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雷公藤药材总生物碱含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雷公藤药材总生物碱的含量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提取和氧化铝柱色谱分离进行样品前处理,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68 nm波长下测定吸收度。结果与结论:一般韧皮部含量是木质部含量的2~5倍,二者含量变化呈现一致性。从不同种和类型看,昆明山海棠含量较高,雷公藤F次之,东北雷公藤最低;但每一类型内,不同居群间差别较小。含量较高的居群均来自雷公藤F和昆明山海棠,它们是江西遂川、安徽黄山、浙江景宁和云南昆明。居群内个体间的差别在不同居群中程度有所不同,浙江景宁、福建泰宁、云南昆明等居群内多样性丰富,有利于优良种质的选择。在同一植株内,药材粗细对总生物碱的含量影响不大。木质部总生物碱的含量呈现随季节变化的规律,3月含量最高,然后降低,12月降为最低。韧皮部的总生物碱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雷公藤药材中雷公藤甲素变异规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雷公藤药材中雷公藤甲素质量分数的变异规律,为雷公藤药材人工栽培遗传改良、采收加工、质量评价、产区区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HPLC测定雷公藤甲素质量分数。结果:给出了雷公藤药材中雷公藤甲素质量分数与种质、生长年限、采收季节的关系。结论:雷公藤药材木质部雷公藤甲素质量分数显著地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根皮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不明显;雷公藤甲素的积累需要一定的年限,但超过一定的年限,随着木质部次生代谢能力的由盛转衰而下降;木质部雷公藤甲素质量分数在冬季最高,生长季节明显下降;根皮雷公藤甲素质量分数受季节的影响较小,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中成药》2019,(7)
雷公藤甲素广泛存在于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中,既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药理活性,又有肝脏毒性、胃肠道毒性、生殖毒性等副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检索了国内外近10年来有关雷公藤甲素含有量测定的文献,发现雷公藤属3个物种中雷公藤所含该成分含有量最高,昆明山海棠中次之,东北雷公藤中最低;雷公藤属植物根皮中其含有量最高,茎枝及根去皮木质部中较低。影响中药材及中成药中雷公藤甲素含有量的因素较多,包括药材使用部位,药材产地、采收、炮制方法,制剂提取工艺,药物配伍等,建议重视该成分毒性,对相关饮片和中成药进行质量控制,以期降低用药风险,保证临床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采样调查,获取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野生资源现状、种植、商品流通等方面的资料。方法:在全国13个样地采集样品,比较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的形态特征与生长习性的差异;调查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的野生资源现状、种植信息、民间混淆种及不同市售药材的商品特征。结果:(1)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主要采集于林下或林地边缘,光照和水分对雷公藤属植物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2)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的野生资源量正在萎缩,两种植物种植历史较短,种植技术水平较低;(3)雷公藤的采收加工尚缺乏规范,市售药材将雷公藤属植物的根、根茎、茎均作商品药材销售,饮片规格多样。结论: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的野生资源正在萎缩,人工种植、采收加工及市售药材的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尚需规范深入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源雷公藤苗木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浙江丽水市林业研究所雷公藤种质资源收集圃采集的不同种源雷公藤扦插育苗试验对比结果:原产于浙江义乌、新昌的正种雷公藤扦插成苗率、苗木地径、苗木长度、萌蘖能力最好,浙江景宁和福建泰宁的雷公藤中间型次之,贵州雷山的昆明山海棠最差。异地栽培必须先行种源试验,浙江栽培雷公藤应优先选用本地种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基于肝细胞毒价检测的雷公藤药材质量评价方法。方法以正常人肝细胞(L02细胞系)为研究载体,以细胞抑制率为检测指标,优化建立肝细胞毒价检测方法 ,评价不同产地雷公藤及其地方习用品昆明山海棠药材的质量。结果以对乙酰氨基酚(毒价定义为400 U/g)为阳性对照品,50%乙醇超声提取雷公藤后真空干燥为干膏,用培养基配制生药量3 mg/m L的供试液,稀释比1∶0.65,量反应平行线法检测,18份雷公藤样品肝细胞毒价17.78~4 131.4 U/g(相差超过200倍),5份昆明山海棠样品肝细胞毒价209.42~7 422.2 U/g(相差超过30倍),不同产地雷公藤及昆明山海棠药材的肝细胞毒价差异显著;并且所检测样品鲜品较市售干品毒性大。结论初步建立了基于肝细胞毒价检测的雷公藤质量评价方法 ,直接关联其临床肝脏毒副反应,对从质量控制角度提高雷公藤临床用药安全具有参考价值,也为雷公藤肝毒性成分筛选提供准确定量的方法 。  相似文献   

7.
