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科重症血液病的成分输血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
小儿血液病成分输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的输注指征,以便指导临床合理输血。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1年12月小儿血液病经输血治疗的临床资料。对成分输血率、输血适当性及输血效果、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5年来小儿血液病成分输血率为95.31%;输血适当性为85.78%。全血输注有效率为67.8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5%;红细胞输注总有效率为89.8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98%;血小板输注治疗恶性血液病有效率为72.41%,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有效率为36.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5%;粒细胞输注治疗恶性血液病有效率为25.00%,不良反应发生率达100.00%;血浆输注治疗恶性血液病有效率为37.50%,治疗血友病有效率为79.6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0%。结论:成分输血(除外粒细胞输注)的输注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并能节约血源。严格掌握成分输血的输注指征,可更好的提高成分输血效果,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成分输血的输注指征 ,以便指导临床合理输血。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97年 1月~ 2 0 0 1年 1 2月小儿血液病经输血治疗的临床资料。对成分输血率、输血适当性及输血效果、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近 5年来小儿血液病成分输血率为 95 31 % ;输血适当性为 85 78%。全血输注有效率为 6 7 86 %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9 6 5% ;红细胞输注总有效率为 89 86 %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0 98% ;血小板输注治疗恶性血液病有效率为 72 4 1 % ,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有效率为 36 0 0 %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 85% ;粒细胞输注治疗恶性血液病有效率为2 5 0 0 % ,不良反应发生率达 1 0 0 0 0 % ;血浆输注治疗恶性血液病有效率为 37 50 % ,治疗血友病有效率为 79 6 6 %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 6 0 %。结论 :成分输血 (除外粒细胞输注 )的输注效果好 ,不良反应少 ,并能节约血源。严格掌握成分输血的输注指征 ,可更好的提高成分输血效果 ,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
成分输血(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辉 《临床儿科杂志》2002,20(5):314-317
概述输血是临床医疗、急诊抢救的重要治疗措施。传统的输血无论是严重贫血还是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一律给予输全血 ,由此常常带来不良反应 ,甚至发生危险。现代输血的概念已不仅仅指输全血 ,更多的是指输注各种血液成分 ,即成分输血。所谓成分输血就是将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加以分离提纯 ,分别精制成高纯度和高浓度的血液成分制剂 ,然后再根据临床需要输给病人。成分输血有两种概念 :一、狭义成分输血指输入用简单的物理方法分离制备的各种血液成分。(一 )红细胞制剂 :浓缩红细胞、少浆血、代浆血 (红细胞悬液 )…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成分输血的适应症、临床意义及副作用。方法取96年开展成分输血后的335例已行成分输血治疗的患儿为治疗组及96年前同种疾病的全血治疗为对照组。结果红细胞输注效果等于同等量全血输注效果,但大大减少副作用。血小板、血浆输注效果明显优于全血输注。结论成分输血显著提高疗效,减少输血反应,而且节省血源,减轻社会、个人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儿科急救医生的输血行为。对象和方法 对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医学院儿科急救医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横断面调查。来自加拿大、法国、比利时、瑞典三级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说英、法语医生的提纲式调查表。要求参加者回答在以下 4种疾病 :支气管炎、感染性休克、外伤和法洛式四联症 (现教科书及字典均为此称 )实施输血时的有关问题。结果 反馈率 71% (163 /2 3 0 )。促使急救医生考虑对此类患儿输血时 ,他们的血红蛋白为 7~ 13g/dl (70~ 13 0g/L)。各种疾病输血时平均血红蛋白值差异有显著意义 (P<0 .0 0 0 1)。低氧分压、高乳酸血症、高儿科死亡风险评分、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急诊手术和年龄 (<2周 )是决定输注红细胞的重要因素。参加问卷调查者的个人因素并无意义。 4种疾病输注悬浮红细胞的数量无显著差异。结论 该调查显示促使儿科急救医生在考虑输注红细胞时 ,血红蛋白标准明显不同 ,且实践方式差异有显著意义。输注悬浮红细胞多少也并非以调节血红蛋白的水平为目的。现标准输血成份中无压积红细胞之称 ,代以悬浮红细胞  相似文献   

