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并就此提出相应防范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PICC置管新生儿60例,其中有13例患儿发生置管并发症作为发生组,47例患儿未发生置管并发症作为未发生组,收集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置管位置、置管时间、导管堵塞、导管部分脱出、是否外部加固、导管尖端达到预期位置、是否连续输液、输注液类型、冲管频率等资料,并采用SPSS20. 0软件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体重1500 g、外部未加固、导管尖端未达到预期位置、连续输液为影响新生儿PICC导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论新生儿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并发症主要与患儿低体重、外部未加固、导管尖端未达到预期位置、连续输液有关,因此,应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操作培训和考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正常拔管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00例PICC新生儿进行非正常拔管率与置管胎龄、出生体重、导管尖端位置、穿刺时并发症、留置期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新生儿PICC非正常拔管率与置管时胎龄及出生体重不相关(P>0.05),与PICC导管尖端位置及留置期并发症相关(P<0.05)。结论:导管尖端位置、留置期并发症是造成新生儿PICC非正常拔管的主要原因,应做好针对性护理,延长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3.
黄莉萍  徐晓丽  胡莎  赵珍珍 《全科护理》2021,19(13):1814-1816
目的:调查导致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125例PICC置管的新生儿作为调查对象,根据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将患儿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其中发生组28例,未发生组97例。收集患儿一般资料、病例信息及PICC置管时的操作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与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患儿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过小(<32周)、体重过轻(<1600 g)、穿刺位置在腘静脉、脐带异常、羊水污染、出生伴有基础性疾病、连续置管时间长、导管阻塞是影响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1600 g、胎龄<32周、有基础性疾病、连续置管时间长是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引起新生儿PICC导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有胎龄过小、出生体重轻、出生伴有基础性疾病、连续置管时间长,应加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减少连续置管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刘澄之  周雄英  俞君  汪月华 《护理与康复》2016,15(3):216-218+221
目的分析早产儿PICC发生细菌定植和导管堵塞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53例留置PICC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各项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早产儿留置PICC发生导管尖端细菌定植和导管堵塞的危险因素。结果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7例,阴性46例;导管堵塞11例,未堵塞42例;早产儿出生体质量为导管细菌定植的保护因素,肢体肿胀为导管细菌定植的危险因素;PICC留置时间、出血是PICC发生导管堵塞的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PICC发生导管细菌定植的危险因素为肢体肿胀,发生导管堵塞的危险因素是导管留置时间和出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其中30例发生并发症。回顾性分析患儿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患儿年龄、体质量、置管位置、导管尖端未送达预定位置、肿瘤类型、低蛋白血症、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固定材料尺寸、输入高渗透性药物、导管堵塞、导管脱出为影响小儿输液港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类型、低蛋白血症、固定材料尺寸为影响小儿静脉输液港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针对小儿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提升护理人员对小儿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操作前评估和个体化固定材料改良,加强营养护理,可提高输液港利用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孕周、体重新生儿PICC最佳导管尖端位置与胸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家医院新生儿科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拍摄的所有胸片,根据胸片所示心影,确定PICC最佳导管尖端位置,采用胸椎计数法记录。统计不同孕周、体重新生儿最佳导管尖端所对应的胸椎,分析不同孕周、体重新生儿PICC最佳导管尖端位置与胸椎位置的相关性。共有321张胸片纳入研究。结果:最佳导管尖端位置为T3~T7。体重、孕周与PICC导管最佳尖端胸椎位置呈正相关(P<0.01)。体重<1000 g的新生儿,最佳导管尖端位置为T4;1000~1500 g的新生儿,最佳导管尖端位置为T4~T5;1501~2000 g的新生儿,最佳导管尖端位置为T5;2001~2500 g的新生儿,最佳导管尖端位置为T5~T6;>2500 g的新生儿,最佳导管尖端位置为T6。结论:孕周、体重与PICC导管尖端位置所对应的胸椎呈正相关,根据体重可以大致确定PICC导管最佳尖端位置所对应的胸椎。  相似文献   

7.
黄朝梅  罗英  何力 《护理学报》2013,(10):55-59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危险因素及病原特点,为降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住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施行 PICC的18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别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PICC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施行PICC 的180例新生儿中有13例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500 g、性别、胎盘早剥、5 min Apgar评分≤7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与PICC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分娩时孕周小、出生体质量、性别、5 min Apgar评分≤7分与PICC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有关.在检出的病原体中,肺炎克雷伯菌6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例,真菌2例.结论出生体质量低、分娩时孕周小、男婴、5 min Apgar评分≤7分是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致病菌为多重耐药菌.  相似文献   

8.
