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制订前瞻性护理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本院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并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段、开通梗死血管时间、心肌梗死范围、罪犯血管位置、单支或多支血管病变等因素对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分析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并针对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护理策略。结果120例患者中出现心律失常者55例,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5.83%,以术中发生为最多见,其次为术后6 h内发生,较少发生在术后7~72 h。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时间<6 h内、梗死范围、局限性梗死、罪犯血管(RCA)血管病变均是PCI术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缺血心肌恢复血流灌注发生的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的紧急突发事件,也是冠脉再通的指标,因此要重视对心律失常的早期预测和防治,掌握其特点及影响因素,及时发现心律失常迅速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以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减少心脏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PCI术治疗的112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相关资料,统计其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MI急诊患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并制定预防措施。结果 112例PCI术后患者中,有31例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急性心力衰竭比例最高,为1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YHAⅢ~Ⅳ级、低钾血症、合并糖尿病、吸烟史、血氧饱和度(SaO2)90%是AMI急诊患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AMI急诊患者PCI术后易发生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应针对NYHA分级、低钾血症等危险因素开展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为前瞻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总结2011年6月-2013年6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2 h内行急诊PCI患者123例,评估其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将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组( n=71),无再灌注心律失常作为对照组(n=52),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梗死前心绞痛、大量吸烟、情绪波动、CK-MB峰值、白细胞数增高、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多支血管病变、发病至PCI时间等可能的相关因素,应用 Logistic 回归多因素分析,评价再灌注心律失常独立的危险因素。结果123例患者行急诊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7.7%。两组患者梗死者心绞痛、吸烟>20支/d、情绪冲动、CK-MB峰值、心力衰竭、多支血管病变、发病至PCI时间≤6 h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观察组中情绪波动、多支血管病变、发病至PCI时间≤6 h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OR>1,P<0.05);观察组中男性、梗死前心绞痛患者低于对照组(OR<1,P<0.05)。结论情绪波动、多支血管病变、发病至PCI时间≤6 h患者是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而男性、梗死前心绞痛,为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保护因素。在急诊PCI过程中要重视高危风险因素,严密观察心电监护,积极护理施救,使患者安全渡过手术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点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h开通冠状动脉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6~12h开通者,明显高于12~24h开通者(P0.05)。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前降支梗死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多见,右冠状动脉梗死组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多见。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常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尤其是心肌梗死发生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更易发生。右冠状动脉梗死患者术中缓慢心律失常多见,前降支梗死患者快速心律失常多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影响因素与护理。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并行PCI治疗的患者192例,其中109例患者在PCI术中发生RA。分析RA发生的可疑因素并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糖6.0 mmol/L、手术时间1 h、动脉压力波形异常、病变血管血流TIMI 0级、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6 h、多支血管病变是RA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控制血糖水平,缩短手术时间,及时监测动脉压波形及相关病变血管情况是治疗AMI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冠状动脉再通后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探讨急诊PCI术后低血压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接受急诊PCI术治疗的AMI患者420例,根据冠状动脉再通后是否出现低血压分为低血压组和非低血压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及手术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低血压的发生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420例患者中,低血压组178例,占42.4%,非低血压组242例,占57.6%。在本研究观察的因素中,两组间完全闭塞病变、近段病变、下壁、右心室梗死、右冠状动脉病变、术后TIMI<2级、梗死前心绞痛、CK-MB峰值、术后第1天左心室射血分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完全闭塞病变、近段病变、下壁右心室梗死、右冠状动脉病变可增加AMI患者急诊PCI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梗死前心绞痛可减少低血压的发生率(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可减少AMI患者急诊PCI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而完全闭塞病变、近段病变、下壁、右心室梗死、右冠状动脉病变、术后TIMI血流<2级增加AMI患者急诊PCI术后低血压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CI的7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PCI术后IRI的发生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70例AMI患者PCI术后出现IRI26例,发生率为37.14%;经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至入院时间长、入院时收缩压低、右冠状动脉病变是AMI患者PCI术后发生IRI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发病至入院时间长、入院时收缩压低、右冠状动脉病变可能会增加AMI患者PCI术后IRI的发生风险,临床应据此制定有效干预措施,以降低IRI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17-12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一般资料,其中52例患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68例患者未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对比分析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经过临床对比观察分析发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年龄、病变血管位置、病变血管开通时间存在关联性。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与未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死率、再梗死率、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对患者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和应对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关系以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103例,依据术后血管造影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呈色分级(MBG)分为两组,冠状动脉前向血流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患者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及电击除颤等一系列抢救措施及护理后,取得了满意效果,均顺利完成PCI手术。