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HP)对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尿动力学参数及尿潴留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资料,根据病理诊断分为单纯BPH组和BPH合并HP组,比较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前列腺体积(PV)、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MBC)、最大逼尿肌收缩力和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I)等尿动力学指标及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尿潴留发生率间的差异。结果与单纯BPH组比较,BPH合并HP组具有更高的IPSS评分(P=0.020)和PSA值(P=0.009),更高的BOOI指数(P=0.003),较小的最大膀胱容量(P=0.004),更高的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发生率(P=0.041)和尿潴留发生率(P=0.010)。结论合并HP的BPH患者下尿路症状更重,血清PSA升高,导致MBC降低、膀胱出口梗阻加重和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发生等尿动力学参数改变,更易发生尿潴留。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致不稳定膀胱的尿动力学及一氧化氮合酶 (NOS)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BPH患者 5 9例 ,进行全面的尿动力学检查 ,包括膀胱等容收缩试验和排尿期尿道测压 (MUPP) ;其中 2 1例采用Western印迹法对其逼尿肌组织中NOS进行检测。结果  5 9例BPH患者发现不稳定膀胱 (USB) 3 7例 ,占 63 %。不稳定膀胱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 (I -PSS )、尿流加速度 ( a)、最大逼尿肌等容收缩压 (Piso)显著高于稳定膀胱组 ,而初次尿欲 (FD)、膀胱最大容量 (CC)显著低于稳定膀胱组。两组之间NOS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不稳定膀胱是BPH的病理基础 ,临床症状、逼尿肌代偿与其相关。NO介导神经在膀胱逼尿肌组织中有表达 ,但在不稳定膀胱的发病机制中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前列腺增生(BPH)术后排尿障碍患者的诊断及指导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BPH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排尿障碍主要原因为逼尿肌不稳定12例,逼尿肌收缩乏力或无力5例,膀胱出口梗阻3例,膀胱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1例.结论 尿动力学检查对前列腺增生术后排尿功能障碍的原因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过度充盈所致逼尿肌损伤,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良件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膀胱过度充盈所致逼尿肌损伤,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尤力良作前列腺增生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诊断,尿动力学检查,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37例经尿流动力学检查,诱发存在逼尿肌不稳定,伴膀胱内压达40 cmH2O以上,采取TURP,术后留置膀胱造瘘管(1~8)周后全部拔除,排尿通畅.11膀胱内压始终未达到40 cmH2O,且在膀胱洼水充盈过程中无逼尿肌不稳定出现,行膀胱造瘘后出院,(1~3)个月后经尿动力学检查复查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其中7例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有恢复,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治愈;剩余4例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几乎尤任何改善.长期留置膀胱造瘘治疗.结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导致膀胱过度克盈所致逼尿肌损伤,引起膀耽逼尿肌收缩无力患者,术前应用尿流动力学检查对膀胱逼尿肌损伤程度进行认真分析,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由前列腺增生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膀胱过度充盈所致逼尿肌损伤,进而导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包括诊断、尿动力学检查、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35例患者全部行尿动力学检查,均提示逼尿肌收缩无力,诱发存在逼尿肌不稳定收缩者8例,伴膀胱内压达40 cm H2O以上,采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术后留置18F尿管,8周后拔除,排尿通畅。27例逼尿肌无力患者门诊留置导尿,2个月后再次复查尿动力学检查,23例提示膀胱出口梗阻,逼尿肌压力达60 cm H2O以上,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愈;余4例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几乎无任何改善,行膀胱造瘘治疗。