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在预防ICU苏醒期躁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ICU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神经外科常规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Riker镇静评分、麻醉恢复评分(PARS)情况,记录两组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意外风险及家属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拔除气管5 min、15 min、30 min时麻醉苏醒期Riker镇静评分、PA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苏醒躁动发生率、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坠床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家属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干预策略能有效降低脑外伤患者麻醉躁动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靶向预控护理在全麻手术患者复苏期躁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6年11月~2017年6月实施靶向预控护理前120例全麻手术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麻醉复苏管理;将2017年7月~2018年2月实施靶向预控护理后120例全麻手术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躁动问题加用靶向预控护理。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干预后麻醉复苏期躁动评分、躁动发生率及躁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靶向预控护理开展全麻手术患者复苏期躁动管理,效果较好,可降低躁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靶向预控护理对全麻手术患者复苏期躁动预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2月我院行全麻手术的120例外科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22年1月-12月我院行全麻手术的120例外科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靶向预控护理。比较两组麻醉复芳时间、麻醉复苏评分、麻醉复苏期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完全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复苏室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恢复(PAR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Riker镇静躁动评分、麻醉躁动及苏醒延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靶向预控护理能有效提升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管理质量,降低麻醉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全麻患者苏醒期意外拔管防范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升全麻苏醒期患者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5—11月在我院全麻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2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路径进行全麻围麻醉期护理;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全麻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28例作为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进行围麻醉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期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疼痛评分(VAS)、镇静评分(Ramsay)、躁动评分、Steward苏醒评分、BCS舒适度评分及约束带脱落率、躁动坠床率、误吸率、引流不畅率、意外拔管率。结果两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苏醒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苏醒时VAS评分、躁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舒适度评分、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约束带脱落率、躁动坠床率、误吸率、引流不畅率、意外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有效改善全麻患者苏醒期不适感受、提升患者苏醒质量,降低苏醒期意外拔管率,提高全麻患者苏醒期安全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口气管导管的固定改良对躁动患者口腔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ICU科出现躁动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需行经口气管插管,将其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气管导管固定术对导管进行固定;试验组患者采用改良气管导管固定术对经口气管导管进行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经口气管导管置管期间口腔黏膜破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导管重置率、导管咬破率及患者干预前后的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置管期间的口腔黏膜破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导管重置率及导管咬破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明显降低,但试验组患者干预后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口气管导管改良固定术可有效提高躁动患者导管的稳定性,有效保护置管患者的口腔,提高患者导管置管护理质量,利于患者疾病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阶段约束干预在神经外科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6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将其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给予分阶段约束临床路径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约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镇静-躁动评分(SAS)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研究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分阶段约束干预的实施可有效缓解神经外科颅脑损伤躁动患者症状,镇静效果良好,通过建立标准化的约束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联合安全护理在ICU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1日~2020年6月1日收治的90例气管插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集束化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安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镇痛[采用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镇静[采用镇静程度评分表(RASS)]效果及导管滑脱危险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CPOT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RA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导管滑脱危险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ICU气管插管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联合安全护理,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镇痛和镇静效果,减少躁动的发生,防止管道脱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急性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3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创伤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选择2018年4—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创伤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急性创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应用在急性创伤患者中,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评分(PARS)在甲状腺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我院行甲状腺全麻手术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麻醉恢复期间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PARS评分对其进行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躁动评分、术后疼痛评分、躁动发生率、镇静剂使用率、入室及出室时PARS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躁动评分、术后疼痛评分、镇静剂使用率及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室时PAR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ARS评分能有效反映甲状腺全麻手术患者生理功能变化,可降低患者全麻苏醒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留室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麻醉前认知干预对降低颅内肿瘤患者术后全麻躁动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将80例行颅内肿瘤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麻醉前认知干预,记录2组患者入室时(T0)、手术即刻(T_1)、手术切皮后30 min(T_2)、拔除气管导管时(T_3)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血浆血糖、肾上腺素及皮质醇的浓度及术后麻醉苏醒躁动、恶性呕吐发生情况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T_0~T_3时段的HR、SpO_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T_0~T_3时段的血浆血糖、肾上腺素及皮质醇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躁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恶心呕吐及麻醉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麻醉前认知干预能有效减轻颅内肿瘤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降低患者全麻躁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复苏期不停药拔管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7—12月的70例气管插管全麻苏醒期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拔管前不停用丙泊酚,血药浓度维持在1.3μg/mL,拔管后再停药;对照组则完全停用丙泊酚后再拔除气管导管。