结论:培养训练有素的心导管护理人员,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及患者的心理护理,术中严密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对于成功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中发生的严重再灌注心律失常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再发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PCI术后的AMI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后12个月对其进行随访,依照是否再发心肌梗死分为再发组和未再发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入选AMI患者心肌梗死再发生率为33.33%(26/78);再发组与未再发组年龄、吸烟、高血压病史、Killip分级、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狭窄血管支数、梗死后心绞痛、服药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illip分级≥2级、年龄≥70岁、具有高血压病史、AMI后发生心绞痛是PCI术后再发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Killip分级、年龄、高血压病史、AMI后发心绞痛及服药情况与PCI术后再发心肌梗死关系密切,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应采取积极主动的防治措施,减少术后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时间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相关性。方法行直接PCI治疗的患者70例,根据发病至IRA开通时间段分为3组:4 h内组24例,4~8 h组27例,8 h以上组19例。分别比较各组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处理及转归。结果共44例患者发生RA。发病4 h内开通IRA组,RA发生率及快速性心律失常总体发生率与其他两组相比P0.01,室性早搏发生率与8 h以上组比较P0.05,心室颤动发生率与其他两组比较,P0.05。结论 AMI患者发病至开通IRA时间与再灌注心律失常明确相关。  相似文献   

13.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经常会碰到各种严重的再灌注心律失常(RA),如不及时处理,可引发严重的后果。2004-01/2008—03我科老年急诊PCI患者113例,其中54例发生RA。本文总结分析54例老年AMI患者PCI中严重RA的发生情况,探讨其急救护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术中再灌注的配合及护理要点。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00例AMI急诊PCI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分析术中介入配合时间、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及术中配合要点。结果平均介入配合时间为(59. 71±17. 28) min,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术中部分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及血压下降,经紧急抢救,症状得到改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介入治疗术后心肌再灌注通过医护治疗的密切配合,提高了应急处理的实效性,保证了患者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逐渐上升,诱发AMI的主要原因是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突然堵塞,从而导致冠状动脉供应的心肌发生变性坏死.如能开通梗死的血管将能最大程度地抢救处于缺血状态的心肌,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最大程度地保护心脏功能,从而进一步减少再住院率、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非常有效的冠状动脉再灌注手段,可使相应血管再闭塞以及复发缺血、再梗死率等重大临床事件减少[1].AMI行PCI术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各种并发症,针对术前、术中、术后护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术后恢复至关重要.现将AMI患者行介入治疗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08年12月首次ST段抬高型AMI发病12 h内行直接PCI治疗的患者136例,按照术前是否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40例)和非他汀组(96例)。观察PCI术后2 h内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他汀组9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22.5%;非他汀组70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72.9%。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他汀组2例因心室颤动发生心源性猝死,他汀组无一例死亡。结论 PCI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可明显降低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的心脏急症.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PCI)是治疗AMI最积极、最有效的措施.但PCI术后极易发生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应及时监测处理.2007年1月~2009年1月,我院对132例急诊PCI术后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护理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预处理对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n=62)采用UTI预处理+常规PCI治疗,对照组(n=58)采用常规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前和术后2 h、12 h、24 h、72 h的肌钙蛋白I(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术后7天SPECT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治疗后3个月心功能情况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cTnI、hs-CR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术后各时点cTnI、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SPECT半定量分析显示术后第7天心肌缺血面积、心肌坏死面积试验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P0.01);随访3个月,试验组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且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UTI可显著减轻急诊PCI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炎症反应,减少心肌坏死,保护心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并探讨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肌灌注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就诊的168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造影灌注积分(APS)将患者分为完全灌注(CMP)组、部分灌注(PMP)组以及无灌注(NMP)组,其中CMP组54例,PMP组96例,NMP组18例,比较3组的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以及PCI结果,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患者行急诊PCI后心肌灌注的影响因素。结果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发现,3组患者在入院时血糖、Killip分级、梗死前心肌绞痛发生率、发病及球囊开通时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以及肌酸激酶(CK)峰值等方面差异显著(P0.05);此外,3组患者的高血栓负荷率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梗死前心绞痛、入院时血糖、高血栓负荷以及发病至球囊开通时间是患者行急诊PCI后心肌灌注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入院时血糖、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梗死前心绞痛、高血栓负荷以及发病至球囊开通时间等均是老年STEMI患者行急诊PCI后心肌灌注程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表达与再灌注心律失常(RA)发生的相关性,指导临床及时评估RA。方法 选择我院心内科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206例AMI患者,均实施PCI术治疗,记录患者一般资料,记录RA发生情况,将患者划分为RA组和未发生RA组,比较组间基线资料,重点分析血浆Hcy水平与术后RA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206例AMI患者术后RA发生率为10.68%(22/206);RA组血浆Hcy水平及血清cTnI水平均高于未发生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步行二元回归分析后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显示,AMI患者血浆Hcy水平、血清cTnI水平过表达均是PCI术后RA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且以血浆Hcy带来的影响最显著,可作为独立因子。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血浆Hcy水平过表达可能提示RA高风险,针对PCI术后血浆Hcy过表达的AMI患者应给予针对性干预,以降低RA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