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电话回访在脑梗死偏瘫患者院外康复指导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话回访在脑梗死偏瘫患者院外康复中的应用效果,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方法:选择脑梗死偏瘫患者156例,出院时均无意识障碍,利用电话回访进行康复训练指导。结果:由于受文化程度、职业、观念及社会上一些不健康广告的影响,家庭护理往往带有一些盲目性和随意性。通过电话回访提高了患者坚持康复锻炼的意志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恢复。结论:电话回访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社会的负担。  相似文献   

2.
综述心脏康复运动在慢性心力衰竭(CHF)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指出心脏康复运动能改善CHF病人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及死亡率。目前CHF病人的心脏康复运动并未形成系统、标准的运动处方作为指导,今后的研究应致力于使心脏康复运动治疗系统化、最佳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耐受性评估的心脏康复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1—6月收治的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干预。选取医院2021年7—12月收治的4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组,实施根据耐受性评估结果制订的康复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自我效能、康复风险、再住院情况及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自我效能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症状管理和疾病共性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康复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每分输出量(C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LVEF和CO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患者两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耐受性评估的心脏康复护理可增强患者锻炼效能感,降低再住院率,改善心功能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院外管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困扰、日常活动能力及再次住院率的影响.方法 便利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4例,按住院号的奇偶性分为对照组43例和试验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出院指导及电话随访,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院外管理,即在出院后第1周及第1、2、3个月给予院外指导、症状评估、自我护理实施情况评估.于出院前、出院后3个月对研究对象进行症状困扰测评及6 min步行试验,并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因心力衰竭急诊或再次住院的相关数据.结果 出院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呼吸困难、疲劳、心悸、胸闷以及水肿困扰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6 min步行距离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或P<0.01);试验组患者因心力衰竭急诊和再次住院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效的院外管理能够减轻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困扰,改善运动功能状态,降低急诊就诊率和再次住院率.  相似文献   

5.
王林霞  喻惠丹  叶琴  耿丽  胡柳  余雄杰  肖德才 《全科护理》2020,18(16):1966-1969
[目的]探讨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实施康复处方的效果。[方法]选取在医院治疗的14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心脏康复处方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运动指导。将两组生活质量、负性情绪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实施系统的康复处方,可以提高生活质量,缓解其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躯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进行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传统护理模式的基础上接受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心功能、躯体功能、生活质量及自我护理能力。结果 随访8周后,2组的血清N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均低于干预前,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小于干预前,左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干预前;2组的简易躯体功能评估工具、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问卷和心力衰竭自我护理指数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和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优(P均<0.05)。结论 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躯体功能,提升其生活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电话回访对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方法 将320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0例.对实验组患者于出院1周后开始定期电话回访,回访时间是1年;对照组不实施干预.1年后对2组患者遵医行为和再入院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遵医行为明显好于对照组,再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能增强患者遵医行为,对延缓病程进展,预防并发症,减少再入院次数,减轻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规范康复随访流程在出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随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2例出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出院时接受常规康复指导和出院后随访,干预组采用依据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制订的随访手册进行干预。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第6周、第12周、第24周采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和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干预组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均呈逐步升高趋势(P0.01)。结论应用规范康复随访流程对出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脏康复随访,可提升患者依从性,明显提高自我效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年来,我们科室对出院的老年患者实行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及时了解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情况,并及时进行健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心脏康复与单纯使用药物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 7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心衰基础上,随机平分为两组:A组(药物+心脏康复组)和B组(单纯药物治疗组),通过规则治疗12个月后复查NT-proBN水平和对比再住院率。结果治疗后,A组所测得NT-proBNP数值对比B组所测得NT-proBNP数值明显下降,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因心衰再住院率亦比B组低。结论在常规心衰治疗基础上,进行安全的心脏康复治疗比单纯使用药物治疗更加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有氧运动为主的运动康复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11月诊治的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康复训练组、体外反搏组与单纯药物治疗组,每组40例。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仅接受药物治疗;体外反搏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体外反搏治疗;康复训练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心脏康复训练。治疗3个月后,比较3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检测3组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评估3组患者的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评估3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康复训练组患者的LVEF高于其他2组患者(P<0.01),LVEDD及LVESD均低于其他2组患者(P<0.01)。康复训练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及明尼苏达量表得分均低于其他2组患者(P<0.01)。康复训练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7.5%)高于体外反搏组(82.5%)及单纯药物治疗组(77.5%)患者(P<0.05)。结论:心脏康复训练治疗方案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效果较好,有助于恢复患者正常的心肌功能,减少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敖梅  谢春燕  阮舒华   《护理与康复》2017,16(3):221-224
