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时程在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合并心肌缺血患者90例,对其进行72h动态心电图检测。比较不同时程心律失常检出情况,比较不同时程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不同NYHA分级的不同时程短阵室性、房性心动过速检出情况。结果 72h心律失常检出率均高于24h(P0.017);72h时的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短阵房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阵发性房颤检出率均高于24h(P0.05);在NYHA心功能Ⅱ、Ⅲ级、Ⅳ级患者中,72h时程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及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检出率均高于24h(P0.05)。结论 适当延长老年冠心病合并心肌缺血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测时程可明显提高心律失常检出率,在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患者中能提高心动过速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1):4886-4887
选取我院符合标准的心脏病患者78例,均实施心电图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心电图资料。结果本次研究中,动态心电图检查监测患者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速、阵发性心房纤颤、室上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窦性静止与窦房传导阻滞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的阳性检出率显著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心房纤颤和房室传导阻滞的检出率上两种心电图检查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心脏病诊断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提高了临床诊断率,效果显著,是临床诊断心脏病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特点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老年人无症状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和相互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9月至1997年12月200例老年患者临床情况和24 h动态心电图资料.结果几乎所有老年心脏病患者均有窦性心动过缓和房性期前收缩,偶发室性期前收缩和传导阻滞发生率高达66%和37%.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达11%,其中以Ⅲ型ST段压低幅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67%患者可见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常互为因果.结论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早期发现老年人心律失常和无症状心肌缺血存在,有助于老年冠心病的及早检出,对避免和减少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在干部预防保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7例保健干部均按照常规方法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然后随身佩带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采用自动报警、无声模式。结果自动报警心电图1 934条,占88.4%,其中窦性心动过缓1 383条,房性早搏301条,ST段压低238条,窦性心动过速16条,室性早搏5条,ST段抬高1条,手动发送心电图254条,占11.6%。结论将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应用于干部保健,对预防和及时处理心脏事件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院外患者远程心电监测的护理经验。方法:2013年4~12月对80例心内科门诊行远程心电监测的患者护理人员指导其正确把握采集时机,正确使用监测仪,进行实时监测,实时指导。结果:80例患者中阳性检出率为90%,其中室性心律失常24例,房性心律失常22例,窦性心律失常15例,房室传导阻滞7例,ST段改变为7例。结论:精心的护理干预能使患者掌握远程心电监测仪正确的使用方法,把握时机,进行实时监测,实时指导,有利于提高检出率,有利于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减少心脏突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正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称为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idiopathic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IPVC)。IPVC在一般人群中常规心电图检出率约1%,24 h动态心电图检出率为40%~75%~([1]),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的患者发生年龄为45~65岁~([2])。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3%的患者有非常频繁的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对高龄伴无症状心肌缺血行大隐静脉手术患者循环系统影响。方法术前24h行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选取年龄70-90岁,ASA分级:Ⅱ-Ⅲ级,择期行单肢大隐静脉手术的伴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A组)和全身麻醉组(B组),术后48h进行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各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ST-T段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研究两种麻醉方式对高龄伴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围术期循环影响。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均检测出患有无症状心肌缺血,全身麻醉组平均动脉压在麻醉后20min内较麻醉前降低,但同一时段ST-T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8h Holter监测显示术后A组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第一天A组发生窦性心动过缓4例、阵发性室上速5例、房室传导阻滞4例;B组发生窦性心律不齐5例、阵发性室上速6例,房室传导阻滞4例,室早5例。术后第二天A组发生房室传导阻滞5例,房早4例;B组发生窦性心动过速5例,阵发性室上速4例,房室传导阻滞5例,窦性心律不齐2例。Holter示术后48h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心血管意外事件。结论对于高龄伴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硬膜外麻醉对围手术期患者循环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8.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治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王长谦  臧敏华  应小盈 《新医学》2006,37(5):333-335
进修医生教授,请问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哪些类型,主要病因是什么? 教授常见室性心律失常主要有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其中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有报道,在健康人群常规心电图中室性期前收缩检出率为0.78%~6.1%,用24 h心电图监测(Holter检查)时,室性期前收缩的检出率为30%~50%,且有随年龄增高检出率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在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接受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起搏器植入术治疗,术后均进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患者心功能。比较两种方式诊断心律失常的检出率。结果 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高于12导联常规心电图(78.33%3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起搏器植入术心律失常诊断中,24 h动态心电图应用价值显著,通过实时监测患者心功能,能够提高心律失常检出率,减少漏诊,在有效时间内展开治疗,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远程心电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58例患者采用100IR型远程心电记录仪,记录并发送了398份有效心电图。结果未见异常者183份,心律失常检出215份,检出率54.0%。215份异常心电图构成情况:窦性心动过速81份(37.7%),房性心律失常79份(36.7%),窦性心动过缓32份(14.9%),室性心律失常8份(3.7%),房室传导阻滞3份(1.4%),起搏心电图5份(2.3%),束支传导阻滞3份(1.4%),ST-T改变4份(1.9%)。结论远程心电监测对发作无规律、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难以捕捉的心律失常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常规心电图诊断(参照组)、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试验组)各30例,明确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情况,对比两种不同诊断方式检出率。结果:对于心律失常检出率,研究组明显更高(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对于心肌缺血检出率,研究组明显更高(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冠心病患者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可有效检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促进患者治疗,诊断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泌尿外科     
