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并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方法的选择及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8-10诊治的7例强直性脊柱炎并下颈椎骨折脱位,4例采用单纯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后路组),2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联合入路组),1例采用单纯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前路组)。结果后路组1例术后1周出现肺部并发症而死亡,其余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7(3~21)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6例均在术后3~5个月获得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后路组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1例B级无改善,1例B级改善至D级,1例D级改善至E级。前路组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无改善(C级)。联合入路组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1例B级无改善,1例C级改善至D级。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并下颈椎骨折脱位行手术治疗能够获得即刻稳定,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术前应根据患者骨折情况及原有畸形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和评价采用一期前后联合人路手术治疗复杂颈椎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05年12月收治的复杂颈椎外伤31例,其中严重颈椎骨折脱位15例,多节段颈椎病合并外伤11例,颈椎先天性畸形合并外伤5例.术前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A~B级5例,C~D级26例.结果 31例全部采取一期颈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术后A 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A~B级2例,C级3例,D~E级26例.结论 采用颈椎一期前后联合人路能够实现较大范围的神经减压和颈椎重建,是治疗复杂颈椎外伤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颈椎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采用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51例颈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时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51例,B级40例,C级28例,D级24例,E级8例.手术方式:前路手术87例,后路手术49例,前后联合入路15例.前路手术方式包括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椎体间融合、前路钛钢板内固定,或齿状突空心螺钉复位固定.后路手术方式主要为椎板切除减压、骨折复位,侧块钢板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前后联合入路一般先行后路减压,解除关节交锁、骨折复位、植骨内固定,再一期行前路椎间盘或次全椎体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结果 15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2.5个月(6个月~4年)随访.术后除2例患者外,其余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骨折复位满意,颈椎排序及稳定性均获得良好恢复,植骨逐步融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2.6个月(2.0~4.5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最终随访时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30例,B级24例,C级31例,D级40例,E级26例.其中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结论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三种入路各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脊髓受压方向、颈椎骨折的部位及外伤后残留的脊柱稳定性足选择手术入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外科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Jin DD  Lu KW  Wang JX  Chen JT  Jiang JM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1):1303-1306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外科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压缩型骨折脱位29例,颈椎爆裂性骨折脱位7例,单侧小关节脱位3例,双侧小关节脱位15例。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A级21例,B级5例,C级22例,D级6例。43例采用前路手术,11例采用后路手术。结果术中均无大血管、气管、食道、脊髓意外损伤。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无一例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植骨于术后12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96.3%患者术后获得完全复位,术后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无丢失。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无恢复,但上肢疼痛、麻木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一定恢复,平均ASIA评分提高1~2级。结论采用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能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根据颈椎损伤的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对51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实施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及Frankel分级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24.5个月,无1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钛板松动、髂骨区麻木等并发症。未发生大血管、脊髓、食管与气管意外损伤。结论应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能促进患者脊髓功能快速恢复,增强患者脊柱稳定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率。  相似文献   

6.
李慎松  梁军 《颈腰痛杂志》2013,34(2):118-120
目的探讨根据颈椎骨折脱位类型采用不同入路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2-12-2012-01对1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的患者分别采用前方入路、后方入路和前后联合入路行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前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5例,C级3例,D级3例,E级2例。结果术中无大血管或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无切口感染、脑脊液漏、植骨块脱出和内固定断裂塌陷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2~24个月,本组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得到纠正,颈椎椎体高度完全恢复,术前Cobb角平均为10°,末次随访为2°。本组植骨3~6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1例,C级1例,D级2例,E级5例。结论前路手术可以直接处理椎间盘损伤并即刻消除颈椎不稳;后路手术可以直接解除关节突脱位绞锁,但需排除颈椎间盘损伤以避免复位时加重脊髓损伤;前后联合入路可以同时处理颈椎骨折脱位和椎间盘损伤,但手术创伤和风险较大。