目的探讨家庭自我管理监测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家庭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两组患者在院期间均接受早期心脏康复,对照组出院前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出院后通过电话、微信随访;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利用家庭自我管理监测表对患者的家庭康复进行干预。干预半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6 min步行距离、家庭康复依从性与自我护理能力。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半年,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与家庭康复依从性高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自我管理监测表的使用有利于促进慢性心力衰竭居家患者的心脏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话随访是否可减少心衰患者因心衰加重而再次住院的发生率,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医患关系的满意度。方法将病情稳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电话随访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接受常规心衰治疗方案;电话随访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由护士通过每周1次的电话随访对患者进行教育、辅导和监督。观察1年内2组患者由于心衰加重而再次住院的情况及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问卷调查情况等。结果常规治疗组214例患者1年中由于心衰加重而住院或死亡的比例(34.6%)高于接受电话随访组(22.0%);引起心衰加重再次住院的原因有:利尿剂使用不足、利尿剂过量及β受体阻滞剂使用不当电话随访组引起心衰加重住院的比例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感染、心律失常及其他原因2组无明显差别(P>0.05)。2组患者实验结束时在ACEI或ARB及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的使用率上无明显差别(P>0.05);但在2种药的使用剂量上,电话随访组要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1年后实验结束时,随访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问卷总分分别为30.7和37.5,P<0.05)。医患关系满意度调查,随访组亦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满意度分别为99.7%和95.5%,P<0.05)。结论电话随访可显著减少心衰患者因心衰加重而再次住院的发生率,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医患关系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王敏 《全科护理》2021,19(12):1597-1600
目的:探讨新型优化康复模式在老年心力衰竭病人中的护理效果及对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心力衰竭病人3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新型优化康复模式,护理后4周对病人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心功能水平、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及知晓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后4周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4周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4周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绞痛、再发心力衰竭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4周治疗方法、疾病发展、疾病危害知晓率及护理方法、护理效果及护理内容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优化康复模式用于老年心力衰竭病人中能提高病人心功能水平,有助于提高病人相关知识知晓率和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降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院外多因素素强化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相关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215例出院的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随访组和强化护理干预组,通过1年的随访观察,最终完成随访的患者共计205例。普通随访组98例仅进行常规的门诊随访,强化护理干预组患者107例接受电话咨询、专门的心力衰竭门诊随诊及定期健康宣教、心理护理。比较干预后2组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相关的临床指标水平。结果强化护理干预组和普通组相比较,限水限钠达标率和坚持每天监测体质量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强化护理干预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普通组;与普通组相比,强化护理干预组NT—pro—BNP降低更明显,且6min步行试验优于普通组。2组再次入院和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化护理干预措施显著降低了死亡和再住院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院外强化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心功能、降低再住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路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运动康复路径对患者实施康复运动干预。观察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情况和再住院率。结果经过康复运动后,研究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eft ventricular volume index of diastolic end,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ystolic volume,LVESV)均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6min步行距离大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实施运动康复路径可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有效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耐力,降低再住院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全责护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16名护士分为A、B两组,A组实行全责护理模式,B组实行责任制和功能制相结合的护理模式;观察组由A组护士负责康复训练4周,对照组由B组护士负责康复训练4周。比较两组患者人院时和出院时的射血分数(EF)、6rain步行试验的距离(6MWT)和出院时患者对康复训练知识的知晓率和满意度得分之间的差异。结果入院时两组EF、6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98,1.523;P均〉0.05)。出院时观察组EF(54.13±9.12)、6MWF(402.63±74.81),均高于对照组EF(43.26±8.57)、6MWT(336.16±75.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93,2.145;P均〈0.05);各组EF、6MWT出院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81,2.010,2.791,2.185;P均.〈0.01)。出院时两组患者满意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5,P〈0.05)。结论全责护理模式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可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入选83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芪苈强心胶囊4粒,每日3次,疗程8周。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7%(39/43),对照组总有效率70.0%(28/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总有效率92.3%(24/26),对照组总有效率69.6%(16/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房性心律失常总有效率88.2%(15/17),对照组总有效率70.6%(11/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短轴缩短率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联合常规西药,能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减少期前收缩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运动康复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衰的疗效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为观察运动康复疗法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选择住院的慢性心衰竭患者23例,分为运动治疗组(13例)和对照组(10例),运动治疗组进行运动康复治疗7~8周;对照组则不进行运动治疗,综合观察患者运动前后的有关指标,并评价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认为运动康复疗法是安全有效的,可促进临床表现的好转,在心功能改变不明显的情况下,可增强患者的运动能力,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检测血浆心钠素、内皮素可作为判断运动疗效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