结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导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患者,术前应用尿流动力学检查对膀胱逼尿肌损伤程度进行认真分析,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经留置尿管后大多数患者膀胱功能可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术前尿动力学(UDS)检查,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对BPH诊断、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对600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行UDS检查并进行尿动力学评估,为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结果600例均存在膀胱出口梗阻(BOO),单纯(BOO)不伴明显膀胱功能障碍者303例(50.5%),膀胱过度活动102例(15.45%),低顺应性膀胱109例(18.16%),低顺应性伴膀胱过度活动49例(8.16%),逼尿肌收缩力减弱83例(13.83%),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3例(0.5%).结论 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尿动力学检测可同时评估膀胱和尿道功能情况,对BPH患者BOO确诊、判断逼尿肌功能、选择治疗方法及预测疗效等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BPH)致膀胱出口梗阻(BOO)及膀胱功能改变的相关问题。方法对59例BPH患者进行必要的尿动力学检查,膀胱等容收缩试验测最大逼尿肌等容收缩压(Piso),排尿期尿道测压(MUPP)诊断BOO,以压力下降梯度(MUPPG)计算梗阻程度,另外进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经腹壁B超测前列腺体积(V)。结果其中43例BPH中38例存在BOO(88%),梗阻位于膀胱颈部28例(77%);MUPPG与IPSS、V、Piso呈正相关(r分别为0.508,0.447,0.887);V与IPSS也呈正相关(r=0.365);Piso随膀胱充盈量增加而显著下降(P<0.001);当残余尿量≥100mL,逼尿肌储能显著下降(P<0.001);不稳定膀胱组的Piso显著高于稳定膀胱组(P<0.01)。结论BOO和不稳定膀胱是BPH的病理基础,临床症状、逼尿肌代偿与其相关;膀胱等容收缩试验和MUPP应用于BPH患者很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前列腺增生(BPH)出现急性尿潴留后早期的逼尿肌功能情况.方法对18例BPH并早期急性尿潴留患者(实验组)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并与15例单纯BPH患者(对照组)作比较.结果实验组中逼尿肌低顺应性、逼尿肌括约肌功能失调(DSD)以及合并二种以上逼尿肌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BPH出现早期急性尿潴留时逼尿肌功能严重受损,但未达到逼尿肌收缩无力的程度;BPH并发急性尿潴留是机械性梗阻和功能性梗阻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尿动力学测定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术前检查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尿动力学检测仪,检查92例BPH患者的自由尿流率,压力-流率测定,评估逼尿肌功能状态,确定排尿功能障碍原因。结果92例BPH患者中,膀胱出口梗阻93.48%(86/92),逼尿肌不稳定46.74%%(43/92),逼尿肌肌力弱3.26%(3/92),逼尿肌无收缩3.26%(3/92),低顺应性膀胱30.43%(28/92)。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梗阻的判断、膀胱功能的评估、术后疗效的分析、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尿动力学是借助流体力学及电生理学方法研究尿路输送、贮存、排尿功能的新学科。为从尿动力学角度探讨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逼尿肌功能变化的尿动力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我们对35例老年BPH及继发逼尿肌功能变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应用尿动力学技术,检查了患者的尿流率、膀胱充盈期和排尿期压力、膀胱感觉,观察膀胱容量压力相关关系,测定剩余尿量,评估膀胱的稳定性、顺应性及逼尿肌受损程度。结果 35例均存在膀胱出口梗阻。逼尿肌不稳定22例(62.9%),逼尿肌收缩功能受损8例(22.9%),膀胱顺应性改变5例(14.2%),表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尿动力学检查在合并急性尿潴留的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们随机选择43例合并急性尿潴留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留置尿管时间、逼尿肌收缩力、逼尿肌不稳定、逼尿肌不稳定幅度、梗阻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5.6(52~78)岁。43例患者中,发生逼尿肌不稳定者29例(67.4%),逼尿肌不稳定幅度5~164(97±35)cmH2O;有随意性逼尿肌收缩者36例(83.7%),明确诊断为膀胱出口梗阻者32例(74.4%);逼尿肌收缩力与留置尿管时间无相关性(P〉0.05),与逼尿肌不稳定、逼尿肌不稳定幅度、梗阻程度有相关性(P分别为〈0.05、〈0.01、〈0.01);逼尿肌不稳定与梗阻程度无相关性(P〉0.05),逼尿肌不稳定幅度与梗阻程度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结论合并急性尿潴留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尿动力学检查前无需留置尿管2~3周以上;有逼尿肌不稳定者的逼尿肌收缩力强于无逼尿肌不稳定者;膀胱出口梗阻越严重,逼尿肌不稳定幅度越大,逼尿肌收缩力越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豚鼠膀胱流出道梗阻(PBOO)对膀胱卡哈尔间质细胞(ICC)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建立雌性豚鼠PBOO模型。并根据尿动力学检测结果将模型分为PBOO后逼尿肌不稳定(DO)组和PBOO后逼尿肌稳定(DS)组,以假手术组作为对照,饲养4周后取膀胱组织,制成全层组织铺片和冰冻组织切片,c-kit免疫荧光染色分别观察各组膀胱肌层和黏膜下ICC的形态和分布情况。结果PBOO4周后,DO组豚鼠膀胱出现排尿频率、排尿压力的增加(n=12,P〈0.05),并且观察到明显的储尿期膀胱不稳定收缩。对照组、DS组和DO诅豚鼠膀胱均观察到c-kit染色阳性且呈典型长梭形有突起的ICC,主要分布于平滑肌肌束间和黏膜下层;在DO组豚鼠的膀胱中c-kit染色阳性的ICC分支突起增加且互相连接呈网络状,而在对照组和DS组中ICC呈散在分布,细胞之间联系较松散。结论在PBOO所致DO豚鼠膀胱中ICC发生了形态和结构的变化,相互之间连接呈网络状,ICC的形态和结构的变化可能是逼尿肌不稳定的重要发病基础。  相似文献   