雷公藤中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乙素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雷公藤药材中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乙素的HPLC定量测定方法。方法药材经95%乙醇回流提取,过中性氧化铝柱,三氯甲烷-甲醇(9:1)洗脱,洗脱液蒸干后用流动相定容。色谱柱:Hypersil BDS色谱柱(250mm×4.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23:77)(雷公藤甲素),乙腈-水(16:84)(雷公藤乙素)。检测波长:220nm。结果雷公藤甲素与雷公藤乙素线性范围均在5~100μg/mL,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5%和97.3%,RSD<2%(n=9)。结论本方法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雷公藤中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乙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不同产地雷公藤药材中雷公藤甲素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测定雷公藤药材中雷公藤甲素含量的方法,比较分析不同产地雷公藤药材的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A为甲醇,流动相B为水,采用梯度洗脱,于218nm处检测,测定雷公藤甲素的含量。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雷公藤甲素浓度在39~195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45%,RSD为3.19%(n=6)。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雷公藤药材质量分析控制,不同产地的雷公藤药材中雷公藤甲素的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昆明山海棠药材中雷公藤甲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反相C18柱,以甲醇-水(49?51)为流动相,218nm为检测波长,测定雷公藤甲素的含量。结果:雷公藤甲素在0.044~1.1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6,平均回收率为93.2%,RSD为1.97%。结论:本方法灵敏、准确、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明雷公藤属植物的遗传关系和遗传多样性。方法:用RAPD分子标记方法研究来自雷公藤属植物3个种4个类型24个居群的110个样本。结果和讨论: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引物,得到128条带,其中多样性条带123个,占96%。通过聚类分析可以看出,东北雷公藤明显与其他种有显著的遗传差异;中间类型和雷公藤的关系较与昆明山海棠的关系更密切,但中间类型和雷公藤之间也有明显的遗传分化,且中间类型呈现较雷公藤复杂的遗传多样性,不同的中间类型居群与雷公藤的关系远近不同。大量的中间类型的存在,连接了昆明山海棠与雷公藤这2个种,从分类上建议将2个种合并。将除去东北雷公藤的其他居群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居群间分化明显,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居群间,因此应当收集不同来源的种质以保存尽可能多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励娜  王丹  陈一龙  姚媛媛  张小梅  李胜容 《中草药》2022,53(17):5476-5483
目的 采用ITS2 DNA条形码技术,研究雷公藤属3种药用植物的遗传特性,揭示其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方法 收集雷公藤属植物28个居群223份样本,提取基因组DNA,扩增ITS2基因序列并测序,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绘制失配分布曲线检测群居历史动态变化情况,估算雷公藤属种间、种内群体间和群体内的差异及遗传分化系数。结果 雷公藤属28个居群223份样本共检测到12个碱基突变位点,构成10个单倍型。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共有7个单倍型,H2~H7为特有单倍型;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共有4个单倍型,H8为特有单倍型;东北雷公藤Tripterygium regelii共有3个单倍型,无特有单倍型;H1为3个物种间的共有单倍型,H9和H10为雷公藤和东北雷公藤共有单倍型。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雷公藤属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态性(Hd=0.615±0.024)和核苷酸多态性[Pi=(9.47±0.58)×10−3]。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显示,雷公藤属的变异主要存在于物种之间(76.14%),种内群体间和群体内的变异分别为11.42%、12.44%。群体动态历史分析表明,雷公藤属、雷公藤和东北雷公藤曾经历过扩张,而昆明山海棠未经历过扩张。结论 雷公藤属及其属下的昆明山海棠和雷公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而东北雷公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雷公藤属植物在第4纪冰期时,将中国西南、华中和华东的部分地区作为冰期避难所,冰期后以冰期避难所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形成当前雷公藤属植物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产地雷公藤属植物根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聂侃  安伟健  夏光成 《中草药》1994,25(10):539-541
