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使用多功能可调节引流架在脑室外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排标准的16名护士和38例脑室外引流患者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护士8名、患者18例;对照组护士8名、患者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多功能可调节引流架调节引流高度并固定引流装置。对照组患者采用带有刻度板的一次性脑室外引流装置。观察两组护士完成脑室外引流相关护理操作的时间;患者脑室外引流24小时内,护士对两组患者引流高度的调节次数以及两组患者每小时引流量符合临床要求的小时数;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士首次完成脑室外引流护理操作及调节引流高度时间短于对照组护士;脑室外引流24小时内护士对观察组患者引流高度的调节次数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每小时引流量符合临床要求的小时数多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引流过度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脑室外引流采用多功能可调节引流架,可显著缩短护理操作时间、精确调控引流高度、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透明约束保护手套在临床使用的实用性。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1-7月嘉兴市第一医院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有留置管道并有拔管风险、需要肢体约束的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患者使用透明约束保护手套,对照组使用普通棉质约束手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意外拔管率、约束带并发症、家属满意度、所致护士工作压力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意外拔管率为0,约束带皮肤并发症为10%,分别低于对照组的6%和30%(均P0.05);研究组患者家属满意度为(3.14±0.639)分,高于对照组的(2.20±0.756)分(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士对患者意外拔管、皮肤损伤及家属是否满意的担心度评分分别为(2.12±0.761)、(1.78±0.783)、(1.63±0.780)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新型透明约束手套可降低意外拔管的发生率,减少约束带皮肤并发症,提高家属满意度,减轻护士工作压力,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信息动态     
目的 探讨透明约束保护手套在临床使用的实用性.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1-7月嘉兴市第一医院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有留置管道并有拔管风险、需要肢体约束的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患者使用透明约束保护手套,对照组使用普通棉质约束手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意外拔管率、约束带并发症、家属满意度、所致护士工作压力等指标.结果 研究组患者意外拔管率为0,约束带皮肤并发症为10%,分别低于对照组的6%和30%(均P<0.05);研究组患者家属满意度为(3.14±0.639)分,高于对照组的(2.20±0.756)分(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士对患者意外拔管、皮肤损伤及家属是否满意的担心度评分分别为(2.12±0.761)、(1.78±0.783)、(1.63±0.780)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新型透明约束手套可降低意外拔管的发生率,减少约束带皮肤并发症,提高家属满意度,减轻护士工作压力,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步调节装置在脑室引流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9月—2017年6月在我院行脑室引流术的100例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引流高度标尺测量脑室引流瓶的高度,观察组采用同步调节装置测量脑室引流管的高度,比较两组病人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士调整引流高度耗时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士调整引流高度耗时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调节装置应用于脑室外引流术后病人中,可以降低平均住院天数,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引流高度标尺在开颅术后脑室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入院时间先后次序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开颅术后脑室引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目测法测量脑室引流管的高度,常规固定引流装置;观察组患者采用引流高度标尺测量脑室引流管的高度并固定引流装置。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引流过度、导管移位和脱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术后患者脑室引流采用引流高度标尺可准确测量脑室引流管的高度,并且使引流装置有效固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式侧脑室和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交替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护理。方法将80例脑室出血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采用改良式闭式引流装置行侧脑室和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交替引流术,进行引流装置的观察和交替夹管的护理配合。对照组(40例)应用传统侧脑室引流结合腰椎穿刺术,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脑室内血肿清除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侧脑室和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交替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护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可提高引流效果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低咳嗽峰流速(CPEF)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拔管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4年9月在该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治疗的COPD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且CPEF值60 L/mim。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排痰,观察组每日主动给予一次纤支镜气道引流,并根据患者临床具体情况增加使用次数。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肺部各项指标、ICU住院时间、再插管率及拔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拔管后,观察组患者APACHEⅡ评分为(6.5±2.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7.9±3.1)(P0.05);观察组患者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再插管率为14.71%,明显低于对照组再插管率(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撤机后观察组患者在ICU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肺不张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纤支镜引流应用于低CPEF的COPD患者可以降低再插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缩短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制可调式床旁固定撑架在颅脑术后病人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9月在我科行颅脑术后需引流的病人123例为对照组,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4月在我科行颅脑术后需引流的病人125例为试验组,对照组使用普通输液架挂引流袋,试验组使用自制可调式床旁固定撑架悬挂引流袋,于引流术后第2天比较两组病人意外拔管发生率和舒适度,并比较护士对两组病人的交班时间和调整病人体位花费的时间。[结果]试验组病人意外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护士交接班时间和调整病人体位用时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可调式床旁固定撑架固定颅脑术后病人的引流装置,可降低病人意外拔管发生率,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9.