13.
吴桂强  刘成倍  徐伟 《广西医学》2013,(12):1635-1638
目的比较经尿道汽化电切术(TuVRP)和开放性手术(OP)治疗重度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重度BPH患者30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uVRP组(156例)和OP组(15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引流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生活质量评分(QOL)、膀胱残余尿量(RUV)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TUVRP组术中出血量低于OP组,术后膀胱引流时间、膀胱冲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OP组(P〈0.01);手术时间TUVRP组长于OP组(P〈0.01);两组患者手术后IPSS、QOL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Qmax增大(P〈0.01),RUV显著降低(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UVRP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4.74%)低于OP组(31.37%)(P〈0.01)。结论与传统OP相比,TUVRP治疗重度BPH具有操作简便、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手术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逼尿肌不稳定(DI)及下尿路梗阻(LUTO)对男性下尿路症状(LUTS)患者尿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住院的81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伴LUTS患者的尿动力学资料,将其归类为三组,分别为LUTS伴DI组11例、LUTS合并LUTO组41例和LUTS合并LUTO伴DI组29例,对三组患者的尿动力学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比较,残余尿、最大尿流率、最大逼尿肌压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初感尿意容量、强烈尿意容量各组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年龄、初始逼尿肌压无差异(P>0.05).比较LUTS伴DI组和LUTS合并LUTO伴DI组的储尿期指标,LUTS合并LUTO伴DI组DI最大逼尿肌压更高、DI幅度增加(P<0.05).结论 DI患者残余尿及膀胱功能容量减少、膀胱感觉敏感,LUTO伴DI患者DI幅度增加,逼尿肌收缩力增强;最大尿流率对LUTO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侵入性尿动力学检查可准确诊断DI和LUTO,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中药对家兔神经损伤性尿潴留的作用。方法将45只家兔分为模型组、实验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术后予中药及针灸治疗,余两组术后不做特殊处理。4d后分别进行排尿阈值及残余尿量测定,并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半定量测定各组膀胱逼尿肌胆碱能受体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膀胱内压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于模型组膀胱内压(P〈0.05)。实验组排尿阈值、残余尿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膀胱逼尿肌胆碱能受体表达,实验组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中医药疗法可以提高神经损伤性尿潴留家兔膀胱逼尿肌胆碱能受体的表达,提高膀胱压力,降低排尿阂值和残余尿量,促进术后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诊疗中的意义。方法对103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尿流率测定、残余尿量测定、充盈性膀胱测压、压力一流率同步测定、尿道压力测定,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103患者行尿流率测定,25例不能自行排尿,78例患者最大尿流率〈15ml/s、平均尿流率〈10ml/s;逼尿肌稳定67例,逼尿肌不稳定36例;高顺应性膀胱11例,低顺应性膀胱22例,顺应性正常70例;膀胱充盈感觉减退21例,感觉增强23例,感觉正常59例;逼尿肌收缩有力78例,P/Q图显示膀胱出口梗阻66例,可疑梗阻12例,逼尿肌收缩力降低,未能排出尿液25例;103例患者均显示前列腺及功能尿道长度延长,75例患者显示膀胱颈压升高。结论尿动力学检查能正确判断患者是否有膀胱出口梗阻,还可评估膀胱逼尿肌功能,在前列腺增生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老年男性急性尿潴留(AUR)的临床价值。