8.
梁辉 《临床儿科杂志》2002,20(5):317-320
新一代成分输血一、非替补性输血目前临床上各种血液成分制剂的应用主要是对缺少的血液成分进行补充 ,仅仅是一种替补性疗法。近年临床实践和研究发现血液成分制剂也可用于疾病的治疗 ,即非替补性输血 ,如 :①输红细胞能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的恢复迅速加快 ,能使因腺苷脱氨酶或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缺乏而致的白细胞免疫功能缺损得到纠正 ;②输血能改善和提高肾移植的存活率 ;③静脉内输注免疫球蛋白对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者有效 ,能使血小板计数迅速升高 ,出血症状得到很好控制 ,甚至获得持久缓解 ;④大剂…  相似文献   

9.
再谈儿科输血的临床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曾在本刊发表《输血医学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与儿科同道们一起探讨成分输血的重要性[1] 。时至今日,我们认为仍有必要就儿科输血治疗中的临床问题再次进行讨论,以飨读者一、继续重视成分输血输注全血向输注成分血的过渡是2 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是输血医学的一个里程碑。它通  相似文献   

10.
输血疗法是小儿血液病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正确应用输血疗法对于小儿重症血液病的转归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指导临床工作 ,现将 1999年小儿血液病房住院患者的输血效果进行总结 ,结果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1 1 临床资料  1999年 1月— 12月收治于儿科血液病房接受输血治疗的重症患者共 74例 ,男 34例 ,女 40例。其中白血病 40例 ,淋巴瘤 2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 10例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0例 ,神经母细胞瘤 3例 ,血友病 5例 ,严重感染 4例。1 2 血液来源 所有成分血均为本院输血科自采并制备。1 3 输血指征 Hb <6 0g/L ,输注浓缩红…  相似文献   

11.
12.
白血病患儿在应用连续的强化疗后 ,可使严重骨髓抑制及其他合并症增多 ,这对输血质量的要求增加 ,总结近年我院小儿的急性白血病成分输血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2 0 0 0年 9月~ 2 0 0 2年 7月我院收治化疗期间需输血治疗的急性白血病 2 9例 ;男 17例 ,女 12例 ;年龄 1~ 15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3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10例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6例 ,均经骨髓或病理切片确诊。二、血液来源 均由洛阳市中心血站提供库存或新鲜采集的全血、浓缩红细胞 ,机采血小板、粒细胞 ,新鲜冰冻血浆。三、输血指征及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临床实践中成分输血已普遍应用,全血输血仅用于少数临床场景。成分输血的优点在于疗效好、副反应小,节约血资源,便于保存运输。常用的成分输血制品种类包括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等。该文旨在对儿童成分输血中所涉及的各主要血液成分的选择、输注适应证、输注阈值、输注剂量、输注速度和特殊要求等临床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15.
新生儿的输血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17.
输血是危重症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约15%的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接受血液制品治疗。但输血存在风险,包括急性输血反应和延迟输血反应。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包括畏寒寒战、发热、皮疹、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和烦躁不安等,其中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如急性溶血、过敏性休克等约占1%。输血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是否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和体征。建立全国性的血液预警系统,可使输血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8.
335例患儿成分输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成分输血的适应症、临床意义及副作用。方法 取96年开展成分输血后的335例已行成分输血治疗的患儿为治疗组及96年前同种疾病 拴血治疗为对照组。结果 红细胞输注效果等于同等全血输注效果,但大大减少副作用,血小板、血浆输注浆效果明显优于全血输注。结论 成分输血提高疗效,减少输血反应,而且节省血源,减轻社会、个人的经济负担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序贯调节悬浮红细胞和血浆输注速率进行新生儿换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13年9月我科收治的需要进行换血治疗的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将所需红细胞与血浆按1∶1等速输注进行换血;观察组换血总量前1/3时,输注血浆速率为红细胞的两倍,中1/3时二者输注速率相等,后1/3时输注红细胞速率为血浆的两倍。换血前、中、后检测血常规、电解质、血糖及血胆红素等指标,并密切观察和记录患儿生命体征及经皮血氧饱和度(Sa O2)。结果对照组纳入40例,观察组纳入42例。两组患儿换血治疗后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降低[对照组:(222.1±30.3)μmol/L比(455.5±52.3)μmol/L,观察组:(207.3±27.8)μmol/L比(451.2±48.6)μmol/L,P<0.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换血后胆红素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换血后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151±22)g/L比(135±26)g/L,P<0.01]。两组患儿换血相关并发症,如高血糖、血小板减少、低钙血症和低钠血症等均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结论采用序贯调节悬浮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速率进行换血,在不增加用血量基础上,能明显降低胆红素水平和贫血的发生,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