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MRI和1H-MRS评估针灸治疗对肥胖儿童腹部脂肪和肝内脂质含量的影响。方法 10例肥胖儿童(男7例,女3例)接受规律针灸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量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值(WHR)、腹部脂肪体积(应用MRI)及肝内脂质含量(应用1H-MRS)。结果 针灸治疗后患者的BMI较治疗前减少3.50%(P=0.005)。腹腔内脂肪(VAT)体积、腹部总脂肪(TAT)体积及腹腔内脂肪/皮下脂肪比值(V/S)均较治疗前减少(P均<0.05)。体质量、腰围、臀围、WHR、腹部皮下脂肪(SAT)体积及肝内脂质含量(IHCL) 均较治疗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治疗前后腹部脂肪体积(SAT、VAT)与人体测量参数(体质量、BMI、腰围及臀围)显著相关,而肝内脂质含量(IHCL)与人体测量参数及腹部脂肪体积等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 针灸治疗可以显著减少肥胖儿童的BMI及腹部脂肪体积,特别是腹腔内脂肪体积。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国内对腹部脂肪的测量多用单一层面的腹部脂肪面积来表示,而受脂肪分布不均一的影响,其并不能准确定量内脏脂肪含量。国内尚未见到使用多层螺旋CT测量血管周围脂肪体积的研究报道。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评价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中的价值。方法:采用16排多层螺旋CT对35例腹型肥胖患者进行腹部容积扫描,在GE(General Electric,通用电气公司)AW(Advantage Workstation)4.3工作站上使用容积再现技术观察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的影像表现,并用Histogram软件测量腹部脂肪总体积、皮下脂肪体积、内脏脂肪体积、血管周围脂肪总体积,重复测量各项指标,比较2次测量体积值之间的差异。结果与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能直观地显示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的分布,且可以准确地测量所扫描范围内所含脂肪的体积及分布在不同部位的脂肪体积。比较2次CT后处理所得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组织的体积差异,两次处理所得数值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评价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分布与含量中是可行的,且具有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定量CT(QCT)与MRI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序列(IDEAL-IQ)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脂肪含量测定中的相关性及一致性。方法:纳入67例2型糖尿病志愿者,男性33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66.55±6.23)岁。用MRI IDEAL-IQ技术及QCT对患者的胰腺头、体及尾部区域的脂肪含量进行定量测量,获得患者的MRI胰腺脂肪分数(MR-PFF)及CT胰腺脂肪分数(CT-PFF)。对MR-PFF与CT-PFF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进行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同时分析MR-PFF与肝脏脂肪含量、腹围、体质量指数(BMI)等的相关性。结果:67例受试者平均腹围(83.34±10.1)cm、平均BMI(24.02±2.96)kg/m~2,平均肝脏脂肪含量(5.28±2.76)%。腹围及肝脏脂肪含量与MR-PFF相关(P0.05)。MR-PFF和CT-PFF分别为(12.21±10.71)%、(19.9±10.61)%,两者呈显著线性相关(r=0.842,P0.001),MR-PFF=-4.169+0.818×CT-PFF;Bland-Altman分析示两者一致性较好(95%CI-4.15%~19.75%,P=0.044),3例样本在该区间外。结论:QCT与MRI测量的胰腺脂肪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和很好的一致性,可用于胰腺脂肪含量的定量测量。  相似文献   

4.
胡春婷  田刚 《中国临床康复》2012,(39):7292-7297
背景:目前国内对腹部脂肪的测量多用单一层面的腹部脂肪面积来表示,而受脂肪分布不均一的影响,其并不能准确定量内脏脂肪含量。国内尚未见到使用多层螺旋CT测量血管周围脂肪体积的研究报道。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评价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中的价值。方法:采用16排多层螺旋CT对35例腹型肥胖患者进行腹部容积扫描,在GE(General Electric,通用电气公司)AW(Advantage Workstation)4.3工作站上使用容积再现技术观察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的影像表现,并用Histogram软件测量腹部脂肪总体积、皮下脂肪体积、内脏脂肪体积、血管周围脂肪总体积,重复测量各项指标,比较2次测量体积值之间的差异。结果与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能直观地显示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的分布,且可以准确地测量所扫描范围内所含脂肪的体积及分布在不同部位的脂肪体积。比较2次CT后处理所得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组织的体积差异,两次处理所得数值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评价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分布与含量中是可行的,且具有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不同体质量指数(BMI)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腹部脂肪分布与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160例男性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BMI进行分组,并检测各组患者腹部脂肪分布与性激素水平,分析不同BMI男性T2DM患者腹部脂肪分布与性激素水平的关系。结果 46例归为正常组,60例归为超重组,54例归为肥胖组;肥胖组内脏脂肪面积(VFA)及皮下脂肪面积(SFA)均高于超重组、正常组,且超重组VFA、SFA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睾酮(TT)水平低于超重组、正常组,雌激素(E2)水平高于超重组、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MI男性T2DM患者VFA、SFA值与TT呈负相关(r0,P0.05),与E2水平呈正相关(r0,P0.05)。