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闫永彬  崔璨彭勃 《中医杂志》2006,47(10):795-795
“肾者.胃之关也”是《内经》经典概念之一.内涵为“肾为胃之门户”.外延为“肾主小便”。后学多对其内涵进行拓展.引申为“胃肾相关”之意。我们认为.望文生义、曲解经典.必然弱化其临床指导意义。据《内经》以例明理的说理模式,认为只有守其内涵而拓展其外延.方能彰显其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玄府理论、指导眼科临床。方法学习经典及历代医家的医著,结合临床实践。结果“玄府闭塞为百病之根。”目之玄府闭塞,是眼病的根本病机,辛温通利玄府是其治疗大法。结论玄府郁闭眼病乃生,开通玄府要全身辨证。切记辛温通利。  相似文献   

3.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经多年研究和总结编撰而成的《内经临证发渤正式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征集当代著名医家运用《内经》的临床验案,发经旨之幽微,述临证之得失。全书从“阴阳五行篇”、“藏象篇”、“病因病机篇”、“病证篇”、“治则治法篇’,扯五个方面来阐述经典之要旨,把经典之要义运用于中医临床之精予以阐发。  相似文献   

4.
一、单向选择题1.“疾不可为也”的“为”,义为A.成为B.制作C治疗D.作为2.“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的“从”,义为A.跟从B.遵从C.放纵D.听从3.“扁鹊复见,望见桓候而退走”的“走”,义为A.朝后走B.步行C.离开D.跑掉4.“游学徐立,兼通数经”的“经”,指A.儒家经典B.中医经典C.道家经典D.数学经典5.“近仆自淮南携累而东归也”的“累”,指A.劳累B.行李C.家小D.疾病6.“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的“沦”,义为A.沉没B.没有C.没落D.淹没7.“至于相合而之他脏,致他疾者,庸可易知…  相似文献   

5.
庞国明  张芳  李慧  李霄  张侗  陈文莉  李鹏辉 《中医杂志》2023,(15):1604-1607+1611
通过研习经典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肝为丛病之脏”的观点。通过探析常见的“气机病丛”“生克病丛”“动风病丛”病因病机与表现,阐释内科杂病“从肝论治”之四要则,即和解少阳、疏肝解郁,常用四逆散、逍遥散加减;调和肝脾、清泄郁热,常用丹栀逍遥散、平胃散加减;平肝潜阳、熄风和血,常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加减;补肝之体、和血滋阴,常用四物汤或四君子汤加减。  相似文献   

6.
藏象之“象”是虚象还是实象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藏象之“象”是虚象还是实象王强(山东淄博市中心医院淄博255036)关键词藏象虚象实象藏象是中医理论的最基本概念之一,要想对其本质进行深入研究,必须首先了解其在中医经典中的确切涵义。现今某些医家和学者多把藏象理解为“人的生命运动分为‘藏’、‘象’两个...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伤寒论》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是中医学最重要的临床经典著作。为了进一步做好《伤寒论》的传承创新,让全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医经典,运用现代医学技术对中医经典进行深入研究。中医药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是验证中医药疗效的关键所在。《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是结合外感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而归纳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相似文献   

8.
一、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三遍百病除。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文献《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诸阳之神气皆上会于头,诸髓之精气皆上聚于脑,头为精明之府。”也就是说,人体的精明活动,完全是靠人体先天和后天的精气来维持。若有病变,则会出现“头颈低垂,不能抬起,两目凹陷无光”的精衰神乱之象。  相似文献   

9.
艾滋病的病因复杂、感染性强、传播迅速,内服药物毒性大,价格昂贵,依从性强,严重地影响了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方法。笔者通过研习经典,遵《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旨,根据祖国医学“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经论,以“上工治未病”之法,提示“扶正清毒,内外结合”是防治艾滋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范绍荣主任中医师从医30年,广读中医经典,接纳现代医学理论,曾获“安徽省杰出青年中医”、“马鞍山市政府优秀专家”等荣誉无数,擅长治疗中医内科之疑难杂症,并有自己独特之处,今将其治肺系疾病经验总结一二。  相似文献   

11.
临床实践中,难免会碰到一些疑难棘手之病证,每到此时脑海总会想起师从熊继柏教授研习中医经典论著时,提到的《景岳全书·脉神章》里的一句话:“部位之独者,诸部无恙,惟此稍乖,乖处藏奸,此其独也。”重视“乖处藏奸”,常常问题可以迎刃而解,现举2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阳化气与阴成形、癌毒、浊邪等肿瘤相关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了其阴阳属性,痰、毒、瘀等病理产物停滞凝结为有形之体,其性属阴,但其活跃的增殖特性与富有转移和侵袭的特点其性亦属阳。阴邪潜伏内敛凝滞渐成积阴之体,亢阳破袭流窜在外方为用阳之势。积阴以化阳用,用阳以滋体阴。借助现代医学发展研究成果,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做出经典与现代理论相联系,在不违背经典原意的前提下,用“体阴用阳”理论解释其具有“潜伏性、隐匿性”与“猛烈性、侵袭性”等双重性质是恰当的。并指出临证治病当立足于注重动态辨治和把握扶正与祛邪两大要点,方可达到治病求本、人瘤共存的阴阳平和之态。  相似文献   