比较两组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前后5 min的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评估患者Ramsay镇静评分和躁动情况,询问复苏室护士对每例患者配合护理操作的情况是否满意。结果观察组拔管前后5 min呼吸频率、心率和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低;观察组拔管前后5 min镇静评分均较高;复苏室护士对观察组患者配合满意度高,观察组患者发生躁动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复苏期不停药拔管利于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躁动,并促进患者配合护理操作。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6):2917-2918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全麻患者复苏期气管脱管及躁动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麻醉复苏室收入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记录两组患者躁动发生情况、气管插管脱落情况及呼吸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躁动率为78.18%,对照组患者躁动率为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管插管脱落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降低患者躁动发生率及气管插管脱落率,且能改善患者复苏期呕吐、呼吸抑制及误吸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神经外科收治的104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集束化组53例,对照组实施神经外科常规护理措施,集束化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方案。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集束化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或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以有效减少颅脑损伤躁动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或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1年12月我院行全麻手术治疗的128例患者,分析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的影响因素。结果 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发生率为17.97%(23/1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放置导尿管、药物催眠是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术后镇痛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 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发生与年龄、放置导尿管、药物催眠、术后镇痛有关。护理人员应重视上述相关因素,及时制定相应的防治干预措施,预防或减少麻醉复苏期躁动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躁动原因和护理策略。方法回顾1500例全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类型、麻醉、催醒、术后镇痛方式、不良刺激与躁动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500例患者中,发生躁动282例,占18.8%,手术类型中以耳鼻喉手术的躁动发生率最高,为56.1%(101/180),其次是胸部手术,为37.1%(23/62);全凭静脉麻醉的躁动发生率为12.6%(120/956),低于静吸复合麻醉的29.8%(162/544)(P0.05);使用盐酸纳美芬的患者躁动发生率为29.3%(101/345),高于未使用者的15.7%(181/1155)(P0.05);进行术后镇痛的患者躁动发生率为6.9%(20/289),低于未使用者的21.6%(262/1211)(P0.05);躁动相关的各种不良刺激中,以疼痛、气管插管刺激、尿道插管刺激为主,躁动发生率分别是47.8%、24.8%、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躁动的发生与手术类型、麻醉、催醒、术后镇痛方式、不良刺激紧密相关,护理人员需保持患者呼吸,控制疼痛,尽可能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实施心理干预,降低躁动发生率,保证患者在麻醉复苏期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6.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例术后进入麻醉恢复室的全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种不良刺激下躁动的发生率,手术类型及麻醉相关因素与苏醒期躁动的关系。结果347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7.4%;各种不良刺激所致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以疼痛、气管导管刺激和尿管刺激多见,分别占43.5%、25.1%和17.9%。不同手术类型、麻醉方式、催醒药及术后镇痛方式下躁动发生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耳鼻喉手术、胸外科手术术后躁动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6.5%和37.1%;应用药物催醒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28.5%,高于不用催醒药的14.0%;术后使用止痛药患者躁动发生率为7.5%,低于不使用止痛药患者的19.7%。结论重视全麻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因素的全面评估,加强护理,防止意外发生,是确保患者安全度过麻醉复苏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NICU新生儿输注高危药品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NICU 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在输注高危药品时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及护理差错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在输注高危药品时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摆药错误、剂量配置错误、输注速度错误、医嘱处理错误、输注部位错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NICU患儿输注高危药品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护理差错,降低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利多卡因软膏对男性全麻手术留置导尿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全麻手术留置导尿的男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联合使用利多卡因软膏。观察两组拔除气管导管后血流动力学及躁动情况。结果:气管导管拔除10、20、30 min时,观察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躁动等级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利多卡软膏应用于全麻手术留置导尿的男性患者中,可明显缓解全麻苏醒期躁动情况,稳定患者心率及血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无痛气管镜介入治疗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以提升无痛气管镜服务质量。方法:选择2018年7-11月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行无痛气管镜介入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无痛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常规护理,2018 年12月至2019 年2 月120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舒适度、躁动、挣脱约束带、和谵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苏醒时间和舒适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躁动、挣脱约束带、和谵妄3项观察指标中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无痛气管镜介入治疗患者苏醒时间、提升苏醒后舒适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在麻醉恢复室(PACU)全麻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6月行全麻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措施干预,观察组实行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两组均持续护理至患者完全苏醒。比较两组疼痛情况、生理功能、躁动发生率、苏醒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出室时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室时生理功能中意识、血压、血氧、呼吸及活动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中围麻醉期情绪感受、麻醉后身体症状、麻醉人员的沟通技能、疼痛、麻醉人员的关怀与友善、等候时间与延迟、麻醉信息提供、麻醉计划理解等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可减轻PACU全麻手术患者复苏期间疼痛,促进患者生理机能恢复,有效减少躁动发生,缩短患者苏醒时间,从而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