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证候与辨证体系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中医诊断学是以中医学的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理论为指导 ,研究如何诊察与识别病证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学科。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诊法与辨病、辨证等方面。自 5 0年代以来 ,我国学者在中医基础研究中对证、病、症的概念进行了探讨 ,并围绕中医证开展四诊客观化、证候规范化和证候的本质、计量诊断、证候的动物模型等方面开展工作 ,取得一定的进展。目前 ,中医学尚缺乏公认的诊疗评价体系 ;未来应加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证候与基因关系以及辨证方法体系等的研究。1 研究现状1.1 证候…  相似文献   

2.
《中医诊断学》中的恒动观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恒动观念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医学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非常强调以恒动观念来把握疾病过程及病理变化。主要从诊法、辨证方面入手 ,具体阐释恒动观念在中医诊断学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恒动观念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一方面通过对恒动观念的理论源流进行梳理,把握其基本概念;另一方面从中医诊断主要内容入手,阐释恒动观念在中医诊法、辨证中的具体应用及意义。从而指出医者必须认识到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是恒动的,把握中医恒动观念,摆脱临床诊断、辨证的线性思维,找出疾病变化发展的规律,是进行正确诊断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中医诊断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现行《中医诊断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包含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完成了中医诊断学理论课教学之后,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掌握中医临床辨证思维和临床诊断基本技能。但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理论和实践脱节”。归根结底主要是由于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着下面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中医诊法是临床用以检查患者,从而搜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为辨证提供依据。如何丰富诊法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尽快全面掌握四诊方法,是近年来中医诊断学教学中一直进行探索的重要内容。笔者就诊法中闻诊、问诊和按诊的教学与同行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体系中的主干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也是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临床疾病复杂多变,与课堂讲授的辨证分型证候往往不一致,给学生学习及临床实践带来困扰。因此,只有深入讲解病因病机,使学生掌握疾病发生的原因、机理及其演化,才能真正做到辨证论治。故而,病因病机应当作为中医内科学教学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7.
论温病学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学核心理论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是中医辨证学的重要内容,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其理法不仅可以辨治温病,而且可广泛应用于杂病的辨治;温病学学科应界定为基础中医学三级学科。温病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注重温病学理法辨治杂病的研究、温病学名家杂病辨治规律的研究、伤寒学与温病学移植渗透的研究、温病学理论和方法与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移植渗透的研究。温病学课程有待分化为:经典温病学、温病学派杂病学、中医传染病学、实验温病学。温病学的概念有待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对走向“现代中医学”一些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中医学是传统中医学的继承,又是具有质的飞跃的更高层次的中医学。传统中医学是现代中医学之基础与源泉。现代系统思维方式是现代中医学的灵魂,它是解决当前中医研究困惑的根本方法,是创立现代中医学的始动因素。现代中医学之诞生,首先要建立中医宏观科学实验室,以实现中医宏观现代化。中医宏观科学实验室的建立,首先运用系统科学原理和方法,对传统中医理论进行优化,建立中医辨证论治新体系;第二以内科为试点实施新体系,建立完备的中医内科学体系;第三按照完备中医内科学分别实施外感、内伤病证规范的临床模拟实验。然后在现代宏观中医学基础上,吸取微观辨证、微观研究的成就,使宏微观和谐,创立宏微观统一的现代中医学。  相似文献   

9.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反复验证,在唯物论与辨证法的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贯穿到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各个方面,它源于实践,但又在实践过程中起着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医诊法学是研究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以及研究诊察病证方法和探求症状机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中医诊法学》多媒体网络课件对于实现本课程的网络化教学,丰富课程的教学资源具有重要意义。1开发背景中医诊法学内容零散繁杂,  相似文献   

11.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转归预后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科学。包含了古代所称的“大方脉”、“杂医”等内容,它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在中医学尤其是中医临床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临床诸学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医诊断学》教与学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技能要求高,实践教学是本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要学好这门学科,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学生掌握中医诊断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利用中医实验教学中心的舌诊软件、模拟脉象手、脉象仪、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等实验设备进行一系列诊法及辨证技能的训练,同时,更应借助临床见习基地,强化中医临床诊断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模拟临床工作环境和真实的临床工作环境中体会中医诊疗过程,把课堂上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实践得到印证,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中医辨证思维能力,掌握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各种方法,解决理论与临床脱节问题,使他们能顺利过渡到临床各科的学习.  相似文献   

13.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转归预后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科学。包含了古代所称的“大方脉”、“杂医”等内容,它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在中医学尤其是中医临床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临床诸学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医诊断学是研究如何诊断疾病、辨别证候及人体生命规律的科学。它是联结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中医诊断学的研究范围决定了其实践性、技能性都很强 ,故应用示教室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直观的示范教学 ,变单纯的“纸上谈兵”为生动直观的“实战演习” ,使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大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是提高中诊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1 突出中医特色 ,继承诊法精华纵观中医诊断学发展史 ,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继承性很强。在祖国医学的宝库中 ,中医基本理论、四诊法、各种辨证方法是中医学的精华 ,然而中…  相似文献   

15.
中图分类号R241《中医诊断学》(以下简称《中诊》)是学习中医各专业的基础课,是衔接理论与临床的桥梁。这一学科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疾病的诊察、证候的诊断、疾病种类的识别,因而是一门集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基本知识、辨证识病基本技能于一体的专门学科...  相似文献   

16.
中医诊断学研究的探索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系(福州350003)林乾树中医诊断学研究的进展直接关系到中医学术水平的发展及临床疗效的提高。21世纪随着科学的高度发展和人们对医学的新要求,怎样使传统的诊法客观化、辨证的规范化标准化,符合和适应现代中医科研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病与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辨证与辨病均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概念。但笔者在临床当中,时常听到有同行或者对中医略感兴趣的人说:'冲医治本,西医治标;中医重在辨证,西医重在辩病。"这种说法割裂了中医学中辨病与辨证的整体关系,忽视了辨病在临床中的治疗作用。殊不知,辨病和辨证在中医学及其临床当中,仍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中医辨证仍是注重部分疾病在某个阶段的辨证规律,涉及到的只是这个疾病在某个阶段的证候特点。而辨病却注重疾病的整个特征。只有通过辨病认识到疾病的整体特征,才能逐步分析了解…  相似文献   

18.
中医整体观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它源于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辩证、治疗等各个方面知识体系的构成具有指导作用。在以临床诊治为基础的医疗实践中,中医整体观念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试图跳出中医理论框架的限制,从现代复杂性科学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中医整体观的意义,赋予中医整体观更多的科学内涵,为以后的中医理论深度的挖掘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宏观辨证是中医临床理论的精华,然其局限性亦显而易见;微观辨证学补充和发展了宏观辨证,却不能取而代之,两者须互补和统一,这种思维方式的更新必将导致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拓展中医学的临床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20.
<方剂学>是研究中医治法、方剂配伍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基础课程之一.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系统掌握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及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其应用规律,对于学生学习临床各学科知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