脑室体外引流术是神经外科为快速抢救颅内压增高病人而采取的一种治疗方法 ,以往所用的引流管及引流瓶为护士自行制作高压消毒后备用 ,消毒有效期短 ,引流瓶不宜固定 ,易倾倒污染 ,使用不便[1 ] 。本装置在原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 ,将引流管、连接管、引流瓶做成一次性、密闭、环氧乙烷灭菌的一整套装置 ,外加床头引流瓶固定架 ,为临床使用带来了便利 ,增加了脑室体外引流的无菌性和安全性 ,现介绍如下。材料与制作1.脑室引流管 (见图 1)。长 2 5cm、直径 0 .2cm硅橡胶管 ,前端为一圆形盲端 ,并置入一不透X线物质 ,盲端稍后处不同侧面做 1~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室引流精准监测装置在神经系统肿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2月神经肿瘤外科住院患者162例,根据入院神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应用脑室引流精准测量装置,对照组应用标尺线绳悬吊法,应用后评价其引流测量精准率、调节脑室引流装置耗时、侧脑室(EVD)相关感染率。结果两组患者引流测量精准率、调节脑室引流装置耗时、侧脑室(EVD)相关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室引流精准监测装置可有效提高脑脊液引流测量准确率,节约校正耗时,降低了侧脑室相关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李敏 《全科护理》2012,10(11):968-969
[目的]探讨自制约束手套预防重症监护室(ICU)病人意外拔管的效果。[方法]将200例ICU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约束带进行约束,观察组采用自制约束手套进行约束。[结果]观察组235例次置管中,意外拔管4例次;对照组237例次置管中,意外拔管17例次。观察组意外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约束带比较,自制约束套材质较厚,有较大的受力面积,病人不易触及导管,降低了病人意外拔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铸型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脑室铸型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单纯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比较两组脑室引流时间、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NIHSS、ADL评分、术后7、14d血肿清除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脑室引流时间、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14d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铸型出血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的降低颅内高压,减轻脑组织压迫症状,保证脑脊液循环畅通,是治疗脑室铸型出血最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脑室外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选取95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65例。对照组采用脑室外引流术,观察组采用脑室外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疗效、临床指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9. 23%,显著高于对照组73. 33%(P 0. 05)。观察组术后残余血肿量显著少于对照组,而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 08%,显著低于对照组16. 66%(P 0. 05)。结论脑室外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效果显著,可显著减少术后残余血肿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脑室内血肿引流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效果。方法将本院70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35)采用神经内镜辅助脑室内血肿引流术清除血肿,对照组(n=35)采用脑室外引流清除血肿。观察2组患者血肿清除率、手术情况、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血肿清除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预后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脑室内血肿引流手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血肿清除率高,并发症及后遗症较少,较常规脑室外引流的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护士职业倦怠的团体咨询模式,观察团体咨询对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40名具有职业倦怠的护士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士长谈心,观察组进行8次团体咨询干预.在咨询前、咨询后即时用护士职业倦怠量表(NBS)测量护士职业倦怠情况.结果 团体咨询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NBS总分、压力源、职业倦怠、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生理心理症状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团体咨询干预后,观察组NBS总分、压力源、职业倦怠、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生理心理症状得分分别为(144.15±5.37),(43.95±2.52),(23.05±1.70),(23.35±2.06),(15.80±1.82),(38.00±2.10)分,对照组分别为(186.95±6.38),(46.95±2.37),(34.35±2.23),(33.70±1.95),(25.05±2.11),(46.90±5.21)分,观察组得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951,3.874,18.016,16.325,14.814,7.084;P均<0.01),但分量表内工作量大、非护理工作导致角色模糊、躯体症状项目,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团体咨询模式可有效缓解护士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预防性使用水凝胶在留置针患者指征拔管中应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10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预防性使用水凝胶联合指征拔管,对照组予以常规更换拔管。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留置针使用数量、穿刺次数及留置针穿刺成本。