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从覆盆子中筛选具有雌激素样活性的化合物。[方法]基于配体=受体理论,以人源雌激素受体亚型的配体结合域(hERα-LBD、hERβ-LBD)为靶点,以17β-雌二醇(E_2)为阳性对照,采用Thermal Shift高通量筛选方法筛选覆盆子中具有雌激素样活性的化合物。[结果]山柰酚明显提高雌激素受体配体结合域的(hERα-LBD、hERβ-LBD)热稳定性。[结论]山柰酚能与hERα-LBD和h ERβ-LBD结合,具有雌激素样活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发现,北美黄连(Hydrastis Canadensis)甲醇提取物对口腔病原菌具有抗菌活性,以生物活性指导分离,得到强活性化合物小檗碱(3)、2个新的弱活性化合物C-甲基类黄酮(1、2)以及无活性已知化合物(4~9)。  相似文献   

3.
重组酵母筛选法评估黑种草中酚性化合物的雌激素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茛科植物黑种草(Nigella damascena)为生长于欧洲温带草原的常见草本植物。其种子芳香,与家黑种草(N. sativa)相同,在地中海以东国家被广泛用作面包和奶酪中的调味剂,民间用于调经。主要成分有生物碱、萜类和一些常见黄酮类化合物。据报道从黑种草种子极性溶剂提取物中分离出一些简单的酚性化合物。本次采用含有人雌激素受体的体外酵母雌激素筛选法(YES),检测了黑种草种子提取物及其酚性成分的雌激素活性。  相似文献   

4.
药材虎杖用70%乙醇冷浸法进行提取。对虎杖中蒽醌类化合物集中分布的乙酸乙酯分配组分首先进行硅胶柱分离,得到6个组分,利用转基因酵母法测定其雌激素活性,结果表明前三个组分具有较高的雌激素活性。进一步对其中的第三个活性组分利用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了精制,对流出物按2分钟间隔收集,共得到20个馏分。转基因酵母法测定其雌激素活性的结果显示,在这20个馏分当中,有5个馏分具有较强的雌激素活性。分别将其雌激素活性与化学组成进行关联,发现其中的sub-fraction-13中可能存在非大黄素的雌激素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5.
昆明山海棠中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二萜化合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雷公藤属植物昆明山海棠的免疫抑制活性成分。方法运用各种硅胶柱色谱、凝胶渗透色谱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昆明山海棠氯仿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以各种有机波谱法鉴定化学单体结构,并通过体外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进行化学成分的免疫抑制活性研究。结果从中分离鉴定出6个二萜类化合物,分别为雷酚萜酸(triptobenzene H,Ⅰ)、雷藤二萜醌A(triptoquinone A,Ⅱ)、雷藤二萜醌B(triptoquinone B,Ⅲ)、雷藤二萜醌H(triptoquinone H,Ⅳ)、雷酚萜醇(triptonediol,Ⅴ)、雷酚萜(triptonoterpene,Ⅵ)。结论化合物Ⅰ~Ⅲ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Ⅵ均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6.
作者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到4个具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活性的二萜类化合物,并以改良的Ellman方法为导向,研究了它们对AChE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7.
药材虎杖用70%乙醇冷浸法进行提取。对虎杖中蒽醌类化合物集中分布的乙酸乙酯分配组分首先进行硅胶柱分离,得到6个组分,利用转基因酵母法测定其雌激素活性,结果表明前三个组分具有较高的雌激素活性。进一步对其中的第三个活性组分利用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了精制,对流出物按2分钟间隔收集,共得到20个馏分。转基因酵母法测定其雌激素活性的结果显示,在这20个馏分当中,有5个馏分具有较强的雌激素活性。分别将其雌激素活性与化学组成进行关联,发现其中的sub-fraction-13中可能存在非大黄素的雌激素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泡桐花提取物雌激素活性及其对卵清白蛋白(OVA)致过敏性哮喘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采用MCF-7细胞模型筛选出泡桐花提取物具有雌激素样活性,采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雌激素受体α拮抗剂(MPP)、雌激素受体β拮抗剂(THC)与雌激素膜受体GPR30拮抗剂(G15)干预雌激素活性有效剂量下的MCF-7细胞增殖,探讨其雌激素受体作用途径;采用小鼠子宫增重试验,计算性未成熟小鼠的子宫指数,以ELISA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素(FSH)与黄体生成素(LH)含量;采用Westren blot法测定小鼠子宫中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和雌激素膜受体(GPR30)表达水平,进一步体内验证泡桐花提取物雌激素活性;OVA致过敏性哮喘小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地塞米松0.5 mg/kg组、泡桐花提取物155、310、620 mg/kg组,每组8只,同时设置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组,雾化激发前30 min共同作用小鼠,连续7 d,末次给药24 h后,小鼠脱颈处死,计算免疫器官脾脏和胸腺指数,E...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不同提取方法所得的卷柏各提取物进行雌激素活性筛选,探索卷柏中雌激素类活性物质的提取方法;明确卷柏发挥雌激素作用的活性成分的极性。方法:采用小鼠子宫增重实验,将卷柏分别以70%乙醇回流所得总部位经聚酰胺柱分离;95%乙醇回流药渣经水提取;药渣水提物去除多糖等所得的卷柏各组分进行雌激素活性筛选。运用HPLC指纹图谱技术对卷柏95%醇提物、药渣水提物进行分析。结果:70%乙醇回流所得的卷柏总部位、药渣水提物高剂量、药渣水提物去多糖组与空白组比,均能显著性增加小鼠子宫系数(p<0.01),卷柏其余各组与空白组相比无明显作用(p>0.05);HPLC指纹图谱显示卷柏95%醇提物中穗花杉双黄酮为其主要成分,而药渣水提物中基本不含穗花杉双黄酮。结论:95%乙醇回流药渣水提法与聚酰胺柱分离法相比,前者更适合于卷柏雌激素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卷柏中发挥雌激素作用的活性成分主要为水溶性除多糖物质;HPLC指纹图谱结果提示,穗花杉双黄酮不是卷柏发挥雌激素作用的成分。  相似文献   

