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0 毫秒
1.
目的:观察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方法:将出生胎龄≤34周符合入选标准的早产儿81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42例和对照组39例。干预组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口腔按摩刺激、口腔支持运动,对照组仅实施非营养性吸吮,比较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经口喂养阶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3周后体质量及住院天数。结果:干预组患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3周后体质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患儿开始经口喂养阶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按摩和口腔支持运动能促进早产儿吸吮能力的发育,尽快达到完全经口喂养,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腔刺激和非营养性吸吮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方法按照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12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4组,其中非营养性吸吮组28例,在管饲喂养期间,喂养前、喂养后各给予安慰奶嘴吸吮5 min,7~8次/d;口腔刺激组29例,在管饲喂养前15 min进行12 min的口腔刺激,1次/d;非营养性吸吮和口腔刺激联合使用组33例,在管饲喂养之前15 min进行12 min的口腔刺激和3 min的非营养性吸吮,1次/d;对照组32例,接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喂养护理常规。记录4组早产儿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时间,并对4组早产儿的喂养表现进行测定。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口腔刺激组和两者联合使用组从管饲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过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经口喂养时,非营养性吸吮组、口腔刺激组和两者联合使用组之间喂养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两者联合使用组早产儿喂养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经口喂养时,两者联合使用组的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高于对照组,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4组早产儿的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运动干预能够缩短早产儿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时间,能够增加喂养效率,非营养性吸吮和口腔刺激联合使用有助于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腔运动干预在小胎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入住本院NICU胎龄≤32W,体重≤1500g的小胎龄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分干预一组、干预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干预一组采用5分钟Lessen法口腔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的方法;干预两组采用常规喂养加非营养性吸吮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喂养方法。比较三组患儿的喂养成效、喂养效率、摄入奶量比以及喂养不耐受、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1)干预一组喂养成效为(56.04±18.15)%、喂养效率(8.51±2.20)ml/min,摄入奶量比(57.45±19.33)%,干预二组喂养成效(54.05±17.01)%、喂养效率(7.65±2.23)ml/min,摄入奶量比(56.69±17.12)%,对照组喂养成效(40.66±14.19)%、喂养效率(7.05±2.41)ml/min,摄入奶量比(44.27±1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并发症情况:干预一组喂养不耐受发生例数11例、败血症2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干预二组喂养不耐受发生例数15例、败血症6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例数11例、败血症4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5例,三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败血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essen法口腔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能有效改善小胎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技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提高早产儿吸吮-吞咽-呼吸协调功能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科胎龄≤34周,体重≤1500 g的100例早产儿,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诱导非营养性吸吮配合口腔运动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吞咽、膈肌训练。对比两组患儿喂养进度、喂养效能、不同时间点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吸吮时血氧饱度最低水平及3、6月龄时Infanib评分。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儿肠外营养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口喂养开始时纠正月龄、独立经口喂养时纠正月龄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儿开始经口喂养时效率、经口喂养开始时奶摄入量比例、独立经口喂养时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独立经口喂养时体重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不同时间点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PIOFRA)评分及吸吮时血氧饱度最低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3月龄、6月龄时干预组Infani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诱导非营养性吸吮及口腔运动干预联合吞咽、膈肌训练有助于提高早产儿吸吮-吞咽-呼吸协调功能,促进患儿早期独立经口喂养及后需神经功能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口腔按摩、非营养性吸吮2种口腔运动干预方法以及纠正胎龄对早产儿吸吮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1例胎龄29~32周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口腔按摩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口腔按摩刺激干预;非营养性吸吮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常规护理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比较3组早产儿不同纠正胎龄期每分钟吸吮脉冲的数目,吸吮脉冲的持续时间和吸吮间隔的持续时间。结果3组早产儿纠正胎龄32~36周,随着胎龄的逐渐增长,每分钟吸吮脉冲的数目、吸吮脉冲的持续时间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吸吮间隔的持续时间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且以纠正胎龄34周最为显著。不同纠正胎龄期,口腔按摩组与非营养性吸吮组在每分钟吸吮脉冲的数目、吸吮脉冲的持续时间、吸吮间隔的持续时间均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纠正胎龄32~34周,口腔按摩组每分钟吸吮脉冲的数目、吸吮脉冲的持续时间、吸吮间隔的持续时间优于非营养性吸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纠正胎龄35~36周,口腔按摩组与非营养性吸吮组两组间差异逐渐缩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按摩和非营养性吸吮均能促进早产儿吸吮能力的发育,早产儿随着纠正胎龄的增长,其吸吮能力不断成熟和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将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医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92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非营养性吸吮+口腔按摩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效果、生长发育情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和家长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体质量高于对照组,头围、身长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胃管留置时间、全胃肠营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4.35%)低于对照组(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满意度中操作技术、沟通态度、喂养方式、喂养效果、护理安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护理能够提升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效果,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促进家长满意度提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经口喂养早产儿护理中实施重力喂养与口腔按摩联合干预对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医院收治的100例早产儿,按组间基本资料匹配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重力喂养与口腔按摩联合干预。