对6例永存左上腔静脉新生儿进行PICC置管及置管后护理。护理要点包括:合理选择置管时机,置管前回顾分析患儿的影像学资料,正确测量体表长度,在B超引导下将PICC导管尖端留置在左上腔静脉的中下1/3处;导管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早期识别PICC相关并发症并做好相应处理;建立特殊病例档案,保证永存左上腔静脉新生儿PICC的安全使用。6例PICC导管留置10~21 d后按计划拔管,留置期间均未出现PICC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1例新生儿下肢静脉行PICC置管后发生腰背部脓肿的原因,并探讨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 通过原因分析,发现穿刺静脉的选择、送管方法、导管尖端位置及患儿PICC日常维护等与新生儿下肢PICC致腰背部脓肿的关系。结果 新生儿下肢静脉行PICC置管后发生腰背部脓肿与穿刺静脉选择不理想、导管尖端位置未完全到达下腔静脉、送管困难、长时间持续输注高渗透性营养液及未严格导管维护等有关。结论 新生儿下肢静脉置管时,需合理选择穿刺血管、采取正确的送管方法,将导管置入最佳位置,并对导管进行规范的维护,才能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儿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0.
总结6例通过观察静脉内心电图P波及QRS波群振幅比值变化提高永存左上腔静脉新生儿左上肢静脉PICC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为对2例永存左上腔静脉新生儿左上肢静脉PICC导管尖端的定位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结合特殊案例文献学习获得永存左上腔静脉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心电图的形态变化特征,总结出永存左上腔静脉新生儿左上肢PICC导管尖端心电图定位的规律,并运用于4例患儿,通过胸部X线摄片、B超或CT评价及验证导管尖端是否到达理想位置,并进一步精确定位规律。4例永存左上腔静脉新生儿左上肢静脉PICC导管尖端位于左上腔静脉中下1/3内的比率为100%,顺利完成静脉输液治疗,未出现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方琼  乐邱岭 《全科护理》2012,(33):3094-3095
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在新生儿外科肠外营养中的应用及护理特点。[方法]对2011年6月-2011年12月新生儿外科需肠外营养且放置PICC的38例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患儿导管留置时间为4d~52d,平均16.7d;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内29例;完成输液性计划选择性拔管30例,提前拔管8例,其中家长放弃治疗提前拔管1例,PICC导管发生堵塞复通失败3例,机械性静脉炎2例,疑似感染2例。[结论]PICC置管术为新生儿外科肠外营养患儿提供了可靠安全的中长期静脉通道,解决了长期静脉输液和静脉高营养护理难题,规范的导管护理是减少PICC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因素,并就此提出相应的护理防护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88例极低出生体重PICC置管患儿资料,其中有11例(12. 50%)患儿发生PICC导管异位,命名为发生组,其余77例患者命名为未发生组,分别收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和检查结果,分析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发现,胎龄、出生体重、置管前机械通气、置管时间、置管静脉、操作者层级为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危险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龄、出生体重、置管静脉为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胎龄、出生体重及置管静脉,因此,应通过恢复标准体重、评估血管、测量置管长度等预防和矫正置管位置。  相似文献   

13.
尚文  赵晓娜  钮燕筠  刘秀香 《全科护理》2021,19(21):2970-2973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胸腔积液新生儿病人的临床特点,通过对9例PICC少见并发症的经验总结,提高危重症新生儿医护人员的观察及应急处理能力.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9年7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留置PICC导管后并发胸腔积液9例新生儿病人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新生儿病人均为早产儿,留置PICC后首次拍片导管尖端位置4例未置入上腔静脉,5例置入上腔静脉,其中3例在住院6~29 d时发生导管异位.8例病人出现经皮测血氧饱和度(SpO2)波动、呼吸困难、心率改变等不同临床表现;9例病人床边胸部X线片及超声检查提示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胸腔积液;7例病人进行了胸腔穿刺,胸腔积液多为乳白色或黄色浑浊;8例病人明确胸腔积液当日立即拔出导管,1例夹管观察3 d后拔除,9例经积极对症处理后均迅速缓解呼吸困难.结论:PICC置管过程中任何原因导致的导管异位是导致PICC输液发生渗漏的主要原因.PICC置管后一旦并发胸腔积液,疾病进展迅速,护理人员应提高PICC少见并发症的认识,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进行防范并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14.
