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王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5(12):1292-1295
基因治疗中转泵的治疗基因在体内的定位、分布、持续时间和体内的表达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是困扰基因治疗的一个难题。近年来,HSV1-TK报告基因显像已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它可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当前,报告基因显像的焦点是选择何种报告基因探针进行基因显像。 相似文献
2.
王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5(12)
基因治疗中转泵的治疗基因在体内的定位、分布、持续时间和体内的表达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是困扰基因治疗的一个难题.近年来,HSV1-TK报告基因显像已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它可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当前,报告基因显像的焦点是选择何种报告基因探针进行基因显像. 相似文献
3.
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疾病治疗方法,展示了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基因治疗中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实现在活体条件下对治疗基因的定位及表达进行监测和评估.放射性核素报告基因显像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无创、灵敏的活体内监测基因表达的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优点,并可进行深部组织显像和重复显像,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就放射性核素报告基因显像用于监测基因治疗的原理、特点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18)F-FHBG体外摄取、体内分布及荷瘤裸鼠PET-CT显像等方面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γ井型计数器测定体外肿瘤细胞T47D和T47D-tk对~(18)F-FHBG的摄取、正常昆明小鼠和移植瘤裸鼠~(18)F-FHBG体内分布;并进行荷皮下移植瘤裸鼠~(18)F-FHBG PET-CT显像.结果 体外肿瘤细胞摄取实验显示T47D-tk细胞摄取~(18)F-FHBG的程度明显高于正常的T47D细胞,120 min时T47D-tk细胞对~(18)F-FHBG的摄取为T47D细胞的64倍(P<0.001).正常小鼠注射~(18)F-FHBG后,主要分布于肝脏、肠道、肾脏和膀胱,而脑部未见明显放射性分布.荷皮下移植瘤裸鼠PET-CT显像显示,T47D-tk肿瘤浓聚~(18)F-FHBG的程度明显高于T47D肿瘤,且2 h显像效果较好.结论 体外T47D-tk细胞摄取~(18)F-FHBG的程度明显高于正常的T47D细胞;在小鼠体内~(18)F-FHBG主要经肠道和泌尿系统排泄.~(18)F-FHBG报告基因探针可以有效的定位于HSV1-tk基因表达的部位且与移植瘤裸鼠体内分布研究结果一致.这可为进一步开展~(18)F-FHBG报告基因显像与肿瘤基因治疗的监测提供有效手段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功能的非造血干细胞。BMSCs移植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方面已经表现出传统治疗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BMSCs可以在梗死的心肌中分化形成有功能活化的心肌、血管、内皮等组织,从而改善心脏的功能。但对于BMSCs移植的最佳治疗途径、最佳治疗时机、评价手段和长期安全性等仍存在着质疑。随着细胞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BMSCs移植将成为血管成形术后另一种治疗心肌梗死的突破性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兔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4只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MI组,12只)、MSCs移植组(MSCs组,8只)、心梗 MSCs移植组(M M组,12只)、MSCs诱导移植组(M A组,12只)。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在心梗后2周行取107个MSCs移植至梗死区。移植后4周测定心功能,梗死区MSCs的鉴定及计数,VIII因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M M组和M A组心功能明显改善,各项血流动学参数与MI组比较有显著差异,M A组优于M M组。心肌梗死区BrdU阳性细胞数M M组(46.76±8.52个)和M A(44.21±7.68个)组明显多于MSC组(22.51±3.59个,P<0.01)。VIII因子阳性数M M组(35.68±5.03)和M A组(33.08±6.12)明显高于MI组(18.32±3.88,P<0.01);M M组与M A组间无差别。结论MSCs移植可改善兔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梗死区细胞数及改善梗死区血供而作用的,经诱导的MSCs移植疗效优于未经诱导的MSCs。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e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对兔心肌梗死(myoeardial infarction,MI)的治疗作用。方法:大耳白兔38只,2只用于提供MSCs,余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MI组和MSCs移植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制作MI模型,在MI后1小时将DAPI标记的MSCs移植至梗死区,对照组注射等量PBS。术前、术后2周、4周分别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其心功能变化。术后4周处死兔.取心梗区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心梗4周后,MSCs组心肌组织冷冻切片中可以观察到DAPI标记细胞存在。MSCs组心功能和毛细血管密度与M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5-aza诱导的MSCs同种异体移植入兔MI模型的受损心肌后能存活并改善宿主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MSCs)是中胚层来源的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全身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以骨髓组织中含量最为丰富。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能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肌腱细胞、脂肪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及心肌细胞等。