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异性(ABPV)分析,指导临床个体化合理用药。方法选择9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杓型者60例(占62.5%);非杓型者36例(占37.5%),对两组日间ABPV(d-ABPVsd-ABPVd),夜间ABPV(n-ABPVsn-ABPVd),24hABPV(24-ABPVs24-ABPVd)进行研究。结果非杓型组n-ABPVsn-ABPVd、24-ABPVs24-ABPVd明显低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d-ABPVsd-ABP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这种ABPV的差异,是高血压个体化治疗的客观依据,也是导致非构型者靶器官损害程度较杓型者严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马秀芬  王义围  冯玉梅  王烨  平芬 《河北医药》2012,34(15):2303-2304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脉压指数(PPI)、踝臂指数(ABI)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83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监测曲线分为杓型组(n=68)、非杓型组(n=100)、反杓型组(n=79)、超杓型组(n=36),分别计算各组动态PPI及测量ABI,并将其他各组结果与杓型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PI:反杓型组>非杓型组>超杓型组>杓型组,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I:杓型组=超杓型组>非杓型组>反杓型组,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反杓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PPI及ABI的重要因素,恢复老年高血压患者正常血压节律对防治动脉硬化及保护靶器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9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全部病例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杓型组,<10%为非杓型组.结果 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SBP)、夜间舒张压(DBP)比杓型组明显增高,非杓型组IMT明显大于杓型组,IMT与夜间SBP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人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导致IMT增加.  相似文献   

4.
赵静  韩卫星  胡华青 《安徽医药》2013,17(12):2089-2090
目的 分析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性.方法 选取40~91岁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18 例进行24 h态血压监测,其中男性68 例,占57.6%;女性50 例,占42.4%.并将年龄分为中年(40~64岁)、老年(65~79岁)和高龄(80~91岁)三组.结果 男性24 h、白昼和夜间平均舒张压都高于女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收缩压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年组、老年组和高龄组高血压病人收缩压随年龄组增高而上升,舒张压则表现为下降趋势.中年组、老年组和高龄组非杓型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65.1%、75.0%和93.5%,随着年龄组增高非杓型高血压检出率呈增高趋势(趋势χ2 =7.759,P〈0.01).结论 高血压病人昼夜节律异常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临床上应根据病人的昼夜节律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1例,进行颈动脉彩超和24 h动态血压检查,根据收缩压昼夜差值百分比将患者分为杓型高血压组(48例,34.0%)和非杓型高血压组(93例,66.0%),分析血压节律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结果非杓型组的年龄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d SBP、n S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组IMT高于杓型组(P<0.05),两组间d DBP、n DBP、24h DBP和24h S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与n SBP、24h SBP、SBP昼夜差值百分比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受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伟  王英  刘洋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578-579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我院治疗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162例,平均分为晨服组和晚服组各81例。晨服组患者于每日清晨8时,晚服组患者于每日晚间8时给予替米沙坦80mg口服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24h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两组患者的24hSBP、24hDBP、dSBP以及dDBP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nSBP和nDBP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服组患者由非杓型高血型转变为杓型高血压的转变率明显高于晨服组患者的转变率(P<0.05)。结论替米沙坦可以有效的降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同时晚间服用替米沙坦可以更好的将非杓型高血压转变为杓型高血压,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陈波 《现代医药卫生》2014,(12):1768-1771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对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 ABPM,观察其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P)、白昼平均收缩压(dMSP)、白昼平均舒张压(dMD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P)、夜间血压下降率。结果 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100例为杓型血压,78例为非杓型血压,35例为反杓型血压。随年龄增长反杓型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其中老年组(≥60岁)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60岁)高,而老年组患者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患者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女性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男性高,但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时血压波动情况通过24 h ABPM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不断增高,提示增龄可明确影响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入选年龄≥60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50例,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了解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监测结果为非杓型组(夜间平均血压较白昼平均血压下降值<10%)78例,另一对照组为杓型72例.所有入选患者检查: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肌酐清除率、尿微量白蛋白.结果非杓型组的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和左心室质量指数均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的颈动脉内膜厚度大于杓型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和肌酐清除率小于杓型组(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魏巍 《海峡药学》2016,(11):185-186
目的 探究卡托普利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节律、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按照24 h动态血压节律类型将98例高血压住院患者分为杓型组(62例)和非杓型组(36例),口服卡托普利治疗时间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本组98例患者,经口服卡托普利治疗后,非杓型患者转化为杓型共20例(占55.6%),其中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治疗前IVST和LVMI指标、EPFV和A/E指标比较,差异均较为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对应指标比较,差异则并不显著(P>0.05).结论 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受损风险性相对较高,应用卡托普利不仅能够控制血压水平,还可促使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非杓型高血压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我院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轻中度)病例108例,随机分为晚服组和晨服组两组,每组54例,对两组分别在晚7时和早7时实施80mg替米沙坦口服,每天1次,连续服用12周.在治疗结束后对动态血压进行复查,同时对两组中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进行对比.结果:两组24h SBP、24hDBP、dSBP和dDBP等指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nSBP和nDBP指标的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杓型高血压在替米沙坦治疗下,血压水平得到有效的控制,晚上用药,则能有效实现将非杓型高血压向杓型高血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增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影响。方法连续选择新近来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09例,入选对象在开始治疗前接受了创便携式(美国AMR4型)动态血压仪24h血压监测。结果 10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老年高血压组(58例)的收缩压(SBP)夜间下降率、舒张压(DBP)夜间下降率、SBP杓型例数和DBP杓型例数均明显少于中、青年组(51例),而SBP非杓型例数和DBP非杓型例数则明显多于后者(P均<0.01~0.05)。