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NGAL在急性药物相关性间质性肾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急性药物相关性间质性肾炎(acutedruginducedinterstitialnephritis,AIN)患者肾组织中NGAL的表达及NGAL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观察正常肾组织和AIN患者肾组织NGAL的表达,以及NGAL阳性强度与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的关系。结果AIN患者肾组织表达NGAL较正常组增多、增强;其小管NGAL阳性强度与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呈负相关。结论NGAL在AIN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肾脏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单侧输尿管结扎致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中的表达进行动态观察,以探讨CTGF在肾间质纤维化病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术(UUO)致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分别于术后第1、3、5、7、9、12天处死大鼠,HE、Masson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并进行小管间质损伤指数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CTGF、α-SMA的表达.结果: 第1~9天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病理改变逐渐明显,CTGF、α-SMA表达逐渐增多(各组间比较,P《0.05);CTGF与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α-SMA为正相关关系.结论: CTGF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病程进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并可作为评价肾纤维化病变程度的良好指标及防治的新的靶目标.  相似文献   

3.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红艳  张玲 《重庆医学》2008,37(21):2487-2489
肾小管一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lbrosis,RIF)是各种慢性肾脏病发展到终末期的共同病理改变.其特征为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r msrtrix,ECM)在肾间质积聚及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已证实肾小管下皮细胞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为RIF发生的重要机制,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现就EMT在肾间质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慢性间质性肾炎中NGAL的表达及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慢性间质性肾炎(chron ic in terstitia l nephritis,C IN)患者肾组织中NGAL的表达及NGAL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观察正常肾组织和C IN患者肾组织NGAL的表达,以及NGAL阳性强度与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的关系。结果C IN患者肾组织表达NGAL较正常组增强;其小管NGAL阳性强度与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呈负相关。结论NGAL在C IN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肾淀粉样变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对15例肾淀粉样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中老年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肾活检组织光镜示肾小球、肾动脉壁淀粉样蛋白沉积;6例伴间质淀粉样蛋白沉积.1例为继发性肾淀粉样变(AA型),14例为原发性肾淀粉样变(AL型),其中1例为多发性骨髓瘤(MM)伴发,1例合并IgA肾病.结论 15例均以肾小球、血管损害为主,伴不同程度的小管间质病变.  相似文献   

6.
肾间质纤维化是多种肾脏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常见的病理改变,其严重程度不仅影响肾功能,而且与肾病的预后有着密切联系。肾间质的基质成分由成纤维细胞合成分泌,研究表明,肾间质成纤维细胞主要有3个来源:(1)肾脏固有的间质成纤维细胞;(2)循环而来的间充质细胞;(3)肾小管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7.
张璟  周飞舟  邹贵勉 《重庆医学》2007,36(5):411-413,416
目的 探讨肾脏组织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择不同类型肾脏疾病患者53例,按肾间质病理损伤程度对肾组织标本进行分组:正常对照组5例、轻度损伤组18例、中度损伤组19例、重度损伤组11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计算机真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检测肾间质的TSP-1、VEGF、CD34、TGF-β1、α-SMA和Ⅳ型胶原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对照组,TSP-1无阳性表达;TGF-β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浆偶见表达;α-SMA仅在血管壁表达;肾间质Ⅳ型胶原在肾小管基底膜、动脉管壁呈线状表达.而VEGF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足突细胞浆均可见表达,CD34在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随着病变程度加重, TSP-1、TGF-β1、α-SMA和Ⅳ型胶原其表达量及面积显著增加(P<0.01),与肾间质病理损害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86,0.674,0.779,0.784).而VEGF及CD34表达量及面积则显著递减(P<0.01),与肾间质病理损害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0.715,-0.672).结论 随着肾间质病理损伤程度加重,TSP-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肾间质区表达增强,与肾间质损害程度呈显著正相关;VEGF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足细胞表达减弱,与肾间质损害程度呈显著负相关.提示TSP-1与VEGF对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作用失衡,使肾小管周围毛细胞血管减少,加重肾组织缺氧,导致慢性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单侧输尿管梗阻后肾间质纤维化的形成机制。方法 :将 2 0只大鼠采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 ,术后 1周、2周观察双肾组织病理改变 ,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间质Ⅲ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和核因子 κB(NF κB)的表达。结果 :随着梗阻时间延长 ,梗阻肾间质Ⅲ型胶原、TGF β1和NF κB的表达增加 ,对侧无明显变化 ,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单侧输尿管梗阻肾间质TGF β1、NF κB的过度表达 ,可上调肾间质Ⅲ型胶原的表达 ,是形成间质纤维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化瘀解毒汤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及血管紧张素Ⅱ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化瘀毒汤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单侧输尿管梗阻法诱导肾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 ,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大鼠肾间质组织TGFβ1mRNA表达 ,用放免法检测血浆AngⅡ浓度 ,并做肾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各治疗组大鼠肾间质TGFβ1mRNA表达及血浆AngⅡ浓度较模型组显著降低 (P <0 .0 5 ) ,尤以预防组更佳。