比较两组早产儿的喂养能力、喂养进程、喂养表现、体质量增长情况及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 经重力喂养与口腔按摩联合干预后,观察组早产儿的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PIOFR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的喂养进程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与完全经口喂养时的喂养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同时喂养成效与摄入奶量比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完全经口喂养时的体质量及体质量增长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力喂养与口腔按摩联合干预在早产儿经口喂养护理中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其喂养能力,缩短喂养进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协同非营养性吸吮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9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随机分成A组、B组、C组各30例。A组采用非营养性吸吮,B组采用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C组采用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协同非营养性吸吮。观察并记录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留置胃管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住院天数。结果:C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留置胃管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均短于A组(P<0.05),B组以上方面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以上方面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协同非营养性吸吮可以改善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障碍,使之尽快达到经口喂养,早期出院。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0):1775-1776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刺激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方法选取产科出生的66例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抗感染、鼻饲等支持治疗,试验组加以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刺激。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结局(经口喂养起始时间、留置胃管时间、腹胀消失时间、3个月后体质量),以及3周内早产儿口腔感染及喂养不耐受(呕吐、腹泻)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早产儿经口喂养时间、留置胃管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个月后体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早产儿3周内呕吐、腹泻、口腔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刺激为早产儿的有效辅助喂养方式,可有助于提高早产儿吸吮功能,缩短鼻饲至经口喂养的过渡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德尔菲法构建口腔刺激、非营养性吸吮及口腔支持三者联合使用的综合口腔运动干预方案,并分析其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邀请28名专家进行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构建综合口腔运动干预方案。将144例早产儿随机分为综合口腔运动干预组(IOMIs组)、口腔运动干预组(OMI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早产儿常规发育支持护理,在对照组措施的基础上,IOMIs组实施综合口腔运动干预,OMIs组实施Fucile口腔运动干预。每天采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评估三组早产儿的经口喂养能力,观察记录开始经口喂养的时间并监测体质量。结果 :入院第7天、第10天,IOMIs组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开始经口喂养早产儿数多于对照组(P0.05)。IOMIs组入院第16天的体质量增长速率大于OMIs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口腔运动干预不仅可节约时间,还可提高早产儿的经口喂养能力,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口腔运动干预对促进早产儿经口喂养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口腔运动干预对促进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及表现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5月-2016年4月新生儿科的60例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早产儿喂养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采用包括口周、口腔及非营养性吸吮等口腔运动干预。比较两组经口喂养效率及体质量增长等方面。结果干预组在开始经口喂养的喂养效率、完全经口喂养的喂养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出院体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喂养不良事件(P=0.01)等方面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口腔运动干预能够促进早产儿吸吮和吞咽反射的建立,提高协调性,改善喂养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口腔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促进作用。方法:将6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给予预防感染、肠外营养、小剂量金双歧、鼻饲等基础支持治疗,试验组外加口腔按摩及非营养性吸吮。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早产儿在喂养不耐受、平均留置胃管时间、经口喂养起始时间、3周后体重情况等方面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础支持治疗上,对早产儿及时实施口腔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等辅助方法,在提高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吸吮能力中有明显促进作用,能加快其口腔功能发育的成熟,使其早期建立正常的吸吮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口腔按摩应用于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0年4月本科室收治的72例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早产儿给予鼻饲奶液,并做好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腔按摩,观察两组早产儿由鼻饲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睡眠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早产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较对照组短,恢复到出生体质量时间较对照组早,睡眠时间较对照组长,喂养不耐受及口腔感染例数较对照组少,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采取口腔按摩治疗能明显改善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缩短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  相似文献   

14.