结果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留置针使用数量、穿刺次数、留置针穿刺成本方面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按指征拔管联合预防性使用片状水凝胶可降低留置针患者的医疗成本、穿刺次数及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索利那新联合电刺激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索利那新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皮电刺激治疗,疗程为10d,采用尿流动力学检查、OABSS、PPBC、QOL评分及排尿日记观察治疗后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膀胱顺应性(BC)、初始尿意容量(FDV)、膀胱最大压容量(MCBC)分别为(40.1±11.4)mL/cmH2O、(186±73)mL、(316±104)mL,较对照组[BC(54.9±16.9)mL/cmH2O、FDV(154±48)mL、MCBC(268±92)mL]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观察组OABSS、PPBC及QOL评分分别为(5.12±1.46)分、(1.74±0.79)分、(1.43±1.02)分,较对照组治疗后[OABSS(7.49±1.92)分、PPBC(2.86±0.87)分及QOL(2.91±0.90)分]有显著性的改善(P<0.05),观察组24h尿急次数(1.5±0.7)次较对照组(2.3±1.7)次有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采用索利那新联合电刺激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可以有效地改善尿急等症状,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员工帮助计划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护士压力的管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院共63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护士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法将所有护士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1例、接受常规干预,观察组32例、接受员工帮助计划,比较两组护士的主要压力源量表评分变化、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变化以及生活质量水平(SF-36)变化。结果两组护士干预前各量表评分差别不大,干预后观察组护士主要压力源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SCL-90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干预前主要压力源量表评分为33.15±4.92分,SCL-90量表中焦虑评分为2.01±0.33分,抑郁评分为1.98±0.27分,人际关系敏感评分为1.79±0.22分,干预后主要压力源量表评分为48.31±4.76分,SCL-90量表中焦虑评分为1.06±0.27分,抑郁评分为1.02±0.23分,人际关系敏感评分为0.96±0.15分;对照组护士干预前主要压力源量表评分为34.37±4.53分,SCL-90量表中焦虑评分为2.07±0.26分,抑郁评分为1.95±0.32分,人际关系敏感评分为1.83±0.19分,干预后主要压力源量表评分为40.33±4.58分,SCL-90量表中焦虑评分为1.44±0.31分,抑郁评分为1.41±0.32分,人际关系敏感评分为1.38±0.14分。观察组护士干预前SF-36量表评分为80.95±11.33分,干预后SF-36量表评分为121.95±20.41分;对照组护士干预前SF-36量表评分为82.38±12.09分,干预后SF-36量表评分为105.87±14.8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员工帮助计划能有效缓解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护士的压力,改善焦虑、抑郁等症状,提高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护士的生活质量水平,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在留置DJ管病人延续护理中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随机将2015年6月20日—2017年6月20日我院200例DJ管植入术后病人(均实施延续护理)分为观察组100例(实施信息化管理平台干预)、对照组100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病人的漏拔管率、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评分、疾病知识评分及医护人员工作投入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病人漏拔管率1.00%、并发症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15.00%、12.00%)(P0.05);观察组病人满意度评分(86.32±2.25)分、疾病知识知晓度评分(82.24±2.15)分,高于对照组[(79.24±3.61)分、(72.36±2.54)分],P0.05;观察组医护人员活力、专注、奉献评分分别为(4.24±0.32)分、(4.79±0.51)分、(4.12±0.6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02±0.25)分、(3.10±0.61)分、(2.02±0.36)分](P0.05)。[结论]在留置DJ管病人延续护理中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干预十分可行,可显著降低漏拔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及对护理工作的好评度,并可增加医护人员工作投入度,提升整体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医学生学习急诊医学课程对培养急救知识和心肺复苏技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暨南大学医学院医学专业2002级和2003级全日制本科四年级学生,按是否选修急诊医学课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两组中各随机抽取30名学生进行急救知识和心肺复苏技能的考核.结果 观察组学生的理论考试得分为(78.5±9.1)分,对照组学生得分为(46.7±15.6)分,观察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心肺复苏技能考核得分分别为(7.32±0.83)分和(6.63±0.91)分,观察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60次胸外按压失败的次数分别为(5.06±0.58)次和(5.77±0.63)次,4次吹气失败的次数分别为(0.92±0.16)次和(1.10±0.17)次,观察组失败的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医学生选修急诊医学课程对培养其急救知识和心肺复苏技能有重要作用,医学院校有必要将该课程列为必修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