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强化质量监控及持续改进对提高手术器械清洗灭菌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2015年1~12月在消毒供应中心开展强化质量监控及持续改进活动,用手术器械消毒灭菌质量合格率、因器械问题导致的感染发生率、手术相关科室满意度等指标评价活动效果,并与实施前(2014年1~12月)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开展强化质量监控及持续改进活动后,消毒供应室的手术器械清洗流程达标率、清洗质量合格率、器械包装合格率、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监测合格率、器械消毒灭菌质量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消毒专业知识水平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质量监控及持续改进有助于提高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相关消毒知识,确保手术器械及消毒物品的清洗质量,有效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流程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在管腔类医疗器械消毒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月1日~2017年5月31日实行管腔类医疗器械常规清洗管理(实施前),2017年6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实行全流程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实施后),随机抽取200件管腔类医疗器械,比较实施前后的消毒质量和工作质量检测,并调查实施前后32名手术医生满意度。结果:实施后,管腔类医疗器械经放大镜检测、ATP生物荧光检测、杰力试纸及微生物培养检测后的消毒质量合格率均高于实施前(P<0.01);实施后,器械包装不合格、器械回收、器械遗漏、发错或缺失、物品责任人登记不明确、器械性能不佳或严重磨损、器械清洗质量不合格发生率均低于实施前(P<0.01);实施后,手术医生对管腔类医疗器械消毒质量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1)。结论:将全流程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应用于管腔类医疗器械的消毒管理工作中,能明显提高此类器械的消毒质量合格率、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和手术医生使用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消毒供应中心2014年8月~2015年8月进行常规管理(循证护理管理实施前)的器械件数70件为对照组,分析对照组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开始实施循证护理管理后的器械件数70件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器械清洗灭菌合格情况和护理人员实施护理后的环节质量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器械清洗灭菌合格率、清洗质量评分、包装质量评分、灭菌质量评分情况比对照组高(P0.05)。实施后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消毒供应中心中应用循证护理管理能够促进器械消毒质量的提高,减少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对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消毒供应中心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管理,管理前后比较手术器械清洗、消毒合格率,手术器械包问题发生情况,手术切口感染率。结果质量管理后手术器械清洗、消毒合格率比管理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管理后手术器械发生问题情况比管理前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管理后手术切口感染率比管理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消毒供应中心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可明显提高手术器械的消毒质量,减少手术器械包缺损、记录错漏等问题,对预防切口感染、控制院内感染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4):2338-233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QCC)在消毒供应中心提高器械清洗合格率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5年10月~2015年12月我院消毒供应中心未实施QCC活动时段为对照组,以2016年1月~2016年3月实施实施QCC活动为观察组,每组随机抽取2000件器械进行检查对比。比较两组护理质量情况、器械清洗情况、器械消毒灭菌情况及医院感染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器械及时回收、器械及时供给、器械包装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杂结构器械、精密器械、管腔类器械、锐器类器械的清洗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类器械灭菌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患者院内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CC实施后可提高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提高各类器械清洗合格率及灭菌合格率,降低手术患者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双重分级管理模式在精密手术器械清洗消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20年7月1日—12月31日清洗消毒的精密手术器械共1406包,作为实施前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管理;随机选择2021年7月1日—12月31日清洗消毒的精密手术器械共1409包,作为实施后组,采用双重分级管理模式;比较2组清洗消毒不合格率、器械损坏率、包布缺陷率、术后医院感染率、手术医生及护士满意度。结果实施后组清洗消毒不合格率、器械损坏率、包布缺陷率、术后医院感染率低于实施前组(P<0.05),实施后组手术医生及护士满意度高于实施前组(P<0.05)。结论双重分级管理模式能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精密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管理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理论的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在管腔器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实行管腔器械常规清洗管理(实施前), 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实行基于PDCA理论的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实施后), 随机抽取100件管腔器械, 对比实施前后消毒质量、工作质量、清洗不合格率、科室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基于PDCA理论的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实施后, 放大镜检测、ATP生物荧光检测、杰力试纸法、微生物培养检测等消毒质量及科室总满意度较实施前明显提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器械包装不合格, 器械遗漏、错发或缺失, 器械回收, 物品责任人登记不明确, 器械严重磨损或性能欠佳等情况以及锈斑、血迹、污渍, 功能缺损, 油印, 氧化层脱落, 管腔有异物等清洗不合格率较实施前明显减少或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PDCA理论的持续质量改进管理运用至管腔器械消毒管理工作中, 既能提高消毒质量及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 又能提升科室医师使用管腔器械满意度, 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消毒供应中心因医疗器械消毒不当导致的感染等问题提出的全程质量控制应对措施进行效果评价。方法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消毒供应中心在未实施医疗器械全程质控管理情况下的1000件医疗器械消毒结果与100例患者发生感染人数进行统计,并与2014年7月—2015年7月实施医疗器械全程质控管理情况下的1000件医疗器械消毒结果与100例患者发生感染人数的相应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医疗器械全程质控管理的应用效果。结果实施全程质量监控后,消毒不合格器械所占百分比以及感染发生率均较质控管理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生医疗器械全程质量监控管理措施的应用,有利于避免器械消毒不合格情况,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程质量管控模式在消毒供应中心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方法2018年1~6月成立质量管控小组,对该院消毒供应中心实施全程质控管理,比较实施前(2017年7~12月)及实施后(2018年1~6月)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医护人员对器械管理质量的满意率。结果实施后消毒供应室器械回收合格率、洗涤合格率、灭菌合格率、包装合格率、存储合格率、运送合格率、物品发放正确率、微生物监测合格率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后医生及护生对器械灭菌效果、器械包装、器械发放规范化、器械发放记录等方面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程质量管控模式能有效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器械管理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护人员对器械管理质量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对腹腔镜手术器械集中管理灭菌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腹腔镜器械1778件为观察组,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8月分散式管理腹腔镜手术器械1250件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器械灭菌效果、器械损坏情况及器械管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手术器械灭菌、包装合格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器械损坏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器械管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毒供应中心腹腔镜手术器械集中管理有助于器械再生过程的质量控制,并减少器械损害,提高维护质量,改善腹腔镜手术器械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方法,切实提高其质量。