941545泌尿系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中心电监测的观察及护理/张丽娜…//护理学杂志一1994,9(l)一1~3 治疗前长时间禁食、情绪紧张、麻醉及冲击波刺激等因素均对心电图有不同程度的干扰。临床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期前收缩等。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心功能不全,术中随时可发生心律失常。术前应先进行心脏专科治疗,待病情稳定,心功能正常后方可行碎石治疗。若出现窦性心动过速、过缓、室性早搏.应根据不同病情给予药物治疗。对急性心肌缺血者则应减少刺激,防止血液动力学的急剧变化。术中严密观察心电图变化.同时备…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73岁,因反复发作心悸、气短11个月,阵发性加重2周入院。入院时心悸发作,及时检查心电图仅见“窦性心动过速”。入院时诊断:心悸原因待查:冠心病?常规心电图可能未捕捉到转瞬即逝的心电图异常变化,为进一步明确心悸病因,遂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检查。DCG检查结果示:①窦性心律;②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伴1∶1房室逆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③频发室性期前收缩;④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房性期前收缩(P'波)引发宽QRS心动过速,P′R>120 ms。宽QRS波时限120 ms,起始部无“δ”预激波,呈左束支阻滞型:胸…  相似文献   

14.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引起心脏猝死(SCD)的原因之一。我院自1999~2003年5月经24h动态心电图监测2342人次,其中检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共59人次,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4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设为研究组,抽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名设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统计两组24 h总心搏数、心率及心律失常(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房室阻滞)发生率。结果研究组24 h总心搏数及最高心率、最低心率、24 h平均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阻滞等心律失常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动态心电图能有效监测患者24 h心电活动动态变化信息,对临床明确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心电远程监测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远程心电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420例接受威灵心脏监测仪检查患者的临床及心电图资料,临床以心律失常、心悸、晕厥等相关症状为主。心电监测仪,含有心电记录和电声转换装置,具有记录与回放功能,由病人携带,用导联线与监护电极连接,监护导联可用模拟V1、V5双极导联。结果:420例检查者未见异常者175例(41.7%),异常者245例(58.3%),其中窦性心动过缓20例,房性期前收缩87例,房性心动过速21例,心房颤动13例,室性期前收缩69例,房室传导阻滞14例,预激综合征2例,束支传导阻滞9例,10例为ST-T改变。这些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中有37例既往均未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结论:威灵心脏监测仪操作方便,可通过手机和固定电话发送心电图,具有随时、实时,可长期纪录,不受时间、地点、距离远近、工作和生活活动限制,并能反映受检者活动变化与心电变化间关系的优点,出现病情变化可及时得到诊断、治疗,保证病人的安全。对心脏高危人群、心梗后严重心律失常者进行心电远程监测,可显著降低入院前猝死及心梗后1年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高原地区应用多参数监护仪监测长期缺氧环境致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与防治。方法:对患不同高原性疾病的患者,应用多参数监护仪进行24小时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参数。结果:多参数监护仪能及时准确反映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对心律失常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心肌缺血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各起源部位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收治的300例心肌缺血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列为观察组,选取同期296例体检健康伴室性期前收缩人群列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24h检测。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左心室和右心室各起源部位期前收缩的情况;分析观察组患者不同心室起源部位期前收缩的发生率与心肌缺血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左心室总期前收缩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右心室流出道及右心室总期前收缩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同时观察组患者左心室前壁及心尖部期前收缩发生率高于右心室前壁及心尖部,右心室流出道期前收缩发生率高于左心室流出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可以有效检测评价心肌缺血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期前收缩不同起源部位,其中左心室前壁及心尖部期前收缩容易合并发生心肌缺血,同时对于心肌缺血早期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的临床价值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在小儿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小儿心律失常患者12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两种检查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并观察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异性的关系。结果动态心电图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及传导阻滞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性心律失常者心率变异性和非室性心律失常者心率变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小儿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测定心率变异性有助于评估病情。  相似文献   

20.
张丽娜  王文萱 《大医生》2023,(6):101-103
目的 探究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在无症状心肌缺血诊断方面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未出现症状的心肌缺血患者,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研究对象都采用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ST段情况、心律失常结果和检查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动态心电图检测ST段下移范围大于常规心电图,ST段下移维持时间小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动态心电图诊断监测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动态心电图的敏感度93.84%、特异度65.21%、准确度86.36%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的敏感度46.87%、特异度37.50%、准确度4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比常规心电图更能及时有效监测到ST段变化情况和心律失常的情况,提高了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准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