10.
胡永  段玉书  苑春茂  黄烈军  李霞  顾玮  郝小江 《中草药》2019,50(14):3274-3278
目的研究黔产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叶中的化学成分并对其进行细胞毒活性评价。方法使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艾纳香中化学成分,以宫颈癌(HeLa)细胞株、乳腺腺癌(MCF-7)细胞株、肺腺癌(A549)细胞株、胃癌(MGC-803)细胞株、结肠癌(COLO-205)细胞株为供试细胞株,并采用MTT法对分离纯化的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从艾纳香中分离得到2个倍半萜内酯,通过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为艾纳香烯N(1)和艾纳香烯F(2)。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供试的5种细胞株均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48.730~97.907μmol/L;化合物2对乳腺腺癌MCF-7细胞株也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91.188μmol/L。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活性筛选结果表明2个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1.
密脉鹅掌柴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刘睿  顾谦群  崔承彬  韩冰  蔡兵  刘红兵 《中草药》2005,36(3):328-332
目的 阐明民间用于癌症治疗的密脉鹅掌柴Schefflera venulosa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用小鼠乳腺癌tsFT210细胞的流式细胞术筛选模型,确定抗肿瘤活性部位;利用Sephadex LH-20、硅胶等柱色谱,分离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用流式细胞术和SRB法初步评价化合物对tsFT210和K562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从密脉鹅掌柴活性部位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2-羟基-3苯胺羰基-1-偶氮苯基-萘(Ⅰ)、大黄酚(Ⅱ)、2,6-二甲氧基对苯醌(Ⅲ)、正十六烷酸(Ⅳ)、正十八烷酸(Ⅴ)、正二十六烷酸(Ⅵ)、4,22-二烯-3-酮豆甾烷(Ⅶ)、5,22-二烯-7-酮-3β-羟基豆甾烷(Ⅶ)和β-谷甾醇(Ⅸ);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Ⅱ、Ⅲ对K562细胞有增殖抑制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52.50和25.50μg/mL,化合物Ⅳ对在30μg/mL的低浓度对tsFT210细胞具有细胞周期G2/M期抑制活性,而在100μg/mL的高浓度时却呈现显著的细胞周期G2/M期抑制和细胞凋亡诱导活性。结论 化合物Ⅰ为新天然产物,中文俗名为808猩红(808Scarlet),除β-谷甾醇外,其余均系首次从密脉鹅掌柴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Ⅲ的抗肿瘤活性为首次发现,化合物Ⅱ~Ⅳ为该植物抗肿瘤活性成分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新疆石榴皮等9种天然药物植物雌激素活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几种天然药物进行植物雌激素的活性筛选.方法 采用人乳腺癌细胞增殖法与酵母菌雌激素筛检实验法对9种天然药物进行了植物雌激素活性的研究.结果 成功地建立了E-SCREEN法与Yeast Estrogen Screen实验法,此两种方法均可检测到1×10~(-13) mol/L的雌二醇.MCF-7细胞增殖实验结果表明,鹰嘴豆、新疆石榴皮、罗勒、枸杞水提取物可促使ER(+)MCF-7细胞的增殖(P<0.05),提示它们具有植物雌激素样活性;酵母双杂交(Yeast two-hybrid)系统实验结果表明,鹰嘴豆、石榴皮水提取物均能使酵母系统中的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增强(P<0.05),提示它们具有植物雌激素样活性.结论 E-SCREEN法敏感性高,并有快速、简便等优点,适用于大量化合物的初选.  相似文献   