结论 不同BMI男性T2DM患者血清TT、E2水平与腹部脂肪分布密切相关,BMI与腹部脂肪面积越高,TT水平越低,E2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332例行全身骨密度检查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腹、臀部脂肪和肌肉量的相关数据分析。方法分别按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分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腹臀部脂肪、肌肉量进行分析,并对腹臀部脂肪、肌肉量和基线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组间血清甘油三酯、血清睾酮、腰围、高密度脂蛋白、腹部脂肪量、腹部肌肉量、臀部脂肪量、臀部肌肉量等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或P 0. 01)。女性患者腹部和臀部的脂肪量随年龄变化趋势与男性糖尿病患者有所区别。无论是正常体质量组、超重组还是肥胖组,女性的腹部脂肪和臀部量均显著高于男性个体(P 0. 05);无论男、女性,腹部脂肪和臀部脂肪量均随BMI增大而较正常体质量组显著增加(P 0. 05),但女性患者超重组与肥胖组间的腹部脂肪量无统计学差异,而男性患者超重组与肥胖组间的腹部、臀部脂肪量无统计学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女性患者的腹部和臀部脂肪量与体质量、BMI、血清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腰围呈显著正相关(P 0. 05或P 0. 01),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显著负相关(P 0. 01);男性患者的腹部脂肪量与年龄、体质量、BMI、腰围呈显著正相关(P 0. 05或P 0. 01),与入院时空腹静脉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血清睾酮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 0. 05或P 0. 01);男性患者的臀部脂肪量与身高、体质量、BMI、血清总胆固醇、腰围呈显著正相关(P 0. 05或P 0. 01),与高密度脂蛋白、血清睾酮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 0. 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腹部、臀部脂肪和肌肉分布有其独特的变化规律,男、女性变化不同,与人体测量指数、脂代谢指标、血糖和血清睾酮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RI无创定量测量腹腔脂肪体积(VAT)在预测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型糖尿病(T2DM)患者15例、糖耐量异常(IGT)患者17例、正常人群(糖耐量正常,NGT)16名。所有试验者均接受上腹部MRI IDEAL-IQ序列检查,利用后处理工作站在T1WI IDEAL-IQ序列的脂肪分量图上分别测量并计算L2、L3范围所对应的腹腔脂肪体积(VATV L2、VATV L3),并计算两者总量(total VATV);利用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方程评估各部位脂肪含量预测T2DM的可能性。结果 T2DM组VATV L2、VATV L3、total VATV均高于IGT组与NGT组(P均<0.05);IGT与NGT组VATV L2、VATV L3、total VA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TV L2>460.34 ml时,诊断T2DM的敏感度为73.33%,特异度为75.76%,准确率为75.00%;VATV L3>429.46 ml时诊断T2DM的敏感度为86.67%,特异度为72.73%,准确率为77.08%;total VATV>887.83 ml时诊断T2DM的敏感度为86.67%,特异度为72.73%,准确率为77.08%。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可纳入的变量为VATV L3(P=0.01,OR=1.01),判断T2DM的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88.20%,总体准确率为84.40%。结论 MRI定量腹腔脂肪体积提供一种有效的无创性生物学指标预测T2DM的发生,VATV L3是较好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部分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脂分布特点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用Inbody720人体成分分析仪对155例T2DM患者行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A)、体脂百分比(PBF)测量,同时测量空腹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W)、身高(H)、腰围(WC)、臀围(HC),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对体脂参数与代谢危险因素行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无论男女,腹部内脏型肥胖(VFO)的BMI水平高于腹部皮下型肥胖(SFO),男性VFO的TG水平高于SFO。女性患者PBF、TC及LDL-C显著高于男性患者。少数民族男性患者VA、PBF显著高于汉族男性。在校正年龄、病程、BMI后,女性患者WHR与DBP呈正相关,PBF与LDL-C呈正相关。男性患者的BMI与SBP、VA与DBP、VA与PBF和HDL-C有关联;女性患者的BMI与SBP、WHR与DBP有关联。结论 T2DM患者体脂分布均以腹型肥胖为主,尤其是以VFO为特点,其心血管危险因素不仅与体脂水平增加有关,更与VFO有关,且存在性别、族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CT定量测量方法探讨L3椎体平面骨骼肌和脂肪化程度与老年肌少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体检中心行上腹部CT平扫的200例老年体检者的CT影像及临床资料.采用GE ADW4.6工作站中"X Section"软件对L3椎体平面总骨骼肌、肌间隙脂肪进行定量测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健康人群超声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与CT定量测量腹部脂肪分布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1 285名体检者一般资料、血糖、生化指标和超声脂肪肝诊断结果以及CT定量测量腹部脂肪面积值,包括总脂肪(TF)、内脏脂肪(VF)和皮下脂肪(SF),观察超声诊断NAFL与CT定量测量值的关系。结果 最终诊断NAFL 504例。超声诊断NAFL与非脂肪肝在脐层面和L2/3层面VFA、SFA、TFA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性脐层面VFA、L2/3层面VFA及SFA越高,NAFL发生风险率越高;女性L2/3层面VFA及SFA越高,NAFL发生风险率越高。超声诊断NAFL与脐层面及L2/3层面脂肪面积均呈较好的正相关,且L2/3层面VFA、SFA及TFA均高于脐层面。结论 健康成人中NAFL与腹部脂肪含量相关;VF异常积累易致非肥胖人群罹患NAF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