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28例小切口治疗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庆荣  吴江  程华  吴平辉  曹闯 《河北医学》2003,9(10):886-887
目的:探讨小切口在治疗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疾病中的优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从1997年6月到2003年1月328例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的患儿的临床资料:男278例,女50例,右侧218例,左侧72例,双侧38例。结果:应用小切口治疗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的328例患儿中仅3例复发。结论: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包括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与成人的病因不相同,治疗方案也不相同。小切口治疗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具有切口小、损伤小、疗效好、恢复快、复发率极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报告自1988年1月至1990年1月以一日往院手术治疗小儿鞘状突畸形159例,其中腹股沟疝120例,鞘膜水囊肿39例。小儿疝囊或未闭鞘状突高位结扎虽然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基本手术,但有时也会遇到困难,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不宜完全按门诊手术处理。一日住院手术治疗鞘状突畸形可以提高病床周转率,减少术后院内交叉感染。本文讨论了一日住院手术的适应症,实施方法及其对手术者和麻醉医师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马继东 《中国医刊》2003,38(9):24-26
鞘膜积液与腹股沟斜疝均属鞘状突未闭畸形 ,是同一病理机制所致的不同表现形式。本症与腹股沟斜疝的最大不同点是几乎不会影响患儿生理功能。如腹腔内脏器进入未闭而较为宽大的鞘状突管 ,就形成了腹股沟斜疝。如未闭鞘状突管细小 ,仅有腹腔液体进入并聚积 ,就形成了鞘膜积液。在临床上分为 3种类型 :①精索鞘膜积液。②睾丸鞘膜积液。③交通性鞘膜积液。各种鞘膜积液均以男孩多见。女孩则形成N櫣ck囊肿。1 诊断要点1.1 两侧或一侧腹股沟、阴囊部无痛性肿块。1.2 肿块为囊性 ,大小及张力不一 ,可能在 1日内出现变化或消失。1.3 肿块触…  相似文献   

4.
<正>腹股沟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生是因为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出生后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而形成。尽管腹膜鞘状突在出生后可继续闭塞,但有疝的小儿却很少有自我恢复可能,因此,腹股沟疝经诊断后,都应进行手术[1]。2003年至今,本院采用经皮下环切口入路手术治疗小儿斜疝96例,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治疗效果好、组织损伤小、术后复发少等优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鞘状突环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429例腹腔镜下鞘状突环扎术后的鞘膜积液患儿,年龄(2~12)岁,平均(2.8±0.3)岁。其中左侧191例,右侧220例,双侧18例。腹腔镜直视下用硬膜外穿刺针,带7号丝线穿刺入腹膜外,沿着腹膜外从鞘状突的内侧,跨过输精管及精索血管,环绕半圈穿出腹腔,再从腹壁原穿刺孔带7号双丝线从鞘状突的外侧环绕半圈,从环绕的内侧孔穿出,用双线将尾线带出皮肤外,环扎鞘状突,线结埋于皮下,对侧鞘状突未闭同法环扎。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3±2.9)min,住院时间(2~5)日。随访(6~24)个月,复发2例,无腹腔内脏损伤、出血、感染、阴囊血肿、输精管损伤以及精索血管损伤所引起的睾丸萎缩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小儿鞘膜积液腹膜外环扎治疗,具有微创、安全、美容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腹腔镜辅助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儿童精索鞘膜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采取腹腔镜下腹膜外鞘状突高位双重结扎、同时穿刺抽净精索鞘膜囊内积液的手术方法 ,治疗3岁以上精索鞘膜积液32例。结果 32例中,患侧鞘状突内环口均未闭合,孔径2-4mm;3例(约占9.4%)术前诊断为单侧的患儿术中发现对侧内环口未闭。术后常规随访1年,1例术后3月出现同侧鞘膜囊内中等量积液(3mL),复发率约3.1%,门诊观察3月自行消退。结论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积液抽出术治疗精索鞘膜积液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且可发现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  相似文献   

7.
小儿腹股沟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多是因腹膜鞘状突未闭,小儿肠管或其他脏器通过未闭的鞘状突,从腹股沟管内突出体表,男多于女,右侧多于左侧,也可是双侧.传统的手术方式切口长、组织损伤大、住院时间长、费用高.2000年1月~2010年5月采用小切口微创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8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鞘状突未闭是小儿腹股沟斜疝和睾丸鞘膜积液共同的病理所在, 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达1%~3%.可继发和并发嵌顿、肠坏死、睾丸萎缩、不育等多种病变.[1]2010年9月~2011年1月我院小儿外科采用经脐两孔腹腔镜鞘状突口腹膜外缝扎术治疗腹股沟斜疝和鞘膜积液118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苏庆(广西区南溪山医院外一科桂林市541002)关键词鞘膜积液;鞘状突高位结扎;小儿小儿鞘膜积液长期以来常用的手术方法为鞘膜切除术。我科于1993年1月至1995年12月改用鞘状突高位结扎术(以下简称结扎术)治疗小儿鞘...  相似文献   