结论增龄可明确影响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杓型高血压与非杓型高血压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血压昼夜变化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将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并比较3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特点。结果非杓型组ZVS、PW、LVM、LVMI均较杓型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组FSESV较杓型组显著降低而LVEF、CO、CI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杓型组LAD、APFV、ATVI、AIE均较杓型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高血压病患者更易导致左心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比肾血管性高血压(RVH)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动态血压,以研究两者之间的差异.方法 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测定30例RVH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同时选择30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EH患者行24h动态血压测定,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RVH组患者24 h、白昼、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测定的平均值,均高于EH组(P <0.01);RVH组患者的24 h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分别为58.33%和38.41%,而EH组患者则为29.01%和22.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H组有63.30%的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10%,血压曲线以杓型为主;而RVH组只有26.70%的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10%,血压曲线以非杓型为主.结论 RVH患者动态血压均值和血压负荷增加明显,昼夜节律减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观察在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马来酸氨氯地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4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将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照给药方式的不同分成A组(n=70)和B组(n=70),对两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实施马来酸氨氯地平给药治疗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给药治疗。对两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治疗前的血压水平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治疗后血压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B组相比,差异较大,统计学意义显现(P <0.05),且B组优于A组。结论相较于实施马来酸氨氯地平给药治疗,在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在控制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下,降低了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使其血压水平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室结构及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24h动态血压检测仪检测123例年龄≥80岁的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水平,根据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非杓型组,杓型组和反勺型组;分别测量3组患者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E/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24h动态血压结果表明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杓型血压类型占5%(6例),非杓型血压类型占58%(71例),反杓型血压类型占37%(46例)。②心脏功能和结构指标观察,杓型组、非构型组与反杓型组间比较:主动脉根部内径(mm)(22.4±2.45,26.5±4.49,31.3±5.16)、室间隔厚度(mm)(9.4±1.10,10.6±1.13,11.2±2.50,)、左室后壁厚(mm)(9.0±0.91,9.3±1.02,9.7±1.41)、每搏量(ml)(61.1±16.24,55.2±13.21,45.1±17.36)射血分数(%)(58.21±10.13,52.33±9.81,46.26±12.66)、左室质量(g)(182.7±61.02,202.1±44.51,224.5±43.32,)、左室质量指数(g/m2)(101.3±32.62,110.4±25.71,124.1±22.54)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反杓型血压较杓型及非杓型血压使心脏功能和结构受损更为显著;而非杓型血压较杓型血压使心脏功能和结构受损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和探讨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在不同时间应用左旋氨氯地平进行临床治疗的效果情况.方法 随机抽选2013年10月~2015年10月之间,在我院内科进行诊治的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94例.根据抽签法将他们划分成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7例)两组,分别在晨起和晚间给予患者左旋氨氯地平进行临床干预,并分析、统计和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服药后的24h平均SBP和DBP值较之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95.74%)明显高于对照组(80.85%),各项比较的差异明显,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在晚间应用左旋氨氯地平进行治疗,其疗效显著,血压值下降更为明显,临床疗效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比较厄贝沙坦与依那普利对高龄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及靶器官保护。方法将94例高龄(年龄≥75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47例与依那普利组47例,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采用24hABPM前后降压疗效及血尿酸等指标变化。结果厄贝沙坦组总有效率为91.49%,依那普利组为89.36%,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均显著降低(P<0.01);两组降压的谷/峰比值分别为(80.65±5.3)%和(47.90±4.6)%,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非杓型高血压所占比例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厄贝沙坦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有统计学差异(P<0.01),依那普利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厄贝沙坦对高龄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确切,并能明显改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明显降低血尿酸水平,不良反应发生少而轻,依从性和耐受性良好,可以作为高龄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动态变化情况,探讨昼夜节律异常与尿钠、尿钾排泄的变化规律。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9例。根据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血压波动情况,分为昼夜节律正常组(杓型组)31例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非杓型组)28例,收集患者24 h尿液并分析24 h尿钠和尿钾水平。非杓型组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及夜间尿钠排泄量均高于杓型组(P<0.05或P<0.01),同时非杓型组24 h尿钾低于杓型组(P<0.05)。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尿钠、尿钾排泄呈现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状况。方法将2014年7月~2015年11月入住我院的85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组,按监测结果分为高血压合并轻度OSAS组(25例),高血压合并中度OSAS组(27例)以及高血压合并重度OSAS组(33例),另外选取45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导睡眠仪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两组患者动态血压情况以及睡眠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非杓型和反杓型高血压曲线、血压晨峰现象均以高血压合并重度OSAS组最常见,其次为中度异常者,高血压合并中度、重度OSAS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较高,高血压合并轻度OSAS组升高,高血压合并重度组患者的日间平均收缩压(152.1±17.6)mm Hg、夜间平均舒张压(91.2±12.5)mm Hg,明显高于轻度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dSBP、dDBP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nSBP、nDB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AHI、SpO_2、呼吸暂停累计时间等睡眠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OSAS的加重,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明显升高,非杓型高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从而加重了对动脉血管的损害,需要给与及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与性别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Ⅱ期患者78例,分别进行24h血压监测(ABPM)和超声心电图(UCG)检查。结果女性非杓型组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重量(LVM)与杓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O.05或P〈0.01)。男性患者杓型组与非杓型组的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重量(LVM)参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女性杓型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S)较轻,非杓型者左室肥厚(LVH)较重,而男性高血压患者杓型与非杓型者左室肥厚(LVH)均较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