13.
冯雪娇  任虹  曹学丽  唐勇  何薇  王笑民 《中草药》2011,42(11):2244-2247
目的采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技术分离纯化鸡血藤中的黄酮类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运用活性跟踪分离思路,优化制备型HSCCC分离条件,快速分离鸡血藤醋酸乙酯萃取物中的黄酮类单体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ESI-MS、UV、NMR等)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方法并结合细胞形态学观察评价化合物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利用正己烷-醋酸乙酯-甲醇-水四元两相溶剂体系,通过HSCCC法从鸡血藤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黄酮类成分,鉴定为甘草素(CS1)和刺芒柄花素(CS2),HPLC峰面积归一化法分析二者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3.6%和94.3%。MTT法抗肿瘤活性测定发现CS1对A549细胞显示增殖抑制活性,当质量浓度为200μg/mL时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49.9%。结论可以采用HSCCC技术分离纯化鸡血藤提取物中的黄酮类抗肿瘤活性成分,该方法快速、简便、经济,为鸡血藤活性成分研究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4.
毛蕊异黄酮是从蒙古黄芪中分离得到的重要异黄酮类活性化合物,为典型的植物雌激素,能够与机体的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雌激素样作用,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抗骨质疏松、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毛蕊异黄酮由于不良反应小、毒性低、药理作用多样的特点,使其相关的研究成为热点,该文通过文献综述考证毛蕊异黄酮的生物学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为该类单体药物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单体药物更好的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福参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及重结晶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光谱法进行结构鉴定,化学沟通法确定绝对构型,结果:分得一个色原酮divaricatol(1)结论:化合物1首次从当归属植物中分得、到目前为止.福参中分离到的色原酮类化合物与中药防风的基源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avaricata Schischk.Syn.Ledebouriella seseloides Wolff)中的色原酮活性成分很相近。  相似文献   

16.
从苦楝(Azadirachta indica)叶中分离出1个新的四环三萜化合物(1)和1个已知化合物(3),并检测了其杀虫活性。 新鲜未碾碎的苦楝叶(20kg)室温下以甲醇反复提取,将甲醇粗提物在乙酸乙酯和水中分配。乙酸乙酯层以无水硫酸钠脱水,过活性炭。再依次以乙酸乙酯和苯-甲醇(1∶1)洗活性炭  相似文献   

17.
〔英〕/Horiuch M…∥J Nat Prod.-2006,69(9).-1271~1274从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的根中分离得到3个新的倍半萜吡啶生物碱tripfordine A、B、C(1、2、3)和8个已知的吡啶生物碱,并检测了这些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及其抗HIV活性。将雷公藤根皮干燥、粉碎后用乙  相似文献   

18.
鞭苔属植物含有大量倍半萜及芳香族化合物,其中有些已显示多种药理活性。作者从该属植物Bazzania decrescens中分离鉴定了5个已知化合物和1新的花侧柏烷型倍半萜化合物(1),从B.mada-gassa中分得1新的cyclomyltaylane型倍半萜(2)和1个新的菖蒲二烯醇(3),讨论了cyclomyltaylane型  相似文献   

19.
综合运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小蓟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黄酮类化合物15个,分别鉴定为:4',5,6-三羟基-7-甲氧基黄酮(1),4',5-二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2),sorbifolin-6-O-β-glucopyranoside(3),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4),山柰酚(5),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6),myricetin(7),myricetin-3-O-β-D-glucoside(8),5,7-二羟基-3',4'-二甲氧基黄酮(9),3',4',5-三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10),3',3,4',5-四羟基-7-甲氧基黄酮(11),3'-羟基-4',5,7-三甲氧基黄酮(12),7-羟基-3',4',5-三甲氧基黄酮(13),4',5-二羟基-2',3',7,8-四甲氧基黄酮(14),5-羟基-2',3',7,8-四甲氧基黄酮(15)。以上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该实验运用PTP1B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对化合物(1~15)进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2,12和14具有较强的PTP1B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2.54,1.85,2.11μmol·L~(-1)。  相似文献   

20.
史大永  韩丽君  孙杰  杨永春  石建功  范晓 《中草药》2007,38(12):1779-1782
目的研究绿藻基根硬毛藻Chaetomorpha basiretorsa的化学成分,从中寻找结构特殊的化合物供活性筛选。方法利用正相和反相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反相HPLC以及重结晶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借助MS、IR、1D和2D NMR等方法鉴定结构;通过MTT法对分离鉴定的单体化合物在人肿瘤KB、Bel-7402、PC-3M、KeTr3和MCF-7细胞株上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并测试对犬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从基根硬毛藻中分离得到4个二萜类化合物和2个脂肪族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11,15-trimethyl-3-methylene-hexadecan-1,2-diol(Ⅰ)、3,7,11,15-tetramethyl-hexadecan-1,3-diol(Ⅱ)、phytol(Ⅲ)、phytenal(Ⅳ)、甘油-1-软脂酸酯(Ⅴ)和十六烷-3-烯酸(Ⅵ)。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属海藻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Ⅱ为新天然产物。细胞毒活性测试中,化合物Ⅰ对KB细胞、KeTr3细胞和MCF-7细胞具有一定毒性,IC50分别为3.42、2.38、1.78μg/mL。化合物Ⅰ、Ⅲ、Ⅵ对犬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显示一定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