10.
<正>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所致。当小儿啼哭、排便等引起腹内增高时,腹腔内的肠管、大网膜等可进入鞘状突形成疝。有疝由于疝环较小,疝内容物不能回纳腹腔而形成嵌顿疝,对嵌顿疝,如试行手法复位无法还纳需行急诊手术治疗。我  相似文献   

11.
无症状腹股沟隐性疝又称潜在疝或简称无症状隐性疝。是指在手术探查中偶然发现的腹股沟区腹壁结构缺损。斜疝占隐性疝的绝大多数,表现为腹膜鞘状突未闭。隐性直疝表现为内环内侧腹股沟区腹壁缺损,因其少见而在本文中不做讨论。我院于2004年7月-2005年5月间,在299例各类非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中探查发现无症状腹股沟隐性疝2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病人,男,25岁.因右阴囊内肿物15年入院.查体:右阴囊内触及大小约15cm×12cm×10cm的肿物,质软,透光试验(+),站立时增大,平卧或按压时可变小,但不能消失,诊断为睾丸鞘膜积液而行手术治疗.术中切开睾丸鞘膜,放出淡黄色清亮液体800mL.鞘膜囊上端有一管道伴随精索进入腹股沟管,按压下腹部,见有大量淡黄色液体溢出.自尿道插入导尿管,排除膀胱损伤后,考虑为交通性鞘膜积液、腹水而行鞘膜囊高位结扎、鞘膜切除翻转术.术后B超示右下腹有一约17cm×15cm×15cm大小的囊性肿物,周围界限清,壁光滑.遂行第2次手术,术中见右侧髂窝内有一如B超所示大小的囊性肿物,肿物位于腹膜外,其基底位于腹股沟管内环处,囊壁与精索鞘膜相连续,囊内有淡黄色清亮液体,切除囊肿,病人痊愈出院. 讨论鞘膜积液形成于睾丸或未闭的精索鞘膜囊内,多位于腹股沟区或阴囊内,突向腹腔的鞘膜积液未见文献报道.其形成机制可能是鞘膜囊内大量积液,囊内高压长期作用于精索近端鞘膜,以致内环处失去支撑的鞘膜突向腹膜腔,从而形成腹腔、阴囊内相通的哑铃状鞘膜积液.术前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以经腹膜外途径手术切除为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腹腔镜微创手术在小儿腹部外科临床应用的现状和价值,总结腹腔镜小儿阑尾切除+疝囊(或未闭的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的临床经验,分析缺点与不足,在成功技术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手术方法。方法:三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常规探查双侧股沟区,对疝囊或未闭的鞘状突(单侧19例,双侧5例)同时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24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疝囊(或未闭的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无术后并发症。24例随访1~3年,平均1.5年,仅1例腹股沟斜疝复发。结论:腹腔镜腹腔镜小儿阑尾切除+疝囊(或未闭的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在一次麻醉下完成多种病变的处理,避免多次手术的打击,降低手术成本,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误诊率低、并发症少、切口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腹腔镜治疗鞘状突未闭的护理要点。方法:2012-08~2014-08进行小儿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64例患儿作为实验组,同期45例传统开放手术作为对照组。两组术前准备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术前、术后护理及术后并发症观察与护理、出院随访指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少、下床时间早、住院天数短、复发率低(P<0.05)。结论: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通过良好的护理可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复发率,消除患儿及家属心中的忧虑,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管立堂  段金才 《新疆医学》2004,34(4):123-123
小儿腹股沟疝是腹膜鞘突囊未闭所致,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一般只做高位结扎,不做修补。  相似文献   

16.
腹股沟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其发生是与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或出生后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有关。如延误治疗,可使疝囊逐渐增大,腹股沟管缺损加重,且有发生嵌顿的可能,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应尽早手术。笔者自2000年8月-2007年7月采用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434例,疗效好,复发率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赵美平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9):955-956
腹股沟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生是因为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出生后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而成。如果不做治疗,疝囊可逐渐增大,加重腹股沟管的缺损,且常发生嵌顿成为急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一般应及早手术。我们采用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  相似文献   

18.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生是由于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出生后腹内压的增高,使未闭的鞘状突扩张形成,如不治疗,疝囊会逐渐增大,加重腹股沟管的缺损,且年龄越小,嵌顿的机会越大,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一般应及早手术。我们采用微创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1例,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管突出即为腹股沟斜疝,其病因主要是腹膜鞘状突未闭锁并于腹腔相通,即成为先天性疝囊,腹内脏器或组织甚易从残留的腹膜鞘状突,经腹股沟管突出外环形成斜疝。此外,先天性发育不良导致腹股沟管掩闭机制缺陷,亦是腹股沟斜疝的重要原因之一。斜疝不可能自愈且可能发生嵌顿或绞窄,故应手术治疗。在基层医院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最为常见的手术。  相似文献   

20.
小儿鞘膜积液手术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鞘膜积液手术方法的改进胡斌吴跃辉1991~1997年我们采用横行小切口经皮下环腹膜鞘状突高位结扎加鞘膜腔引流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83例,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3例均为男性。年龄1~7岁82例,6个月1例。临床分型:睾丸鞘膜积液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