细菌培养中位数为200 CFU/mL,四分位间距为235 CFU/mL;实施后中位数为10 CFU/mL,四分位间距为130 CFU/mL,活动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2,P=0.03)。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呼吸机冷凝水管理水平,降低冷凝水内细菌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