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经》论针刺补泻发挥邱连利甘肃省中医学校(730050)关键词复合手法导气法冷热感中图分类号R245.31补与泻《内经》所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是补泻手法的根本原则。所谓盛,是指邪气旺盛;所谓虚,是指正气衰退。所以,补是补充正气,在于顺其气,或将...  相似文献   

2.
补虚泻实原则是针灸临床中重要的治疗原则之一。补虚即扶正,泻实即祛邪。《素问·通评虚实论》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可见,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有余。虚者宜补,实者宜泻。《灵枢·经脉》日“盛者泻之,虚者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即是针对虚、实两证制定的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3.
针刺补泻是通过针刺调气来达到整体的补虚泻实的目的.因此《内经》补泻不是方法而是治则.《内经》上本无"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和"开阖补泻"."补泻"原本是单一的治则,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由于临证治疗需要具体的行针方法,也就是现在所言之"术式",便在《内经》中寻得《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待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日泻"和"呼尽内针,"《灵枢·官能》泻为"摇大其孔",补为"推其皮盖其外门."  相似文献   

4.
小议得气与针刺补泻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得气与针刺补泻的关系十分密切,笔者从察得气与否、明补泻时机,辨得气指征、定补泻方法,观得气变化、度补泻剂量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得气与补泻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强调得气是补泻之前提和基础,而补泻则是获得最佳效应的根本保证。只有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适时适度地运用补泻手法,才能达到补虚泻实的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5.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虽然错综复杂,但究其大要,不外乎虚、实两端。“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临床治疗之常法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但是,目前中医临床治疗有过度强调药物的补、泻作用,而忽视机体自身抗病、祛病、愈病能力的倾向,使中医治病亦多陷入治疗效...  相似文献   

6.
针刺补泻手法量化之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刺补泻手法历代医家论述甚多 ,现代教科书也有较详细的记载 ,但在临床运用时 ,却较难以重复出如其所述之效验 ,这种情况较为普遍 ,但也不能就此否定前贤的经验 ,目前临床沿用的各种补泻手法 ,是否“补法”都达到了“补虚”的治疗目的 ;“泻法”也都达到了“泻实”的目的尚难充分判定。因此 ,针刺补泻手法的量化 ,已日趋成为现在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 ,就此问题愿与同道一起探讨研究 ,以达抛砖引玉之效。1 .祖国医学沿用的补泻手法古医籍记载的针刺技术 ,两千年来一直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针刺手法丰富多彩 ,常用补泻…  相似文献   

7.
补泻同用针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常遇到患者证情并非单纯的虚证或实证。或是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虚中挟实或实中挟虚、虚实错杂之证,且有虚实之间孰重熟轻、因果转化、标本缓急等矛盾。在针刺治疗时,施用补的手法则不利邪之外达,施用泻的手法又会使正气更虚,平补平泻虽折衷且有补泻双重作用,但往往因不完全符合辨证而疗效很差。笔者在临床上法前辈之经验,谨守中医辨证原则,施用补泻同用的针刺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的针刺疗法强调在不同病情要用不同手法,这一原则是根据中医基本理论中的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它用朴素的对立统一观看待人体的结构、功能、病理以及临床的诊断、治疗。诊病要分虚实,虚属阴,实属阳,治疗要分补泻,用药用针均需按此原则,就是说,“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相似文献   

9.
针刺补泻手法究竟是否存在,历来是针灸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就一般情况而言,大致有四种看法。其一:不存在针刺补泻手法。其二:只有泻而无补。其三:只存在轻重两种针刺手法,其中轻刺激是补法,重刺激是泻法。其四:补泻的针刺手法是存在的。鉴于以上四种观点,归根到底就是针刺补泻手法的存在与否。笔者查阅了有关文献。拟从“对补泻与虚实的概念的认识”、“传统补泻手法的立法依  相似文献   