方法 2008年8月-2010年12月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消毒供应中心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管理。结果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以来,消毒供应中心的建筑布局及工作流程得以规范;手术器械处置效率、清洗消毒灭菌质量得以提高;手术切口、Ⅰ类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均得以降低。2009年与2008年、2010年与2008年比较,手术切口感染率均得以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5,P<0.05;χ2=27.80,P<0.05);2009年与2010年比较,手术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2009年与2008年、2010年与2008年、2010年与2009年比较,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3,P>0.05;χ2=2.21,P>0.05;χ2=0.05,P>0.05)。结论推行PDCA循环管理模式,促进了消毒供应中心的规范化管理,实现了消毒器械质量控制的前馈控制、过程控制以及反馈控制;拓展了消毒供应专业领域,使医院的现有资源得到了最为高效的利用;使患者安全得到了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手术室护理安全与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手术室护理安全与质量进行改进,比较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前(2012年1月—2014年5月)与实施后(2014年6月—2015年9月)护理安全情况及手术室综合评分情况。结果 PDCA实施后,患者感染率、产后切口感染率、镇痛泵滑脱率和耐药率低于PDCA实施后(P0.05);PDCA实施后,手术室环境管理、护理安全、药品物品、消毒隔离、教学培训、护理文件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 PDCA循环法能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与质量改进水平,推动实现手术室护理安全与质量改进,进入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管理对产科消毒供应中心相关医院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产科接收的400例产妇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式预防医院感染,另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产科接收的400例产妇设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下实施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管理。同时,两组分别采样经消毒供应中心处理的产科相关复用器具物品500件。比较两组医院感染的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消毒供应中心相关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50%,低于对照组的4.25%(P<0.05)。观察组清洗、消毒、包装及发放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管理后,观察组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管理有助于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降低产科消毒供应中心相关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消毒供应中心运用现场管理(on site management,OSM)进行质量管理的效果。方法 笔者所在科室于2020年1-12月采用现场管理进行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从空间、物品、设备、信息、废物五个方面进行管理优化,比较实施前后现场管理质量评分、发生缺陷手术器械包个数、护士正确拿取物品的时间。结果 OSM实施后,消毒供应中心现场管理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前(t=32.400,P<0.001);发生缺陷手术器械包个数少于实施前(χ2=6.513,P=0.012);护士正确拿取物品时间短于实施前(t=25.030,P<0.001)。结论 OSM能够规范岗位工作流程,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高龄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并探讨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给予常规护理的320例高龄直肠癌患者列为对照组,统计切口感染率,分析导致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336例高龄结直肠癌患者列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2009~2012年切口感染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结果①对照组手术时间>3 h、BMI>24.0 kg / m2、Dixon 手术、术前1 d 应用抗生素、未放置膀胱前引流管、连台手术、合并糖尿病的高龄直肠癌患者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手术时间≤3 h、BMI≤24.0 kg / m2、Miles 手术、术前3 d 应用抗生素、放置膀胱前引流管、非连台手术、无糖尿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ukes 分期切口感染率:A 期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综合干预策略在普外科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6-2019年在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普外科住院的743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干预前(2016-2017年)3554例,干预后(2018-2019年)3882例.采取MDRO感染管理的综合干预及过程监管,主要措施包括分组护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于网格化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grid management-PDCA,GM-PDCA)在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防控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提高护理质量和管理效率提供现实依据.方法 2019年1-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某院的住院患者为对照组,即GM-PDCA实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术室层流洁净空气质量对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普通手术室治疗的1017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层流洁净手术室治疗的11357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现场观察和回顾性研究法,比较两组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不同类型手术切口感染率和手术过程中平均沉降菌群数。结果研究组手术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Ⅰ类、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率及术中平均菌落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层流洁净手术室可降低手术室Ⅰ、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低,稳定手术全程沉降菌落数量,有助于保证手术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一次性切口保护器对肝内胆管结石开腹肝切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使用一次性切口保护器行开腹肝切除术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作为干预组,同时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未使用切口保护器行肝部分切除术后的肝内结石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倾向性匹配分析减少病例选择偏倚,比较匹配前后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原始队列中干预组共245例,对照组201例。干预组患者年龄小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既往有胆道手术史的比例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匹配前干预组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5.7%(14/245),低于对照组的15.9%(32/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6,P=0.035)。匹配后产生165对患者,每组各165例。两组的临床基线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队列中干预组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7.9%(13/165),低于对照组的15.2%(25/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3,P=0.039)。结论一次性切口保护器可有效地预防肝内胆管结石行开腹肝切除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以护士全岗位培训为基础的绩效考核在CSSD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探讨基于护士全岗位培训的绩效考核,方案实施2年,通过回顾性研究对比活动前(2012、2013年)和活动后(2014、2015年)CSSD护士流出、护理团队能力的成长、护士对绩效考核分配方案的满意度.结果 护理人员从2012~2015年流出率分别为13.3% 、12.5% 、5.6 % 、0,护理队伍人员稳定;通过对胜任手术岗、组长岗、质检岗、培训讲师岗的人数变化以及护士对绩效考核的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SD实施基于护士全岗位培训的绩效考核方案,稳定了护理队伍,充分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护理团队的成长和建设,是一种符合实际现状发展取向的绩效考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