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探讨互动式头针治疗、头针后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康复治疗及单用PNF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PNF组、互动式头针组与头针组,每组30例,各组均采用内科基础治疗与PNF康复治疗。互动式头针组于头针治疗期间进行肢体PNF康复训练,头针组于头针治疗结束后行PNF康复训练。头针穴取病灶同侧(肢体偏瘫对侧)顶颞前斜线上1/5、中2/5,顶颞后斜线上1/5、中2/5,每日1次,1个月为一疗程,连续干预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后记录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分级、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各组患者上肢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互动式头针组上肢MAS分级优于PNF组与头针组(均P0.05);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各组患者FMA及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互动式头针组FMA及治疗3个月、6个月后BI评分均高于PNF组与头针组(均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可有效改善缺血性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头针后采用PNF及单用PNF康复治疗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体针治疗,观察组给予头针结合体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83.33%(25/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FMA、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疗效确切,可有效恢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解除肢体偏瘫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杨敏 《双足与保健》2018,(12):162-163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给予血小板聚集、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并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每日3~4次。观察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艾灸,患侧穴位: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髃、悬钟、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以上穴位针刺后,于针尾固定艾柱并点燃,每穴位灸三壮,1次/d。两组均治疗30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后3个月用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患者的痉挛状态,采用化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评价患者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CSI、FMA、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治疗后3个月两组CS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FMA、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CSI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FMA、BI评分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8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联合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偏瘫痉挛状态及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李建军  王争胜  葛健文 《新中医》2021,53(19):169-172
目的:观察皮内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 例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 例。2 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和上肢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皮内针治疗。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MAS)、Fugl-Meyer 评定法(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BI) 量表对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上肢MAS 分级均有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上肢FMA 评分与BI 量表评分均升高(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82.35%(P<0.05)。结论:皮内针疗法可有效缓解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常规针刺相比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与单纯康复及音乐联合康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76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25例)、音乐联合康复组(25例)和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组(26例)。康复组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解除引起痉挛的各种诱因,正确的体位摆放和物理治疗;音乐联合康复组在康复组治疗基础上予音乐疗法,音乐治疗师用节奏听觉刺激、模式性感觉促进及治疗性器乐演奏3类技术为患者治疗;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组在音乐联合康复治疗基础上,予头针疗法,取偏瘫肢体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进行透刺并留针,留针期间每隔10 min捻针1次,每次2 min。以上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及静息状态下偏瘫侧肘、膝关节被动活动时的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FMA、BI、MAS这3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MAS分级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组FMA、BI评分均高于音乐联合康复组及康复组(均P0.05),音乐联合康复组FMA、BI评分均高于康复组(均P0.05);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组MAS分级低于音乐联合康复组及康复组(均P0.05),音乐联合康复组MAS分级低于康复组(P0.05)。结论: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与常规康复及音乐联合康复相比,临床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头针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足底压力中心对称性及步速的影响。方法 选取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给予药物和合理、专业的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头针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治疗方法。观察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活动能力巴氏指标(BI)、Berg平衡量表,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运用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计算足底压力中心时空参数,并计算足底压力中心时空参数与步速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BI、Berg平衡量表、生活质量、足底压力中心时空参数和运动步速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7.5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7.5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BI、Berg平衡评分明显上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MA、BI、Berg平衡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足底压力中心对称性明显上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足底压力中心对称性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步态和步速均显著提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头针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康复过程中有确切的应用价值,可有效地改善患者语言功能、肢体功能,并提升其活动能力,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针抽提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头针抽提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采用改良Ba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头针抽提法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对偏瘫肩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科2014年12月~2015年12月诊治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互动式头针(头针与作业疗法互动),对照组采用传统头针结合作业疗法,1个月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选用简明Mc Gill疼痛问卷(short-form of MPQ,SF-MPQ)评定患者肩部疼痛程度;采用改良Bathel指数(modified Bathel index,M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评定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SF-MPQ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SF-MP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两组WMFT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MBI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MBI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疗法可以显著改善偏瘫肩痛患者的疼痛,且能显著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反射性抑制模式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2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 6例、对照1组7 6例和对照2组7 4例。观察组予温针灸联合反射性抑制模式治疗,对照1组予温针灸治疗,对照2组予反射性抑制模式治疗。每天1次,每周5次,2周为1疗程,3组均连续治疗2疗程。比较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等级、Berg平衡评分(BBS)、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改良Ashworth等级均较对照1组、对照2组下降(P0.0 5);3组BBS、BI、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BBS、BI、FMA评分均较对照1组、对照2组升高更明显(P0.05),观察组NIHSS评分均较对照1组、对照2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反射性抑制模式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能显著降低患侧肢体的肌张力,促进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改善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互动式头针对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躯体和生理功能的作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互动式头针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健康调查简表(SF-36)的评分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 <0.05)。2组患者治疗后MAS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2组患者治疗后SF-36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SF-36中的躯体功能和生理功能评分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 <0.05)。结论互动式头针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躯体功能和生理功能,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关节活动功能,有助于促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康复科住院治疗的1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三组均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方案和综合康复治疗方案,观察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组增加头针治疗及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各组均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记录三组患者简式Fugl-Meyer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部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站立走计时测试(TUG)、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平均轨迹误差(ATE)及评估时间(T)。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P<0.05),TUG、ATE及T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及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P<0.05),TUG、ATE及T降低(P<0.05)。与观察组同期比较,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TUG降低(P<0.01)。结论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本体感觉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何小华  邓玫  郭环 《河南中医》2022,(9):1421-1424