李丽玲  胡晓静 《中华护理杂志》2022,57(22):2728-2732
早产儿生理功能发育不成熟,常因经口喂养不足而延迟出院。该文围绕促进早产儿经口喂养的重要性、非营养性乳房吸吮在促进其经口喂养中的作用、非营养性乳房吸吮的实施方法及注意事项等进行综述,同时分析了国内开展非营养性乳房吸吮可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为临床改进早产儿经口喂养护理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阶段性经口喂养促进方案在胎龄<32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连续选取2020年1月—12月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儿科医院NICU收治的128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阶段性经口喂养促进方案进行喂养,对照组采用NICU常规喂养方法。比较两组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开始经口喂养时及首次经口摄入50%医嘱奶量时的日龄、纠正胎龄和体重,住院时间以及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共脱落5例,最终试验组纳入61例,对照组纳入62例。试验组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的纠正胎龄小于对照组;开始经口喂养及首次经口摄入50%医嘱奶量时的日龄、纠正胎龄小于对照组,体重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喂养相关并发症。结论 实施阶段性经口喂养促进方案有利于胎龄<32周的早产儿更早达到完全经口喂养。  相似文献   

16.
非营养性吸吮合并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 sucking,NNS)合并抚触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及其护理。方法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和抚触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包括洗胃、通便、静脉营养及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等。结果。干预组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NS合并抚触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是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入住中山市博爱医院新生儿科的60例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早产儿治疗和护理及非营养性吸吮、口腔按摩及运动等干预措施,同时按照《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实施经口喂养;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干预,并采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对患儿经口喂养能力进行评估后经口喂养。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经口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奶量不增或减少、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可以指导医护人员正确评估并帮助早产儿尽早安全的经口喂养,降低早产儿经口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体格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体格生长的临床效果,并探讨管饲前、中、后分别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对其效果有无差异。方法应用简单随机方法将120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分为四组,即A组、B组、C组和D组。A组为对照组,给予早产儿常规治疗和护理;B组、C组和D组为干预组,分别在管饲前、管饲喂养过程中以及管饲后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记录各组的体格生长指标。结果四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体质量增长速度、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身长和头围增长速度、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得出:A组与B组、C组、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和D组三组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能促进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身长和头围的生长,缩短恢复至出生体质量的时间,加快体格生长;管饲前、中、后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体格生长的影响效果并无差异,护理人员可合理安排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初乳口腔免疫治疗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口喂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10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实验组(初乳口腔免疫治疗)与对照组(常规处理)。比较两组一般情况、住院期间喂养及治疗情况、经口喂养情况(恢复正常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肠道内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率)以及干预后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得分情况及临床结局。结果:实验组开始喂养时明显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恢复正常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肠道内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及喂养不耐受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纠正胎龄得分、行为得分、口型得分、口腔反射得分、非营养性吸吮1 min及断喂养≥6 h次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采取初乳口腔免疫治疗进行口腔护理利于患儿尽快恢复正常体重,改善患儿喂养情况,使患儿住院时间降低,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