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复合保温对老年患者术中体温的变化及复苏期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行择期全身麻醉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2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30例。对照组患者术中应用传统常规保温措施,观察组患者术中应用复合保温措施;监测并记录2组患者麻醉时、切皮时、手术开始后30、60、120、180min及手术结束时体温数据,并记录2组患者复苏期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寒颤发生情况。结果在切皮时及切皮后的各时点中,对照组患者术中体温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苏醒时间、拔除气管插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保温措施可显著降低全麻老年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缩短老年患者麻醉恢复时间,促进麻醉复苏,减少寒颤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复合保温措施在胃肠手术中对降低患者低体温发生率、改善凝血功能及减少术后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来院接受胃肠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分析病例资料,挑选出符合试验要求的80例患者进行入组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为40例,对照组保温措施为盖被,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使用加温垫进行保温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中(第30 min、60 min及90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体温变化情况,并统计患者低体温发生率、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术中、术后的第1、3、6、12、24小时的失血量,同时对患者术后手术部位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术中体温变化方面,观察组体温在手术中无明显变化,且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率方面,观察组发生3例(7.50%),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0例(25.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失血量方面,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表征患者凝血功能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三项观察指标方面,观察组均无明显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方面,观察组发生术后感染1例(2.50%),明显少于对照组的8例(2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复合保温干预措施应用于胃肠手术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不仅维持了患者术中体温的稳定性,降低了低体温症的发生率,而且减少了手术期的失血量,同时改善了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了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3):2119-2120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应用医用升温毯对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5月期间采用全身麻醉下鼓风加温装置保温的腹部手术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82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下医用升温毯保温。通过测量鼻咽温度作为中心体温并进行比较,观察两组麻醉复苏时间、拔管时间及术中低体温发生率,观察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情况(PT、APTT)。结果观察组手术30min、60min、120min及手术结束时中心体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APTT均短于对照组,且拔管时间、麻醉复苏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低体温、寒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升温毯用于全身麻醉下体温保护效果确切,不仅能够维持术中体温,降低凝血功能异常及术中低体温风险,还能缩短拔管及麻醉复苏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综合保温护理措施对全麻术后低体温患者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转入麻醉恢复室且体温低于36℃的全麻腹部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予以综合保温护理,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分别记录患者术前体温、入麻醉恢复室时体温、复温30 min体温、出麻醉恢复室时体温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和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记录术后寒颤、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体温、入麻醉恢复室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复温30 min体温、出麻醉恢复室体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3.11(10.34-43.46)min、麻醉苏醒时间20.13(18.98-50.32)min、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23.11(19.54-31.61)min,均低于对照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32.12(25.46-54.32)min、麻醉苏醒时间54.21(51.86-68.97)min、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56.87(53.41-74.3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在苏醒过程中寒颤发生率为14.0%,低于对照组的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躁动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保温护理措施能缩短全麻术后低体温患者苏醒时间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加温输液对胃癌根治手术患者术中体温及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将液体加温,使之进入患者体内时与体温接近(维持在36~37℃之间);对照组液体与室温相同.观察记录2组患者术中体温、失血量及输血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手术终止时和麻醉后40min及60min体温较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低温发生率降低;术中失血量减少、输血率降低(p<0.05).结论加温输液有效地保持了患者术中体温恒定,减少了失血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保温输液对引产患者术后体温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引产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保温输液组(观察组)和常温输液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在非保温方式下静脉输注室温液体,观察组患者静脉输注恒温加热液体(36℃)。比较两组患者输液前后体温变化、热量丢失量、术后失血量及凝血功能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输液后体温有不同程度下降,观察组患者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凝血功能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FFr)和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ITT)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血小板(platelet,PL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rinogen,FIB)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保温输液可为引产患者保持体温,维持正常凝血功能,减少失血量,可减少引产术后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充气式保温毯在术后低体温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0例麻醉术后低体温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在室温下使用保温毯保暖,对照组患者在室温下使用被子保暖.观察两组患者复苏期间0min、10min、20min、40min及苏醒时腋温变化及发生麻醉苏醒延迟和麻醉后寒颤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复苏期间0min、10min、20min、40min及苏醒时腋温进行重复测量资料分析:时间与主效应的交互效应比较,F=964.49,P<0.001,说明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体温是不相等的;时间效应比较,F=59.87,P<0.001,说明随复苏时间延长,实验组患者体温具有升高趋势,不同时间段比较,均P<0.05;不同时间段两组患者体温比较,除了复苏期间0 mim体温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时间段比较,均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体温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复苏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充气式保温毯能有效预防麻醉术后患者低体温,减少患者术后麻醉苏醒延迟及寒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系统保温护理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患者的体温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行择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患者术中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术中采用系统保温护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入室(入室后10 min)、术中(手术30 min)、术毕(放气后5 min)体温(T),及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凝血指标,及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术后麻醉苏醒时间、苏醒后寒战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低体温、寒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及术毕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毕SBp、DBp、HR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T、TT、APTT术毕均延长,对照组术毕PT、TT、APTT与入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观察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采取系统保温护理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在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相应的保温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低体温的发生,减少机体热量散失,从而维持患者围术期体温相对恒定,保障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有效缩短麻醉苏醒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对患者围术期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复合保温措施预防胃癌根治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效果。[方法]横断面整群选取施行胃癌根治术病人106例,按照配对原则随机分为常规保温组和复合保温组各53例,比较两组病人进入手术室时、麻醉后每隔30min直至手术结束病人离开手术间的全部直肠温度及麻醉复苏时间。[结果]两组病人在入手术室后直肠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麻醉的进行,复合保温组病人直肠温度高于常规保温组(P0.01),且复合保温组病人低体温发生率(3.77%)低于常规保温组(92.45%);复合保温组病人术后麻醉复苏时间为27.76min±12.08min,低于常规保温组病人(37.73min±16.18min)(P0.01)。[结论]在胃癌根治术过程中对病人实施复合保温护理措施能维持病人体温在正常范围内,预防低体温的发生,同时有利于缩短病人的麻醉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合保温护理措施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手术室护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4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复合保温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体温、拔管时间、麻醉复苏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体温为(36.59±0.23)℃,高于对照组的(35.61±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拔管时间及麻醉复苏时间分别为(27.05±6.14)、(25.15±6.08)min,均短于对照组的(36.46±6.59)、(33.86±6.2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寒战、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复合保温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手术过程中的体温,促进术后苏醒,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输注氨基酸在前列腺术后患者体温干预中的意义。方法选择80例老年(65岁)良性前列腺增生接受前列腺电切手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术前1h输注氨基酸3.5mL/kg。监测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10min、麻醉后30min、麻醉后60min、麻醉后90min和结束时的鼓膜温度,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的寒颤程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体温在麻醉后30min至手术结束各时间点的鼓膜温度均明显低于麻醉前的鼓膜温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10min和麻醉后30min鼓膜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60min至手术结束各时间点,对照组鼓膜温度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寒战等级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躁动、膀胱出血、膀胱痉挛、发热的例数及住院天数均显著多于观察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恶心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输注氨基酸有利于保持老年前列腺电切手术患者的核心体温,减少术后寒战、躁动、膀胱痉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2.