宋峰  王自珍  张幸  董建英 《护理研究》2012,26(4):336-33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对行PICC置管的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导管尖端位于不同位置时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上腔静脉组PICC留置时间长,与锁骨下静脉组及颈内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腔静脉组穿刺部位渗液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最适宜的位置为上腔静脉,其留置时间长、穿刺部位渗液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产儿中心静脉置管(PICC)尖端定位与相关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早产儿病房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3例PICC置管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PICC导管尖端置入位置分为3组:A组(导管尖端位于T2~T3)19例,B组(导管尖端位于T4~T6适宜位置) 75例,C组(导管尖端位于T7以下或颈内静脉异位退至锁骨下静脉) 9例,比较3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结果]A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15.79%(3/19),B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5.33%(4/75),C组发生非计划拔管1例(1/9)。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58%(6/19),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5/75),C组发生并发症3例(3/9)。A组导管留置时间为(25.21±3.20) d,B组导管留置时间为(29.31±2.10) d,C组导管留置时间为(24.52±3.10) d,3组非计划拔管、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操作者PICC穿刺技术,使导管置于适宜的位置,能明显减少穿刺并发症及导管异位发生,延长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对行PICC置管的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导管尖端位于不同位置时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上腔静脉组PICC留置时间长,与锁骨下静脉组及颈内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腔静脉组穿刺部位渗液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最适宜的位置为上腔静脉,其留置时间长、穿刺部位渗液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总结1例上腔静脉留置滤器伴股静脉损伤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中的护理经验。术前组建PICC多学科团队对PICC导管穿刺部位、导管尖端位置进行选择,评估导管置入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风险程度,并探讨相关预防措施,最终选择经左侧贵要静脉肘关节上10 cm进行穿刺,放置导管尖端于左头臂静脉近上腔静脉入口处,患者PICC置管过程顺利,未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中长导管尖端位置、留置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8月在本院住院并使用中长导管静脉输液的134例患者按导管尖端位置分为腋静脉组和锁骨下静脉组,每组各67例;分析比较导管尖端位置、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导管尖端位于腋静脉组有10例(14.93%)发生并发症,导管留置时间7~34 d,其中有4例超出28 d,1例发生渗血、肿胀;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组有3例(4.48%)发生并发症,导管留置时间3~71 d,其中有7例超出28 d,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长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强导管评估和维护可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正确处理并发症不影响导管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危险因素和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483例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发生MARSI例数和损伤类型,依据是否发生MARSI将患儿分成MARSI组61例和未发生MARSI组422例,记录患儿温箱、胎龄、抢救台、出生体质量、潮湿多汗、蓝光治疗、感染、留置胃管、禁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水肿及皮肤干燥情况,对影响患儿发生MARSI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儿皮肤受损类型依次为表皮剥脱伤(6.21%)、皮肤撕裂伤(3.73%)、接触性皮炎1.45%。蓝光治疗、留置胃管、出生体质量<2200 g、胎龄<30周及皮肤干燥为患儿发生MAR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新生儿MARSI发生率较高,且影响因素多,医护人员应采用有针对性护理措施,加强防范,以降低新生儿MAR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产儿PICC导管位置影响因素,并分析其置管最佳长度与体重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整群抽取法,搜集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本院新生儿监护室实施PICC置管术患儿80例,明确早产儿PICC导管位置异位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统计异位表现,并分析PICC导管置入深度与体重相关性。结果 置管时胎龄、置管时体重、置管时机械通气、置管时日龄、置管部位、留置时间及置管外漏长度为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危险因素。置管时胎龄≤32周,置管时体重≤1500g,置管时行机械通气,置管时日龄≤3d,置管部位为上肢(贵要静脉),留置时间>1周及置管外漏长度>2cm者,为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置入过浅者3例(18.75%),置入过深者6例(37.5%),路径异常者7例(43.75%),经上肢(贵要静脉)PICC导管置入深度和经下肢(腘静脉)PICC导管置入深度均与体重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早产儿PICC导管置管,建议穿刺时选择下肢腘静脉实施,并妥善固定,尽量保证外漏部位在2cm以内,同时随着患儿体重的增加,及时了解导管位置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