肾脏组织病理检查也有明显改善。结论 :化瘀解毒汤具有抑制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抑制TGFβ1分泌及mRNA表达、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新月体肾炎患者肾组织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肾组织浸润炎细胞的增殖和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正常肾组织和新月体肾炎患者肾组织IDO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表达与肾间质浸润PCNA阳性炎细胞数及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正常肾组织未检测到IDO表达,而在新月体肾炎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IDO的表达显著上调,并且新月体肾炎肾小管上皮细胞IDO的表达强度与肾小管-间质PCNA阳性浸润细胞数及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显著负相关.结论 IDO在新月体肾炎肾小管上皮细胞中高表达并与肾小管-间质炎细胞增殖及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相关,提示IDO可能通过抑制炎细胞增殖活性参与新月体肾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药物相关的不同原因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血清学指标,探讨其贫血特征、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水平及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近5年的药物相关肾实质性ARF住院患者[16例,包括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 ATN)组和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病(acute tubular-interstitial nephropathy, ATIN)组]以及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8例)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肾活检时的贫血相关指标、血清EPO、肌酐水平和肾小管功能.对ARF各组患者的肾小管功能和肾病理改变进行半定量评分.对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EPO水平与肾功能和肾病理损伤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药物相关肾实质性急性肾衰竭各组患者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肾小管功能损伤指数和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指数较对照组有所增高,以ATIN组为最高(P<0.01).(2)ATIN组患者Hb、红细胞压积(haematocrit, Hct)、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3)ATN组、ATIN组EPO水平较对照组分别明显下降84.8%和70.7%(P<0.01).(4)肾实质性ARF患者的Hb与EPO呈正相关(r=0.589,P<0.01);而EPO则与Scr、肾小管功能损伤指数及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指数之间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ATIN是药物相关急性肾衰竭伴贫血患者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组患者贫血的机制可能与急性肾小管间质损伤导致内源性EPO分泌不足、进而引起红细胞生成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小管间质损伤与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关系。方法以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分为:无损伤、轻、中、重度组,观察106例肾活检病理检查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尿素氮、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及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关系。结果不同组间血肌酐、总胆固醇、肾小球积分及肾血管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NA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程度与肾功能的改变呈正相关关系,肾小管间质病变越重者肾功能越差;肾小管间质损害与肾小球、肾血管有关,肾小管间质损伤越重,肾小球、肾血管病变也越重;单次尿NAG检测结果不能准确反映肾小管间质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泛素连接酶Parkin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与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5-2016年我院收治的40例经肾活检确诊为2型DN患者,并取10例肾肿瘤切除后远端正常肾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不同DN间质损伤评分肾组织的Parkin表达水平,并与临床指标、肾组织病理损伤进行相关性分析.免疫荧光共染检测肾小管Parkin的表达分别与肾间质损伤因子IL-6、TGF-β的表达及间质纤维化标志Col-Ⅳ的表达的关系.结果 Parkin主要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质中表达,并随着DN肾小管间质损伤评分的加重而逐渐减少.Parkin表达与肾脏结构损伤(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与间质纤维化、肾间质炎症)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肾脏功能损伤指标[尿蛋白定量、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素氮、血清胱抑素C、血肌酐]呈负相关关系(P<0.01),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正相关关系(P<0.05).肾组织Parkin阳性肾小管细胞并不表达促炎因子IL-6、促纤维化因子TGF-β及Col-Ⅳ.结论 Parkin表达降低与DN肾间质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gA肾病牛津分类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肾活检确诊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205例,结合其临床和病理资料,按不同条件分组,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按IgA肾病牛津分类对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评价,病理损伤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S1)多见,病理类型以系膜细胞增多(M0型)节段性肾小球硬化(S1型)毛细血管内细胞增多(E0型)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0型)即M0S1E0T0多见。患者临床表现与病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①系膜细胞增多(M)、毛细血管内细胞增多(E)、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与肾活检时蛋白尿高度相关(P<0.05);②毛细血管内细胞增多(E)、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肾微小动脉病变与肾活检时平均动脉压(MAP)升高相关(P<0.05);③系膜细胞增多(M)、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与肾活检时血肌酐升高相关(P<0.01)。结论:原发性IgA肾病临床表现多样,病理类型以M0S1E0T0多见。原发性IgA肾病临床表现与IgA肾病牛津分类之间具有相关性,IgA肾病牛津分类与临床特点有关,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是肾功能良好或丧失的主要病理预测指标,因此肾小管间质病变(TIL)日益受到重视.TIL发病机理十分复杂,早期表现可为肾间质局部炎症,随后出现细胞因子分泌,继而肾小管上皮细胞等表型转化、细胞凋亡或细胞过度增殖,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增多、降解减少,造成ECM过度沉积,最终导致肾间质纤维化(RIF).  相似文献   

16.