目的:观察自拟化瘀活血汤联合头电针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cerebral stroke, CS)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抚州市临川区中医院治疗的急性CS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平衡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化瘀活血汤联合头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评分、Fugel-Meyer评定量表(Fugel Meyer rating scale, FMA)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 B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49%,显效率为78.95%,对照组有效率为77.19%,显效率为52.63%,观察组有效率、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BS评分、FMA评分、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BBS评分、FMA评分、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化瘀活血汤联合头电针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头针带针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治疗组(n=40)。对照组采用传统头针治疗,康复训练与头针治疗不同时,治疗组在进行传统头针治疗的同时给予康复训练1个月。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下肢评定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BI)、Berg平衡量表评定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平衡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FMA下肢、MBI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均较治疗前提高,对照组(P 0. 05),治疗组(P 0. 01)。两组间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5);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治疗后无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头针带针运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的改善优于其两项治疗分开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以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100例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成2组,其中50例应用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联合治疗痉挛性偏瘫的患者为观察组,其余50例应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2个月、3个月时分别评价日常生活能力(BI)、Berg平衡量表、最大步行速度(MWS)、步行功能(Holden)进行评分。使用肌电图仪对患者进行H反射测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痉挛性偏瘫效果更为明显,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Berg平衡评分、步行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高,且步行功能(Holden)分级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步行功能恢复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较对照组明显。对照组患者H反射亢进,潜伏期时间有所缩短至,肌电图波峰增高,说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而观察组患者H反射潜伏期缩短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图波峰没有增高现象,说明患者H反射情况较好。结论: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痉挛性偏瘫较常规康复训练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联合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观察组加用浮针联合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中医症候积分、MAS分级、C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3个月,FMA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3个月,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浮针疗法联合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辅治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头针百会透太阳联合阳明经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方法将9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头针组30例予头针百会透太阳针法治疗;头针联合体针组(以下简称体针组)30例予头针联合体针治疗,头针疗法同头针组,体穴取穴以患侧阳明经穴为主,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及合谷,下肢取梁丘、足三里、阳陵泉、解溪、昆仑、内庭及太冲,均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头针联合埋线组(以下简称埋线组)30例予头针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头针疗法同头针组,穴位埋线治疗取穴同体针组。3组均治疗2个月后统计疗效。比较3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及偏瘫分期变化情况,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对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并采用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障碍分期标准对患者偏瘫状况进行分期评价。结果埋线组总有效率93.3%,体针组总有效率86.7%,头针组总有效率73.3%,埋线组疗效优于体针组和头针组(P0.05);3组治疗1、2个月后FMA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且埋线组治疗1、2个月后FMA评分均高于体针组和头针组治疗后同期水平(P0.05);埋线组治疗1、2个月后Brunnstrom偏瘫分期改善情况均优于体针组和头针组(P0.05)。结论头针百会透太阳联合阳明经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偏瘫状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互动式头针结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TOMT)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互动式头针组、镜像组和头针组,每组26例(镜像组及头针组各脱落1例)。3组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组接受TOMT治疗,每天40 min,每周5 d,连续治疗8周。头针组在头针结束后进行TOMT治疗,互动式头针组在头针留针期间同时进行TOMT治疗,两组取穴均为病灶同侧顶颞前斜线上1/5、中2/5及顶颞后斜线上1/5、中2/5,留针40 min,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8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上肢运动功能部分评分、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分级评定各组患者上肢功能和手功能;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各组患者上肢屈肘肌群肌张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各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3组患者治疗4、8周后FMA评分、FTHUE-HK分级和MB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P0.05),治疗4周后MAS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4周、8周后互动式头针组患者FMA评分、FTHUE-HK分级和MBI评分均优于镜像组和头针组(P0.05),头针组均优于镜像组(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结合TOMT治疗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优于头针后TOMT治疗和单纯TOMT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芒针透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84例脑出血偏瘫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芒针透刺躯干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Fugl-Meyer评测法(Fugl-Meyer assessment, F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功能性步态评价表(functional gait assessment, FGA)、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和锻炼依从性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FMA、ADL、FGA、BBS以及锻炼依从性评分均上升(P<0.05),NIHSS评分均下降(P<0.05),且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头针长留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康复训练和头针治疗,对照组头针留针30min,观察组头针留针8h且在康复训练期间行针,两组均连续治疗6周。结果:两组FMA和BI评分均有明显提升,10m步行时间明显缩短,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MA和BI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10m步行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长留针配合康复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步行能力和步速,优于常规头针治疗。  相似文献   

20.
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针刺,软瘫期穴取伏兔、血海、足三里等,痉挛期穴取环跳、血海、阳陵泉等,配合头针取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即运动区);对照组不分期选穴、不用头针,按照"醒脑开窍"针刺法和"治痿独取阳明"针刺治疗,均连续治疗8周。采用改良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Bar-thel指数(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BI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FMA、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能步行的比率高于对照组[56.3%(27/48)vs 35.4%(17/48),P<0.05],且步速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脑卒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尽快恢复患者步行能力和步速,且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