10.
郑魁山教授,师承祖业,献身针灸五十余年,治学严谨,经验丰富,在针刺手法及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研究上颇多创新,兹就笔者随师所及,整理如下。 辨证立法 善用八法治病 郑老认为,针刺治病应在正确辨证立法的前提下,得当配穴,再施以不同的针刺手法,以达到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目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高者,因而越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寒者热之;清者温之;温者清之;坚者削之”。《灵枢·经脉篇》说:“虚则补之”。历代医家对治法有很多补充和发展,如《医学入门》中说:“吐,针内关入三分,先补六次,泻三次,  相似文献   

11.
针灸治病是通过不同的补泻手法,达到平衡阴阳,调和营卫,扶正祛邪的目的。因此,不同的针刺补泻手法,能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反应。关于这些,目前已被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的资料所证实。近几年来不少学者在补泻两法之间,又提出一个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其实平补平泻法这个名词,早在《神应经》中就有记载:“凡人有疾,皆邪气所凑,虽病人瘦弱,不可专行补泻,只当平补平泻,须先泻  相似文献   

12.
针刺补泻手法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内容极为丰富,但由于其操作复杂,不得要领者很难掌握,笔者就随师郑魁山教授多年临症的一点体会总结如下,以弘扬郑氏针法。 一、补泻须先得气 《灵枢·终始》篇说:“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补则益实。”各种补泻手法都须强调在得气的基础上施行手法才能达到补或泻的目的。其基本方法是:进针后以搜法寻找针感,找到感应点后,针尖向着感应点行提插、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内经》对针刺补泻的记载,以针刺补泻的目的、原则、判断、操作到疗效的思路,勾勒《内经》针刺补泻的完整框架,较翔实反映《内经》针刺补泻的整体风貌。通过研究发现,《内经》针刺补泻以调气为根本目的,以调神为核心内涵;在以补虚泻实为针刺补泻总则的基础上重视先补虚后泻实和据二十五种人不同体质补泻;以脉象虚实,皮肤寒热坚软为判断补泻的依据;记载了迎随补泻等7种补泻手法,为后世补泻手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视神心意的变化和调节;以患者感觉、脉象及皮肤温度的变化为针刺补泻施术后的疗效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4.
汪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新安医家。汪机一生勤于临证,著作颇丰,〖JP2〗其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针灸问对》一书中。汪机在《针灸问对》一书中观点纷多,主张遵从经旨、“治病无定穴”、针灸必先诊脉、针法“有泻无补”、灸主温阳、无病忌灸等,并且勇于批判诸家之说,包括《金针赋》针法、“子午流注”针法、针灸补泻手法等。  相似文献   

15.
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是“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而捻转补泻法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之一。捻转补泻针法是如何产生截然不同临床效果的,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并查阅相关古今文献,示人以概况,期望有助于针灸业界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6.
针刺手法是实现补虚泻实的重要环节.广义的针刺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针刺操作的全过程;狭义的针刺手法是指进针之后到出针之前所采用的各种行针和补泻手法.合理的针刺操作,能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提高疗效.针刺单式补泻手法的基本操作有捻转补泻法、提插补泻法、徐疾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开阖补泻法、平补平泻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入理解子母补泻取穴法的内涵,通过对本经和异经两种取穴法的相关问题及临床应用简述,进而明确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原则对针灸临证取穴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内经》在“三部九侯论”等八篇文章中多处论述用补益法治病,计有“虚则补之”、“虚则实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等,可见补益法是《内经》常用而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兹谈运用“虚则补之”的临证心得如下:  相似文献   

19.
试论艾灸补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灸补泻是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实施虚补实泻的操作手法。自《灵枢经》提出后,后世医家结合临床经验和体会而各有阐发。但现今对艾灸补泻的临床及作用机制缺乏深入研究,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井穴皆位于四肢之末端,为经脉之根,脉气所发之处,亦为五腧穴之首。井穴的补泻效应建立在针刺疗法补泻效应的基础之上。井穴上可以运用的补泻手法有迎随补泻法、呼吸补泻法、放血法、艾灸法、开阖法、开周法、指按法等。一般病证,补虚时多采用轻刺激,泻实时多采用重刺激,由于井穴的特殊性,手法上宜灵活掌握,不可拘泥。井穴位于手足指(趾)末端,皮肉浅薄,感觉异常敏锐,提插、捻转、烧山火、透天凉等复杂补泻针刺手法不适用于井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