大豆异黄酮对 UUO大鼠TGF-β1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大豆异黄酮对单侧输尿管梗阻 (unilateralureteralobstruction ,UUO)大鼠梗阻肾脏肾间质纤维化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 观察大鼠结扎侧肾脏的病理改变 ,应用HE和PAS染色观测肾间质容量 ,应用RT PCR法检测肾组织内TGF β1mRNA的表达。结果 异黄酮组梗阻肾肾间质容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异黄酮组TGF β1mR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 ,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 (P <0 0 5 ) ,异黄酮组肾间质纤维化程度轻于对照组。结论 大豆异黄酮对UUO大鼠梗阻肾肾间质纤维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其机制与大豆异黄酮可抑制TGF β1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唐文庄  文海燕  王彧 《重庆医学》2015,(23):3271-3272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所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AIN)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12例 PPI 致 AIN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PPI 致 AIN 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66.7%)、腰痛(75.0%)、少尿(50.0%)为主。实验室检查发现肌酐、尿素、尿酸升高,肌酐清除率降低,尿蛋白或潜血阳性,尿液 N-乙酰-β-D 氨基葡萄糖苷酶、尿α1微球蛋白、尿视黄醇蛋白升高。PPI 致 AIN 患者主要病理学表现包括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66.7%)、肾间质水肿(66.7%)、肾间质弥漫性细胞浸润(58.3%)。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10例治愈。结论PPI 致 AIN 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可出现肾功能及尿检异常,病理表现以肾间质小管损伤为主。  相似文献   

18.
前言肾间质纤维化的病理为多种细胞外基质(ECM)成分的积聚。大量体内和体外实验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与ECM合成及代谢的调节密切相关,参与了肾间质纤维化的发展过程,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地位尤为突出,被认为是所有进行性肾脏纤维化疾病中导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肾康注射液对梗阻性大鼠肾间质NF-KB和TGF-β1的表达情况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UUO)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将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于术后第5天、第10天、第15天,处死各组大鼠8只,在光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病理改变,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小管间质中NF-KB和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 同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可明显降低NF-KB和TGF-β1在肾间质中的表达.结论 肾康注射液可通过降低NF-KB和TGF-β1在肾间质中的表达,抑制肾间质纤维化,从而具有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羟苯磺酸钙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1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肾间质纤维化组(UUO组)及羟苯磺酸钙组(CDT组),分别采用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UUO术后14 d大鼠梗阻侧肾脏的组织学变化和MMP-9、TIMP-l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UUO组大鼠肾间质纤维组织面积显著增加(P<0.01),MMP-9、TIMP-1表达均有显著增高(P<0.01)。与UUO组相比,CDT组大鼠肾间质纤维组织面积减少,MMP-9表达增强、TIMP-1表达减弱(P<0.01),UUO组和CDT组大鼠左肾MMP-9/TIMP-1与肾间质纤维化面积成负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羟苯磺酸钙可缓解输尿管梗阻导致的肾间质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MMP-9/TIMP-1紊乱、改善基质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