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下髓核摘除术(TO-PETD)治疗青年重度脱出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HMLD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4年3月~2017年12月入住本院且手术治疗的重度脱出移位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1例,椎板开窗单纯髓核摘除术(FD) 18例。比较两组VAS腿痛和腰痛评分、ODI评分和改良MacNab评分、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 TO-PETD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药应用比例及住院时间方面小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PETD组手术时间长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36个月,平均(21.68±7.52)个月。两组手术前后VAS-下肢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术后1个月VAS-腰痛评分及术后1个月ODI评分,TO-PETD组小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改良MacNab评定临床优良率和椎间隙高度丢失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重度脱出移位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但可达到与椎板开窗单纯髓核摘除术同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两种方法椎间孔镜与传统后路髓核摘除术比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7年2月收治的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对照组70例)和椎间孔镜下减压、髓核摘除术(观察组70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术后进行1年随访,比较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ODI)指数及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2例出现复发病例,予二次手术;术后1个月、3个月JOA评分和ODI指数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而6个月和1年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下减压、髓核摘除术较传统开放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更佳,值得临床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97例接受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8例经椎间孔侧后方入路,观察组49例经后路椎板间入路。比较2组手术效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手术前后疼痛评分(VAS)。结果 2组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孔侧后方和经后路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效果肯定。其中后路椎板间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疼痛缓解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随机将70例LDH患者分为2组,每组35例。观察组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照组实施小切口椎板切开髓核摘除术。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LDH,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老年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01—2017-05间河南省省立医院收治的70例LDH老年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行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FD),观察组实施PTED。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2组功能障碍均显著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PTED治疗LDH老年患者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神经根减压松懈术(BEIS术)治疗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短期随访效果。方法选取2016-02—2018-01间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骨科一收治的100例单节段、单侧LDH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采用BEIS术。比较2组疗效、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第1天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观察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优良率及术前、术后第1天的JOA评分、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EIS术与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单侧LDH患者,效果相当;但BEIS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将1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3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情况、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3个月随访。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0. 001)。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JOA评分及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相当,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损伤少,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与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5—2017-10诊治的68例年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观察组),38例采用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2组术后1 d、3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分。结果 6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8.6个月。观察术后2例髓核残留,2例出现一过性下肢麻木;对照组3例出现脑脊液漏,3例出现腰部疼痛并且症状反复,1例出现马尾神经损伤,对症治疗后均治愈。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d观察组疼痛VAS评分与ODI指数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2组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改良MacN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能迅速缓解疼痛,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孔镜组(采用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42例)和开窗组(采用后正中入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3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JOA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4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孔镜组均短(少)于开窗组(P<0.001)。术后3个月JOA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等优点,且能达到同开放手术相同的直接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联合纤维环修复与单纯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2—2018-09采用手术治疗的76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35例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联合纤维环修复术治疗(观察组),41例单纯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L5S1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情况、术后1、3、12个月疼痛VAS评分与ODI指数,以及术后12个月改良Macnab评分。结果2组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1个月,无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椎管内血肿等并发症,术后观察组无复发L5S1椎间盘突出症,对照组6例复发L5S1椎间盘突出症,经对症治疗后治愈,观察组术后复发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3、12个月疼痛VAS评分与ODI指数、术后12个月改良Macn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联合纤维环修复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率,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青少年患者分为2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照组患者给予小切口髓核摘除术,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率高,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开窗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3-2013-06手术治疗的13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组63例,小开窗髓核摘除组71例。分别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疗效。结果患者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8个月。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较小开窗髓核摘除组长,但手术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开放组少。两组术后3 d、3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小开窗髓核摘除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均可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且后者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少,但手术学习曲线较长,并需要选择合适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和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43例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椎间孔镜组(26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和开窗组(17例,采用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椎间孔镜组长于开窗组(P 0. 05),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椎间孔镜组少(短)于开窗组(P 0. 05)。腰腿痛VAS评分:术后1 d及1、3、6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ODI:术后1、6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与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相比,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而且术中出血少、下床活动早、住院时间短,但手术时间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腰部活动度和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2019年6月~2019年12月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24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24例LDH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腰部活动度、疼痛情况、腰椎功能和并发发生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和卧床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腰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角度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较术前均呈降低趋势,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与对照组的29.1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LDH,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和卧床时间,能显著改善患者腰部活动度,降低腰部疼痛,同时术后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更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6-06诊治的6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30例(椎间孔镜组),采用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30例(椎间盘镜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12~36)个月。椎间孔镜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椎间盘镜组,但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较椎间盘镜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椎间孔镜组与椎间盘镜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和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和对腰椎后柱结构破坏小等优点,但相比之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创伤相对更小,术后患者住院时间更短,患者接受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后路小切口椎板间开窗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神经根鞘内注射类固醇激素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01—2015-12对70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后路小切口椎板间开窗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神经根鞘内注射类固醇激素;对照组采用后路小切口椎板间开窗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全身短期使用类固醇激素。评价2组术前和术后4 d、7 d、14 d、1个月、3个月的JOA评分及改善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观察组术后4、7、14 d的JOA评分及JOA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均未发生神经根、硬脊膜损伤,术后均无切口愈合不良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小切口椎板间开窗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神经根鞘内注射类固醇激素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明显优于静脉短期全身使用类固醇激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4—2021-09孟津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84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分为侧后路PTED组(PTED组)和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组(对照组),各42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评价腰椎功能。手术前和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1个月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第1天和第3天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后路经皮PTED治疗LDH,虽然手术时间较长,但手术创伤轻、并发症少、患者腰椎功能恢复和疼痛改善程度更理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72-1976
[目的]比较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和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6月~2015年2月,将50例初次单节段LDH患者随机分为椎板开窗组(25例)和椎间孔镜组(25例)。两组年龄、性别、病变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开窗组在全麻下行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椎间孔镜组在局麻下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比较两种术式的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7.3个月(12~36个月)。椎板开窗组的手术时间少于椎间孔镜组(P0.05),椎间孔镜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少于椎板开窗组(P0.05)。两组术后3、12个月ODI、VAS、JOA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椎板开窗组相比,椎间孔镜技术治疗LDH疗效确切,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LDH更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视觉模拟(VAS)评分比较术前、术后疼痛情况。依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标准比较术前与术后3、6个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120例均成功实施手术,术后出现2例一过性神经麻痹,未行特殊处理,后期自行消失。3例椎间隙感染,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未发生切口感染,硬脊膜、神经根损伤等其他并发症。手术时间(40.16±5.33)min,术中出血量(23.92±6.10)m L,住院时间(5.20±1.02)d。术后第1天及4周VAS评分和术后1个月、6个月ODI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疼痛缓解和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显著,临床价值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医用几丁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几丁糖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及术后2周的腰腿痛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implified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SF-MPQ)评分,以及腰椎活动功能JOA评分变化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2周的SF-MPQ评分、JOA评分均较手术前改善,且实验组SF-MP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医用几丁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有利于缓解腰腿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及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