采用比色法和薄层扫描法测定并比较了3个产地的雷公藤根和昆明山海棠根中主要有效成分总二萜内酯和雷公藤内酯醇的含量,结果表明贵州黔东南州产的雷公藤根中总二萜内酯和雷公藤内酯醇的含量最高,分别达到0.035%和0.0030%,值得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雷公藤所含萜类单体,如雷公藤甲素、雷公藤氯内酯醇、雷公藤内酯酮、南蛇藤素、扁蒴藤素具有独特的药理学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上述五种萜类成分在炎症及免疫反应、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肿瘤抑制等方面的药理学作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对上述五种萜类成分的药理作用及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近年来雷公藤属植物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为该属植物的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资源总库,利用数据库自带的分析工具、网络分析和引文网络分析工具,分别从论文年度变化趋势、研究机构、期刊分布、研究人员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对1915年至2013年雷公藤属植物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雷公藤属植物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物质基础不明确;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中药药理学研究,其次为中医内科和中药化学。东北雷公藤化学成分研究较少,雷公藤制剂及药剂学的研究较落后,昆明山海棠和东北雷公藤资源方面的研究为空白。结论:雷公藤属植物整体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关于其资源学、制剂、物质基础及属内植物的对比研究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RP-HPLC测定藏木香中土木香内酯和异土木香内酯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藏木香中土木香内酯和异土木香内酯的方法。方法采用Phenomenex Kromasil C18色谱柱(4.6mm×250mm,5.0μm);流动相为乙腈-0.04%磷酸溶液(50∶50);检测波长:194nm;流速:1.0mL.min-1。结果异构体土木香内酯和异土木香内酯达到基线分离,含量测定的线性良好,线性范围和相关系数分别为0.07~4.80μg·L-1(r=0.9998),0.07~4.85μg·L-1(r=0.9998);回收率分别为97.5%和102.1%;方法精密度良好,RSD分别为1.56%和1.87%(n=5);方法重现性良好,RSD分别为1.67%和0.92%(n=5)。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捷、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藏木香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以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为主要抗癌活性成分的雷公藤的毒性研究进展,并提出研究对策。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汇总、分析、综述。结果雷公藤抗癌活性成分TP是其诱导肝毒性、生殖毒性、心肌毒性、肾毒性及厌食、腹泻、消瘦、脾肿大、卵巢萎缩等毒副作用的主要毒性成分,且雷公藤的安全窗口窄,用药安全隐患大。结论建议系统开展配伍减毒增效的研究,即开展基于中医药基本理论的配伍减毒增效药物的筛选研究、基于"量-时-效"关系研究的配伍减毒增效研究、基于配伍的雷公藤及TP安全窗口的拓宽优化研究,拓宽雷公藤的安全窗口,最终为其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并为其它有毒中药的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八角茴香中莽草酸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Venusil HILIC(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5%三氟乙酸(95∶5),流速l.0 mL·min-1,检测波长为210 nm。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9.54%,RSD为1.28%,符合分析要求。该方法的标准曲线为Y=33 277ρ+149.32,r=0.998 9,线性范围为0.001~6μg。结论方法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含有莽草酸的药材及制剂的质量分析。  相似文献   

18.
Glycosides from the roots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are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oral lichen planus (OLP), a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 affecting the oral mucosa.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Tripterygium glycosides (TGs) for OLP treatment, we conducted a systematic review of 18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omprising 1,339 participants, from international and Chinese databases. We evaluated outcomes of TGs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topical glucocorticoids (TGCs), including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and prednisone, the total effectiveness rate (risk ratio [RR], 1.17;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09–1.25; p < .00001), symptom score reducing index (mean difference [MD], ?2.44; 95% CI, ?3.12 to ?1.77; p < .0001), and visual analog scale score (MD, ?1.61; 95% CI, ?2.22 to ?1.00; p < .0001)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atients treated with TGs combined with TGCs experienced lower recurrence rates (RR, 0.37; 95% CI, 0.18–0.76; p = 0.007).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events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Gs groups and controls. The combination of TG and TGCs improved clinical efficacy and reduced recurrence without increasing the risk of adverse events. A high‐quality multicenter clinical study is needed to corroborate these findings.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