应根据下颈椎骨折脱位不同伤情采取合理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Ⅰ期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8年6月一期前后联合手术复位、减压和内固定治疗76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76例患者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神经功能评价按Frankel分级,均有1~2个级别恢复,术前A级10例,B级24例,C级31例,D级11例;术后A级4例,B级8例,C级27例,D级24例,E级13例。植骨均在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本组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神经、食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选择I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可完全恢复颈椎序列,椎管前后方压迫得到彻底解除,损伤节段术后获得即刻稳定,能够获得较好的脊髓功能恢复和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8.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入路和固定方法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的选择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ASIA评分:A级28例,B级3例,C级22例,D级8例,61例均经复位、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50例采用前方入路及钛板内固定,11例采用后方入路及颈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2周均获得骨性融合,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有一定恢复,平均ASIA评分提高1~2级.结论 必须根据不同的颈椎损伤的类型,选择采用前路或后路手术以及相应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本院近3年下颈椎创伤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观察评估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40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术前所有患者行常规X线摄片、CT、MRI检查,确定损伤节段、对4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的患者分别采用前方、后方和前后联合入路行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期临床疗效。结果 4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2-24个月,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得到纠正,颈椎椎体高度完全恢复,植骨3-4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5例,C级9例,D级15例,E级12例。结论对于下颈椎创伤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病例行手术治疗,均可使损伤脱位颈椎恢复解剖位置及稳定性,使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因此,不同类型的下颈椎脱位需要根据其特点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陈旧性颈髓损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减压融合手术对陈旧性颈椎骨折脱位引起的颈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3年12月手术治疗因颈椎骨折脱位合并不同程度颈脊髓损伤后1个月以上的患者58例,总结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感觉运动功能的改善程度。结果:平均随访27个月。术前ASIA分级A级的7例患者术后上肢有1~2个神经根功能改善者3例,下肢出现肌肉活动功能改善者2例:术前B级的11例患者术后8例上肢活动有改善,6例出现下肢功能改善;术前C级6例患者术后达D级3例,E级3例:术前D级34例患者术后达到E级24例,10例仍为D级。所有患者术后ASIA的感觉及运动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减压融合手术对陈旧性颈椎骨折脱位引起的颈脊髓损伤或神经根损伤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脊髓功能的恢复与脊髓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Theincidenceofspinalinjuryislessinthelowercervicalsegments(C6 C7)thanintheC3 C6segments.Operationthroughanteriorapproachiscommonlyusedfortheseinjures,butfewerreportsofthelowercervicalspineandspinalcordinjurytreated withcervicallateralmassplatesandT1pedicl…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误诊原因及其对疗效的影响. 方法 回顾1998年10月至2005年10月52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病例资料,分析18例被漏诊或误诊患者其被漏诊或误诊的原因,并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后随访时对脊髓损伤程度按ASIA标准分级进行评定与比较.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6~67个月(平均29个月),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随访时采用ASIA标准分级比较,34例无漏诊或误诊患者平均提高1.06级,18例被漏诊或误诊患者平均提高0.50级,采用等级资料Ridit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739,P=0.0381). 结论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易被漏诊或误诊,早期确诊并合理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To discuss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ervical spinal fracture complicating ankylosing spondyli-tis-(AS) and the effect of 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operation. Methods: Eighteen AS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cervical fracture-dislocation were treated operatively from January 2000 to January 2006. The symptom duration of AS was 14.5 years on average. Three cases had undergone osteotomy in lumbar spine. There were 4 cases of Grade A, 3 cases of Grade B, 9 cases of Grade C and 2 cases of Grade D accord-ing to Frankel's score. There were 15 cases of Grade Ⅲ dislocation and 3 cases of Grade Ⅱ. All patients underwent surgical procedures by 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Results: There were 4 anterior-posterior procedures, 8 anterior-posterior-anterior procedures and 6 posterior-an-terior procedures. Seven patients had one stage operation and 11 cases underwent two stage surgeries. There was certain extent of neorological improvement in 14 incomplete paraplegic patients, but no improvement in 4 complete paraplegic patients. The follow-up period was 21.2 months on average and the time for bone fusion was 3.6 months. There were 4 complications during operation and a long-term complication in follow-up. Conclusions: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anterior com-bined with posterior approach makes the spine stable and relieves the pressure immediately. It is a reasonable surgical strategy for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inal fracture-dislocation with AS.  相似文献   

14.
