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出三入一”为题之文,业已见刊两篇,笔者均以拜读。但观其所论,似仍未达经旨。故不揣鄙陋,也以“出三入一”为题,略陈管见。“出三入一”出自《灵枢·五味篇》:“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对文中之“出三入一”句,古今医家注释纷杂。有认为指谷食之气呼出三份,天地之气吸入一份,马莳、张景岳持此观点;有认为“出三”指糟粕、津液、宗气三者,  相似文献   

2.
谈谈人体的津液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一种比较重要的物质叫津液.实际上它包括了血液、精液、髓液、汗液、唾液……,它们皆可统称之为津液.津液是一个相互联接又能相互转化的有机体,好像一条链联在一起,所以,我把它叫做津液链. 津液的来源,是从饮食分解出来的,例如:《灵枢·邪气篇》说:“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可见饮食变成津液而带有原始物质的意义.严格地讲,津与液还有分别,《灵枢·决气篇》说:“何谓津?……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为液?……谷入气满,淖泽注入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相似文献   

3.
刘渡舟“人体津液链学说”的临床意义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渡舟医学全集》曰 :“中医学认为体内有一种比较重要的物质叫津液。实际上它包括了血液、精液、髓液、汗液、唾液……它们皆可统称之为津液。津液是一个相互联接又能相互转化的有机体 ,好像一条链联在一起 ,所以 ,我把它叫做津液链。”津液的来源 ,是从饮食分解出来的。例如 :《灵枢·邪气篇》说 :“五谷入于胃 ,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可见饮食变成津液而带有原始物质的意义。严格地讲 ,津与液还有分别。《灵枢·决气篇》说 :“何谓津 ?腠理发泄 ,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为液 ?骨入气满 ,淖泽注入骨 ,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 ,皮肤…  相似文献   

4.
张锡纯先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对大气的生成、部位、生理、病理及大气下陷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等在书中都做了系统而详尽的论述,并制升陷汤一方,为后人广为应用。 张氏认为,大气是“于肺呼吸之外,别有气贮于胸中,胸中所积之气,当名为大气。”所谓胸中大气,即《黄帝内经》所言之宗气。《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灵枢·邪客篇》:“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  相似文献   

5.
大气下陷病因病机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历代医家的论述大气亦谓之宗气 ,居于胸中 ,为上焦主气。其源于肾中之元气 ,主于肺 ,靠肺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以及脾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充养。其功能 :“贯心脉而行呼吸”(《灵枢·邪客篇》) ,为后天生命之宗主。历代医家对宗气的功能论述较多 ,但对其功能失常的病因病机论述较少。综观《黄帝内经》中 ,有三处论及 :其一 ,《灵枢·五味篇》中曰 :“谷始入于胃 ,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 ,以溉五脏 ,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 ,命曰气海。出于肺 ,循咽喉 ,故呼则出 ,吸则入。天地之精气 ,其大数常出三入一 ,故谷不入半日…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的生理功能主运化水谷精微,具有消化食物,输送营养,代谢水液等功能。而且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早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灵枢·邪客》说:“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肠中,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相似文献   

7.
“气”对人体的重要性历代医家都做过详尽的论述 ,而关于“大气”之说首见于《内经》,在《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有“地为人之下 ,太虚之中 ,大气举之”。“人与天地相应”,受其启发 ,明嘉靖万历年间孙一奎和明末江西南昌人喻昌分别提出关于“大气”和“胸中大气”之说 ,清末河北盐山张锡纯对此亦有精辟论述。孙氏著《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说》,依据《灵枢·五味篇》“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 ,积于胸中 ,命曰气海”及《灵枢·邪客篇》“故宗气积于胸中 ,出于喉咙 ,以贯心脉 ,而行呼吸焉”,提出宗气出于上焦 ,又叫做大气 ,是为诸气的宗主 ,…  相似文献   

8.
孙凤霞 《四川中医》2000,18(2):16-17
“生病起于过用”语出《素问·经脉别论篇》,过劳、放纵不节、强力妄为、偏嗜食味等等,都可使机体的生理活动超出正常的范围,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历代医家告认为“太过则诸恙蜂起”,笔者从事内科杂病临床研究数十年,尤其擅长于脾胃疾病的诊治,对此深有同感,现从“过用”之角度谈谈脾胃病病因。三饮食五味之过用《灵枢·营卫生会篇》:“人受气于谷。”(灵枢·五味篇》:“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精生于谷。”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皆赖水谷之充养生化。《脾胃论》:“人之所受气者,谷也……饮食人胃,阳气上行。”水谷…  相似文献   

9.
“三焦出气”语出《灵枢·五癃津液别论》,这是对“三焦之气”理论的高度概述。如马莳曰:“故三焦者,上焦为宗气之所出,中焦为营气之所出,下焦为卫气之所出。”张介宾亦谓:“宗气积于上焦,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以下就依此分述。营卫二气均源于水谷之精气,都是由谷气所化生的,水谷入于胃中,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其精  相似文献   