13.
中医经典理论有“心主神明”、“心藏神” ,至于“为髓海”之“脑”虽亦知是“元神之府”却相对论述较少 ,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对前者的重视和其影响广泛 ,很容易使人生出模糊的概念 ,以至认为中医的“神经系统”体系是“以‘心’为中心”的 ,其实不然。《灵枢·海论》曰 :“脑为髓之海”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 :“头者 ,精明之府” ;《本草纲目》指出 :“脑为元神之府” ;而“心者 ,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 (《灵枢·邪客》)。这里有“精明之府”、“元神之府”与“精神之所舍”之不同 ,亦有“元神”与“精神”之…  相似文献   

14.
浅谈气虚为冠心病之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病之病机乃本虚标实已为共识,但本在何处,尚无定论。众多医家据《金匮要略》“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之述,认为“本”乃阳虚。笔者精究先圣之经典,细研近贤之汇粹,结合15年临床探索,认为“本”乃气虚。  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哮喘作为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手段单一,是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孙增涛认为“风盛”是当代哮喘发作的重要因素,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袭肺,搏结于气道,致使气道挛急、肺管不利而发为哮病,“清宣利肺,疏风解痉”为治疗“风哮”的基本方法。但临床中风邪常夹寒而生,携寒而存,寒邪因素亦尤为重要。众所周知射干麻黄汤为治疗寒痰阻肺之经典名方,方效显著,故孙增涛取其散寒降气平喘之效,在其基础上加搜风解痉之虫类药,祛风与散寒并用,形成芩龙止哮合剂以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王寅  杨梅  盖沂超 《中医教育》2008,27(4):43-45
魏晋时的张湛在其《养生要集》道:“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而清·吴达在《医学求是》自序中亦云:“盖医学渊深,轩岐之室,仲景之堂。诚非易入,世之就简易而畏难深者常也。”这说明自古以来,学医皆非易事。而学习中医的人都知道,《金匮要略》等这些年代久远、文辞简奥的经典是学习难度最大的。如何把金匮要略经典课程的内容,尤其是其中晦涩难懂的部分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始终是考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由于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可能全部由难点所构成,必然是由难点和易点所组成的。  相似文献   

17.
闫永彬  崔璨  彭勃 《中医杂志》2006,47(10):795
“肾者,胃之关也”是《内经》经典概念之一,内涵为“肾为胃之门户”,外延为“肾主小便”。后学多对其内涵进行拓展,引申为“胃肾相关”之意。我们认为,望文生义、曲解经典,必然弱化其临床指导意义。据《内经》以例明理的说理模式,认为只有守其内涵而拓展其外延,方能彰显其临床指导意义。1守其内涵,拓展外延“肾者,胃之关也”源自《素问·水热穴论》,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肤肿。”其《内经》原旨是指胃(实包含脾的生理功能在内)主摄纳运化水谷,为水液之源;肾主水液代谢,为津…  相似文献   

18.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牦,毫牦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鉴者,镜也;镜者,照也;“波平如鉴”,“水清可鉴”之词。引申为“前车之鉴”,“鉴别”,“有比较才能鉴别”等。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诊断中风病的思路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现代医学有关诊断急性脑血管病的理论和方法,从辨中风之病名,病因,发病,病位及其症状特点等几个方面予以阐述,认为祖国医学之“中风”病,是广义的“中风”,尚不能指导运用中的中医药理论治疗脑血管病及临床科研的需要,其病名应定为“脑中风”,有别于广义的中风,其经典的“中经络、中脏腑”只是标志脑中风发病所处于动态发展、浅深轻重的四个病机阶段,并不是病位的诊断,中风“五大症”是广义中风的共同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0.
从“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探讨经穴主治及取穴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鸥 《辽宁中医杂志》2002,29(4):227-227
“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是针灸界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此说源于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卷二》,在注解《标幽赋》中“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条文中曰:“言能识本经之病,又要认交经正经之理,则针之功必速矣。”故曰:“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宁失其时,勿失其气。”其意是说既要能辨识本经经脉的病变,又要认清交经、正经方面的理论才能收到迅速的疗效。所以,临诊时先不要考虑病变所处穴位,而应该辨识清楚病变所在经络;宁可不拘泥于某日某时某穴开合的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