方法 103例老年男性AUR患者保留导尿2~5 d后接受尿流动力学检查,拔管失败者分别于AUR发生后4周和12周复查尿流动力学检查,并结合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初次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103例AUR患者分为逼尿肌活动低下组(DUA组,n=36)和非逼尿肌活动低下组(NDUA组,n=67)。DUA组患者年龄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NDUA组(P〈0.05,P〈0.01),两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和前列腺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103例患者AUR发生4周时尿流动力学参数显著优于AUR发生1周内(P〈0.01或P〈0.05),但与12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流动力学检查可有效评估AUR老年男性的膀胱功能,AUR发生4周时进行检查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膀胱逼尿肌功能改变与多种生长因子的关系。方法选择51例前列腺增生者膀胱逼尿肌标本,其中30例逼尿肌功能正常(稳定组),21例逼尿肌不稳定(不稳定组)。同时选择非尿路梗阻者15例为对照组,取膀胱逼尿肌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膀胱逼尿肌中转化生长因子(T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情况,同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TGF的表达在稳定组、不稳定组及对照组分别为76.67%、90.48%及40.00%,三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1)。 bFGF的表达在稳定组、不稳定组及对照组的表达分别为93.33%、90.48%及73.33%,稳定组、不稳定组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并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1)。 NGF的表达在稳定组、不稳定组及对照组的表达分别为73.33%、85.71%及53.33%,三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1)。结论 BPH患者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中TGF、NGF表达的增高可能是其收缩功能改变导致膀胱不稳定的分子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变患者接受恩替卡韦(ETV)初始抗病毒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初始应用ETV治疗96周的代偿期(n=54)和失代偿期(n=51)肝硬变患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肝功能、HBVDNA阴转率、Child—Puge评分、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肝硬度的变化和区别及临床结局的情况。结果:代偿期组12周和24周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明显高于失代偿期组(P〈0.01),12周HBV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失代偿期组(P〈0.05)。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组血清白蛋白分别于12周、24周开始明显高于基线(P〈0.01),胆碱酯酶(CHE)分别于24周、48周开始明显高于基线(P〈0.01)。96周时,100%代偿期和96.1%失代偿期组Child—Pugh评分表现为改善和稳定;11例代偿期和4例失代偿期患者食管静脉曲张有不同程度减轻;两组患者肝硬度均减低,代偿期组减低更明显,治疗后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长期ETV抗病毒治疗,代偿期肝硬变患者可获得更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前癃通胶囊干预下,TGF-β1mRNA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基质细胞中的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前癃通胶囊对体外培养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基质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应用逆转录-多酶链反应(RT-PCR)技术,观察前癃通胶囊干预下TGF-β1mRNA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基质细胞中的表达的变化。结果 3种浓度的前癃通胶囊能抑制前列腺基质细胞的增殖,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增强,高浓度组在不同时段对前列腺基质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中浓度组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浓度组在不同时段对前列腺基质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与低浓度组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列腺基质细胞中的TGF-β1mRNA表达随着前癃通胶囊(药液)浓度的增高呈现下降趋势。TGF-β1mRNA在高浓度组的表达最低,空白组的表达最高。高、中、低浓度组分别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中浓度组与低浓度组比较TGF-β1mRNA的表达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前癃通胶囊对前列腺基质细胞的增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降低TGF-β1mR-NA在基质细胞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