10.
略谈中医之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熊杰 《江西中医药》1999,30(4):60-60
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之阴谓之汗。”汗为五液之一,是阳气蒸腾津液从腠理出于体表的代谢产物。而汗出是机体功能活动中的生理现象,如《灵枢·决气篇》所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兹就生理、病理之汗等浅谈如下:1 生理之汗《素问·评热论》:“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言谷气化为精,精气胜乃为汗。可见汗为津液所化生,以津液为物质基础,是津液的组成部分。有云:“汗为心液。”源于《素问·宣明五气》:“心为汗。”乃心血由津液所化,汗由津液所泄,故大汗不但散热过多而耗气,也会伤及津液而损于心血。…  相似文献   

11.
秦迎曙 《陕西中医》2005,26(7):716-717
<正>通过学习,笔者认为,《内经》中精神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1精为神本的唯物论神是以精为物质基础的。《灵枢·本神篇》指出;“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指的是先天之精,先天之精构成了人的机体,神随着机体的产生而产生,但还必须依赖后天之精才能进行正常活动。《素问·六节脏象论》曰:“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平人绝谷论》曰:“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都指  相似文献   

12.
三焦谷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雄志  陈丹 《陕西中医》2002,23(1):92-92
三焦学说古今颇多争议。《难经·三十一难》曰 :“三焦者 ,水谷之道路”:笔者求之《内经》、《难经》,提出三焦谷学道说 ,探讨如下。《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出于胃上口 ,并咽以上 ,贯膈而布胸中”,《难经·三十一难》亦曰 :“上焦者 ,在心下 ,当胃上口 ,主内而不出”,故口、咽、食管皆属上焦 ,主受纳饮食 ,如雾露之降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如雾”是也。《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中焦亦并胃中 ,出上焦之后所受气者 ,泌糟粕 ,蒸津液 ,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脉 ,乃代而为血。《难经·三十一难》曰 :“中焦者 ,在胃中脘 ,不上…  相似文献   

13.
"大气"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五味>曰:"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日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1].又<灵枢·邪客>曰:"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相似文献   

14.
1理论基础 大气,首见于《内经》。《灵枢·五味》曰“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而《灵枢·邪客》篇云“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大气诠》中阐述“大气积于胸中,为后天全身之桢干,《内经》所谓宗气”,  相似文献   

15.
关于卫气与三焦的关系,尤其是对卫气之所出,历代医家争议不休。如张景岳在《类经》中说:“卫出下焦”。其根据是《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而张志聪却否定“卫出下焦”,认为“下焦”当为“上焦”误,其根据是《灵枢·五味篇》所谓的“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也,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上焦。”早在隋·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二、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第四》以及晋·王焘的《外台秘要·三焦病脉证》中都有“卫出上焦”的记载。此外,也有认为卫气乃水谷  相似文献   

16.
1.髓海:指脑。髓上通于脑。《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脑为髓海。 2.血海:指冲脉。《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王冰注:“冲为血海。”指肝脏。《素问·五藏生成篇》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 3.气海:指膻中,又名上气海,是宗气会聚发源之处。《灵枢·海论》曰:“膻中者,为气之海。”指丹田,又名下气海(《类经附翼》),是气功意守部位的名称。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  相似文献   

17.
和胃法属于和法范畴,是治疗胃气不和之大法.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灵枢·五味篇》),“胃不和则精气竭”(《素问·厥论》).可见调和胃气在临床治疗学上占有相当重  相似文献   

18.
一、五味先走其所喜《灵枢·五味》曰:“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成,先走肾。”五味入胃先走其所喜之脏,说明某味时某脏有一定的亲和性。对于这一亲和性的产生,《内经》以天人相应、同气相求的观点予以解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  相似文献   

19.
关于《内经》中“肾主外”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主外一说 ,出自《灵枢·师传》篇 ,其曰 :“肾者主为外”。《灵枢·五癃津液别》又说 :“肾为之主外”。二者文字略有差异 ,但主要意义即“肾主外”。对以上两句经文的“外”字 ,不同医家有不同的解释。河北医学院编著的《灵枢经校释》注释 :“《太素·卷第二十九·津液》外作水” ;郭蔼春的《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注释 :“外是水的误字 ,应据《太素·卷第二十九·津液》改” ;张介宾《类经·十六卷五十八》注 :“心总五脏六腑 ,为精神之主 ,……肾主骨而成立其形体 ,故为心之主外也。”笔者认为 ,肾主外是正确的。“外”不应改为“水”…  相似文献   

20.
1饮食五味之过用精气神乃男子之“三宝”,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饮食则是化生精气神之源泉。《灵抠·营卫生会》篇回:“人受气于谷”。《灵枢·五味》篇目:“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精生于谷”,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皆输水谷之充养生化。“人之所受气者,谷也”,“饮食入胃,阳气上行”。(《脾胃论》卷上),水谷化精生气益神,正如《素问·六节胜象论》曰:“五味人D,藏于肠胃,味有所流,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相生。”因而饮食有节,脾胃肠道消化吸收节奏规律,一张一弛,有劳有逸,利于人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