近年来其在心肌梗死修复中的作用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多种细胞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代数、心肌梗死后的炎症因子及不同时间点的组织内环境等均可以影响移植的MSCs的增值与分化,本文就从以上几方面探讨移植时机对梗死心肌修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干细胞移植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进程中均存在心肌细胞的死亡或凋亡,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心肌梗死后,存活的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心室重塑,心功能下降,现行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恢复缺血的存活心肌的血液供应、延缓左室重构,以改善患者的预后,而不能从根本上修复坏死的心肌组织。最新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移植干细胞到心肌细胞坏死区域内,可有效补充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因此,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治疗心肌梗死、再生心肌、防止左室重构和预防心功能衰竭的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而且治疗手段简便、受益人群广、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明显促进心肌梗死缺血区及其周边区域的毛细血管新生,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等。5-氮胞苷诱导、与心肌细胞共培养和用心肌细胞裂解液培养以及仿生电刺激等方法都可诱导干细胞有效分化为心肌细胞。移植的最佳时机为心肌梗死后7~28 d。干细胞在移植局部横向分化为心肌也受到质疑。干细胞移植是否为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评价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2年1月~2015年2月就诊于河北省胸科医院心肌梗死患者76例,根据是否行APBSCT分为移植组46例、对照组30例。入选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移植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5天,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的动员及扩增,CABG前1天进行APBSC采集。入选患者采取非体外循环下CABG,移植组经心外膜下及冠状动脉桥血管注入采集的APBSC。两组均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运用SPECT评价心肌灌注情况;运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形态、室壁节段运动指数(WMSI)及心功能指标。结果 术后6个月时两组与术前相比心肌灌注缺损面积减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较术前明显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明显增高,WMSI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术后指标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BG同期APBSCT治疗心肌梗死能改善心肌血流灌注,SPECT对APBSCT治疗心肌梗死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虽然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但是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例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仍然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性问题。骨髓干细胞移植为修复梗死的心肌,阻止梗死后充血性心力衰竭提供了一个好的前景。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可以在人类和动物体内产生新的心肌细胞。在这篇综述中将探讨MS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这一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最近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和外周血管疾病已取得了成功,但有些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对以上研究取得的成就、目前研究的焦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临床应用的潜力做了一个总的评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模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15 d龄SD乳鼠20只,平均分为观察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和对照组(DMEM组)两组,每组各10只大鼠,制备急性心急梗死模型后,观察组大鼠行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照组大鼠注射无血清DMEM,移植1个月后,观察两组大鼠的心脏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大鼠LVEF分别为(73.45±9.17)%、(43.26±6.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镜下均见左室瘢痕组织形成,有新生血管生成,并出现左室重塑特征,观察组大鼠心脏改变较对照组明显;观察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血管密度分别为(45.69±4.28)、(17.41±3.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多聚乙烯-超顺磁性氧化铁(PEI2k-SPIO)标记带有萤火虫荧光素酶(Luciferase)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Luciferase),探索多模态成像活体示踪BMS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 PEI2k-SPIO成功标记BMSCs/Luciferase细胞后行普鲁士兰染色及MTT验证标记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超声引导下原位移植至SD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梗死心肌边缘,分别在移植后1 d和1周行磁共振成像(MRI)及移植后1 d、2 d、3 d和1周行光学成像。结果 MTT结果显示PEI2k-SPIO标记的BMSCs/Luciferase细胞与未标记BMSCs/Luciferase细胞间存活细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细胞移植后1 d能观察到注射区域低信号,移植后1周未观察到低信号影;移植后1、2、3 d可同时探测到生物发光,移植后7 d未检测到生物发光。结论 多模态分子成像可同时示踪移植干细胞的位置和判断细胞存活状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