Jiang JY  Ma X  Lü FZ  Xu ZF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6):376-378
目的分析评价无骨折脱位型中央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00年5月至2005年4月,手术治疗了52例无颈椎骨折脱位型中央颈脊髓损伤患者,均经术前影像学检查证实。所有患者都接受损伤段颈椎前路或后路减压、融合和内固定手术。住院期间每日进行症状和体征的观测,脊髓功能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标准进行评分,以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评价手术对患者ASIA评分的影响。随访患者的最终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时间从12~42个月,平均29个月。结果手术后ASIA恢复曲线明显较手术前抬升(P〈0.01)。最终随访时所有患者的ASIA运动、针刺觉和轻触觉评分分别为(91±7),(107±6)和(107±6)分,均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1)。结论对损伤水平的脊柱充分减压和固定,可以给水肿的脊髓创造一个宽松和稳定的膨胀空间,加速脊髓功能的早期恢复,改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常晓盼  刘永  陈浩  翟明玉 《骨科》2020,11(2):112-116,124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手术策略治疗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即无放射学异常的颈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CSCIWORA)的疗效。方法对郑州市骨科医院2013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69例成年CSCIWORA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病人术前、术后6个月的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比较采用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联合入路手术病人的ASIA分级,以及伤后7 d内手术与7 d后手术病人的ASIA分级情况。结果69例病人中,24例行颈椎前路手术,32例行后路手术,13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术中出现脑脊液漏2例,行腰大池引流后均无感染。伤后7 d内完成手术的有51例,超过7 d完成的有18例。颈椎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病人之间的手术前后ASIA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伤后7 d内手术与7 d后手术病人术后6个月的ASI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60,P=0.014)。结论结合影像资料,制定个体化手术入路,把握手术时机(7 d内)解除压迫、重建颈椎稳定性可使颈髓损伤修复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应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38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男27例,女11例;年龄22~63岁,平均44.3岁.其中6例一侧关节突关节骨折伴脱位,13例两侧关节突关节骨折伴脱位,14例双侧关节突关节骨折脱位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5例颈椎爆裂性骨折脱位.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损伤分级:A级18例,B级12例,c级6例,D级2例.结果 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4~6个月,38例患者均获良好骨性融合,固定节段稳定.2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按ASIA损伤分级平均提高1~2级,18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虽无恢复,但神经根性症状,如疼痛、麻木均有一定的缓解. 结论 下颈椎骨折脱位应用颈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不仅可以坚强固定、促进植骨融合、维持术后颈椎生理曲度,而且便于患者的护理、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是一种有效、可靠的重建颈椎稳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前路椎弓根螺钉重建术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前路椎弓根螺钉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运用前路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下颈骨折脱位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7-47岁,平均38.2岁。下颈椎损伤严重程度SLIC评分6—9分,平均7.5分。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2例,B级8例,C级6例,D级2例。18例患者术后均摄颈椎x线片及行CT检查,在CT横断位和矢状位上对螺钉进行安全性评级。定期随访,复查颈椎X线片及CT片了解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以ASIA脊髓损伤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9.5个月。术后3个月ASIA脊髓损伤分级改善1级8例,2级2例;末次随访改善1级7例,2级4例。所有患者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6-8个月,平均6.5个月。术后1例出现一过性声音嘶哑,术后2个月恢复;2例出现吞咽不适,经雾化吸入后,3周左右症状消失。未出现内固定断裂及松动脱出、神经血管及食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导致的“三柱”损伤采用前路椎弓根螺钉重建术,可以达到彻底减压的效果,能恢复颈椎高度及生理曲度,并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Moore分类法在下颈椎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6年8月至2010年3月收治下颈椎损伤患者200例,男165例,女35例;年龄19-88岁,平均52岁。应用下颈椎损伤改良Moore分类全面地描述下颈椎损伤的状态,颈椎损伤严重程度(稳定性)量化评分与有否神经症状表现相结合,根据骨折类型和稳定性、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情况、韧带损伤后的稳定程度及其他参考因素进行分类诊治,选择治疗方法。其中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130例(ASIA评分:A级6例,B级13例,C级43例,D级68例),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70例。对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下颈椎损伤患者,根据ASIA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对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对颈椎的序列和高度进行观察。结果:前、左、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5例;前柱损伤33例;前、后柱均损伤90例;前、左侧和后柱均损伤5例;前、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例;前、左侧和右侧柱均损伤3例;前、右侧柱损伤2例;前、左侧柱损伤5例;后柱损伤12例;左侧柱损伤7例;右侧柱损伤5例。200例患者中手术治疗98例,非手术治疗102例(其中可以手术而患者家属要求非手术治疗39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3例行手术后脊髓功能无恢复迹象,ASIA分级无变化,但其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另3例未手术患者脊髓功能及肢体症状均无变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ASIA评分平均提高1.2级。未手术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非手术治疗后ASIA评分平均提高0.3级。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手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均恢复了颈椎的正常序列和高度。结论:根据改良Moore分类法,稳定性量化评分值大于等于4分有下颈椎不稳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分值越大,手术指征越明显,若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则有绝对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且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一般也有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不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或3分以下者均不需要手术治疗。应用改良Moore分类法有利于下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规范化、标准化诊治,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