孙艳  梁红 《当代护士》2016,(12):97-98
目的探讨矫形术过程中使用常规保温措施和复合保温措施对患者体温的影响。方法选取全麻下行AIS矫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为复合保温组(实验组),B组为常规保温组(对照组),每组各20例。手术中持续监测患者的鼻咽温度变化,记录患者入室时、麻醉后、手术开始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150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温度。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实施不同保温措施后,入室时、麻醉后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之后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S矫形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复合保温措施可起到有效的保温作用,可预防体温的下降。  相似文献   

13.
缪月琴 《当代护士》2016,(12):102-104
目的探讨手术中采取保温措施对全麻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行全麻的患者2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使用综合保温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术后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进行综合保温措施的患者手术前30 min、手术开始后10 min、手术开始后30 min、手术结束时、转入病房前10 min的体温均明显高于同期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1 d两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h、2 h和4 h两组MMSE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对照组降低幅度较观察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h两组MMSE评分均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对照组术后1 h、2 h、4 h的POCD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采用综合保温护理措施,可以更好地维持患者体温恒定,缩短患者麻醉复苏时间,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影响相对较小,术后恢复认知能力更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合保温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4例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7例。分别收集老年患者入手术室后、麻醉诱导后、麻醉30min、术中60 min、术中90 min、手术结束6个时相点的鼻咽部体温(NPT)及麻醉苏醒时间和术后寒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NPT相对于对照组来说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老年患者低体温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寒战及寒冷不适感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复合保温护理措施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过程中能够维持老年患者体温在正常范围内,有效遏制低体温及寒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充气保温毯复合保温措施对口腔癌联合皮瓣修复患者术中体温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2月—2022年2月口腔癌根治联合同期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术患者91例。将未使用充气保温毯的口腔癌手术患者48例纳入对照组,使用充气保温毯的口腔癌手术患者43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保暖措施联合加温输液液体。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改良充气加温毯。对比两组患者在各时间点核心体温、术中出血量、复苏时间、皮瓣危象发生率、寒战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核心体温在麻醉后、手术开始后30 min、皮瓣血管吻合时、手术结束时、PACU转入转出体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量少,寒战、皮瓣危象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充气保温毯复合保温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口腔癌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减少出血量,降低寒战、皮瓣危象发生率,从而促进患者加速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途径保温措施对胃癌患者术中体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全麻下行胃癌手术的患者80例,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术中保温措施;观察组在此的基础上,采用手术床铺充气式保温毯,肩部自制肩垫保暖,术中使用温盐水冲洗腹腔等多途径保温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保温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体温较平稳,对照组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各个时间点,体温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过程中各时间点和术后体温较观察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手术中采取多途径保温措施可减少患者术中低体温及术后寒战的发生,提高围手术期患者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术中低体温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综合保温措施保持患者术中体温与改善凝血功能的作用。方法将60例〉65岁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保温组和非保温组各30例。保温组采用保温毯、温热盐水湿润冲洗腹腔、加温输液等保温措施,非保温组给予常规护理。记录两组手术前、手术1h时、术毕的肛温变化和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并检测患者术前、术毕凝血功能指标。结果与保温组比较,非保温组手术1h时和术毕体温较低,术中出血量、失血量均较多;术毕凝血酶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均低于保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中易发生低体温;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增加术中出血量;采取综合保温措施可保持老年腹部手术患者的体温,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地佐辛在胃癌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60例胃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舒芬太尼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地佐辛麻醉,对比两组炎症介质水平、不良反应、疼痛评分、认知功能评分。结果:两组疼痛评分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认知功能评分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P<0.05);但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疼痛、认知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 d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地佐辛在胃癌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较好,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术后炎症介质水平,同时对认知功能影响较小,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胸外科全麻手术中充气式加热毯联合电热毯的综合性保温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医院胸外科收治的102例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在围术期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充气式加温毯、电热毯,实施综合性保温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体温变化、手术基本情况、生理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指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开始5 min、手术进行30 min、手术结束5 min时鼻咽温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室室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麻醉复苏室停留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E)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AD、NE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295-296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62例近端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辅助近端胃癌根治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近端胃癌根治术,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238.1±40.6min多于对照组199.4±35.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及NK细胞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辅助近端胃癌根治与传统开腹近端胃癌根治术比较,术中出血量少、微创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